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的传情方式(附件)
摘 要《西厢记》作为一部专力写爱情的戏剧,主人公的传情方式别具特色。本文首先对元前诗词和散文中的男女传情方式进行概述。然后对崔张二人的传情方式以及传情方式的意义进行探讨。从而论证作者寄托的美好理想和对爱情的歌颂。
目 录
引 言 1
1 元前文学作品中男女传情方式概述 3
1.1 诗词中的男女传情方式 3
1.2 散文中的男女传情方式 4
2 崔莺莺与张生的传情方式 6
2.1 直接传情 6
2.2 间接传情 7
2.2.1 以琴挑情 7
2.2.2. 吟诗言情 9
2.2.3 托人传情 10
3 《西厢记》中人物传情行为的意义 12
3.1 反映作者的理想与追求 12
3.2 对美好爱情的歌颂 13
结 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7
引言
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诞生后不久就成为北词之首,四处搬演,在当时甚至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盛况。正是因为崔莺莺与张生二人为了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同封建礼教不屈不挠做斗争,最后取得了大团圆,这种精神深深的打动了在封建势力束缚下的广大读者的心。王实甫所提出的“愿天下人都成了眷属”的愿望,代表了世世代代普天下人的理想与愿望,使读者产生了共鸣。崔张二人的传情方式在继承元前文学作品中的传情方式的同时又有所突破和发展。
崔莺莺与张生的传情方式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气息,这种文化气息符合人们的心理,在无形中打动读者,与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环境、文化心理相契合。不管是张生跳墙与其密会,还是借助沟通媒介来传递感情,都深受观众喜爱。
金圣叹在《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中评点到:“世间妙文,原是天下万世人人心里公共之宝,决不是此一人自文集。” [1]P17《西厢记》崔张二人的传情方式意义主要表现在:作者的理想与追求、对美好爱情的歌颂。
目前学术界对《西厢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一、主题思想研究。莫砺锋、黄天骥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三卷)提到:
这一对青年一见钟情,情一发难收,受到封建家长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阻梗,他们便做出冲破礼教樊篱的举动,只要男女间彼此有情,就应让他们同偕白首,而一切阻挠有情人成为眷属的行为、制度,则应当受到鞭挞。在王实甫之前,谁也没有像他那么响亮,明确的提出:“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可以说《西厢记》杂剧在元代出现,像莺莺蓦然出现在佛殿一样,它的光彩,使人目眩神摇,也照亮了封建时代昏沉的夜空。[2]P100
他们认为《西厢记》具有惊世骇俗的思想内容,这是对《西厢记》极高的评价。薛文秀在《只说〈西厢记〉的爱情》一文中提到:“《西厢记》纯粹写爱情,不应成为诟病。认为写出了男女相爱为自主婚姻抗争的《西厢记》达到了时代高度、空前高度。”[3]p1朱伟明在《<西厢记>与才子佳人模式》一文中提出:
大团圆结局似乎成了中国古代爱情剧的才子佳人模式的固定结局,必定是‘私定终生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金榜题名人团圆。’这并不是《西厢记》首创的,但对后代乃至当代的新时期文学都有重大影响。”[4]P2
二、人物形象研究。郭慧在《试论〈西厢记〉中莺莺作假的性格心理及叛逆精神》一文中,对莺莺性格、心理等予以研究和分析,挖掘其复杂而矛盾的性格心理及其叛逆精神。塑造了一个既矜持而又敢于对抗封建家教礼法的贵族少女的形象,这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同时也成为古典文学画廊里十分鲜活的人物典型。[5]p2王亚菲提出:
红娘子在《西厢记》中的作用,不仅仅是个丫鬟,她的作用更表现在是剧中局外的联络人,既是剧中人物,又超出了剧情范围。红娘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极其符合台内,台外以及作者的各方面的要求。红娘的媒介作用,使剧情达到高潮。[6]p4
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崔张二人的传情方式的角度来分析其文化意蕴和揭示出作者的美好理想与愿望,为其作出新的解读。
1 元前文学作品中男女传情方式概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两性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有的。社会是在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受其所在时代的影响也是在不断的变化,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审美特点,审美精神,对美的要求不同,其对爱情的表现方式也不同。
1.1 诗词中的男女传情方式
早在两三千年前的春秋时代,《诗经》中就保留了大量的爱情诗,到汉魏六朝乐府诗、再到唐宋时期的民间曲词等,都给我们留下来很多美好的爱情诗词。而相恋的男女传情是必不可少的,例如《诗经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7]P574
表明上写青年男女互送礼物,实际上是表示相互之间的感情,诗中男女通过互赠信物进行传情、定情。
《诗经》中描写男女相恋的诗歌有很多,例如《东门之枌》: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穀旦于差,南方之原。
不绩其麻,市也婆娑。穀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7]P591
这首诗歌是以小伙子为第一人称口吻写的,姑娘是子仲家的女儿。开篇就交代了男女欢聚的场所:陈国的郊野有一大片高平的土地,那里种着密密的白榆、柞树。这既是地点实写,也是交代春天胜景。在这样一个美妙的时光,美好的地点,一群美丽的人儿,做着美妙的事情:子仲家的姣好少女,跳着飘逸优美的舞蹈。春天来了,少男少女的春天来了,他们以曼妙的舞姿吸引着对方多情的目光。他们互相倾慕,赠送花束,最后结成伴侣。
汉代,司马相如琴挑文君,用一首《凤求凰》来打动文君芳心: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8]P634
司马相如通过琴来倾诉自己对文君的爱慕。正因如此,文君才会日夜奔相如双双远走高飞。这样热烈表达爱情的诗歌还有,例如《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8]P640
目 录
引 言 1
1 元前文学作品中男女传情方式概述 3
1.1 诗词中的男女传情方式 3
1.2 散文中的男女传情方式 4
2 崔莺莺与张生的传情方式 6
2.1 直接传情 6
2.2 间接传情 7
2.2.1 以琴挑情 7
2.2.2. 吟诗言情 9
2.2.3 托人传情 10
3 《西厢记》中人物传情行为的意义 12
3.1 反映作者的理想与追求 12
3.2 对美好爱情的歌颂 13
结 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7
引言
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诞生后不久就成为北词之首,四处搬演,在当时甚至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盛况。正是因为崔莺莺与张生二人为了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同封建礼教不屈不挠做斗争,最后取得了大团圆,这种精神深深的打动了在封建势力束缚下的广大读者的心。王实甫所提出的“愿天下人都成了眷属”的愿望,代表了世世代代普天下人的理想与愿望,使读者产生了共鸣。崔张二人的传情方式在继承元前文学作品中的传情方式的同时又有所突破和发展。
崔莺莺与张生的传情方式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气息,这种文化气息符合人们的心理,在无形中打动读者,与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环境、文化心理相契合。不管是张生跳墙与其密会,还是借助沟通媒介来传递感情,都深受观众喜爱。
金圣叹在《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中评点到:“世间妙文,原是天下万世人人心里公共之宝,决不是此一人自文集。” [1]P17《西厢记》崔张二人的传情方式意义主要表现在:作者的理想与追求、对美好爱情的歌颂。
目前学术界对《西厢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一、主题思想研究。莫砺锋、黄天骥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三卷)提到:
这一对青年一见钟情,情一发难收,受到封建家长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阻梗,他们便做出冲破礼教樊篱的举动,只要男女间彼此有情,就应让他们同偕白首,而一切阻挠有情人成为眷属的行为、制度,则应当受到鞭挞。在王实甫之前,谁也没有像他那么响亮,明确的提出:“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可以说《西厢记》杂剧在元代出现,像莺莺蓦然出现在佛殿一样,它的光彩,使人目眩神摇,也照亮了封建时代昏沉的夜空。[2]P100
他们认为《西厢记》具有惊世骇俗的思想内容,这是对《西厢记》极高的评价。薛文秀在《只说〈西厢记〉的爱情》一文中提到:“《西厢记》纯粹写爱情,不应成为诟病。认为写出了男女相爱为自主婚姻抗争的《西厢记》达到了时代高度、空前高度。”[3]p1朱伟明在《<西厢记>与才子佳人模式》一文中提出:
大团圆结局似乎成了中国古代爱情剧的才子佳人模式的固定结局,必定是‘私定终生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金榜题名人团圆。’这并不是《西厢记》首创的,但对后代乃至当代的新时期文学都有重大影响。”[4]P2
二、人物形象研究。郭慧在《试论〈西厢记〉中莺莺作假的性格心理及叛逆精神》一文中,对莺莺性格、心理等予以研究和分析,挖掘其复杂而矛盾的性格心理及其叛逆精神。塑造了一个既矜持而又敢于对抗封建家教礼法的贵族少女的形象,这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同时也成为古典文学画廊里十分鲜活的人物典型。[5]p2王亚菲提出:
红娘子在《西厢记》中的作用,不仅仅是个丫鬟,她的作用更表现在是剧中局外的联络人,既是剧中人物,又超出了剧情范围。红娘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极其符合台内,台外以及作者的各方面的要求。红娘的媒介作用,使剧情达到高潮。[6]p4
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崔张二人的传情方式的角度来分析其文化意蕴和揭示出作者的美好理想与愿望,为其作出新的解读。
1 元前文学作品中男女传情方式概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两性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有的。社会是在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受其所在时代的影响也是在不断的变化,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审美特点,审美精神,对美的要求不同,其对爱情的表现方式也不同。
1.1 诗词中的男女传情方式
早在两三千年前的春秋时代,《诗经》中就保留了大量的爱情诗,到汉魏六朝乐府诗、再到唐宋时期的民间曲词等,都给我们留下来很多美好的爱情诗词。而相恋的男女传情是必不可少的,例如《诗经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7]P574
表明上写青年男女互送礼物,实际上是表示相互之间的感情,诗中男女通过互赠信物进行传情、定情。
《诗经》中描写男女相恋的诗歌有很多,例如《东门之枌》: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穀旦于差,南方之原。
不绩其麻,市也婆娑。穀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7]P591
这首诗歌是以小伙子为第一人称口吻写的,姑娘是子仲家的女儿。开篇就交代了男女欢聚的场所:陈国的郊野有一大片高平的土地,那里种着密密的白榆、柞树。这既是地点实写,也是交代春天胜景。在这样一个美妙的时光,美好的地点,一群美丽的人儿,做着美妙的事情:子仲家的姣好少女,跳着飘逸优美的舞蹈。春天来了,少男少女的春天来了,他们以曼妙的舞姿吸引着对方多情的目光。他们互相倾慕,赠送花束,最后结成伴侣。
汉代,司马相如琴挑文君,用一首《凤求凰》来打动文君芳心: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8]P634
司马相如通过琴来倾诉自己对文君的爱慕。正因如此,文君才会日夜奔相如双双远走高飞。这样热烈表达爱情的诗歌还有,例如《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8]P640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