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附件)
摘 要 维克多·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世界文坛史上杰出的文学家,素有“法兰西的莎士比亚”的称号。他的创作题材丰富,有诗歌、戏剧、小说,深刻而完整的揭穿了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呐喊呼吁,对他们表示深深的怜悯。《悲惨世界》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不仅是因为它揭露了黑暗的社会历史现实,更是因为它的人道主义精神贯穿其创作的始终,对后世文明的演变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本文旨在通过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去展现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特点、流变、影响以及它与普泛意义上人道主义思想的异同,同时呼吁用道德唤醒人性最初的善良,充分肯定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进步价值。最后阐述了道德感化的巨大力量及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目 录
1 引言 1
2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悲惨世界》中的体现 2
2.1 灵魂的救赎——冉阿让 2
2.2 虔诚的信徒——米里埃主教 3
3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4
3.1 雨果的人道主义特点 4
3.2 雨果的人道主义成因 4
4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与普泛意义上人道主义思想的异同 6
结 语 8
参考文献 9
致 谢 10
1 引言
维克多雨果(18021885),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首领,世界文坛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戏剧,文学生涯达六十年之久,其作品深刻而完整地揭露了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对生活在社会下层的普通民众表示深深的怜悯之情。人道主义思想为其主要创作主题。从早期的历史小说《布格雅加尔》和反对死刑的《死囚末日记》中,雨果形成了美丑善恶对立斗争的雏形;在《巴黎圣母院》、《克洛德格》里,则充分调动了各种表现手段,使斗争主题显得突兀;发展到《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达到其创作高潮,人道主义精神趋于成熟;紧接着以《九三年》为尾声,雨果又谱写出了一曲人道主义的动人乐曲。[1]P87
在2002年,中国对雨果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科——雨果学,他的研究范围不仅仅拘泥于作品、创作题材、人物形象,而是更为注重对他的核心思想——人道主义思想进行探究。本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文通过对《悲惨世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进而得出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特点、成因及它与普泛意义上人道主义思想的异同,肯定了道德感化的巨大力量。最后,阐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对文学及后世的影响。2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悲惨世界》中的体现
在《悲惨世界》中作者用大量笔墨对形形色色的人物进行具体刻画,以此来体现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下面,我们对作品中的两个人物形象进行研究,并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来看其体现的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2.1 灵魂的救赎——冉阿让
冉阿让是雨果笔下贯穿其整个作品中的重要人物,他原本是一名善良本分的普通工人,然而为了救姐姐家的孩子,他偷了一块面包被判刑,服役期间曾多次越狱受阻而被加刑。刑满释放后他因身份特殊又遭受世俗排斥,没有工作,日日饱受风餐露宿走投无路,他极度委屈和失望,对社会充满恨意,对身边人充满敌意。他变得麻木冷漠,为了生存他决定报复这个冷酷无情的社会。”[2]P6因此当善良的米里埃主教为他提供食宿时他丝毫不为所动,反而在半夜时偷走了主教家唯一值钱的银餐具。但主教选择了宽恕他,可是冉阿让心里多年的积怨并没有使他感动,在路上他抢了一个孩子辛苦赚来的钱,当他看见自己吓跑了小男孩儿时,他的内心感到一丝不安。此刻,他想起了米里埃主教,第一次留下了眼泪,米里埃主教触碰了他内心深处的灵魂,他的良心上受到了谴责,让他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美好、温暖、希望,致使他内心最深处的灵魂开始觉醒。
到后来他成了商贾,当了市长,他都以自己一颗博爱善良的心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他尊重人权,关心穷人的生活,为他们主持公道。如救助垂死的芳汀,冒风险解救受虐待的珂赛特,为破败的小学修建校舍,为年老和残疾的人创建养老金,建立免费药房等等。他以自己一颗博爱善良的心帮助身边人,力所能及做一切造福于人民的事情,因此这也是他后来深受群众爱戴的根本原因。
《悲惨世界》中还有这样一段描写,冉阿让在临终前指着那对银烛台说:“把这对烛台送给我的人,我不知道他在天上是否对我满意,我已尽力而为了。”[2]P6而后坦然离开人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冉阿让是雨果笔下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从冉阿让身上,我们感受到了道德感化和救赎力量的巨大感召力,以及道德救赎和意识觉醒对一个人的巨大改变。而作者用大量笔墨写冉阿让的转变,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道主义光芒的普照。
同时在小说中,他与沙威一直存在斗争。沙威是统治阶级的鹰犬,他身上有着很强的奴性气息,内心有着铁一般的原则和信念,甘愿像一个机器一样地热心为国家服务。他不相信爱,对上层人物只有绝对的服从,对下层穷苦百姓冷酷无情。只要是违反法律,他都会自觉地拿起手中那根无形的鞭子惩罚他们,为上层人物和旧制度全心全意服务。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冷酷无情的人,在被冉阿让从大火中救出之后,良心受到谴责,最终投河自杀。他的转变,也说明了道德感化对一个人的巨大影响力。
2.2 虔诚的信徒——米里埃主教
米里埃主教任教期间,住的是简陋的穷人医院,过着简朴的生活。同时,他将自己的钱财施舍给穷人和患者,以宽广的胸怀,美好善良的心灵感化人们,深受人们的爱戴,是他让那个黑暗社会里的人感受到了一丝温暖,看到了明天的希望,从米里埃主教这个人物形象身上,我们看到了雨果提倡的仁爱、慈善为中心的人道主义。总之,米里埃主教把他的一生献身于自己的事业,他爱神、继承神的事业、传递神的使命。他选择宽恕并感化了冉阿让,用道德感化最终使得冉阿让继承他的衣钵,将善良与光明传递。在黑暗的社会中,米里埃主教始终保持一颗善良博爱的心灵,也体现了雨果敏锐的洞察力和伟大的智慧。
在整部作品中米里埃主教虽只是个穿插性的角色,但他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却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雨果在作品中写到了主教的穷困,以及他的一生是如何行善的。可以说,冉阿让的后期的巨大改变主要还是得到米里埃主教的感化的。因此,他是整个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少了对米里埃主教的刻画则少了一分韵味。主教为了拯救一颗即将陨落的灵魂,自己却承受撒谎不诚实的罪过,在那个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他仍旧怀有一颗虔诚善良的心,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道德救赎对一个人及社会的巨大影响力。冉阿让通过仁慈的米里埃主教的感化,继承他的衣钵,一心向善;沙威在冉阿让的感化下灵魂觉醒,内心受到谴责跳河自杀;主教在黑暗社会里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帮助身边人。他们都通过道德救赎,将自己的善良、博爱、宽容传达给读者。3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3.1 雨果的人道主义特点
雨果在《〈克伦威尔〉》序中说:“生活有两种,一种是暂时的,一种是不朽的;一种尘世的,一种是天国的。它还向人指出,就如同他的命运一样,人也是二元的,在他身上,有一种兽性,也有一种灵性,有灵魂 ,也有肉体。[3]P16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雨果认为一个人身上既有恶也有善,保持向善的本心,善良终将战胜邪恶,他提倡外力感化和道德意识觉醒带来的强大力量。雨果把基督精神中的“仁爱、忍让、宽恕”等博爱和利他的思想汇入以人为本位的人道主义中,期望用“爱”和“善”来消除罪恶和苦难,构筑理想美好的道德社会。[4]P3此外,在不同时期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呈现不同的特点。
目 录
1 引言 1
2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悲惨世界》中的体现 2
2.1 灵魂的救赎——冉阿让 2
2.2 虔诚的信徒——米里埃主教 3
3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4
3.1 雨果的人道主义特点 4
3.2 雨果的人道主义成因 4
4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与普泛意义上人道主义思想的异同 6
结 语 8
参考文献 9
致 谢 10
1 引言
维克多雨果(18021885),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首领,世界文坛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戏剧,文学生涯达六十年之久,其作品深刻而完整地揭露了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对生活在社会下层的普通民众表示深深的怜悯之情。人道主义思想为其主要创作主题。从早期的历史小说《布格雅加尔》和反对死刑的《死囚末日记》中,雨果形成了美丑善恶对立斗争的雏形;在《巴黎圣母院》、《克洛德格》里,则充分调动了各种表现手段,使斗争主题显得突兀;发展到《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达到其创作高潮,人道主义精神趋于成熟;紧接着以《九三年》为尾声,雨果又谱写出了一曲人道主义的动人乐曲。[1]P87
在2002年,中国对雨果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科——雨果学,他的研究范围不仅仅拘泥于作品、创作题材、人物形象,而是更为注重对他的核心思想——人道主义思想进行探究。本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文通过对《悲惨世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进而得出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特点、成因及它与普泛意义上人道主义思想的异同,肯定了道德感化的巨大力量。最后,阐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对文学及后世的影响。2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悲惨世界》中的体现
在《悲惨世界》中作者用大量笔墨对形形色色的人物进行具体刻画,以此来体现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下面,我们对作品中的两个人物形象进行研究,并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来看其体现的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2.1 灵魂的救赎——冉阿让
冉阿让是雨果笔下贯穿其整个作品中的重要人物,他原本是一名善良本分的普通工人,然而为了救姐姐家的孩子,他偷了一块面包被判刑,服役期间曾多次越狱受阻而被加刑。刑满释放后他因身份特殊又遭受世俗排斥,没有工作,日日饱受风餐露宿走投无路,他极度委屈和失望,对社会充满恨意,对身边人充满敌意。他变得麻木冷漠,为了生存他决定报复这个冷酷无情的社会。”[2]P6因此当善良的米里埃主教为他提供食宿时他丝毫不为所动,反而在半夜时偷走了主教家唯一值钱的银餐具。但主教选择了宽恕他,可是冉阿让心里多年的积怨并没有使他感动,在路上他抢了一个孩子辛苦赚来的钱,当他看见自己吓跑了小男孩儿时,他的内心感到一丝不安。此刻,他想起了米里埃主教,第一次留下了眼泪,米里埃主教触碰了他内心深处的灵魂,他的良心上受到了谴责,让他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美好、温暖、希望,致使他内心最深处的灵魂开始觉醒。
到后来他成了商贾,当了市长,他都以自己一颗博爱善良的心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他尊重人权,关心穷人的生活,为他们主持公道。如救助垂死的芳汀,冒风险解救受虐待的珂赛特,为破败的小学修建校舍,为年老和残疾的人创建养老金,建立免费药房等等。他以自己一颗博爱善良的心帮助身边人,力所能及做一切造福于人民的事情,因此这也是他后来深受群众爱戴的根本原因。
《悲惨世界》中还有这样一段描写,冉阿让在临终前指着那对银烛台说:“把这对烛台送给我的人,我不知道他在天上是否对我满意,我已尽力而为了。”[2]P6而后坦然离开人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冉阿让是雨果笔下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从冉阿让身上,我们感受到了道德感化和救赎力量的巨大感召力,以及道德救赎和意识觉醒对一个人的巨大改变。而作者用大量笔墨写冉阿让的转变,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道主义光芒的普照。
同时在小说中,他与沙威一直存在斗争。沙威是统治阶级的鹰犬,他身上有着很强的奴性气息,内心有着铁一般的原则和信念,甘愿像一个机器一样地热心为国家服务。他不相信爱,对上层人物只有绝对的服从,对下层穷苦百姓冷酷无情。只要是违反法律,他都会自觉地拿起手中那根无形的鞭子惩罚他们,为上层人物和旧制度全心全意服务。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冷酷无情的人,在被冉阿让从大火中救出之后,良心受到谴责,最终投河自杀。他的转变,也说明了道德感化对一个人的巨大影响力。
2.2 虔诚的信徒——米里埃主教
米里埃主教任教期间,住的是简陋的穷人医院,过着简朴的生活。同时,他将自己的钱财施舍给穷人和患者,以宽广的胸怀,美好善良的心灵感化人们,深受人们的爱戴,是他让那个黑暗社会里的人感受到了一丝温暖,看到了明天的希望,从米里埃主教这个人物形象身上,我们看到了雨果提倡的仁爱、慈善为中心的人道主义。总之,米里埃主教把他的一生献身于自己的事业,他爱神、继承神的事业、传递神的使命。他选择宽恕并感化了冉阿让,用道德感化最终使得冉阿让继承他的衣钵,将善良与光明传递。在黑暗的社会中,米里埃主教始终保持一颗善良博爱的心灵,也体现了雨果敏锐的洞察力和伟大的智慧。
在整部作品中米里埃主教虽只是个穿插性的角色,但他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却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雨果在作品中写到了主教的穷困,以及他的一生是如何行善的。可以说,冉阿让的后期的巨大改变主要还是得到米里埃主教的感化的。因此,他是整个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少了对米里埃主教的刻画则少了一分韵味。主教为了拯救一颗即将陨落的灵魂,自己却承受撒谎不诚实的罪过,在那个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他仍旧怀有一颗虔诚善良的心,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道德救赎对一个人及社会的巨大影响力。冉阿让通过仁慈的米里埃主教的感化,继承他的衣钵,一心向善;沙威在冉阿让的感化下灵魂觉醒,内心受到谴责跳河自杀;主教在黑暗社会里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帮助身边人。他们都通过道德救赎,将自己的善良、博爱、宽容传达给读者。3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3.1 雨果的人道主义特点
雨果在《〈克伦威尔〉》序中说:“生活有两种,一种是暂时的,一种是不朽的;一种尘世的,一种是天国的。它还向人指出,就如同他的命运一样,人也是二元的,在他身上,有一种兽性,也有一种灵性,有灵魂 ,也有肉体。[3]P16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雨果认为一个人身上既有恶也有善,保持向善的本心,善良终将战胜邪恶,他提倡外力感化和道德意识觉醒带来的强大力量。雨果把基督精神中的“仁爱、忍让、宽恕”等博爱和利他的思想汇入以人为本位的人道主义中,期望用“爱”和“善”来消除罪恶和苦难,构筑理想美好的道德社会。[4]P3此外,在不同时期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呈现不同的特点。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