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技能研究
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课堂导入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越发突出。导入过程,是师生良好互动的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将学生过去的经验和接收的新知识相结合。这篇论文以经典学习理论为基础,深入分析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现状。目前,教师已经提高了他们对于课堂导入的理论认识和重视程度。但在内外环境的影响下,依旧存在有部分教师没有正确看待并发挥导入的效果,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事实上,实现有效导入的关键在于要把导入的针对性、关联性和趣味性等特性展现出来。我们可以从课本核心出发、联系实际,用文学性较强的诗句、名言或者引人入胜的悬念等方法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从而充分展示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导入的优越性。
目 录
一、引言 1
二、课堂导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1
(一)课堂导入的内涵 1
(二)课堂导入的理论基础 2
(三)课堂导入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3
三、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调查问卷分析 3
(一)问卷设计 4
(二)调查结果 5
(三)调查分析 7
四、初中语文课堂导入实践建议 8
(一)导入的基本原则 8
1.对象的针对性原则 9
2.内容的关联性原则 9
3.艺术的趣味性原则 9
(二)导入的方法选择 10
1.名言导入 文学性强 10
2.联系课文 浑然一体 10
3.设置悬念 引人入胜 10
(三)导入的操作建议 11
1.从学生观角度 11
2.从知识观角度 11
3.从教师观角度 11
五、结语 12
附录 13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技能研究
一、引言
课堂导入的核心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思考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大量理论的指导和研究下,新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发展。但正如齐白石所说:“学我者生,似我者亡”。我们新课改的最终目标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课改之路,而非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盘接受、一味模仿。《周易》当中曾提到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导入过程不仅要求形似还要做到神似,不仅要求神似亦要在不断地继承中积极探索出一条拥有我们自己特色的导入之路。
二、课堂导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初中语文教学是一个由许多因素组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顺利地实现预定的目标,合理的组织和编排就显得至关重要。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都以不同的速度增长着。而这一切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课堂导入的内涵
“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导致冷漠的态度,却无法消除情绪化心理工作带来的疲劳。”这是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导入的观点。在他的观念中,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是积极的思维活动,而学生的思维兴趣的激发主要基于启发性的导入语。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初就应该注意导入语的设计与使用,从而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关注与探索。
对于江苏的大多数初中生来说,他们面临着残酷的高中入学考试。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语文素养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在数次中高考的改革之下,逐渐显露出“得语文者得天下”的趋势。 因此,语文教学也就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结合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断奶期”、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课业压力等问题,大部分初中生在课前未能适应新的课程内容,处在一定的混沌时期,所以课堂导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合理的课堂导入可以促进学生的兴趣生成,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反映其主体地位,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课堂导入是教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导入并不是“为导而导”,也要建立学生与内容之间的静态的联系,也要创造以学生个人经验为基础并且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动态联系。因此,教师应该是教学的推动者而不是严格又死板的知识传播者。尊重学生的主观地位,激发他们参与,并将复杂的内容与个人经验联系起来。使其简单,并且将学习知识变得更具体和有趣。
(二)课堂导入的理论基础
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以科学的教学理论为基础,形成了与现代学生学习相适应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主要包括有意义的学习理论、先行组织者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等,而这也为课堂导入提出新的要求。
奥苏贝尔基于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了有意义学习这一概念。客观地说,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主观地讲,学习者必须有一个有意义的学习心向,即学习动机;在主客观结合的基础上,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也应具有新知识同化的原始概念,如:符号、表象、概念等。
与此同时,“先行组织者”也是他提出的提高学习质量和促进学习转移的一个概念。在提出学习任务之前,学习者将获得一定的材料作为基础,那么课堂介绍也是一种“先行组织者”,它能够连接新旧知识,促使学习者学习主动性,从而促进有意义的学习,以此实现学习目标。
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认知发展的两个机能是适应和建构。当学习者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应性改变时,它不是被动的,而是一个积极的内部构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同化和顺应起着重要作用。而同化和顺应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有机体和刺激之间的平衡,也就是促进学习者对于新知识的吸收。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对当前的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当前的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即:学生在成人帮助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这就是两个邻近发展区之间的过渡阶段。2002年,德国奥尔登保大学教授迈尔在关于“优质教学”的内涵解释中,也涉及到“最近发展区”这一观点。在他看来,在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已有发展区的过程中,实现了不知到已知的转变阶段。
总之,有意义的学习理论使教师能够清楚地定义在课堂介绍中创造语境和营造氛围的重要性;先行组织者理论是让教师理解合理引入学生现有知识和经验的意义;认知发展理论引导教师思考如何在课堂引入中动员学生的原有认知和新内容相结合;最近的发展区让教师意识到需要给予帮助的必要性。因此,为了获得更好的导入效果,就离不开上述理论的指导。
目 录
一、引言 1
二、课堂导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1
(一)课堂导入的内涵 1
(二)课堂导入的理论基础 2
(三)课堂导入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3
三、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调查问卷分析 3
(一)问卷设计 4
(二)调查结果 5
(三)调查分析 7
四、初中语文课堂导入实践建议 8
(一)导入的基本原则 8
1.对象的针对性原则 9
2.内容的关联性原则 9
3.艺术的趣味性原则 9
(二)导入的方法选择 10
1.名言导入 文学性强 10
2.联系课文 浑然一体 10
3.设置悬念 引人入胜 10
(三)导入的操作建议 11
1.从学生观角度 11
2.从知识观角度 11
3.从教师观角度 11
五、结语 12
附录 13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技能研究
一、引言
课堂导入的核心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思考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大量理论的指导和研究下,新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发展。但正如齐白石所说:“学我者生,似我者亡”。我们新课改的最终目标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课改之路,而非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盘接受、一味模仿。《周易》当中曾提到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导入过程不仅要求形似还要做到神似,不仅要求神似亦要在不断地继承中积极探索出一条拥有我们自己特色的导入之路。
二、课堂导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初中语文教学是一个由许多因素组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顺利地实现预定的目标,合理的组织和编排就显得至关重要。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都以不同的速度增长着。而这一切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课堂导入的内涵
“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导致冷漠的态度,却无法消除情绪化心理工作带来的疲劳。”这是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导入的观点。在他的观念中,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是积极的思维活动,而学生的思维兴趣的激发主要基于启发性的导入语。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初就应该注意导入语的设计与使用,从而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关注与探索。
对于江苏的大多数初中生来说,他们面临着残酷的高中入学考试。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语文素养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在数次中高考的改革之下,逐渐显露出“得语文者得天下”的趋势。 因此,语文教学也就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结合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断奶期”、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课业压力等问题,大部分初中生在课前未能适应新的课程内容,处在一定的混沌时期,所以课堂导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合理的课堂导入可以促进学生的兴趣生成,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反映其主体地位,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课堂导入是教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导入并不是“为导而导”,也要建立学生与内容之间的静态的联系,也要创造以学生个人经验为基础并且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动态联系。因此,教师应该是教学的推动者而不是严格又死板的知识传播者。尊重学生的主观地位,激发他们参与,并将复杂的内容与个人经验联系起来。使其简单,并且将学习知识变得更具体和有趣。
(二)课堂导入的理论基础
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以科学的教学理论为基础,形成了与现代学生学习相适应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主要包括有意义的学习理论、先行组织者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等,而这也为课堂导入提出新的要求。
奥苏贝尔基于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了有意义学习这一概念。客观地说,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主观地讲,学习者必须有一个有意义的学习心向,即学习动机;在主客观结合的基础上,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也应具有新知识同化的原始概念,如:符号、表象、概念等。
与此同时,“先行组织者”也是他提出的提高学习质量和促进学习转移的一个概念。在提出学习任务之前,学习者将获得一定的材料作为基础,那么课堂介绍也是一种“先行组织者”,它能够连接新旧知识,促使学习者学习主动性,从而促进有意义的学习,以此实现学习目标。
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认知发展的两个机能是适应和建构。当学习者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应性改变时,它不是被动的,而是一个积极的内部构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同化和顺应起着重要作用。而同化和顺应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有机体和刺激之间的平衡,也就是促进学习者对于新知识的吸收。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对当前的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当前的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即:学生在成人帮助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这就是两个邻近发展区之间的过渡阶段。2002年,德国奥尔登保大学教授迈尔在关于“优质教学”的内涵解释中,也涉及到“最近发展区”这一观点。在他看来,在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已有发展区的过程中,实现了不知到已知的转变阶段。
总之,有意义的学习理论使教师能够清楚地定义在课堂介绍中创造语境和营造氛围的重要性;先行组织者理论是让教师理解合理引入学生现有知识和经验的意义;认知发展理论引导教师思考如何在课堂引入中动员学生的原有认知和新内容相结合;最近的发展区让教师意识到需要给予帮助的必要性。因此,为了获得更好的导入效果,就离不开上述理论的指导。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