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安妮宝贝后期中的禅宗气息

内容与安妮宝贝的早期作品相比,以《莲花》为开端的后期作品在人物背景的塑造、故事情节的设计和主题思想的重构三个方面都开始呈现出一种浓厚的禅宗气息。这种禅宗气息来源于作家丰富的个人经历,文学创作的精神资源以及其回归传统的创作指向。这种禅宗气息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它不仅成为了以“小资”为主体的安妮宝贝读者群体新的阅读和感悟的对象,体现了探寻生命价值的意义,而且使其作品形成了一种空灵的审美风格。安妮宝贝后期作品中的禅宗气息使她成为了新世纪中国文坛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目 录
一、引言1
二、安妮宝贝后期作品中禅宗气息的具象呈现2
(一)人物背景的塑造2
(二)故事情节的设计3
(三)主题思想的重构4
三、安妮宝贝后期作品中禅宗气息的产生根源5
(一)作者的个人经历5
(二)创作的精神资源6
(三)回归传统的创作意愿7
四、安妮宝贝后期作品中禅宗气息的存在意义8
(一)对于读者群体的影响8
(二)探寻生命价值的意义9
(三)空灵的审美风格的形成10
五、结语11
参考文献12
致谢15
论安妮宝贝后期作品中的禅宗气息
引言
自1999年以来,随着互联网这种新兴信息载体的出现,以其为载体而发表的文学作品,即网络文学,开始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与此同时,出现了许多为人所熟知的网络文学作家。其中,被打上“国内风头最健的网络文学作家”标签的安妮宝贝,凭借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在逐渐从网络投稿转向纸质媒体的发展过程中,收获了大批忠实的读者,并占据了文艺类书籍市场的一席之地。
安妮宝贝的极具个性使其早期作品给人一种虚无、颓废、阴冷决绝的感觉,且大多数故事都具有悲剧意味。这一时期的她着眼于那些不归属任何一个团体,没有固定的工作,居住地和城市,长期处于孤独和不安定之中的人,将其挣扎的情态掌控于笔下,以此来探讨人生的意义以及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2006年,安妮宝贝创作的长篇小说《莲花》出版,小说以神秘圣地墨脱为背景,讲述了身患疾病的年轻女子庆昭在拉萨的一间小旅馆里遇到了可以结伴一程的男子纪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生,他们两人穿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前往墨脱寻访纪善生旧友内河的故事。在创作该小说时,安妮宝贝一改以往忧郁的叙述风格,主题趋向积极和阳光,在众人看来,这无疑是一次跳跃型的创作转型。以其为起点的安妮宝贝后期写作阶段,风格延续清冷风格但是融入了苍凉而平和,温情而朴素的氛围,作品则开始关注人与外界和自我的关系,注重内心关照,有较多人性和哲学上的探讨深入。
而作为其转型起点的《莲花》,同时也是一部带有宗教情怀的作品。作品的序中曾写道“莲花代表一种诞生,清除尘垢,在黑暗中趋向光”,这与禅宗所推崇的“把人生视为苦海,希望人们能从中得到解脱”这一观念十分吻合。而此时起,安妮宝贝开始被其受众们打上了另一个标签“新时期深受宗教影响的作家”,而《莲花》之后的作品,如《得未曾有》、《月童度河》等也的确在各个方面开始充斥着禅宗的味道。安妮宝贝以《莲花》为起点后期作品中,禅宗气息有着诸多具象呈现,并有其多面的产生根源与深远存在意义。
二、安妮宝贝后期作品中禅宗气息的具象呈现
禅宗,即佛教在吸收了中国本土文化后所衍生出的分支。但与传统佛教不同的地方在于,禅宗思想提倡人们锻炼自身的心性,注重人们对于自身的思考,而非另寻寄托,将其作为摆脱困扰,寻求精神自由的根本方法。其步骤可概括为:遵循自然——寻求自我——解放自我。而所谓“禅宗气息”,便是作家在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后,在个人的行为处事或是作品创作时所融入的一种特殊的非物质元素,甚至这样一种融入是不自觉的,囊括了精神、文化、情绪、风格等多个方面,而非物质元素在被人感受时一般会以其具象呈现为媒介,在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中,我们将其分为三个部分——人物背景、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人物背景的塑造
要想获得救赎,必先经历苦难,这是众多宗教所共有的的思想主题。而禅宗的思想体系中对于“苦难”一词的诠释则在于其“诸行无常”的理论之中,所谓“诸行无常”,就是指世间的一切,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已注定,不断变幻终结。所以,每个人的苦难都是不可避免的。
安妮宝贝在创作《莲花》时,刻意让小说的中三个人物生来便仿佛被苦难所包围。如果说人的童年是一片待耕的土壤,那么亲情的缺失就像是落在这片土壤上的酸雨,让其逐渐荒芜,寸草不生。善生作为单亲家庭的孩子,他唯一的亲情来源只能是他的母亲,可是他的母亲却是个吝惜情感,不懂付出的人,这让一个本应该在玩耍的孩童不得不早早地开始学习如何抵御生活中的风波,善生因此成为一个能力十分出色的人,但是他的内心是极其孤独的。内河是家中的养子,抚养他的舅舅对她来说就是父亲一般的存在,但她却不在乎这些,她在乎的是如何去寻找让自己能感受到美的事物,如何让自己的心灵感受到自由,不再拘泥于世俗的伦理道德,于是她放逐了自己,开始流浪。她拥有了一段惨痛的感情,让自己的肉体和心灵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最终成为了一个疯子,但她从未埋怨过,仿佛这些选择从来都是心安理得。而庆昭的生活则是充满这恐惧的,她的恐惧来源两方面,一是对于孤独的恐惧,白日里镇定自若的她,在夜晚疾病发作时,梦里总会出现已经逝世的父亲的身影,而父爱的缺失成为了她孤独的最大来源;二是对于疾病与残缺的恐惧,庆昭从小便目睹了玩伴身上的残疾,长大后自己又身染重病,这些都是加速生命消亡的因素,让她厌恶。尽管安妮宝贝在塑造人物是使用了不同的笔法——实写庆昭与善生的人物形象与冲突,而内河则是用了虚写,将她的出场安排在了前者的回忆之中,但是他们的经历都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禅宗“诸行无常,万事皆苦”的理论,似乎每一个字都在阐述着典型的“宿命论”。
由此可见,安妮宝贝塑造的人物所思考的主题大多与“命运”相关,而他们一生的任何激烈的奋斗,却不是想要去违抗它,而是在它既定的情况下,努力让自己的价值变得越来越大,让自己存在的意义变得越来越丰富,就像昙花一样,即使开完就注定凋谢,何不开至最盛,这样的一种价值观与当代读者群体极容易产生强烈的共鸣。
(二)故事情节的设计
禅宗的理念中也有对于苦难来源的阐释,即人们在过去或是当下肆意放纵自己,不加约束时,其实早已为将来要承受的痛苦埋下了种子。内河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女子,人生的真相便是她经常思考的主题,最后她终于得出了答案——人生命存在的方式在于产生和实现无穷无尽的欲望,虽然内河常对别人提到追求自身的解脱,但是这与生俱来的欲望使她感到厌恶。而禅宗的理念中也提到了将人们从这必然的罪孽中解脱出来的方法,即“涅槃寂灭”。死亡看似是一种消极的结束方式,但是只要能在结束的那一刻摆脱困扰,获得解脱,那么便达到了“肉身已死,精神不灭”的境界。所以,内河最后于泥石流中丧生,在他人眼里,她是遭遇了不测,但在安妮眼里,她获得了她想要的“释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