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生态观解读

摘 要生态环境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尤其是自然状态下的农业文明有着和谐共生的作用,这些都可以通过《边城》中所描写的人物和环境表现出来,在当今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中的人们手捧《边城》品读时, 精神会得到滋养,社会的各种压力之下,人们也想回归这种生活方式,这正体现了人们对淳朴风气的艳羡。本论文主要从生态文学角度分析和探讨自然文明对人的影响及现代工业文明对人的本性的扭曲和误导。《边城》是沈从文身处现代都市时,对理想自然及生命形式的反顾与思考,他从边城中刻画的种种生命形态的角度,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目的进行了一种形而上的思维,体现出他对人类生命的终极关怀。[1]
目 录
引 言 1
1 《边城》生态观传达的和谐之声 2
1.1 和谐共生的自然美 2
1.2 自然本真的人性之美 3
2 《边城》生态观写作目的分析 6
2.1悲惨的记忆 6
2.2 民族道德的沦丧 7
3 《边城》生态观的时代意义 10
3.1 诗意的栖居 10
3.2 人性的回归 11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6
引 言
随着“工业与科技文明”的进程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在人类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和无限制的物质需求之下,自然生态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从而导致自工业文明以来的一系列人类需要重新反省的焦点问题,比如全球变暖、污染加剧、禽流肆虐等现象,自然的生态系统失去了平衡,人类道德开始滑坡。在这样的境况当中,生态文艺学和生态文学批评的人文学者开始反省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源与症结所在,提倡人们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的思维,用深远意义的背景和层次,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诉求。小说《边城》是一部充满文学色彩的生态小说,作者沈从文对自然与人的描绘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被称为“ 艺术家的小说家”《边城》是中国农业生态的缩影,深刻的表现出农业文明生态中人的淳朴,好善的社会风气,用生态文学批评的角度全方位解析《边城》是文明与环境对人产生深刻影响的强有力的证明。《边城》中,作者没有用语言方面的技巧和手法高谈阔论地给人们阐述保护生态环境的大道理,而是用真挚的情感,给我们描绘了一个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生态乌托邦,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对自然的亲近姿态,与自然万物身心合一的交融,使作者描绘的那个风景美、人性美的小镇,成为人类精神的诗意的栖息地。
1 《边城》生态观传达的和谐之声
沈从文在包括《边城》等乡土作品中反映出的观点认为,人性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健康成长,在和谐没有对立的自然环境中,人才能保留内外一如的真善美,在这种基于自然理念的人性,在《边城》中和谐的展示出来,沈从文并没有用理论性的语言阐释生态理念,而是用人性美和风俗美来侧面描写和谐生态下人性的健康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环境,沈从文用质朴而又昂扬的“乡下人”的本色文采,叙述着“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生活方式,这是极其具有生态意识的。 
1.1 和谐共生的自然美
沈从文自诩为“乡下人”,他的著作主要是讴歌农业文明中的自然之美和传统道德,其著作《边城》的自然之美,符合了中国传统生态理念,给人展现一副意蕴深厚的山水画,沈从文一生钟情于大自然,对他来说,自然就是他的宗教。[2]他曾说道:“一种由生物的美与爱有所启示,在沉静中生长的宗教情绪,无可归纳,因之一部分生命,就完全消失在对于一些自然的皈依中。”[3]P288《边城》的生态自然在他诗意的歌咏赞叹与抒写中已成为了一个保存理想生命形式的象征,成为了他想要建构的理想世界的代表。
溯流而上的深潭有三丈五丈深,但能清澈见底,深潭中的小石子被太阳光映照,能够被清晰的看到。水中的游鱼往返游走,像是漂浮在空气中,这是湘西的河流,充满了诗意,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所描绘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样。体现了水的澄澈与宁静,让人感受到水的灵性和生命的流动,沈从文认为水孕育万物生灵,是自然生命的母体。
高山中长年生长的细竹,永远都是深翠色,“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充满了禅意的安乐,靠近水边的桃树林里,有几户人家,在他们那里,可以讨要一碗酒来解馋和解渴,原汁原味的建筑材料,与四周的环境协调,非城市的钢筋水泥所能媲美,一切都会让我们狂心顿歇,这真是具足着“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的宁静和谐。给人展现的充满诗情画意,和谐轻盈的自然之美,以及淳朴善良的社会风气,沽酒和思茶之人在林木深处定会驻足忘返,身处信息时代的人们难得有这份安闲,这正是作品的可贵之处。
这种诗意的描写给我们营造出一种似曾相识的意境,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自然情怀,这种情怀是在畅享自己与大自然和谐的本怀,这种和谐的本怀正是农耕文明教导我们首先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这样才能对自然万物有敬畏之心,才能在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中保持和恢复自己的率真和自然。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因为重返自然与农村而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如此绝美的环境,由此形成了边城人民淳朴善良的性格,这种性格也是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传统道德,为我们留下了宝贵而又煜煜生辉的精神财富。
1.2 自然本真的人性之美
《边城》中所描绘的人性未被现代文明污染,具足着美与善良,边城之民继续延续着往日的传统,他们恪守着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遵照着先祖淳厚质朴、勤劳务实的传统民风。[4]仔细品读著作时,我们从内心就能感受到沈从文用真挚的感情,努力建造出了一个充满自然本真人性的乌托邦,边城之民真挚、美好、虔诚的人性煜煜生辉。
读《边城》,人的淳朴善良的景象就会浮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的心中酝酿一份感动。翠翠的爷爷年近七旬,义务性的做了五十年的掌渡人,但是还是不想离开这份渡人过岸的工作,有的人给他的船板上掷钱,他也捡起来塞到投钱人的手里,认为自己有足够的口粮和钱,不敢要太多,害怕自己丢了做人的本分;翠翠的爷爷对翠翠疼爱有加,为她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为了她的后半辈子的生活而不计辛苦,四处奔走;照顾翠翠的生活起居,在细节上做到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32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