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的修辞研究
题目《骆驼祥子》的修辞研究[20191216163505]
内容摘要:《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同时它也是老舍自己最钟爱的作品。文章从修辞学的角度探讨《骆驼祥子》的语言表现艺术,着重分析小说的修辞现象及修辞效果。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小说的词语修辞,包括方言词、歇后语、谚语、成语和惯用语。第二部分介绍了小说的章句修辞,包括比喻、借代、摹状、双关、引用、比拟、夸张、婉转、反语、设问、反问、警策、反复、排比、舛互等。第三部分介绍了小说的标点修辞,包括逗号、破折号、问号和感叹号叠用等,最后总结老舍语言的艺术特点。希望能够整理出《骆驼祥子》的修辞现象及修辞效果,为拓宽《骆驼祥子》的研究方向做一点小小的努力,让更多人看到老舍强大的语言功底,感受《骆驼祥子》的语言艺术魅力。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骆驼祥子》修辞语言
目 录
一、引言 1
(一)《骆驼祥子》基本介绍 1
(二)《骆驼祥子》的研究现状 1
(三)《骆驼祥子》修辞研究目的 1
二、《骆驼祥子》的词语修辞 2
(一)方言词 2
(二)歇后语 3
(三)谚语 3
(四)成语 4
(五)惯用语 5
三、《骆驼祥子》的修辞格 5
(一)比喻 5
(二)借代 8
(三)摹状 9
(四)双关 9
(五)引用 10
(六)比拟 10
(七)夸张 11
(八)婉转 12
(九)反语 12
(十)设问 13
(十一)警策 13
(十二)反复 14
(十三)排比 15
(十四)反问 16
(十五)对照 17
(十六)舛互 17
四、标点符号的修辞 18
(一)逗号 18
(二)破折号 18
(三)问号和感叹号叠用 19
五、以《骆驼祥子》为例分析老舍的语言艺术 19
(一)语言方面 19
(二)修辞方面 21
六、结语 21
参考文献 22
致谢 23
《骆驼祥子》的修辞研究
一、引言
(一)《骆驼祥子》基本介绍
《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同时它也是老舍自己最钟爱的作品。《骆驼祥子》是老舍用同情的笔触描绘的一幕社会悲剧,描写了二十年代的北京,一个勤劳善良的底层社会小人物祥子怀着发家、奋斗的美好梦想,却最终为黑暗的暴风雨所吞噬走向堕落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骆驼祥子》于1936年在《宇宙风》半月刊上发表,一出版便引起很大反响。解放前《骆驼祥子》不仅在国内拥有多个版本而且被译成英、法、日、德、俄等多国文字,随后还被翻拍同名电视剧、电影以及话剧,影响非常广泛。
樊骏在《论<骆驼祥子>的现实主义》中评价道:“《骆驼祥子》不只是作家本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它很有代表性地表现出老舍为提高反映城市贫民生活的作品的水平所取得的成就和所做出的贡献,也很有代表性地反映出他的创作中曾经相当长期地存在着的弱点对于这些成就和贡献的限制。”周作人曾经从语言的角度肯定了《骆驼祥子》的成绩。叶圣陶也曾经借《骆驼祥子》指出老舍的文章风格非常有特色。
(二)《骆驼祥子》的研究现状
《骆驼祥子》作为一部享誉国内外的文学著作,一直以来,各国评论者对该小说的研究从未间断,并且研究的角度也非常广泛。例如邵宁宁的《<骆驼祥子>:一个农民进城的故事》和樊骏的《论<骆驼祥子>的现实主义》从社会现实与个人性格两方面探讨祥子悲剧命运的形成原因。范成祥的《论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和吕宪庄的《<骆驼祥子>的语言分析》从话语结构、语言特点着重研究《骆驼祥子》这部小说的语言风格。还有王建华著的《老舍的语言艺术》,全书系统的分析了老舍的语言特色,并且多处以《骆驼祥子》为例。虽然国内外对于《骆驼祥子》的研究很多,而且角度也比较广,但是专门从修辞学角度研究这部小说的学者相对较少。
(三)《骆驼祥子》修辞研究目的
老舍是现代杰出的语言大师,并于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老舍的作品一直以来都非常受群众欢迎,这与老舍强大的语言功力密不可分。《骆驼祥子》作为老舍成熟期的代表作又是老舍自己最喜爱的作品,所以当我决定研究老舍语言艺术时,我觉得《骆驼祥子》这本书是我最好的选择。在我读《骆驼祥子》的期间,发现老舍在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并且这些修辞手法都用得非常精准巧妙,而且在学习现代汉语之后对修辞也比较感兴趣,所以就定下了论文的题目。
从修辞学角度探讨《骆驼祥子》的语言表现艺术,主要包括词语修辞,章句修辞以及标点符号的修辞,最后再总结老舍语言的艺术特点。希望能够整理出《骆驼祥子》的修辞现象及修辞效果,为拓宽《骆驼祥子》的研究方向做一点小小的努力,让更多人看到老舍强大的语言功底,感受《骆驼祥子》的语言艺术魅力。
二、《骆驼祥子》的词语修辞
(一)方言词
由于老舍先生是北京人,所以小说中带有浓厚北京方言特色的词语随处可见,不仅仅是《骆驼祥子》,老舍的其他小说也是一样。当然,老舍在使用北京方言词时,不可能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他都会根据文章的需要、自己的习惯和读者的需要,对方言词有所筛选或者进行改变。所以说老舍小说中的用词都是经过反复琢磨的。这些方言词的使用,使得老舍的语言更加通俗易懂又充满趣味。
(1)他们的车破,又不敢“拉晚儿”,所以只能早早的出车,希望能从清晨转到午后三四点钟,拉出“车份儿”和自己的嚼谷。
《老舍代表作(上)·骆驼祥子》P.229
其中的“拉晚儿”“车份儿”“嚼谷”都是北京方言词,“拉晚儿”就是指夜间出车,“车份儿”是指车主每天向租车者收取的租钱,“嚼谷”是指生活费或者是指口粮。这里使用一连串的北京方言词,通俗易懂又充满趣味,突出了小说的语言特色。其中“车份儿”和“拉晚儿”都是北京方言词中特有的儿化词,这些儿化词的运用,不仅体现出浓厚的“京味儿”,而且使小说语言显得更加亲切和轻松。
北京方言词也有很多词性,根据不同的词性在小说中找到了很多有特色的方言词。
1.名词性的北京方言词
如拉晚儿、嚼谷、座儿、棒子面、买卖、玩艺儿、犒劳饭、闲盘儿、洋火、家伙座儿、娄子、愣葱、刺儿头、蹦儿、谱儿、帮儿车等等。
2.形容词性的北京方言词
如皮、麻利、张道、近便、靠盘儿、迷头、瓷实、勤紧、头顶头的、孤仃、急里蹦跳、豪横、白饶、哗啦、了味等等。
3.动词性的北京方言词
如招急、挂火、放了炮、招翻、落座儿、吃瘪子、合了辙、撒欢、套近乎、答碴儿、缺着嘴、劈面、磨不开、吧唧、倒贴儿、照面儿、尥蹶子等等。
4.副词性的北京方言词
如压根儿、敢情、横是、悠停着来、拿着时候、嘎七八马、胡塞、背拉、还许等等。
方言词在小说中的大量使用,更加突出了小说通俗易懂的语言特色,口语化的词汇也更具有亲切感,能让读者更加直接地体会到北京方言的独特魅力。
(二)歇后语
歇后语即熟语的一种。是一种为广大群众熟悉的生动诙谐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对某种事物、行为加以叙述或描绘,展示出生动形象的种种活动和情态,以唤起人们的联想;后一部分则是从前面的描述中,合情合理地推出事理,点明主旨。恰当地运用歇后语可以起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2)你可倒好!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啊!
《老舍代表作(上)·骆驼祥子》P.266
这句歇后语就准确地表达了虎妞对祥子刻意躲着她的不满,借歇后语表达出来,有一些讽刺的味道,显得语言幽默风趣,这样的例子在《骆驼祥子》中还有很多。
(3)有钱等急用的,有愿意借出去的,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
《老舍代表作(上)·骆驼祥子》P.262
这句歇后语是评论高妈放高利贷事情,关于借钱这件事情本来就是双方共同达成的协议,用这个歇后语来形容借钱双方的关系再恰当不过。
(4)“祥子,我说你呢,你才真是哑巴吃扁食,心里有数儿呢。”
《老舍代表作(上)·骆驼祥子》P.291
祥子和虎妞关系被大家知道以后,大家都拿这事儿和祥子开玩笑,但祥子却不予回应,所以说话人用这个歇后语含蓄表达自己的意思,也是调侃祥子。像这样的歇后语在小说里还有很多,这些歇后语的运用,不仅使整篇小说读起来朗朗上口,也突出了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帮助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老舍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
(三)谚语
谚语即熟语的一种。流传于民间的、人们口头上习用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短句。一般都言语浅近,语句简短。由于谚语是对一些现象的总结,而且谚语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暗示意味,所以就会使语义表达更加形象生动,更为大众所理解,同时也能凸显小说语言幽默风趣的风格。
(5)他是愿意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人。
《老舍代表作(上)·骆驼祥子》P.249
“一个萝卜一个坑”比喻一个人一个位置,没有多余。用这句谚语可以说明祥子是个老实人,做事踏实,让祥子勤恳踏实的形象跃然纸上。
(6)自己的计划是没多大用处了,急不如快,得赶紧抓住祥子,别鸡也飞蛋也打了!
《老舍代表作(上)·骆驼祥子》P.294
这里的“鸡也飞蛋也打了”是谚语,字面意思是鸡飞走了,蛋也打碎了,比喻两头都没顾上,造成双重损失。在文中是指虎妞不想在失去祥子的同时又和父亲撕破脸,她必须做一个选择,虎妞绝对不能容忍自己到最后什么也没捞着。
小说的谚语还有很多,比如“狗事巴结人”、 “一条绳拴着俩蚂蚱,谁也跑不了”等。这些谚语的句式和句型都很简单,但短短的一句话所包含的内容却非常的丰富。它使整篇小说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也更有趣味性。
(四)成语
成语即约定俗成、相沿习用,以四字格为主、有特定涵义的固定短语。虽然《骆驼祥子》中的成语数量不是很多,但老舍对成语的应用同样也是十分讲究,所以这些成语大多都蕴含深意。
(7)杨先生是上海人,杨太太是天津人,杨二太太是苏州人。一位先生,两位太太,南腔北调的生了不知有多少孩子。
《老舍代表作(上)·骆驼祥子》P.249
其中的“南腔北调”说明了杨先生家庭情况的复杂,还巧妙地讽刺了当时的婚姻制度,表达了老舍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
(8)以杨先生的海式咒骂的毒辣,以杨太太的天津口的雄壮,以二太太的苏州调的流利,他们素来是所向无敌的;及至遇到张妈的蛮悍,他们开始感到一种礼尚往来,英雄遇上了好汉的意味,所以颇能赏识她,把她收作了亲军。
《老舍代表作(上)·骆驼祥子》P.250
其中的“礼尚往来”本来是一个中性词,但是用在这里是带有贬低的意味,讽刺了杨先生一家人的粗俗和鄙陋,中性词贬用让讽刺的味道更明显。
内容摘要:《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同时它也是老舍自己最钟爱的作品。文章从修辞学的角度探讨《骆驼祥子》的语言表现艺术,着重分析小说的修辞现象及修辞效果。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小说的词语修辞,包括方言词、歇后语、谚语、成语和惯用语。第二部分介绍了小说的章句修辞,包括比喻、借代、摹状、双关、引用、比拟、夸张、婉转、反语、设问、反问、警策、反复、排比、舛互等。第三部分介绍了小说的标点修辞,包括逗号、破折号、问号和感叹号叠用等,最后总结老舍语言的艺术特点。希望能够整理出《骆驼祥子》的修辞现象及修辞效果,为拓宽《骆驼祥子》的研究方向做一点小小的努力,让更多人看到老舍强大的语言功底,感受《骆驼祥子》的语言艺术魅力。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骆驼祥子》修辞语言
目 录
一、引言 1
(一)《骆驼祥子》基本介绍 1
(二)《骆驼祥子》的研究现状 1
(三)《骆驼祥子》修辞研究目的 1
二、《骆驼祥子》的词语修辞 2
(一)方言词 2
(二)歇后语 3
(三)谚语 3
(四)成语 4
(五)惯用语 5
三、《骆驼祥子》的修辞格 5
(一)比喻 5
(二)借代 8
(三)摹状 9
(四)双关 9
(五)引用 10
(六)比拟 10
(七)夸张 11
(八)婉转 12
(九)反语 12
(十)设问 13
(十一)警策 13
(十二)反复 14
(十三)排比 15
(十四)反问 16
(十五)对照 17
(十六)舛互 17
四、标点符号的修辞 18
(一)逗号 18
(二)破折号 18
(三)问号和感叹号叠用 19
五、以《骆驼祥子》为例分析老舍的语言艺术 19
(一)语言方面 19
(二)修辞方面 21
六、结语 21
参考文献 22
致谢 23
《骆驼祥子》的修辞研究
一、引言
(一)《骆驼祥子》基本介绍
《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同时它也是老舍自己最钟爱的作品。《骆驼祥子》是老舍用同情的笔触描绘的一幕社会悲剧,描写了二十年代的北京,一个勤劳善良的底层社会小人物祥子怀着发家、奋斗的美好梦想,却最终为黑暗的暴风雨所吞噬走向堕落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骆驼祥子》于1936年在《宇宙风》半月刊上发表,一出版便引起很大反响。解放前《骆驼祥子》不仅在国内拥有多个版本而且被译成英、法、日、德、俄等多国文字,随后还被翻拍同名电视剧、电影以及话剧,影响非常广泛。
樊骏在《论<骆驼祥子>的现实主义》中评价道:“《骆驼祥子》不只是作家本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它很有代表性地表现出老舍为提高反映城市贫民生活的作品的水平所取得的成就和所做出的贡献,也很有代表性地反映出他的创作中曾经相当长期地存在着的弱点对于这些成就和贡献的限制。”周作人曾经从语言的角度肯定了《骆驼祥子》的成绩。叶圣陶也曾经借《骆驼祥子》指出老舍的文章风格非常有特色。
(二)《骆驼祥子》的研究现状
《骆驼祥子》作为一部享誉国内外的文学著作,一直以来,各国评论者对该小说的研究从未间断,并且研究的角度也非常广泛。例如邵宁宁的《<骆驼祥子>:一个农民进城的故事》和樊骏的《论<骆驼祥子>的现实主义》从社会现实与个人性格两方面探讨祥子悲剧命运的形成原因。范成祥的《论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和吕宪庄的《<骆驼祥子>的语言分析》从话语结构、语言特点着重研究《骆驼祥子》这部小说的语言风格。还有王建华著的《老舍的语言艺术》,全书系统的分析了老舍的语言特色,并且多处以《骆驼祥子》为例。虽然国内外对于《骆驼祥子》的研究很多,而且角度也比较广,但是专门从修辞学角度研究这部小说的学者相对较少。
(三)《骆驼祥子》修辞研究目的
老舍是现代杰出的语言大师,并于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老舍的作品一直以来都非常受群众欢迎,这与老舍强大的语言功力密不可分。《骆驼祥子》作为老舍成熟期的代表作又是老舍自己最喜爱的作品,所以当我决定研究老舍语言艺术时,我觉得《骆驼祥子》这本书是我最好的选择。在我读《骆驼祥子》的期间,发现老舍在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并且这些修辞手法都用得非常精准巧妙,而且在学习现代汉语之后对修辞也比较感兴趣,所以就定下了论文的题目。
从修辞学角度探讨《骆驼祥子》的语言表现艺术,主要包括词语修辞,章句修辞以及标点符号的修辞,最后再总结老舍语言的艺术特点。希望能够整理出《骆驼祥子》的修辞现象及修辞效果,为拓宽《骆驼祥子》的研究方向做一点小小的努力,让更多人看到老舍强大的语言功底,感受《骆驼祥子》的语言艺术魅力。
二、《骆驼祥子》的词语修辞
(一)方言词
由于老舍先生是北京人,所以小说中带有浓厚北京方言特色的词语随处可见,不仅仅是《骆驼祥子》,老舍的其他小说也是一样。当然,老舍在使用北京方言词时,不可能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他都会根据文章的需要、自己的习惯和读者的需要,对方言词有所筛选或者进行改变。所以说老舍小说中的用词都是经过反复琢磨的。这些方言词的使用,使得老舍的语言更加通俗易懂又充满趣味。
(1)他们的车破,又不敢“拉晚儿”,所以只能早早的出车,希望能从清晨转到午后三四点钟,拉出“车份儿”和自己的嚼谷。
《老舍代表作(上)·骆驼祥子》P.229
其中的“拉晚儿”“车份儿”“嚼谷”都是北京方言词,“拉晚儿”就是指夜间出车,“车份儿”是指车主每天向租车者收取的租钱,“嚼谷”是指生活费或者是指口粮。这里使用一连串的北京方言词,通俗易懂又充满趣味,突出了小说的语言特色。其中“车份儿”和“拉晚儿”都是北京方言词中特有的儿化词,这些儿化词的运用,不仅体现出浓厚的“京味儿”,而且使小说语言显得更加亲切和轻松。
北京方言词也有很多词性,根据不同的词性在小说中找到了很多有特色的方言词。
1.名词性的北京方言词
如拉晚儿、嚼谷、座儿、棒子面、买卖、玩艺儿、犒劳饭、闲盘儿、洋火、家伙座儿、娄子、愣葱、刺儿头、蹦儿、谱儿、帮儿车等等。
2.形容词性的北京方言词
如皮、麻利、张道、近便、靠盘儿、迷头、瓷实、勤紧、头顶头的、孤仃、急里蹦跳、豪横、白饶、哗啦、了味等等。
3.动词性的北京方言词
如招急、挂火、放了炮、招翻、落座儿、吃瘪子、合了辙、撒欢、套近乎、答碴儿、缺着嘴、劈面、磨不开、吧唧、倒贴儿、照面儿、尥蹶子等等。
4.副词性的北京方言词
如压根儿、敢情、横是、悠停着来、拿着时候、嘎七八马、胡塞、背拉、还许等等。
方言词在小说中的大量使用,更加突出了小说通俗易懂的语言特色,口语化的词汇也更具有亲切感,能让读者更加直接地体会到北京方言的独特魅力。
(二)歇后语
歇后语即熟语的一种。是一种为广大群众熟悉的生动诙谐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对某种事物、行为加以叙述或描绘,展示出生动形象的种种活动和情态,以唤起人们的联想;后一部分则是从前面的描述中,合情合理地推出事理,点明主旨。恰当地运用歇后语可以起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2)你可倒好!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啊!
《老舍代表作(上)·骆驼祥子》P.266
这句歇后语就准确地表达了虎妞对祥子刻意躲着她的不满,借歇后语表达出来,有一些讽刺的味道,显得语言幽默风趣,这样的例子在《骆驼祥子》中还有很多。
(3)有钱等急用的,有愿意借出去的,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
《老舍代表作(上)·骆驼祥子》P.262
这句歇后语是评论高妈放高利贷事情,关于借钱这件事情本来就是双方共同达成的协议,用这个歇后语来形容借钱双方的关系再恰当不过。
(4)“祥子,我说你呢,你才真是哑巴吃扁食,心里有数儿呢。”
《老舍代表作(上)·骆驼祥子》P.291
祥子和虎妞关系被大家知道以后,大家都拿这事儿和祥子开玩笑,但祥子却不予回应,所以说话人用这个歇后语含蓄表达自己的意思,也是调侃祥子。像这样的歇后语在小说里还有很多,这些歇后语的运用,不仅使整篇小说读起来朗朗上口,也突出了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帮助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老舍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
(三)谚语
谚语即熟语的一种。流传于民间的、人们口头上习用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短句。一般都言语浅近,语句简短。由于谚语是对一些现象的总结,而且谚语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暗示意味,所以就会使语义表达更加形象生动,更为大众所理解,同时也能凸显小说语言幽默风趣的风格。
(5)他是愿意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人。
《老舍代表作(上)·骆驼祥子》P.249
“一个萝卜一个坑”比喻一个人一个位置,没有多余。用这句谚语可以说明祥子是个老实人,做事踏实,让祥子勤恳踏实的形象跃然纸上。
(6)自己的计划是没多大用处了,急不如快,得赶紧抓住祥子,别鸡也飞蛋也打了!
《老舍代表作(上)·骆驼祥子》P.294
这里的“鸡也飞蛋也打了”是谚语,字面意思是鸡飞走了,蛋也打碎了,比喻两头都没顾上,造成双重损失。在文中是指虎妞不想在失去祥子的同时又和父亲撕破脸,她必须做一个选择,虎妞绝对不能容忍自己到最后什么也没捞着。
小说的谚语还有很多,比如“狗事巴结人”、 “一条绳拴着俩蚂蚱,谁也跑不了”等。这些谚语的句式和句型都很简单,但短短的一句话所包含的内容却非常的丰富。它使整篇小说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也更有趣味性。
(四)成语
成语即约定俗成、相沿习用,以四字格为主、有特定涵义的固定短语。虽然《骆驼祥子》中的成语数量不是很多,但老舍对成语的应用同样也是十分讲究,所以这些成语大多都蕴含深意。
(7)杨先生是上海人,杨太太是天津人,杨二太太是苏州人。一位先生,两位太太,南腔北调的生了不知有多少孩子。
《老舍代表作(上)·骆驼祥子》P.249
其中的“南腔北调”说明了杨先生家庭情况的复杂,还巧妙地讽刺了当时的婚姻制度,表达了老舍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
(8)以杨先生的海式咒骂的毒辣,以杨太太的天津口的雄壮,以二太太的苏州调的流利,他们素来是所向无敌的;及至遇到张妈的蛮悍,他们开始感到一种礼尚往来,英雄遇上了好汉的意味,所以颇能赏识她,把她收作了亲军。
《老舍代表作(上)·骆驼祥子》P.250
其中的“礼尚往来”本来是一个中性词,但是用在这里是带有贬低的意味,讽刺了杨先生一家人的粗俗和鄙陋,中性词贬用让讽刺的味道更明显。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