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后现代电影文本的叙事特征以森林东邪西毒为例
摘 要说起华语电影,王家卫是不得不提的导演之一,短短二十年的导演生涯,仅有十部独立电影长片,就让他在华语影坛甚至是世界影坛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这些影片囊括了包括香港电影金像奖、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等在内的多个重要奖项,为华语电影在世界影坛占得一席之地。在王家卫的电影作品中,凭借着个人风格强烈的电影对白,多视角的后现代电影叙事结构以及同一主题的情感表达,构成了独一无二的“王氏美学”。而电影所要表达的后现代电影的叙事特征也的确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本文将以《东邪西毒》和《重庆森林》这两部电影为蓝本,分四个部分来研究王家卫后现代电影文本的叙事特征。第一部分从后现代电影发展概况谈起,顺延到王家卫电影创作的背景及发展;第二部分是从主题、时空观、人物设定这三个后现代电影的主要构成部分,分别探讨王家卫电影叙事的后现代性;第三部分是王家卫电影的后现代风格对新生代导演以及后来电影作品的影响;第四部分从他人、王家卫自身、笔者三个方面探讨王家卫电影的意义生成。
Key words : Postmodern film Narrative features The marginal 目 录
引言 1
1 王家卫的电影创作及发展概况 2
1.1 后现代电影的界定及发展 2
1.2 王家卫的电影创作概况 3
2 王家卫后现代电影的叙事特征 5
2.1 主题的后现代性 5
2.2时空观的后现代性 6
2.3边缘化的人物设定 8
3 后现代化叙事风格的影像保留 11
3.1电影叙事的后现代化探索 11
3.2 新生代导演风格的内核分析 12
4 王家卫电影的意义生成 14
结 语 16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8
引言
王家卫电影以非线性电影结构、经典的王氏独白、跳脱的用色风格等自成类型的电影语言,在华语电影乃至世界电影之林中独树一帜。截至目前,王家卫已拍摄独立长片十部,另有一部合拍电影《爱神?手》。他的电影里艺术价值与欣赏价值并重,不仅有对特定年代的探讨,市井文化的怀念,也有世纪危机的反思,让影片兼具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深度与思考。也正是因为成片的高质量,王家卫成了各大电影节、颁奖礼上的常客。《东邪西毒》获得第10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重庆森林》获得第31届金马最佳男主角和第14届金像奖最佳影片[1]P45、而97年的《春光乍泄》更是一举摘得第50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成为王家卫导演生涯中含金量最高的国际奖项,让王家卫在世界影坛暂露头角。
《东邪西毒》和《重庆森林》是王家卫在1994年同时上映的两部作品,也是王家卫后现代电影色彩最浓烈的两部作品。比起电影带给他的荣誉,王家卫更多注重的是电影本身。客观来讲,王家卫是一个拍电影不计成本的导演,往往为了一个镜头花费时间精心打磨,直到自己满意为止。电影《东邪西毒》拍摄周期长达三年,由于剪辑的问题一直没有成片,在《东邪西毒》的剪辑空隙,王家卫突发灵感,用短短五周时间赶制出来的电影《重庆森林》,获得了意外的成功,好评如潮,《重庆森林》更是被美国评论界誉为“法国新浪潮”在东方最成功的典范[1]P45。由此可以看出《东邪西毒》、《重庆森林》两部电影承袭后现代电影运动的风骨,在影片内核中保持着高度的相同,包括同一母题(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同一叙事特征(非线性叙事)、同一时空观等[2]P397。这些相同的电影内核在王家卫不同电影的演绎中,逐渐形成了王家卫自身独有的标签。
从上述王家卫的电影创作看来,王家卫的自身标签来源于后现代电影所约束的电影风格,研究王家卫的电影顺其自然地过渡到了先了解后现代电影上去了,王家卫数十年统一的电影拍摄风格,成就了他“作者电影”的头衔,[4]P65怪诞唯美的摄影风格,孤独失语的人物形象,插页式的电影叙事,无不在拼凑出独一无二的王家卫风格。
1 王家卫的电影创作及发展概况
王家卫的电影创作起源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当时香港的社会情况处于经济的腾飞与稳步发展阶段,到80年代后期渐渐成了疲软之势。香港的经济如此,电影行业亦是如此,为了缓解香港电影的此种病态,香港电影人开始尝试开始打破常规,转换思维拍摄电影。在主题上求新求变,弱化暴力、吸毒等为故事背景的创作,开始注重人的情感危机;在题材上别出匠心,带有导演自身强烈的标签。在当时香港电影人的改变之下,一场声势浩大的电影运动顺势开展,即香港大浪潮电影运动。王家卫正是在这个时期入行,88年第一次担任导演,抓住在香港大浪潮的末尾。受香港大浪潮运动的影响,以自己的力量呼应浪潮之精神,大胆突破传统,由于香港当时处于殖民地的境况,后现代主义文化在香港渗透深入,所以香港新浪潮中的电影及导演后现代风格也异常强烈。
由于本篇论文是以《重庆森林》和《东邪西毒》为蓝本展开的关于电影文本叙事的相关研究,因此,关于王家卫的电影创作背景也将以此时期的背景作为主要方面进行阐述与研究。
1.1 后现代电影的界定及发展
在后现代电影源于后现代主义理论,而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中期在美国和法国兴起文学思潮,是一种与传统文化不同的对世界和对人生的体验方式、认知方式,代表了一种新型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5]P25。体现到文化艺术上,后现代主义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一是平面化,取消深度;二是非连续性,只考虑纯粹孤立的现在;三是主体的消失,碎片化”[3]P45。而之后出现后现代电影也符合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只是在电影特有的电影语言上稍有差别(像电影构图、音乐、色调等)。关于后现代电影目前来说没有一个特别权威的定义来界定,只要是符合后现代主义理论所约束的电影类型,均可称之为后现代电影。
后现代电影发展的具体体现莫过于50年代末期发生在法国爆发的新浪潮电影运动,本质上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弗朗索瓦特吕弗在五十年代提出的“作者电影”这一说法,也就是导演即作者。通俗来讲,导演掌握电影拍摄的一切,摒弃传统的剧本模式,不再受限于剧本,自由随性成了导演创作最重要的方面。[7]P88特吕弗的这一理论在电影领域掀起改革的浪潮,电影拍摄也从传统的剧情模式发展到不那么循规蹈矩,电影情节开始变得略显无序,题材日常化,场景真实,拍摄手法随心所欲,剪切自由,表演生活化。如弗朗索瓦 特吕弗的《四百下》,戈达尔的《精疲力尽》,或者电影在拍摄中为了一种较为自由的拍摄,更是让摄影师在坐在轮椅上手持摄影机来完成一系列的复杂镜头[6]P90。法国新浪潮在这种电影演变中吸取经验,形成了自己原有的风格,而这种自由随性,有悖于常规的理性观念,更是在时间的流逝下浸润着一大批后来的导演,影响着之后的电影创作。
香港新浪潮的特征顺承了法国大浪潮,在以下几点体现:首先在于新,力求突破传统而别具一格;其次突出个性,带有明显的自我标签。如许鞍华作品的人文性与高度的女性敏锐、徐克有种神经质般的张力的新派武侠电影、方育平作品中酝酿的浓厚真实感。每个导演都有强烈的自我痕迹,最后是商业性与电影相融合。正是香港新浪潮的革新,给了处于低潮的香港电影市场一丝生机,也给王家卫以后的电影创作提供了舒适的温床。
1.2 王家卫的电影创作概况
王家卫凭借自身的电影风格,在香港电影市场这个更新频率如光速的地方站住了阵脚。王家卫从影二十余年的创作概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探索阶段、个性阶段、成熟阶段。影片《一代宗师》上映之后,王家卫至今没有任何独立执导的作品上映,所以划分的阶段也是以《一代宗师》为分水岭的,王家卫之后的创作概况这里不做探讨。
Key words : Postmodern film Narrative features The marginal 目 录
引言 1
1 王家卫的电影创作及发展概况 2
1.1 后现代电影的界定及发展 2
1.2 王家卫的电影创作概况 3
2 王家卫后现代电影的叙事特征 5
2.1 主题的后现代性 5
2.2时空观的后现代性 6
2.3边缘化的人物设定 8
3 后现代化叙事风格的影像保留 11
3.1电影叙事的后现代化探索 11
3.2 新生代导演风格的内核分析 12
4 王家卫电影的意义生成 14
结 语 16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8
引言
王家卫电影以非线性电影结构、经典的王氏独白、跳脱的用色风格等自成类型的电影语言,在华语电影乃至世界电影之林中独树一帜。截至目前,王家卫已拍摄独立长片十部,另有一部合拍电影《爱神?手》。他的电影里艺术价值与欣赏价值并重,不仅有对特定年代的探讨,市井文化的怀念,也有世纪危机的反思,让影片兼具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深度与思考。也正是因为成片的高质量,王家卫成了各大电影节、颁奖礼上的常客。《东邪西毒》获得第10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重庆森林》获得第31届金马最佳男主角和第14届金像奖最佳影片[1]P45、而97年的《春光乍泄》更是一举摘得第50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成为王家卫导演生涯中含金量最高的国际奖项,让王家卫在世界影坛暂露头角。
《东邪西毒》和《重庆森林》是王家卫在1994年同时上映的两部作品,也是王家卫后现代电影色彩最浓烈的两部作品。比起电影带给他的荣誉,王家卫更多注重的是电影本身。客观来讲,王家卫是一个拍电影不计成本的导演,往往为了一个镜头花费时间精心打磨,直到自己满意为止。电影《东邪西毒》拍摄周期长达三年,由于剪辑的问题一直没有成片,在《东邪西毒》的剪辑空隙,王家卫突发灵感,用短短五周时间赶制出来的电影《重庆森林》,获得了意外的成功,好评如潮,《重庆森林》更是被美国评论界誉为“法国新浪潮”在东方最成功的典范[1]P45。由此可以看出《东邪西毒》、《重庆森林》两部电影承袭后现代电影运动的风骨,在影片内核中保持着高度的相同,包括同一母题(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同一叙事特征(非线性叙事)、同一时空观等[2]P397。这些相同的电影内核在王家卫不同电影的演绎中,逐渐形成了王家卫自身独有的标签。
从上述王家卫的电影创作看来,王家卫的自身标签来源于后现代电影所约束的电影风格,研究王家卫的电影顺其自然地过渡到了先了解后现代电影上去了,王家卫数十年统一的电影拍摄风格,成就了他“作者电影”的头衔,[4]P65怪诞唯美的摄影风格,孤独失语的人物形象,插页式的电影叙事,无不在拼凑出独一无二的王家卫风格。
1 王家卫的电影创作及发展概况
王家卫的电影创作起源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当时香港的社会情况处于经济的腾飞与稳步发展阶段,到80年代后期渐渐成了疲软之势。香港的经济如此,电影行业亦是如此,为了缓解香港电影的此种病态,香港电影人开始尝试开始打破常规,转换思维拍摄电影。在主题上求新求变,弱化暴力、吸毒等为故事背景的创作,开始注重人的情感危机;在题材上别出匠心,带有导演自身强烈的标签。在当时香港电影人的改变之下,一场声势浩大的电影运动顺势开展,即香港大浪潮电影运动。王家卫正是在这个时期入行,88年第一次担任导演,抓住在香港大浪潮的末尾。受香港大浪潮运动的影响,以自己的力量呼应浪潮之精神,大胆突破传统,由于香港当时处于殖民地的境况,后现代主义文化在香港渗透深入,所以香港新浪潮中的电影及导演后现代风格也异常强烈。
由于本篇论文是以《重庆森林》和《东邪西毒》为蓝本展开的关于电影文本叙事的相关研究,因此,关于王家卫的电影创作背景也将以此时期的背景作为主要方面进行阐述与研究。
1.1 后现代电影的界定及发展
在后现代电影源于后现代主义理论,而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中期在美国和法国兴起文学思潮,是一种与传统文化不同的对世界和对人生的体验方式、认知方式,代表了一种新型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5]P25。体现到文化艺术上,后现代主义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一是平面化,取消深度;二是非连续性,只考虑纯粹孤立的现在;三是主体的消失,碎片化”[3]P45。而之后出现后现代电影也符合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只是在电影特有的电影语言上稍有差别(像电影构图、音乐、色调等)。关于后现代电影目前来说没有一个特别权威的定义来界定,只要是符合后现代主义理论所约束的电影类型,均可称之为后现代电影。
后现代电影发展的具体体现莫过于50年代末期发生在法国爆发的新浪潮电影运动,本质上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弗朗索瓦特吕弗在五十年代提出的“作者电影”这一说法,也就是导演即作者。通俗来讲,导演掌握电影拍摄的一切,摒弃传统的剧本模式,不再受限于剧本,自由随性成了导演创作最重要的方面。[7]P88特吕弗的这一理论在电影领域掀起改革的浪潮,电影拍摄也从传统的剧情模式发展到不那么循规蹈矩,电影情节开始变得略显无序,题材日常化,场景真实,拍摄手法随心所欲,剪切自由,表演生活化。如弗朗索瓦 特吕弗的《四百下》,戈达尔的《精疲力尽》,或者电影在拍摄中为了一种较为自由的拍摄,更是让摄影师在坐在轮椅上手持摄影机来完成一系列的复杂镜头[6]P90。法国新浪潮在这种电影演变中吸取经验,形成了自己原有的风格,而这种自由随性,有悖于常规的理性观念,更是在时间的流逝下浸润着一大批后来的导演,影响着之后的电影创作。
香港新浪潮的特征顺承了法国大浪潮,在以下几点体现:首先在于新,力求突破传统而别具一格;其次突出个性,带有明显的自我标签。如许鞍华作品的人文性与高度的女性敏锐、徐克有种神经质般的张力的新派武侠电影、方育平作品中酝酿的浓厚真实感。每个导演都有强烈的自我痕迹,最后是商业性与电影相融合。正是香港新浪潮的革新,给了处于低潮的香港电影市场一丝生机,也给王家卫以后的电影创作提供了舒适的温床。
1.2 王家卫的电影创作概况
王家卫凭借自身的电影风格,在香港电影市场这个更新频率如光速的地方站住了阵脚。王家卫从影二十余年的创作概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探索阶段、个性阶段、成熟阶段。影片《一代宗师》上映之后,王家卫至今没有任何独立执导的作品上映,所以划分的阶段也是以《一代宗师》为分水岭的,王家卫之后的创作概况这里不做探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