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散文创作艺术探微(附件)【字数:8755】

摘 要 梁实秋是中国著名现当代散文家,他善于写幽默风趣的“闲适小品”。他的散文创作始于内忧外患、生死存亡的多事之秋,然而他葆有“不乐寿,不哀天;不荣通,不丑穷”的心怀,这种心怀使得他能够在优雅恬淡中探寻艺术的人生乐趣。梁实秋的散文面容温和纯正,兼容感性和理性,精美绝伦的语言素养,清新脱俗的趣味风格,在他的作品里,没有对时代变幻的呻吟,没有对社会变乱的直接感触,也没有对迷惘情绪的哀叹宣泄,而是以自身的人生经验为起点,从古说到今,论人议物,绘声绘色,自得其乐。梁实秋总是用风趣幽默的笔调来描写生活,有时夸张,有时讽刺,但无论如何,他总会用文字来贴近我们的生活。本文拟从梁实秋散文创作的心路历程、创作生涯、语言特色等方面来对梁实秋的散文进行深入探讨。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梁实秋散文创作的心路历程 2
第二章 梁实秋的散文创作生涯 4
2.1初期 4
2.2奠基期 5
2.3拓展期 5
2.4高潮期 6
第三章 梁实秋散文的语言特色 7
3.1无奈的幽默 7
3.2闲适的幽默 8
3.3雅俗共存 9
3.4引用自如 10
结束语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引 言
梁实秋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学者、翻译家、作家、文学评论家。如果你热爱中国现当代文学,并且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一定的研究,你一定会了解梁实秋的散文中所具有的独特的风格,可谓自成一家。所以我们几乎没有办法将他的散文与中国现代文坛的其他散文大家的散文进行比较。周作人、鲁迅、朱自清、张中行、陈从周,还有张爱玲,梁实秋与他们相似,却又在相似中显得不同。与其说他是一名作家,还不如说他是一位认识很久的老朋友、一位谆谆教诲的老者、一位致力于教导你应如何正确面对生活的老师。
其作品将新时代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两者高度融合,将欧美文学的精密细致、从容幽默,汉文学的质朴干练、铿锵顿挫与北方方言的亲切,平易明白,高度融合在一起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面貌,具有独到的品格,反映了中国优秀文人的大家风貌。
第一章 梁实秋散文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作的心路历程
梁实秋于1903年出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由于他出身于书香世家,家境殷实,父亲梁咸熙对他从小就颇为严格,梁实秋天资聪颖,从小熟读史传经书和唐诗宋文,对他以后的文学生涯初步打下了国学基础。梁实秋1915年秋以省考生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一共在校八年,接受的是中西文化的教育。1923年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赴美国留学,先去的科罗拉多学院,后去的哈佛大学学习与进修,1925年获得哈佛研究院文学硕士学位。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不少诗作。这期间,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的权威白璧德教授给梁实秋造成最大影响。
白璧德是美国文学评论家,新人文美学创始人之一,他对东方哲学,从佛教到孔、孟、老、庄都深有研究。白璧德批评想象的过度放纵和道德上的不负责任,呼吁节制情感,恢复人文秩序,这些观点跟后来国内激进的左翼作家形成了本质上的冲突,但这种思想却很受梁实秋的青睐。他在白璧德的思想中找到了符合他心中传统的因素:稳重、敦厚、理性、注重道德的力量。于是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便从浪漫主义转变为新人文主义,认为五四运动应该以历史的眼光重新看待,从而在国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观。梁实秋说:“人性是复杂的,唯因其复杂,所以才有条理可说,情感现象都要向理性低首。在理性指导下人生是健康的、常态的、普通的,在这种标准下创作出来的文学才是永久价值的文学。”在梁实秋的大量散文中,文章里就是用这种自觉的人伦天常、向善的天性作为区别、褒贬、取舍的标准。
1926年,梁实秋回国后,曾先后在东南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校任教。他主张文学应表现普遍的人性,遂于1927年至1930年与鲁迅发生了关于文学的阶级论和人性论的论战。不过说到底,这二人都只是观念之争,一个是大节无亏,做到了独善其身的隐士;一个是舌战四方,为国呐喊的斗士。在对国家民族发展的推动性上,梁实秋固然是不如鲁迅先生,但他同样是个充满爱国情怀、无愧于国的人物。在鲁、梁论战的过程中,其战辞之激烈、战文之繁密,实为中国文史所罕见。
1938年梁实秋因提倡“于抗战有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日截搭上去”,而受到批评。1949年他离开大陆到台湾,一直在台湾省立师范大学任教。
梁实秋的雅舍散文主要写于中年之后,少年到老年的所经历的人生,对于梁实秋的道德人生观、审美观念、散文韵味,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他的文字下,外界虽然兵荒马乱,身处小小斗室,依旧自得其乐。谈谈这谈谈那,聊聊美食,侃侃大山,时不时透出几分幽默,几缕乡愁。他曾这样描述青年到中年的路途:“路上有好多绊脚石,曾把自己磕碰的鼻青脸肿,有好多处陷阱,使自己做了若干年的井底蛙,回想从前,自己做过扑灯蛾,惹火焚身,自己做过撞窗户纸的苍蝇,一心想奔光明,结果落在粘苍蝇的胶纸上!”这其中包含了梁实秋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深深的感悟。
第二章 梁实秋的散文创作生涯
梁实秋在散文、翻译、小说、诗歌等方面均有创作。40岁以后梁实秋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其中以散文量最大,成就最高。其散文创作始于学生时代,直至1987年逝世时才停笔,先后出版了《骂人的艺术》、《雅舍小品》(4集)、《谈徐志摩》、《谈闻一多》、《秋室杂忆》、《实秋杂文》、《实秋文存》、《西雅图札记》、《看云集》、《梁实秋札记》、《白描王子及其他》、《雅舍谈吃》、《雅舍杂文》、《雅舍散文》(2集)、《雅舍情书》等20多个集子,创作量逾百万字。梁实秋是20世纪中国散文的大家,其作品在大陆、台湾、香港都有广泛的读书群,在海内外广有影响。
梁实秋的散文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四类。一类是对日常生活乐趣的体会,代表作品如《雅舍》《理发》《下棋》等;一类对社会中出现的不符合他本人道德观的现象进行理性文明的批评,代表作如《“旁若无人”》《排队》等;一类怀念旧人旧事,代表作如《槐园梦忆》《清华八年》等;一类是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如《莎士比亚与性》《约翰逊的字典》等。前三类是作家在面对现实生活时对人生的感触情绪,第四类是作家从书中得到的感悟,也从对书本知识的感悟中间接反映出出作家对现实生活的一些看法,这四类散文中以第一类数目最多。梁实秋散文擅长以豪迈幽默的态度对日常生活、风土人情、人生际遇进行审美把握,从而在日常生活的体会中建立起超越世俗的人生境界,并在其中表现出作家通达乐生、幽默风趣的自在情愫。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