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煜的梦词(附件)
摘 要南唐后主李煜流传于世的词作仅36首,其中涉及到梦意象的词作就有14首,这种现象词史罕见。本文将从李煜词的梦意象出发,研究李煜梦词的思想内容,深刻探析李煜梦词的形成原因和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探讨李煜在词史上的艺术成就,以及他对词的文学地位提升所做出的贡献。
目 录
引言 1
1 李煜梦词的分类 3
1.1 帝王春梦 3
1.2 故国归梦 4
1.3 似梦非梦 6
2 李煜梦词的成因 8
2.1 社会文化背景 8
2.2 自身经历 9
3 李煜梦词的特色 11
3.1 强烈的情感冲突 11
3.2 多样的表现手法 13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引言
在中国词史上,南唐后主李煜是一株奇葩。他拥有帝王和词人的双重身份,仅凭借36首词作就在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并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王鹏运在《半塘老人遗著》中说李煜“以谓词中之帝,当之无愧色也。” [1](P78)因此李煜又有“词中之帝”的称号,足见李煜在文坛上的显赫地位。李煜词以其纯情浪漫的风格流传于世,其词所体现的人性悲欢和真情流露是最能打动读者的,这也是李煜词能够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在李煜的创作生涯中,词是李煜创作的主体部分。李煜在词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意象是词的灵魂所在,是指作家根据自己的情趣和想象对外物进行加工,将它赋予特殊的文学意义,从而表达自身的情感。根据前人的统计,将李煜词中的全部意象分为动植物类、自然风光类、颜色类、器物类等16种大的意象群。这16种大意象群又可以细分为60种具体的意象。笔者对这60种小的具体意象做过统计,出现频率最高的如人物意象出现24次,其次花意象出现21次、月意象出现15次、恨意象出现10次、阑干意象出现6次、马意象出现2次、果实意象出现1次。在如此众多的意象中,“梦”意象出现的频率达到16次之多,涉及词作有14首。分别是:《乌夜啼》(昨夜风兼雨)、《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望江南》(多少恨)、《清平乐》(别来春半)、《采桑子》(亭前春逐红英尽)、《喜迁莺》(晓月坠,宿云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望江南》(闲梦远,南国正芳春)、《望江南》(闲梦远,南国正清秋)、《菩萨蛮》(蓬莱院闭天台女)、《菩萨蛮》(铜簧韵脆锵寒竹)、《阮郎归》(东风吹水日衔山)、《谢新恩》(秦楼不见吹箫女)、《谢新恩》(樱花落尽阶前月)、《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其中: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子夜歌》)[2](P12)
秦楼不见吹箫女,空馀上苑风光。粉英金蕊自低昂。东风恼我,才发一衿香。 琼窗梦留残日,当年得恨何长!碧阑干外映垂柳。暂时相见,如梦懒思量。(《谢新恩》)[2](P58)
这两首中梦意象分别出现了两次。李煜频频以梦入词,已经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不能不引起学者重视。
弗洛伊德说:“梦的内容是在于愿望的达成,其动机在于某种愿望,梦是具有意义的,而且绝不是一般作者对梦所说的‘梦只是脑细胞不完整的活动产品’。”[3](P33)人的心理可以划分为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面。无意识中包含了大量的观念、想法、欲望和冲动等,这个观念和想法因为与社会伦理道德相冲突而被个体压抑。在无意识中,个体虽然无法察觉,但却可以通过诸多的途径泄露出来,其中,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梦。因此,梦就是李煜的一种情感体验。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达到,所以借梦来塑造一个个理想的人格,来弥补在现实世界的缺憾,梦词也成为了李煜的抒情场所。
1 李煜梦词的分类
词的创作贯穿李煜一生。在他成为太子、即位帝王、被俘汴梁,每个阶段均有作品问世。学术界对于李煜梦词的分类莫衷一是,一般学术研究都以时间界限为标准,将李煜词以亡国前后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词作多沉溺于温柔之乡,所写多缱绻、缠绵之作。写作的对象大多是宫廷生活和男欢女爱。后期被俘虏之后,客居汴梁,经历过痛苦和绝望之后,描写的对象转变成了怀念家园和亡国之恨。
本文中将李煜梦词以具体内容为划分标准,将李煜梦词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帝王春梦,主要描写男欢女爱和女子相思的情感;第二类是故国归梦,主要描写作者在亡国后对故国的思念和对现实的绝望;第三类是似梦非梦,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索。
1.1 帝王春梦
李煜,原名从嘉,字重光,即位后改名为煜。南唐虽是一个小国,但是李煜作为一国之主,既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也没有励精图治的壮志,而是充分享受荣华富贵。他不仅拥有大周后娥皇和小周后女英,还拥有其他的后宫佳丽。富庶奢靡的生活和男欢女爱的情感就是李煜现实生活的常态,李煜也将这种安逸享乐的生活场面写进了词作。例如《菩萨蛮》:
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 雨云深绣户,未便谐衷素。宴罢又成空,梦迷春雨中。[2](P44)
这是一首帝王词人精神恋爱的词作。前两句可以看出,女子是一位乐伎,她正慢移手指,吹奏笙箫,奏出一曲清脆曼妙的乐曲。关于首句“铜簧韵脆锵寒竹”,周啸天在《唐宋词鉴赏辞典》中说:“笙这种乐器,编竹管列置瓠中,施铜簧于管底,故云。不说笙而代以‘铜簧寒竹’,不说指而代以‘纤玉’,这种宁用有美感的字面而不取较普通的名词的做法,是继承了温词的作风”。[4](P135)论及李煜在早期词作中,继承了温庭筠花间派的藻饰之风。这位乐伎对于声乐定是娴熟,但却奏的心不在焉,因为她在和中意的男子眉目传情。片刻间男女双方就确定彼此的心意。但是奏乐结束后,由于门第观念又或者是其他外在条件的差异使得双方无法私下接近,只能宴罢成空了。词的尾句“梦迷春雨中”为主人公的期盼和哀伤创造了一个飘忽渺茫的气氛。使得相思的愁闷在这种气氛的烘托下更显得惆怅。在李煜帝王春梦这类词中,写相思的不仅这一首,还有如《喜迁莺》这首词: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啼莺散,馀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2](P25)
词作描绘的是对一个喜爱的女子别后思念的情感。全词只写梦回后的情感,对于梦中所见只字不提,只留下了“思依依”作为梦给作者带来的迷离感受。上阕说彻夜未眠思念一个女子,没有消息,觉得很难过。下阕先写寂寞的庭院,又写满地的嫣红落花,这种极不协调的氛围描绘出了作者矛盾冲突的心理。我国古代文学常常用花来比喻美人,落花在这里可能象征着美人某种不幸的遭遇。既然如此,那落花索性不扫。“为什么不扫落花?第一,要留给欢爱的人看,好花到了这个地步是多么可惜,来引起她的警惕;第二,要让欢爱的人明白,惜花的人对此又是多么难堪,来引起她的怜惜。总之,希望从这里来感动她,以后不再远离。”[5](P48)这几句说起来虽简单,但却意义深远。
目 录
引言 1
1 李煜梦词的分类 3
1.1 帝王春梦 3
1.2 故国归梦 4
1.3 似梦非梦 6
2 李煜梦词的成因 8
2.1 社会文化背景 8
2.2 自身经历 9
3 李煜梦词的特色 11
3.1 强烈的情感冲突 11
3.2 多样的表现手法 13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引言
在中国词史上,南唐后主李煜是一株奇葩。他拥有帝王和词人的双重身份,仅凭借36首词作就在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并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王鹏运在《半塘老人遗著》中说李煜“以谓词中之帝,当之无愧色也。” [1](P78)因此李煜又有“词中之帝”的称号,足见李煜在文坛上的显赫地位。李煜词以其纯情浪漫的风格流传于世,其词所体现的人性悲欢和真情流露是最能打动读者的,这也是李煜词能够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在李煜的创作生涯中,词是李煜创作的主体部分。李煜在词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意象是词的灵魂所在,是指作家根据自己的情趣和想象对外物进行加工,将它赋予特殊的文学意义,从而表达自身的情感。根据前人的统计,将李煜词中的全部意象分为动植物类、自然风光类、颜色类、器物类等16种大的意象群。这16种大意象群又可以细分为60种具体的意象。笔者对这60种小的具体意象做过统计,出现频率最高的如人物意象出现24次,其次花意象出现21次、月意象出现15次、恨意象出现10次、阑干意象出现6次、马意象出现2次、果实意象出现1次。在如此众多的意象中,“梦”意象出现的频率达到16次之多,涉及词作有14首。分别是:《乌夜啼》(昨夜风兼雨)、《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望江南》(多少恨)、《清平乐》(别来春半)、《采桑子》(亭前春逐红英尽)、《喜迁莺》(晓月坠,宿云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望江南》(闲梦远,南国正芳春)、《望江南》(闲梦远,南国正清秋)、《菩萨蛮》(蓬莱院闭天台女)、《菩萨蛮》(铜簧韵脆锵寒竹)、《阮郎归》(东风吹水日衔山)、《谢新恩》(秦楼不见吹箫女)、《谢新恩》(樱花落尽阶前月)、《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其中: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子夜歌》)[2](P12)
秦楼不见吹箫女,空馀上苑风光。粉英金蕊自低昂。东风恼我,才发一衿香。 琼窗梦留残日,当年得恨何长!碧阑干外映垂柳。暂时相见,如梦懒思量。(《谢新恩》)[2](P58)
这两首中梦意象分别出现了两次。李煜频频以梦入词,已经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不能不引起学者重视。
弗洛伊德说:“梦的内容是在于愿望的达成,其动机在于某种愿望,梦是具有意义的,而且绝不是一般作者对梦所说的‘梦只是脑细胞不完整的活动产品’。”[3](P33)人的心理可以划分为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面。无意识中包含了大量的观念、想法、欲望和冲动等,这个观念和想法因为与社会伦理道德相冲突而被个体压抑。在无意识中,个体虽然无法察觉,但却可以通过诸多的途径泄露出来,其中,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梦。因此,梦就是李煜的一种情感体验。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达到,所以借梦来塑造一个个理想的人格,来弥补在现实世界的缺憾,梦词也成为了李煜的抒情场所。
1 李煜梦词的分类
词的创作贯穿李煜一生。在他成为太子、即位帝王、被俘汴梁,每个阶段均有作品问世。学术界对于李煜梦词的分类莫衷一是,一般学术研究都以时间界限为标准,将李煜词以亡国前后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词作多沉溺于温柔之乡,所写多缱绻、缠绵之作。写作的对象大多是宫廷生活和男欢女爱。后期被俘虏之后,客居汴梁,经历过痛苦和绝望之后,描写的对象转变成了怀念家园和亡国之恨。
本文中将李煜梦词以具体内容为划分标准,将李煜梦词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帝王春梦,主要描写男欢女爱和女子相思的情感;第二类是故国归梦,主要描写作者在亡国后对故国的思念和对现实的绝望;第三类是似梦非梦,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索。
1.1 帝王春梦
李煜,原名从嘉,字重光,即位后改名为煜。南唐虽是一个小国,但是李煜作为一国之主,既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也没有励精图治的壮志,而是充分享受荣华富贵。他不仅拥有大周后娥皇和小周后女英,还拥有其他的后宫佳丽。富庶奢靡的生活和男欢女爱的情感就是李煜现实生活的常态,李煜也将这种安逸享乐的生活场面写进了词作。例如《菩萨蛮》:
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 雨云深绣户,未便谐衷素。宴罢又成空,梦迷春雨中。[2](P44)
这是一首帝王词人精神恋爱的词作。前两句可以看出,女子是一位乐伎,她正慢移手指,吹奏笙箫,奏出一曲清脆曼妙的乐曲。关于首句“铜簧韵脆锵寒竹”,周啸天在《唐宋词鉴赏辞典》中说:“笙这种乐器,编竹管列置瓠中,施铜簧于管底,故云。不说笙而代以‘铜簧寒竹’,不说指而代以‘纤玉’,这种宁用有美感的字面而不取较普通的名词的做法,是继承了温词的作风”。[4](P135)论及李煜在早期词作中,继承了温庭筠花间派的藻饰之风。这位乐伎对于声乐定是娴熟,但却奏的心不在焉,因为她在和中意的男子眉目传情。片刻间男女双方就确定彼此的心意。但是奏乐结束后,由于门第观念又或者是其他外在条件的差异使得双方无法私下接近,只能宴罢成空了。词的尾句“梦迷春雨中”为主人公的期盼和哀伤创造了一个飘忽渺茫的气氛。使得相思的愁闷在这种气氛的烘托下更显得惆怅。在李煜帝王春梦这类词中,写相思的不仅这一首,还有如《喜迁莺》这首词: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啼莺散,馀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2](P25)
词作描绘的是对一个喜爱的女子别后思念的情感。全词只写梦回后的情感,对于梦中所见只字不提,只留下了“思依依”作为梦给作者带来的迷离感受。上阕说彻夜未眠思念一个女子,没有消息,觉得很难过。下阕先写寂寞的庭院,又写满地的嫣红落花,这种极不协调的氛围描绘出了作者矛盾冲突的心理。我国古代文学常常用花来比喻美人,落花在这里可能象征着美人某种不幸的遭遇。既然如此,那落花索性不扫。“为什么不扫落花?第一,要留给欢爱的人看,好花到了这个地步是多么可惜,来引起她的警惕;第二,要让欢爱的人明白,惜花的人对此又是多么难堪,来引起她的怜惜。总之,希望从这里来感动她,以后不再远离。”[5](P48)这几句说起来虽简单,但却意义深远。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