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莉的荒原精灵”论希思克利夫的野性之美(附件)
摘 要《呼啸山庄》是艾米莉的代表作。作品中男主人公所体现出来的野性之美与艾米莉的人格分不开。本论文认为荒原是希思克利夫野性之美的土壤。这一野性之美体现在希思克利夫对自由的执着追求和对爱情热烈而决绝的态度上。同时,艾米莉也具有相似野性之美。因而希思克利夫这一人物就是艾米莉的荒原“精灵”。
目 录
绪论 1
1 野性之美的土壤:荒原 3
2 野性之美的体现 5
2.1 希思克利夫对自由疯狂的渴望 5
2.2 希思克利夫对爱情热烈而决绝 6
3 野性之美与艾米莉 8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绪论
艾米莉勃朗特不仅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而独特的地位,而且对世界文学史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她的地位是由一部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奠定的。尽管在19世纪她的作品不被人们所接受、所认可,但20世纪风向大转,现实主义的发展使之成为英国文学经典。这部小说主要阐述了一个犹如恶魔的吉普赛弃儿希思克利夫的爱情故事。当其年少时,与收养他的呼啸山庄的老人之女凯瑟琳相爱。但是,凯瑟琳因物质与文明的诱惑,抗拒不了林顿的求婚,并试图用自己的婚姻解救饱受凌辱的希思克利夫,这导致敏感的希思克利夫离家出走。几年后,他再次回到了呼啸山庄,用充满复仇的双手扼杀了他的情敌,折磨深爱他的凯瑟琳直死。凯瑟琳死后,他用简单粗暴的行为继续他的复仇之路,让他敌人的子女生活在一起,相爱相恨。最后,房客的入住叫醒了他那颗已死的火一般的爱情之心,终于他在荒原里找到了与凯瑟琳爱情共生的灵魂。可以说这是一部“具有强烈感情,带有一点野性甚至有些怪诞的作品”,一部“超凡和狂热的浪漫小说,在读者心上烙上痛苦和恐怖的印记”[1]P505。
一部好的作品创作离不开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感情。自然,在研究一部作品的某一人物角色或者某种特性时,也不得不去探讨作者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和经历。因此,要深入研究《呼啸山庄》男主人公的人格魅力和特征,就离不开对作者艾米莉的平生经历和思想的研究。艾米莉一生未深入且广泛地接触过除家人以外的其他人,随着她短暂生命的结束,留给人们的信息很少,只知道她并未接受过系统完整的教育,也没有实际的爱情生活体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验,这导致她的人生充满了神秘感。其姐姐夏洛蒂勃朗特在记传中从曾提到,艾米莉颇有男儿气概,并且酷爱自己成长期间的荒原,平素在离群索居中,除去手足情义,她最喜与大自然为友,“她代表的是一种纯激情状态”[1]P506。
在国内外的文献中,都有对男主人公的自由、爱情和“荒原气质”等主题的研究,但在就作者与作品中男主人公关系的研究上并未有过多的笔墨。本论文以希思克利夫身上野性之美的人格特色为切入点,来研究艾米莉与希思克利夫的关系。本论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究此观点。首先,从野性之美的土壤——荒原来探寻美的来源和出处。其次,通过野性之美的体现,即希思克利夫追求自由的执着和对爱情的热烈而决绝的态度。最后,探讨野性之美与艾米莉的关系,挖掘艾米莉的野性之美的特点,并将艾米莉与希思克利夫两者进行比较,得到两者相似的野性之美,进一步总结希思克利夫就是艾米莉所要表现的荒原“精灵”。这种研究无疑对双向理解作家和作品都有助益的。
1 野性之美的土壤:荒原
一个或多个环境都会对一个事物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屈彬、张晓航《论<呼啸山庄>中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荒原气质》一文指出,“《呼啸山庄》所表现的是一种荒原之美,饱含刚劲,野性和激情。在每一章中都肆虐着的山呼海啸,狂风暴雨,以及那撕心裂肺的猛烈的情感强烈地震撼着读者。它带着荒原气质——野性、激情、暴虐,孕育了一场奔腾呼啸,惊涛骇浪,震撼人心的爱情故事”[2]P2。而这些气质在男主人公身上得到了很好地展示。
在《呼啸山庄》里,荒原哺育了希思克利夫,促成了他性格的成长。同时,希思克利夫也把自己的精神家园安置在这广袤的荒原上,将自己的灵魂埋藏在荒原的深处,做一只荒原上振翅高飞的野鸟。呼啸山庄的景色呈现出荒凉、狂暴的特色,“你只要看一看房子尽头那些疏疏落落、干枯低矮极力倒向一边的枞树,还有那朝一边伸着细枝、好像在向阳光求乞的荆棘,就会想见从山那边刮来的北风的那股劲头了”[3]P2。正是在这种生长环境下,荒原成了希思克利夫的精神家园和性格的打磨机,从而造就希思克利夫与荒原相似的性格,他们都有着狂暴、激情的性格,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力。呼啸山庄孕育着面容倔强、语言蛮横、性格粗犷、羁傲不逊的男主人公。幼年时的希思克利夫在历经流浪后,又被带到一个缺乏温暖、死气沉沉的家庭氛围里。尤其是在老主人死后,这个原本冰冷的家庭在女主人公的哥哥欣德利统治下,更是成了令人窒息的牢笼。欣德利对希思克利夫心存嫉恨,逼迫他沦为奴隶,稍有不从便施以体罚,甚至鞭打他。然而,那时单纯倔强的男主人公并没有屈服,他和女主凯瑟琳携手跑到那片荒原里尽情地玩耍着、嬉闹着。他们一踏进荒原,就会烦恼和愁绪忘掉,忘掉那令人窒息的压迫和痛苦带来的一切,仿佛自身就是荒原的一部分,自己就是扎根于此的一棵树。他在荒原这个自由的场所里,快乐地奔跑,享受着空气里所有的呼吸,他们与荒原上所有的事物共呼吸,同命运。此时这片自由、粗犷、无边无际的荒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不仅仅只是一个让他们宣泄忧愁的地方,更像是一个与他们共悲伤、共快乐的知心朋友。它没有语言,没有肢体,它只是用它那雄伟宽容的心怀一次次地去迎接他们忧愁地到来,目送他们快乐地离开。在希斯克利夫心目中,荒原显然是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知心密友,是自己充满野性精神力的源头。长大成人后的希思克利夫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离开了这个原本属于他的大自然,三年后的他带着毁灭似的的复仇之心回归,就像荒原上那一阵阵强劲的北风,毁灭一切伤害他的人和物,但这毁灭就只为报复那个让他又爱又恨的凯瑟琳。
呼啸山庄里的荒原展现了它强大的破坏力和顽强的生命力的野性特征。居住在呼啸山庄的人也不可避免地带有粗暴、狂野的性格特性。深受荒原影响的希思克利夫更是完全是处于一种野蛮状态,作品中的风雨,暴雪,黑夜,自然的野性与人物激情澎湃的情怀相互呼应,荒原的荒凉多变、悄怆幽邃、忧郁沉闷,更衬托了人性,让主人公像这片旷野一样野性疯狂、孤寂悲凉。“希斯克厉夫是大自然不断消长的一部分,是岩石、石楠和暴风雨的产物,希思克利夫与其生存空间形态之间在人文、物像、自然环境之间具有共生关系孤寂、坚忍、冷酷、疯狂”[4]P12。
2 野性之美的体现
在《呼啸山庄》中永久不变的主题是追求自由与爱情的主题,而野性之美也绕不开这个主题。
目 录
绪论 1
1 野性之美的土壤:荒原 3
2 野性之美的体现 5
2.1 希思克利夫对自由疯狂的渴望 5
2.2 希思克利夫对爱情热烈而决绝 6
3 野性之美与艾米莉 8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绪论
艾米莉勃朗特不仅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而独特的地位,而且对世界文学史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她的地位是由一部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奠定的。尽管在19世纪她的作品不被人们所接受、所认可,但20世纪风向大转,现实主义的发展使之成为英国文学经典。这部小说主要阐述了一个犹如恶魔的吉普赛弃儿希思克利夫的爱情故事。当其年少时,与收养他的呼啸山庄的老人之女凯瑟琳相爱。但是,凯瑟琳因物质与文明的诱惑,抗拒不了林顿的求婚,并试图用自己的婚姻解救饱受凌辱的希思克利夫,这导致敏感的希思克利夫离家出走。几年后,他再次回到了呼啸山庄,用充满复仇的双手扼杀了他的情敌,折磨深爱他的凯瑟琳直死。凯瑟琳死后,他用简单粗暴的行为继续他的复仇之路,让他敌人的子女生活在一起,相爱相恨。最后,房客的入住叫醒了他那颗已死的火一般的爱情之心,终于他在荒原里找到了与凯瑟琳爱情共生的灵魂。可以说这是一部“具有强烈感情,带有一点野性甚至有些怪诞的作品”,一部“超凡和狂热的浪漫小说,在读者心上烙上痛苦和恐怖的印记”[1]P505。
一部好的作品创作离不开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感情。自然,在研究一部作品的某一人物角色或者某种特性时,也不得不去探讨作者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和经历。因此,要深入研究《呼啸山庄》男主人公的人格魅力和特征,就离不开对作者艾米莉的平生经历和思想的研究。艾米莉一生未深入且广泛地接触过除家人以外的其他人,随着她短暂生命的结束,留给人们的信息很少,只知道她并未接受过系统完整的教育,也没有实际的爱情生活体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验,这导致她的人生充满了神秘感。其姐姐夏洛蒂勃朗特在记传中从曾提到,艾米莉颇有男儿气概,并且酷爱自己成长期间的荒原,平素在离群索居中,除去手足情义,她最喜与大自然为友,“她代表的是一种纯激情状态”[1]P506。
在国内外的文献中,都有对男主人公的自由、爱情和“荒原气质”等主题的研究,但在就作者与作品中男主人公关系的研究上并未有过多的笔墨。本论文以希思克利夫身上野性之美的人格特色为切入点,来研究艾米莉与希思克利夫的关系。本论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究此观点。首先,从野性之美的土壤——荒原来探寻美的来源和出处。其次,通过野性之美的体现,即希思克利夫追求自由的执着和对爱情的热烈而决绝的态度。最后,探讨野性之美与艾米莉的关系,挖掘艾米莉的野性之美的特点,并将艾米莉与希思克利夫两者进行比较,得到两者相似的野性之美,进一步总结希思克利夫就是艾米莉所要表现的荒原“精灵”。这种研究无疑对双向理解作家和作品都有助益的。
1 野性之美的土壤:荒原
一个或多个环境都会对一个事物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屈彬、张晓航《论<呼啸山庄>中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荒原气质》一文指出,“《呼啸山庄》所表现的是一种荒原之美,饱含刚劲,野性和激情。在每一章中都肆虐着的山呼海啸,狂风暴雨,以及那撕心裂肺的猛烈的情感强烈地震撼着读者。它带着荒原气质——野性、激情、暴虐,孕育了一场奔腾呼啸,惊涛骇浪,震撼人心的爱情故事”[2]P2。而这些气质在男主人公身上得到了很好地展示。
在《呼啸山庄》里,荒原哺育了希思克利夫,促成了他性格的成长。同时,希思克利夫也把自己的精神家园安置在这广袤的荒原上,将自己的灵魂埋藏在荒原的深处,做一只荒原上振翅高飞的野鸟。呼啸山庄的景色呈现出荒凉、狂暴的特色,“你只要看一看房子尽头那些疏疏落落、干枯低矮极力倒向一边的枞树,还有那朝一边伸着细枝、好像在向阳光求乞的荆棘,就会想见从山那边刮来的北风的那股劲头了”[3]P2。正是在这种生长环境下,荒原成了希思克利夫的精神家园和性格的打磨机,从而造就希思克利夫与荒原相似的性格,他们都有着狂暴、激情的性格,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力。呼啸山庄孕育着面容倔强、语言蛮横、性格粗犷、羁傲不逊的男主人公。幼年时的希思克利夫在历经流浪后,又被带到一个缺乏温暖、死气沉沉的家庭氛围里。尤其是在老主人死后,这个原本冰冷的家庭在女主人公的哥哥欣德利统治下,更是成了令人窒息的牢笼。欣德利对希思克利夫心存嫉恨,逼迫他沦为奴隶,稍有不从便施以体罚,甚至鞭打他。然而,那时单纯倔强的男主人公并没有屈服,他和女主凯瑟琳携手跑到那片荒原里尽情地玩耍着、嬉闹着。他们一踏进荒原,就会烦恼和愁绪忘掉,忘掉那令人窒息的压迫和痛苦带来的一切,仿佛自身就是荒原的一部分,自己就是扎根于此的一棵树。他在荒原这个自由的场所里,快乐地奔跑,享受着空气里所有的呼吸,他们与荒原上所有的事物共呼吸,同命运。此时这片自由、粗犷、无边无际的荒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不仅仅只是一个让他们宣泄忧愁的地方,更像是一个与他们共悲伤、共快乐的知心朋友。它没有语言,没有肢体,它只是用它那雄伟宽容的心怀一次次地去迎接他们忧愁地到来,目送他们快乐地离开。在希斯克利夫心目中,荒原显然是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知心密友,是自己充满野性精神力的源头。长大成人后的希思克利夫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离开了这个原本属于他的大自然,三年后的他带着毁灭似的的复仇之心回归,就像荒原上那一阵阵强劲的北风,毁灭一切伤害他的人和物,但这毁灭就只为报复那个让他又爱又恨的凯瑟琳。
呼啸山庄里的荒原展现了它强大的破坏力和顽强的生命力的野性特征。居住在呼啸山庄的人也不可避免地带有粗暴、狂野的性格特性。深受荒原影响的希思克利夫更是完全是处于一种野蛮状态,作品中的风雨,暴雪,黑夜,自然的野性与人物激情澎湃的情怀相互呼应,荒原的荒凉多变、悄怆幽邃、忧郁沉闷,更衬托了人性,让主人公像这片旷野一样野性疯狂、孤寂悲凉。“希斯克厉夫是大自然不断消长的一部分,是岩石、石楠和暴风雨的产物,希思克利夫与其生存空间形态之间在人文、物像、自然环境之间具有共生关系孤寂、坚忍、冷酷、疯狂”[4]P12。
2 野性之美的体现
在《呼啸山庄》中永久不变的主题是追求自由与爱情的主题,而野性之美也绕不开这个主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