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陀果园城记中的女性形象
内容在已有的《果园城记》研究资料中,关于女性形象一部分,不少学者都把它放在整本书中与男性形象一起进行论述,对女性形象本身关注较少。文章以《果园城记》中女性形象的特点为切入点,先总体论述城中不同婚姻状态的女性所具有的特点,然后分析作者在塑造这些女性形象时所运用的不同方法,力求探寻出不同婚姻状态下女性的生存状态,并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女性形象对师陀创作以及文学史的价值。有利于读者更能深切地体会到封建宗法制度与婚姻制度对女性的压迫残害,思考女性婚姻家庭悲剧的根源,以此获得现实的启迪。
目 录
一、引言 2
(一)师陀其人其文介绍 2
(二)《果园城记》研究概况 2
(三) 本文研究角度 3
二、 女性形象的类型与特点 3
(一)类型 3
1.寡妇身份的女性 3
2.未婚的女性 3
3.已婚的女性 4
(二)特点 4
1.女儿婚姻的掌控者 4
2.自身命运的把握者 6
3.面对男权的沉思者 7
三、 塑造女性形象的方式 9
(一)反讽策略 9
(二)荒野意象 10
四、 女性形象的意义与价值 11
(一)对创作的价值 11
1.对《果园城记》创作的价值 11
2.对师陀后期创作的价值 12
(二)对文学史的价值 12
1.成就文本 12
2.成就师陀 12
五、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6
论师陀《果园城记》中的女性形象
一、引言
(一)师陀其人其文介绍
师陀,曾用笔名芦焚,是中国三四十年代文坛上一位引人瞩目的作家,他的作品丰富,且极具创作个性。著有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长篇小说《结婚》《马兰》、散文集《黄花苔》以及剧本《夜店》等。其中在小说集《果园城记》中,他以“城”为主体,通过对城内人们的生存状态与自然景致的描绘,勾勒出了一副迂腐落后的小城生活图景。
早期师陀的作品大都是发表在京派文人控制下的大公报上,因而不少学者都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他归属于京派作家一类。但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京派的强调人性,平和隽永,师陀更多时候是在用左翼的眼光批判中国的传统社会,因此可以说他是游移于京派与左翼之间的作家。而师陀本人曾表示“在文学上我反对遵循任何流派,我认为一个人如果从事文学创作,他的任务不在能否增长完成一种流派或方法,而是利用各种方法完成自己,或者说达成写作目的”,可见对于师陀对于文学的独立性品格极其重视。
(二)《果园城记》研究概况
在《果园城记》的研究中,一方面,国内学者像马俊江、钱理群、杨义等人都对其进行过专门的论述,台湾学者尹雪曼也曾高度评价师陀的作品“在三十年代,与艾芜、沙汀一样,作品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而且“到了《果园城记》,文笔已经进入圆熟凝练的境界”,可见《果园城记》的关注度较高。另一方面,不少学者也把《果园城记》与萧红的《呼兰河传》、沈从文的《边城》进行比较论述,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学者把《果园城记》作为师陀的代表作来研究,正因为这样所以关于这部书的研究也出现了很多分歧。例如杨义在《寻找故园——师陀的中原乡土写意画<果园城记>》中,认为师陀对果园城的文化既有批判否定的一面,又有肯定的一面;而马俊江在《论师陀的“果园城世界”》中,指出师陀对果园城文化是全盘否定的,认为“这挽歌悲挽的是一个个枯萎的生命,而不是这田园诗似的城”。此外,关于《果园城记》的研究,也有不少学者涉及到了人物形象、语言策略、时间意识等,对后续研究具有重要
意义。
本文研究角度
在已有的《果园城记》研究资料中,关于女性形象一部分,不少学者都把它放在整本书中与男性形象一起进行论述,对女性形象本身关注较少。本文以《果园城记》中女性形象的特点为切入点,先总体论述城中不同婚姻状态的女性所具有的特点,然后分析作者在塑造这些女性形象时所运用的不同方法,力求探寻出不同婚姻状态下女性的生存状态,并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女性形象对师陀创作以及文学史的价值。旨在使读者更能深切地体会到封建宗法制度与婚姻制度对女性的压迫残害,思考女性婚姻家庭悲剧的根源,以此获得现实的启迪。
女性形象的类型与特点
果园城中的女性可以分为三种,分别为寡妇身份的女性、未婚的女性以及已婚的女性。寡妇身份的女性虽然自己曾被封建宗法制度、婚姻制度压迫蹂躏,却还是恪守着她们所谓的价值观来“教育”他们的女儿,无形之中成为了封建宗法制的帮凶。未婚的女性、已婚的女性穷极一生都在为爱情、为婚姻苦恼,她们注定无法成为独立的个体,纵使有叛逆者出现,也终究是死水波澜。
(一)类型
1.寡妇身份的女性
寡妇,顾名思义就是丧夫的人,果园城中的寡妇形象主要是孟林太太、朱太太与马夫人三人。她们在果园城生活了几十年,即使自己曾被封建宗法制度、婚姻制度压迫蹂躏,却还是恪守着她们所谓的价值观来“教育”他们的女儿,无形之中成为了封建宗法制的帮凶。在她们身上,有果园城女性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消极与不幸,同时,由于她们所处在不同阶层的家庭环境中,所以她们身上又表现出不同的形象特点,同中有异,表现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目 录
一、引言 2
(一)师陀其人其文介绍 2
(二)《果园城记》研究概况 2
(三) 本文研究角度 3
二、 女性形象的类型与特点 3
(一)类型 3
1.寡妇身份的女性 3
2.未婚的女性 3
3.已婚的女性 4
(二)特点 4
1.女儿婚姻的掌控者 4
2.自身命运的把握者 6
3.面对男权的沉思者 7
三、 塑造女性形象的方式 9
(一)反讽策略 9
(二)荒野意象 10
四、 女性形象的意义与价值 11
(一)对创作的价值 11
1.对《果园城记》创作的价值 11
2.对师陀后期创作的价值 12
(二)对文学史的价值 12
1.成就文本 12
2.成就师陀 12
五、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6
论师陀《果园城记》中的女性形象
一、引言
(一)师陀其人其文介绍
师陀,曾用笔名芦焚,是中国三四十年代文坛上一位引人瞩目的作家,他的作品丰富,且极具创作个性。著有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长篇小说《结婚》《马兰》、散文集《黄花苔》以及剧本《夜店》等。其中在小说集《果园城记》中,他以“城”为主体,通过对城内人们的生存状态与自然景致的描绘,勾勒出了一副迂腐落后的小城生活图景。
早期师陀的作品大都是发表在京派文人控制下的大公报上,因而不少学者都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他归属于京派作家一类。但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京派的强调人性,平和隽永,师陀更多时候是在用左翼的眼光批判中国的传统社会,因此可以说他是游移于京派与左翼之间的作家。而师陀本人曾表示“在文学上我反对遵循任何流派,我认为一个人如果从事文学创作,他的任务不在能否增长完成一种流派或方法,而是利用各种方法完成自己,或者说达成写作目的”,可见对于师陀对于文学的独立性品格极其重视。
(二)《果园城记》研究概况
在《果园城记》的研究中,一方面,国内学者像马俊江、钱理群、杨义等人都对其进行过专门的论述,台湾学者尹雪曼也曾高度评价师陀的作品“在三十年代,与艾芜、沙汀一样,作品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而且“到了《果园城记》,文笔已经进入圆熟凝练的境界”,可见《果园城记》的关注度较高。另一方面,不少学者也把《果园城记》与萧红的《呼兰河传》、沈从文的《边城》进行比较论述,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学者把《果园城记》作为师陀的代表作来研究,正因为这样所以关于这部书的研究也出现了很多分歧。例如杨义在《寻找故园——师陀的中原乡土写意画<果园城记>》中,认为师陀对果园城的文化既有批判否定的一面,又有肯定的一面;而马俊江在《论师陀的“果园城世界”》中,指出师陀对果园城文化是全盘否定的,认为“这挽歌悲挽的是一个个枯萎的生命,而不是这田园诗似的城”。此外,关于《果园城记》的研究,也有不少学者涉及到了人物形象、语言策略、时间意识等,对后续研究具有重要
意义。
本文研究角度
在已有的《果园城记》研究资料中,关于女性形象一部分,不少学者都把它放在整本书中与男性形象一起进行论述,对女性形象本身关注较少。本文以《果园城记》中女性形象的特点为切入点,先总体论述城中不同婚姻状态的女性所具有的特点,然后分析作者在塑造这些女性形象时所运用的不同方法,力求探寻出不同婚姻状态下女性的生存状态,并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女性形象对师陀创作以及文学史的价值。旨在使读者更能深切地体会到封建宗法制度与婚姻制度对女性的压迫残害,思考女性婚姻家庭悲剧的根源,以此获得现实的启迪。
女性形象的类型与特点
果园城中的女性可以分为三种,分别为寡妇身份的女性、未婚的女性以及已婚的女性。寡妇身份的女性虽然自己曾被封建宗法制度、婚姻制度压迫蹂躏,却还是恪守着她们所谓的价值观来“教育”他们的女儿,无形之中成为了封建宗法制的帮凶。未婚的女性、已婚的女性穷极一生都在为爱情、为婚姻苦恼,她们注定无法成为独立的个体,纵使有叛逆者出现,也终究是死水波澜。
(一)类型
1.寡妇身份的女性
寡妇,顾名思义就是丧夫的人,果园城中的寡妇形象主要是孟林太太、朱太太与马夫人三人。她们在果园城生活了几十年,即使自己曾被封建宗法制度、婚姻制度压迫蹂躏,却还是恪守着她们所谓的价值观来“教育”他们的女儿,无形之中成为了封建宗法制的帮凶。在她们身上,有果园城女性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消极与不幸,同时,由于她们所处在不同阶层的家庭环境中,所以她们身上又表现出不同的形象特点,同中有异,表现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