《笑林广记》中的幽默形象初探
《笑林广记》中的幽默形象初探[20191216201420]
内容摘要:笑话作为一种民间口头创作为主的文学形式,同时也是一种目的在于刺激人发笑的民间叙事文学。《笑林广记》中记录的笑话以其短小精悍的篇幅,幽默风趣的内容,精炼机巧的语言以及不胜枚举的幽默形象,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是雅俗共赏的艺术作品。从历代流传下来的笑话典籍来看,笑话作品的数量非常可观,这在《笑林广记》这部国学经典中可以直观的看到,但是我们今天对古代笑话却未能给予足够的理论思考,研究著作不说,研究论文也不多见,这更使我们研究和探讨中国古代笑话这条源远流长的“笑河”变得很有必要了。笔者将对该文学作品中的幽默形象进行深入挖掘,通过分析这部作品中幽默形象的具体分类、古代笑话主角所体现出的种种形象特质,进而去挖掘这些形象角色身上所体现出的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看法以及鲜明的时代特征,以这样的一个思维模式去探寻《笑林广记》中的幽默形象。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笑林广记》幽默形象喜剧特征悲剧特征愤世特征
Key words: "Xiaolinguangji"; Humorous images; Comedy feature; Tragedy feature; Cynical feature目 录
一、引言 1
二、《笑林广记》中幽默形象的分类 1
(一)真人真事 1
1.有钱有势的官与商 1
2.装模作样的文人 2
(二) “假”人“假”事 2
1.形形色色的职场众人 3
2.痴痴颠颠的男人女人 3
3.恍恍惚惚的非正常人 4
三、《笑林广记》中幽默形象的特征 6
(一)幽默形象的喜剧特征——以笑度世 6
(二)幽默形象的悲剧特征——以笑诉哀 7
(三)幽默形象的愤世特征——以笑泄愤 8
四、《笑林广记》中幽默形象具有的思想意义 9
(一)以小见大,透视众生 9
(二)崇尚儒学,发展礼仪 10
(三)反对贪腐,提倡清廉 11
(四)尊重婚姻,正视性欲 12
五、结语 13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笑林广记》中的幽默形象初探
一、引言
笑话是以民间口头创作为主的一种文学形式,中国在笑话的编纂、整理方面的历史,源远流长,而本文所涉及的笑话均来自于由清代游戏主人根据明代通俗文学大家冯梦龙的《笑府》改编纂辑而成的《笑林广记》,作品中的部分内容最早可追朔到“宋代人的笑话集”。
《笑林广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通俗笑话总集,其中记录的笑话以其短小精悍的篇幅,幽默风趣的内容,精炼机巧的语言以及不胜枚举的幽默形象,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是雅俗共赏的艺术作品。《笑林广记》中的人物角色不计其数,有着丰富的蕴藏量,而这些幽默形象均取材于生活,在民间广为流传,而后经过文人的搜集、整理保存下来。三国时期,魏国的邯郸淳纂辑的《笑林》成为用来专门记载笑话的专集。随着市民文学的发展兴盛,明清成为古代笑话空前繁荣的时期,笑话集的大量出现,为游戏主人的编纂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也奠定了笑话在古代文学中不容小觑的地位。然而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笑话中难免存在一些不堪入目的猥亵因素,这也是笑话难登大雅之堂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创作学习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本篇论文欲致力于对《笑林广记》中所呈现出的种种幽默形象特质进行全面地、深入地挖掘、剖析,品味这些鲜活的人物身上折射出的思想和透出的意味,以这样的一个思维模式去探寻,提出一些粗陋的看法,以期在今后人们对古代笑话的研究上成为一块引玉之砖。
二、《笑林广记》中幽默形象的分类
(一)真人真事
笑话是一种广为流传且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虽常被人称之为“难登大雅之堂”,但却难以否认笑话是真实存在的“雅俗共赏”的文学遗产中的艺术珍品。在作品中,真人真事,或者是根据真人真事加以改造加工而成的事件被记录在册,这些笑话在最开始的时候是在小范围内流传,后来才被口口相传传到社会上,被好事者整理编辑下来。
1.有钱有势的官与商
官员、商人是这一类幽默形象的代表性人物,游戏主人所纂辑的《笑林广记》共有十二部,其中排在首部的“古艳部”就是对官员和商户的集中表述。在封建社会中,官府从来就是由所谓的“老百姓的父母官”统治、欺诈底层人民的机构,不论是文官还是武将,他们的贪婪成性、腐败无能,犀利地将当时社会的“有天没日”描绘的惟妙惟肖。《发利市》中说,有一个官员刚刚到任,在门前举行祭祀仪式结束以后,有尚未烧尽的纸钱留在地上。那官员便取了一个锡箔做的银锭藏好。门子禀告说:“老爷,这是纸钱,要它有什么用处?”没想到那官员说:“我知道,权且当成是我一上任就发了一个小财。”这则笑话显然极力讽刺了这个新上任的官员的贪婪,连纸钱都不放过更何况日后的真金白银?
所谓“无官不贪,无商不奸”,相比较官员的贪,有钱有势的商人的愚昧、虚伪的丑态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借牛》中说,有人写了一封信向一个富翁借牛,富翁正在会客,有意隐讳自己不识字,便打开信假装阅读,然后对送信的人说:“知道了,稍停一下我自己就过来。”显而易见,这是一则真人真事,此富翁就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化身,他的愚蠢、目不识丁将自己置身于笑话的旋涡中,讽刺意味十足。
2.装模作样的文人
《笑林广记》中记载的真人真事除了官员和商人还有诸如秀才、教书先生之类的文人。文人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会做诗文的读书人。然而,在古代笑话作品中,文人非但不是现代大众普遍认同的有着卓越的创作才能、饱读诗书的文章写作者,也不是严正地从事哲学、文学、艺术和一些具备人文情怀的社会科学的人,反而他们的出现在当时的黎民百姓看来总是带有昏昧陈腐、装模作样的感情色彩,因此他们也常常成为笑话的集中地。在《笑林广记》中,卷之二的“腐流部”就总的囊括了这一人物类型。如《识气》中写到:
“窃人往各寺院,窃取神物灵心,止有土地庙未取。及去挖开,见空空如也,及骇叹曰:‘看他方巾便戴了一顶,原来腹中毫无一物!’”
此处的“方巾”是指秀才以上士人所戴方形软帽,这则笑话巧妙地采用了语义双关的修辞手法,隐秘而又形象的讽刺了当时社会秀才之类读书人胸无点墨的真实面目,指桑骂槐地恰到好处。这虽然只是作品中的一个精彩镜头,但是一叶知秋,短短的数十个字中,我们便不难想象其他大批量的文人腹内全无的形象。
(二) “假”人“假”事
《笑林广记》中除了记录了一些真人真事,更多的幽默形象则是编撰者凭借生活中的某些事情作为素材进行艺术加工而成,通常这类作品产生于下层普通老百姓的集体创作,随着时间的流逝,最后才被完整记录。
1.形形色色的职场众人
笑话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对生活进行复制,它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似但又不尽相同。笑话对素材的选择以及对已有笑料的再加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非功力深厚的学者作家是无法通过寥寥数字,只言片语就将笑话的精髓以及耐人寻味的内涵表现出来的。据说,人类是自然界中唯一会开玩笑的生物,这句话一点也不假,笑话正是切合了人类普遍爱好幽默、享受趣味的这一本性,三言两语便使阅读欣赏的人喜笑颜开。作品中的 “假”人“假”事里产生的鲜明的幽默形象集中记录于《笑林广记》中的卷之三“术业部”,这些幽默形象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在此将其归纳为职场众人。自古以来医生都是一项神圣不可侵犯的工种,然而在古代笑话中所记载的医生普遍都是“有名无实”之徒。《冥王访名医》中说到:
“冥王遣鬼卒访阳间名医,命之曰:‘门前无冤鬼者即是。’鬼卒领旨,来到阳世。每过医门,冤鬼毕集。最后至一家,见门首独鬼彷徨,曰:‘此可以当名医矣。’问之,乃昨日新竖药牌者。”
显然,这则笑话不是真人真事,但是通过这样一种夸张的陈述,将当时医生职业道德的缺失叙述的淋漓尽致。医馆门口都是冤魂,何为冤魂?冤魂就是枉死的,意思是说本来不用死,却被医生医死了。这则笑话虽采用夸张的手法,但是读者并不能一笑置之,而是静下来会思考其背后的讽刺意味,作为医生,没有一定的水平,怎么能行医治病,致人枉死呢?可见在当时的“名医”眼里人命就如同草芥,“人命大于天”的道理何在?除了医生,风水先生、画师、裁缝、木匠等等幽默形象共同汇聚在一起,让整个“术业部”包罗万象,“段子手”创造出的这类人,他们的技术才能都不是寻常意义上的谋生工具,而是通过反讽的方式成为他人哄堂大笑过后嗤之以鼻的笑料。
2.痴痴颠颠的男人女人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二回中借冷子兴之口、贾宝玉之言传达了这样一种观点:“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句话意在阐明姑娘和顺轻柔如水,需要温柔对待,精心呵护,如若不然便是糟踏了温柔的水,浑浊了洁净的水。当然这更是曹雪芹对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现象的批判,然而在《笑林广记》中,成年男女仍旧维护着封建礼教,崇尚“一夫多妻制”等封建制度,但是仔细揣摩也不难发现笑话背后漾起的与封建制度抗衡的涟漪。《卷六·闺风部》及余卷中着重记录了有关夫妻生活的笑话,从中反映了古人对婚、育、性的认识,同时也映射出当时社会对两性关系的宽容,把偷情通奸、同性恋等作为笑话来看待,而不是一味打压或刻意回避,不是三缄其口,甚至谈虎色变。在一夫多妻的笑话中,每每叙说的是妻与妾争风吃醋、妻妾与丈夫行房扯皮的居多。如《心在这里》中写道:
“有置妾者,与妻行乐。妻曰:‘你身在这里,心自在那里。’夫曰:‘若然,待我身在那里,心在这里,何如?’”
妻子的无奈可悲与丈夫的巧舌如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女人的悲哀,也是男人的悲哀,更是那一整个时代的悲哀。在古代社会中,一夫多妻,往往是引发家庭矛盾的根源,妻妾之间明争暗斗的结果就是搅得整个家庭鸡犬不宁,但最终受伤害的总归是女人。在有关同性恋的笑话中,“龙阳之好”常被拿到台面上来讲述,从中也可以发现当时封建社会的开放之处。《卷七?世讳部》中记录的《袭职》就是其中的一则典型笑话。笑话中的主角是个男同性恋,但是他在生了一个儿子后仍旧偏好男风,有人不解便问他如此为之的原因,他却说他本身很想退职,但是遗憾的是接替他职业的人年纪还小,再过十几年,他便可急流勇退了。“子承父业”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恰巧这则笑话的笑点也在此处,可见古人们相对而言不把“同性恋”当一回事,对其持有较为开放的态度。可能由于现代意识的灌输,正确的恋爱观和婚姻观的驱使,我们很难从容地看待已经娶妻生子的男人仍旧有断袖之癖,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个相对开放的封建社会与我们如今的时代,同性恋始终没有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秩序。周作人在它的《苦茶庵笑话选》的序言中写到:“查笑话古已有者,后来怎地忽为士大夫所看不起,不复见著录。《笑府》死而复生为《笑林广记》,永列为下等书,不为读书人所齿,以至今日,其实这是很不公平的”笑话之所以为人不齿,原因之一必然离不开笑话素材中涉及男女之间的猥亵部分,这也难怪笑话被人认为“难登大雅之堂”了。
内容摘要:笑话作为一种民间口头创作为主的文学形式,同时也是一种目的在于刺激人发笑的民间叙事文学。《笑林广记》中记录的笑话以其短小精悍的篇幅,幽默风趣的内容,精炼机巧的语言以及不胜枚举的幽默形象,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是雅俗共赏的艺术作品。从历代流传下来的笑话典籍来看,笑话作品的数量非常可观,这在《笑林广记》这部国学经典中可以直观的看到,但是我们今天对古代笑话却未能给予足够的理论思考,研究著作不说,研究论文也不多见,这更使我们研究和探讨中国古代笑话这条源远流长的“笑河”变得很有必要了。笔者将对该文学作品中的幽默形象进行深入挖掘,通过分析这部作品中幽默形象的具体分类、古代笑话主角所体现出的种种形象特质,进而去挖掘这些形象角色身上所体现出的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看法以及鲜明的时代特征,以这样的一个思维模式去探寻《笑林广记》中的幽默形象。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笑林广记》幽默形象喜剧特征悲剧特征愤世特征
Key words: "Xiaolinguangji"; Humorous images; Comedy feature; Tragedy feature; Cynical feature目 录
一、引言 1
二、《笑林广记》中幽默形象的分类 1
(一)真人真事 1
1.有钱有势的官与商 1
2.装模作样的文人 2
(二) “假”人“假”事 2
1.形形色色的职场众人 3
2.痴痴颠颠的男人女人 3
3.恍恍惚惚的非正常人 4
三、《笑林广记》中幽默形象的特征 6
(一)幽默形象的喜剧特征——以笑度世 6
(二)幽默形象的悲剧特征——以笑诉哀 7
(三)幽默形象的愤世特征——以笑泄愤 8
四、《笑林广记》中幽默形象具有的思想意义 9
(一)以小见大,透视众生 9
(二)崇尚儒学,发展礼仪 10
(三)反对贪腐,提倡清廉 11
(四)尊重婚姻,正视性欲 12
五、结语 13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笑林广记》中的幽默形象初探
一、引言
笑话是以民间口头创作为主的一种文学形式,中国在笑话的编纂、整理方面的历史,源远流长,而本文所涉及的笑话均来自于由清代游戏主人根据明代通俗文学大家冯梦龙的《笑府》改编纂辑而成的《笑林广记》,作品中的部分内容最早可追朔到“宋代人的笑话集”。
《笑林广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通俗笑话总集,其中记录的笑话以其短小精悍的篇幅,幽默风趣的内容,精炼机巧的语言以及不胜枚举的幽默形象,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是雅俗共赏的艺术作品。《笑林广记》中的人物角色不计其数,有着丰富的蕴藏量,而这些幽默形象均取材于生活,在民间广为流传,而后经过文人的搜集、整理保存下来。三国时期,魏国的邯郸淳纂辑的《笑林》成为用来专门记载笑话的专集。随着市民文学的发展兴盛,明清成为古代笑话空前繁荣的时期,笑话集的大量出现,为游戏主人的编纂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也奠定了笑话在古代文学中不容小觑的地位。然而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笑话中难免存在一些不堪入目的猥亵因素,这也是笑话难登大雅之堂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创作学习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本篇论文欲致力于对《笑林广记》中所呈现出的种种幽默形象特质进行全面地、深入地挖掘、剖析,品味这些鲜活的人物身上折射出的思想和透出的意味,以这样的一个思维模式去探寻,提出一些粗陋的看法,以期在今后人们对古代笑话的研究上成为一块引玉之砖。
二、《笑林广记》中幽默形象的分类
(一)真人真事
笑话是一种广为流传且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虽常被人称之为“难登大雅之堂”,但却难以否认笑话是真实存在的“雅俗共赏”的文学遗产中的艺术珍品。在作品中,真人真事,或者是根据真人真事加以改造加工而成的事件被记录在册,这些笑话在最开始的时候是在小范围内流传,后来才被口口相传传到社会上,被好事者整理编辑下来。
1.有钱有势的官与商
官员、商人是这一类幽默形象的代表性人物,游戏主人所纂辑的《笑林广记》共有十二部,其中排在首部的“古艳部”就是对官员和商户的集中表述。在封建社会中,官府从来就是由所谓的“老百姓的父母官”统治、欺诈底层人民的机构,不论是文官还是武将,他们的贪婪成性、腐败无能,犀利地将当时社会的“有天没日”描绘的惟妙惟肖。《发利市》中说,有一个官员刚刚到任,在门前举行祭祀仪式结束以后,有尚未烧尽的纸钱留在地上。那官员便取了一个锡箔做的银锭藏好。门子禀告说:“老爷,这是纸钱,要它有什么用处?”没想到那官员说:“我知道,权且当成是我一上任就发了一个小财。”这则笑话显然极力讽刺了这个新上任的官员的贪婪,连纸钱都不放过更何况日后的真金白银?
所谓“无官不贪,无商不奸”,相比较官员的贪,有钱有势的商人的愚昧、虚伪的丑态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借牛》中说,有人写了一封信向一个富翁借牛,富翁正在会客,有意隐讳自己不识字,便打开信假装阅读,然后对送信的人说:“知道了,稍停一下我自己就过来。”显而易见,这是一则真人真事,此富翁就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化身,他的愚蠢、目不识丁将自己置身于笑话的旋涡中,讽刺意味十足。
2.装模作样的文人
《笑林广记》中记载的真人真事除了官员和商人还有诸如秀才、教书先生之类的文人。文人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会做诗文的读书人。然而,在古代笑话作品中,文人非但不是现代大众普遍认同的有着卓越的创作才能、饱读诗书的文章写作者,也不是严正地从事哲学、文学、艺术和一些具备人文情怀的社会科学的人,反而他们的出现在当时的黎民百姓看来总是带有昏昧陈腐、装模作样的感情色彩,因此他们也常常成为笑话的集中地。在《笑林广记》中,卷之二的“腐流部”就总的囊括了这一人物类型。如《识气》中写到:
“窃人往各寺院,窃取神物灵心,止有土地庙未取。及去挖开,见空空如也,及骇叹曰:‘看他方巾便戴了一顶,原来腹中毫无一物!’”
此处的“方巾”是指秀才以上士人所戴方形软帽,这则笑话巧妙地采用了语义双关的修辞手法,隐秘而又形象的讽刺了当时社会秀才之类读书人胸无点墨的真实面目,指桑骂槐地恰到好处。这虽然只是作品中的一个精彩镜头,但是一叶知秋,短短的数十个字中,我们便不难想象其他大批量的文人腹内全无的形象。
(二) “假”人“假”事
《笑林广记》中除了记录了一些真人真事,更多的幽默形象则是编撰者凭借生活中的某些事情作为素材进行艺术加工而成,通常这类作品产生于下层普通老百姓的集体创作,随着时间的流逝,最后才被完整记录。
1.形形色色的职场众人
笑话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对生活进行复制,它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似但又不尽相同。笑话对素材的选择以及对已有笑料的再加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非功力深厚的学者作家是无法通过寥寥数字,只言片语就将笑话的精髓以及耐人寻味的内涵表现出来的。据说,人类是自然界中唯一会开玩笑的生物,这句话一点也不假,笑话正是切合了人类普遍爱好幽默、享受趣味的这一本性,三言两语便使阅读欣赏的人喜笑颜开。作品中的 “假”人“假”事里产生的鲜明的幽默形象集中记录于《笑林广记》中的卷之三“术业部”,这些幽默形象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在此将其归纳为职场众人。自古以来医生都是一项神圣不可侵犯的工种,然而在古代笑话中所记载的医生普遍都是“有名无实”之徒。《冥王访名医》中说到:
“冥王遣鬼卒访阳间名医,命之曰:‘门前无冤鬼者即是。’鬼卒领旨,来到阳世。每过医门,冤鬼毕集。最后至一家,见门首独鬼彷徨,曰:‘此可以当名医矣。’问之,乃昨日新竖药牌者。”
显然,这则笑话不是真人真事,但是通过这样一种夸张的陈述,将当时医生职业道德的缺失叙述的淋漓尽致。医馆门口都是冤魂,何为冤魂?冤魂就是枉死的,意思是说本来不用死,却被医生医死了。这则笑话虽采用夸张的手法,但是读者并不能一笑置之,而是静下来会思考其背后的讽刺意味,作为医生,没有一定的水平,怎么能行医治病,致人枉死呢?可见在当时的“名医”眼里人命就如同草芥,“人命大于天”的道理何在?除了医生,风水先生、画师、裁缝、木匠等等幽默形象共同汇聚在一起,让整个“术业部”包罗万象,“段子手”创造出的这类人,他们的技术才能都不是寻常意义上的谋生工具,而是通过反讽的方式成为他人哄堂大笑过后嗤之以鼻的笑料。
2.痴痴颠颠的男人女人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二回中借冷子兴之口、贾宝玉之言传达了这样一种观点:“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句话意在阐明姑娘和顺轻柔如水,需要温柔对待,精心呵护,如若不然便是糟踏了温柔的水,浑浊了洁净的水。当然这更是曹雪芹对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现象的批判,然而在《笑林广记》中,成年男女仍旧维护着封建礼教,崇尚“一夫多妻制”等封建制度,但是仔细揣摩也不难发现笑话背后漾起的与封建制度抗衡的涟漪。《卷六·闺风部》及余卷中着重记录了有关夫妻生活的笑话,从中反映了古人对婚、育、性的认识,同时也映射出当时社会对两性关系的宽容,把偷情通奸、同性恋等作为笑话来看待,而不是一味打压或刻意回避,不是三缄其口,甚至谈虎色变。在一夫多妻的笑话中,每每叙说的是妻与妾争风吃醋、妻妾与丈夫行房扯皮的居多。如《心在这里》中写道:
“有置妾者,与妻行乐。妻曰:‘你身在这里,心自在那里。’夫曰:‘若然,待我身在那里,心在这里,何如?’”
妻子的无奈可悲与丈夫的巧舌如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女人的悲哀,也是男人的悲哀,更是那一整个时代的悲哀。在古代社会中,一夫多妻,往往是引发家庭矛盾的根源,妻妾之间明争暗斗的结果就是搅得整个家庭鸡犬不宁,但最终受伤害的总归是女人。在有关同性恋的笑话中,“龙阳之好”常被拿到台面上来讲述,从中也可以发现当时封建社会的开放之处。《卷七?世讳部》中记录的《袭职》就是其中的一则典型笑话。笑话中的主角是个男同性恋,但是他在生了一个儿子后仍旧偏好男风,有人不解便问他如此为之的原因,他却说他本身很想退职,但是遗憾的是接替他职业的人年纪还小,再过十几年,他便可急流勇退了。“子承父业”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恰巧这则笑话的笑点也在此处,可见古人们相对而言不把“同性恋”当一回事,对其持有较为开放的态度。可能由于现代意识的灌输,正确的恋爱观和婚姻观的驱使,我们很难从容地看待已经娶妻生子的男人仍旧有断袖之癖,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个相对开放的封建社会与我们如今的时代,同性恋始终没有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秩序。周作人在它的《苦茶庵笑话选》的序言中写到:“查笑话古已有者,后来怎地忽为士大夫所看不起,不复见著录。《笑府》死而复生为《笑林广记》,永列为下等书,不为读书人所齿,以至今日,其实这是很不公平的”笑话之所以为人不齿,原因之一必然离不开笑话素材中涉及男女之间的猥亵部分,这也难怪笑话被人认为“难登大雅之堂”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