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悲剧的审美差异(附件)【字数:10822】

摘 要通过对中西方悲剧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探索,可以看出,中西两方在悲剧审美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就两方悲剧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来讲,西方传统的悲剧模式是在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对悲剧创作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后,再由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作为代表对悲剧理论做了阐述而形成的。而中国的悲剧因为缺乏了系统性的理论,所以虽然有着不短的历史,却也并未形成统一的整体,不过作为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中国悲剧的价值也是值得认同的。由于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中国和西方在悲剧审美的观念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而如何把握悲剧差异的标准,是进行审美评价的基础。这也是我们需要一直研究下去的。本文通过比较中西方悲剧作品中具体的人物形象、伦理批判、小说结局等方面,来分析中西方悲剧的审美差异。例如《俄狄浦斯王》与《雷雨》中的俄狄浦斯王和周萍在面对自身悲剧命运时的不同态度。《普罗米修斯》和《窦娥冤》中普罗米修斯和窦娥截然不同的身份地位给整部作品带来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普罗米修斯是高高在上的神,而窦娥只是无权无势饱受封建压迫的小人物。《德伯家的苔丝》与《边城》中苔丝和翠翠不同的性格导致的两段爱情的不同结局。
目 录
前 言1
第一章 中西方悲剧著作概述2
1.1中国悲剧著作概述2
1.2西方悲剧著作概述2
第二章 中西方悲剧的审美差异4
2.1不同的主人公形象4
2.2不同的悲剧冲突5
2.3不同的主人公性格5
2.4不同的悲剧结局5
第三章 中西方悲剧作品个案分析6
3.1中国悲剧作品个案分析6
3.1.1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6
3.1.2以《雷雨》为例6
3.1.3以《边城》为例7
3.2西方悲剧作品个案分析8
3.2.1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8
3.2.2以《俄狄浦斯王》为例8
3.2.3以《德伯家的苔丝》为例9
结束语11
致 谢 12
参考文献 13
前 言
悲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源于古希腊,由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颂歌演变而来。西方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经典的悲剧早在古希腊就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在历史中,也从未间断过,所以,对悲剧的解释,往往都是以西方的悲剧作为经典的模式来进行的。在西方,悲剧往往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中产生的重大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为主人公的理想或事业由于邪恶势力的侵害以及自身所犯过错而无法实现,并以其悲惨遭遇或自身毁灭而引起人们的怜悯、同情、崇敬。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中的主人公是“高尚的人,比一般的人好的人”而因为主人公的错误行事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西方的悲剧是“一悲到底”。而中国的悲剧往往是主人公逆来顺受,疲于抗争,在被逼近绝路时才会反抗,他们是被动受难,这与西方悲剧恰恰相反,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作品很少。并不是我们不重视悲剧,而是中国习惯在作品的结尾给它安排一个“大团圆结局”,中国的悲剧多数是从逆境转为顺境,通常是人们通过抗争获得一个美好结局,告诉读者命运的可逆性和人的主控性,给他们希望,却忽略了悲剧本身的冲突美。
第一章 中西方悲剧著作概述
1.1中国悲剧著作概述
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直没有出现悲剧的概念,直到近代的王国维在其著作《(红楼梦)评论》中用西方的悲剧理论来解读红楼梦,才出现了悲剧的概念,中国的早期悲剧观念可以追溯到远古神话《山海经》,以及屈原的《九歌》、《天问》中的历史传说。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怨”、“怒”、“愤”等审美范畴都是具有悲剧意识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出现的“怨”的审美范畴,孔子就对它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诗可以怨”的理论,他认为诗歌可以抒发出人的痛苦、不幸与愤怒,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悲剧意识也一直遵守着“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教义。
中国的悲剧文学有着自己的特点,在如此多的著作中,“一悲到底”的很少,多数是先苦后甜,最后苦尽甘来。而在国人的认知里,悲剧是由于人类的自身意志与历史的冲突所导致的注定失败,是人类自身与命运的抗衡,是人性的优缺点在人生中的必然体现,中国的悲剧创作所采用的是外表的喜感和内在的悲感相结合的形式,像《赵氏孤儿》、《窦娥冤》、《琵琶记》、《长生殿》等等都是采用的这种“大团圆结局”,与之并列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的《汉宫秋》、《精忠旗》、《娇红记》、《清忠谱》、《桃花扇》、《雷峰塔》也有着其过人之处。
悲剧是文学里的最高形式。体现在中国文学上,它的本质特征就是伤感。在国人的观念中,所有美好的东西几乎都是能够引起人感伤的,《红楼梦》可谓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因为它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学"伤感"这一本质特征。也最符合西方悲剧的定义,是当之无愧的不朽悲剧名作。
1.2西方悲剧著作概述
悲剧在西方,是由柏拉图最先提及、亚里士多德系统论述,再到近代悲剧理论经过发展演变,才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2500多年的历史,虽然西方悲剧的题材是来源于神话,但是悲剧作家同时也是赋予了神话新的解释,来集中反映现实的生活和对生活中不同事物看法的表达。第一个为悲剧下定义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的工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这是西方第一个完整的悲剧定义,这指明了悲剧的模仿内容、媒介以及方式,亚里士多德还认为悲剧具有六要素:情节、性格、形象、思想、言词、歌曲,好的情节应包括三个部分:突转,指剧情向相反方向发展;发现,指主人公由不知道到知道这一过程的顿悟;苦难,指毁灭或者痛苦的行动。它们决定了情节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同时,好的情节还应是一致的、完整的、普遍的,要有一定长度。结合西方悲剧在历史上的发展,我们发现,西方悲剧史上有三种类型的悲剧:命运悲剧:它认为人生是由神或命运所决定的,人类无法抵抗;性格悲剧,这是由于主人公性格上的缺陷所导致的悲剧;存在悲剧,揭示了人的存在本身所蕴含的悲剧。
西方悲剧文学的源头,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应该是《旧约》、《特洛伊战争》、《荷马史诗》、《古希腊悲剧》,它们对于2500多年来的西方文化无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人们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悲剧因素无处不在。所以西方的悲剧文学才会得到普遍的认可,并一直位于西方文学的主导地位。这些著名的悲剧作品包括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克白》、《李尔王》、《奥赛罗》,狄更斯的《双城记》、班扬的《天路历程》和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等。人们意识到只有悲剧文学才足以引起他们内心的共鸣和深思,也因此唤醒人们的同情和怜悯。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