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李娟散文创作

题目浅论李娟散文创作[20191216164214]
内容摘要:李娟的散文给当今文坛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她的散文以独特的创作内容与别具特色的创作手法引起广泛关注。她的散文创作内容主要是新疆阿勒泰牧区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具有哈萨克魅力的人文与自然风情。文章从语言、意象与写作视角三方面对其散文进行分析,通过李娟与萧红散文的比较得出李娟散文具有真实无选择的叙事、原生态北疆风情的状写与明亮欢快的创作笔调的特点,李娟散文也正因此奠定了其在当代散文界的地位与意义。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李娟散文创作风格意义
目 录
一、引言 1
二、李娟散文的语言、意象与写作视角 1
(一)散文语言 2
(二)散文意象 4
(三)散文写作视角 6
三、李娟散文的独特之处 8
(一)明亮欢快的创作笔调 8
(二)原生态北疆风情的美好状写 9
(三)真实无选择的自然叙事 10
四、李娟散文的意义 11
(一)文本内容的现实意义 11
(二)散文创作的革新 11
五、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5
浅论李娟的散文创作
——以《冬牧场》为例
一、引言
李娟是一名新疆女作家,自1999年开始写作。她曾在《南方周末》、《文汇报》开设专栏,并陆续出版了《九篇雪》(2003)、《我的阿勒泰》(2010)、《走夜路请放声歌唱》(2011)、《阿勒泰的角落》(2013)等散文集。她的散文集《羊道》获得了2011年度人民文学奖“非虚构奖”。李娟后又因参与《人民文学》的非虚构写作计划完成了《冬牧场》(2012)。李娟散文创作内容来源于她在阿勒泰地区的生活,她通过自己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新疆阿勒泰牧区牧民的生活状态以及独特魅力的人文与自然风情。
李娟的散文作品因其清新淳朴独的语言以及对阿勒泰地区自然与人文的状写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也开始有学者对李娟的散文进行了分析研究。目前对李娟散文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文本内容价值研究,这类研究大多针对李娟散文中对阿勒泰地区的人事与自然的描写指出其散文具有生态学与人类学价值,例如郑亮与王聪聪的《阿勒泰意象:李娟散文的生态批评阅读》以及杨婷婷的《自然对生命的馈赠——李娟散文浅谈》等;另一类是散文创作风格的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是点出了李娟散文的写作视角与语言特色,例如卢林妮在《非虚构作品<羊道·冬牧场>的鲜明特色——西部文学的新收获》提出李娟散文“在场者”的写作视角,但更多的学者对其散文语言进行了研究,认为“她的文字似乎仍旧带有一丝古代叙事歌谣的韵律气质,安详宁静”。
李娟散文风格独特,但由于她还是一位十分年轻的作家,作品较少,因而有关李娟散文的研究论著还较少。本文希望以《冬牧场》为例,对李娟散文作品中的语言、意象、以及写作视角等方面进行分析来浅论李娟散文的特点,并通过李娟与萧红散文的简单比较来突出李娟散文的独特之处,以及简单分析李娟的散文创作的影响与意义。
二、李娟散文的语言、意象与写作视角
李娟已出版的散文作品并不多,但其散文风格已凸显。与李娟之前的散文集相比,《冬牧场》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作品,且李娟散文创作风格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因而本文以《冬牧场》为例来具体分析李娟的散文特色。
(一)散文语言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是“一切事实与思想的‘外衣’”。而“散文作家把他对客观现实的感知和情感表现出来”的工具即是散文语言。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到,语言对于散文研究的重要性。李娟的散文正是用质朴无华的语言记录着新疆阿勒泰牧区牧民的生活与北疆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她的散文不仅在独特的题材上上吸引着广大读者,同时也在以不艰涩、不深奥、不华丽,却充满诗性的语言上给读者不一样的感受。
1.叙事
散文中的叙事语言即为对事件进行叙述的文字。李娟的散文基本都是对阿勒泰地区风土人情的描写,为了完成作品,作家深入牧场,以最直观的感受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散文的叙事是排斥虚构的,他以选材的纪实性为基本原则”,李娟的散文践行了这一准则,因而其散文的叙事语言拥有了朴素美。而“朴素美就是一种平易自然,不加修饰,活脱脱地再现生活真实的语言美”。
《冬牧场》中的叙事语言就有朴素美的特点。李娟在叙述自己为了跟随居麻一家进入冬牧场而做的着装准备时写到:“在临行前的最后两天里。我频频深入阿克哈拉松公路南面的荒野中,顶风走很远,把所有行头一一试了一遍,以实际效果敲定了最终方案”;之后,在行进途中骑马时的不便以及追赶黑马时自己先是拔腿就跑,后返回脱掉皮裤,发现还是不行时又换掉大八码的黑胶鞋,这些事情在作者的笔下自然地向读者道来。在写因水的缺少,“我”洗完时“洗发液当然是原封不动地糊在头顶上”,而加玛“第一遍用洗衣粉,第二遍才用洗发液”,“又用洗过头发的水洗衣服”;“嫂子”在炸包尔沙克时对油饼的看重多于对自己烫伤的关注作者用最朴素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哈萨克牧民放牧生活的真实。
在《冬牧场》中,读者可以看到作者不增不减地叙述事件本身,不矫不饰地呈现事象本体,用简单朴素的语言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娓娓道来。也正因此,“缩短了作品与生活的真实,显得实”。
2.写景
在李娟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对自然景色进行描写的文字,这些文字即为写景语言。这些写景的语言表现出了宁静诗性的特点。所谓宁静,即李娟在写景时自己不急不缓的笔调营造出的安静平和的意境。李娟散文诗性的特点则是通过修辞、句式以及文字的音韵来表现的。
李娟在描绘阿勒泰地区的自然景色时用舒缓的笔调,呈献给读者安详宁静与稚拙原始的场景。譬如在《冬牧场》中描写迁徙途中景色的一些文字:眼前起伏的大地空空荡荡,只有痕迹微薄的一条土路,太阳刚升起不久,蓝天空旷;“云朵在前方视野中迅速变幻形状,东西移走,天空苍茫,大地无尽”;“一个人牵着驼队整面大地空空荡荡,天似穹庐,唯一的云停在天空正中央。那是一团台阶状的梯云。前后无人,四顾茫茫”。这些即使是在常人眼中应表现得壮阔,读来应是令人震撼的文字,在作者的笔下,她却以自己平淡的笔调将自己看到的景色不疾不徐,不急不躁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并在这份平淡中渲染出安静平和的氛围。这种在写景中创造出的安静平和的氛围正是李娟散文写景语言宁静特点的体现。
在散文创作中,日常修辞“能帮助散文话语形成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等诗意品质。”李娟的散文中写景的文字中就常常能看到修辞的使用。譬如“那是一团台阶状的梯云”与“天空是深色的,像金属一样沉重、光洁、坚硬”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使得被描述的事物即云与天空的形象变得鲜明生动。拟人的修辞也在李娟的写景语言中可见,如“阳光平直地扭过大地,把我们的身影在旷野上推得无比遥远”,又如“地窝子头埋得低低的,一动也不敢动,蜷缩在冬天的缝隙里”这些拟人修辞的使用使得散文的写景具有了形象美的诗意品格。另外,李娟散文写景语言的诗意特征还体现在其长短参差的句式以及语言的音乐性上。如“冬牧场广阔而单调,黄沙漫漫,白雪斑驳”,体现了长短参差的句式特点;而“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一句则是通过同音字的使用体现出语言的音韵美。而这些都表现了李娟散文写景语言诗性特征。
无论是安静平和的意境的创造还是修辞、句式和音韵的使用,都使她的散文作品在写景上充分体现出宁静与诗意的特征。
3.对话
李娟的“羊道”系列文作品,真实地向人们展现了当下哈萨克牧民的迁徙生活,作品中人物对话的语言真实直白,充满了生活气息,是“活语言”。
所谓“活语言”,“就要革除故弄玄虚的‘书卷气’,从生活中去采撷合乎实际和人物身份、性格的语言,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李娟将散文中的人物对话写得非常真实,透过这种“活语言”让读者在感受作品真实的同时,也感受到趣味。作品中描写哈萨克牧民学汉话的片段,读之令人会心一笑,如“‘到了’李娟!今天的‘到了’!明天的不走啦!明天的明天也不走啦!”。又有居麻(《冬牧场》中人物)形容马肉时,“马肉,好东西!比羊肉好!劲大!”体现其爽朗性格的话语,还有加玛(《冬牧场》中人物)绣花时关于萝卜和苹果以及白菜与苹果树的争议的牧民生活气息浓郁的对话等等。作者通过这些对话将牧民的生活用最直白的文字再现了出来,体现出其散文对话语言“活”的特点。还有一段对话,读来令人心酸:居麻被艰辛的劳作夺去了健康,过分依赖止痛药。“我”让他去治疗,居麻“治?咋治?去治病了,羊咋办?不放羊的话,哪有钱治病?”这段对话真实地凸显了牧民的隐忍与坚强。以上这一系列的对话在李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这种朴素真实“活”的对话将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的同时,也体现了李娟散文真实切近的特点。
(二)散文意象
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提到:“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这是文学意象的定义。散文意象没有具体的定义,但由文学意象的定义可知散文意象是作者在散文作品中塑造的寄托作者情感或表达哲理的表意之象。李娟在自己的散文中刻画了大量具有阿勒泰特色的意象,即哈萨克牧区的人、物与景,来表达她对充满韧性的生命的赞扬以及透露出她的人、动物与自然平等和谐共存的世界观。例如在《冬牧场》中,李娟给读者刻画了具有典型西部性格的哈萨克牧民(他们勤劳、粗粝、坚忍、积极向上且生命力强),展现了柔弱却又坚强的动物(羊、牛、猫、狗),描绘了西部色彩的风景(大漠、荒野、草原、苍穹与落日),通过这些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赞美之情,同时给读者展现了即使是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人、动物与自然依旧自然共存,生命依旧充满韧性的画面。
1.牧民
居麻是《冬牧场》中非常重要的人物,作者通过他向读者展示了一位非常典型的哈萨克牧民形象。居麻是一个酒鬼,他嗜酒成性,常发酒疯,令人讨厌;但他又机智风趣,他总是编排国家领导人,会“以《新闻联播》的语速与口吻,庄严地念一长串国家领导人的名字”,给人带来笑声。他还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在不放牧的日子里,“他整天东找西翻,东休西补”。艰辛的劳作严重损害了居麻的健康,他即使是“每天把阿司匹林当饭吃”也还是在坚持劳动,这是一个坚忍的牧民。居麻喜欢欺负小猫,也会把宝贵的肉与牛奶给猫吃,他喜欢逗喀拉哈西,实在没事就“一会骚扰这个,一会儿招惹那个”,他是寂寞的。即使被繁琐的劳动与时而有之的寂寞包围,居麻依然积极向上。他会在放牧时穿上新衣服说要给羊看,也会在劳碌了一天后,开一个小玩笑,放松自己以迎接新的一天。总之,居麻身上体现出了西部牧民特殊的性格:他勤劳、坚忍,虽寂寞却又积极乐观。《冬牧场》中的加玛是一个年轻的小姑娘。她善良又能干,在花一样的年纪里分担着家里的生活重担;加玛还很聪慧,许多事一学就会,手又巧,会绣很漂亮的花毡;她是快乐而坚强的,喜欢向爸妈撒娇,爱唱歌。加玛却又是忧伤的,她向往着远离荒野的生活,她积极学汉字、爱做操,羡慕上学的同学,而自己却在荒野中消耗着自己的青春。这是一个令人爱怜的姑娘。作品中还有勤劳却寡言而邋遢的“嫂子”,有和气的萨伊娜,爱笑的喀拉哈西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5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