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笛安小说中的感伤主义以龙城三部曲为例
摘 要感伤主义崇尚感情,认为感情至上,崇拜人的关系的质朴和真诚,注重描写人的内心活动,强调个性和个人精神生活。“80后”作家笛安笔下的《龙城三部曲》便是通过对成长体验、家庭生活的描写,细致刻画了小说中的人物内心活动,并深入探讨了成长过程中对人生及人性的思考,在创作的过程中,同时借以悲情语言体现感伤主义,寄予对社会现状的反思。小说凸显了各阶层的人物性格悲剧以及悲惨的命运,读者能够很快捕捉到人物命运的悲惨。在代际冲突之下,小说中的人物又无法摆脱家庭的“束缚”,可以说《龙城三部曲》是现代城市生活状态的真实反映,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家庭矛盾,但最后笛安还是回归到感伤主义的主线上,主张要用感情和仁爱作武器向社会作劝善教育。
目 录
引 言 1
1 笛安小说中感伤主义的形成 2
1.1 感伤主义简介 2
1.2 笛安感伤主义形成 3
2 感伤主义在《龙城三部曲》中的体现 5
2.1 题材的选择 5
2.2 人物的塑造 7
2.3 语言的格调 8
3 笛安小说中感伤主义的现实意义 10
3.1 现代城市生活状态的真实反映 10
3.2 感伤主义小说伦理价值的强调 11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引 言
80后的青春文学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以丰富的文学成果和广泛的影响力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话题之一。笛安拥有着“文二代”身份,自小便耳濡目染,并尝试着各种创作。她作为一位具有思想深度和探索精神的80后作家,善把严肃的命题举重若轻镶嵌进通俗易懂的故事里,将深刻的思考巧妙完美地呈现在唯美精致的文字中,直达精神层面。《龙城三部曲》充分体现了其创作特点。作品通过讲述西决、东霓和南音的爱恨交织的情感纠葛,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丰满的“龙城家族”。笛安借此来阐述自己的“城市乡愁”,借助对人性灰色地带的分析,探索当下年青一代的生存境遇问题,与其说这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对80后一代生命、情感和伦理的现实景况的记录。
与前辈们相比,80后作家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这一代人成长于物质丰富、文化开放的环境中,现代社会经济的价值冲突、家庭伦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观念的束缚以及高考指挥棒下的教育,或多或少影响着80后作家的创作思想。发源于18世纪中叶英国的感伤主义与其精神上有相通之处,因此感伤主义在80后作家的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们塑造的大多是生活中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通过人物的性格、命运呈现出感伤主义的特征,特别容易引起共鸣,唤起读者的同情心。
1 笛安小说中感伤主义的形成
80后一代人成长在市场化和商业化日趋明显的时代,有着优越的物质条件以及精致的生活,但是在优越和精致的背后,隐藏的是精神的消沉和低迷,他们寻找不到人生的真正意义,空虚、寂寞填满心房。文字便成为了他们宣泄的载体,将那种精神匮乏的情绪付诸在作品中,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感伤主义的色彩。
1.1 感伤主义简介
感伤主义起源于英国,后来发展到了法国、俄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典型的人物有法国的伏尔泰、卢梭、德国的里海涅、英国的哥尔斯密斯、斯泰恩等人。感伤主义刚开始被提出的时候,被定义为是中性词,后来慢慢的发展使用。十八世纪以前的感伤主义,主要是去表述文艺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特有风格或情调。后来发展至十八世纪,感伤主义的含义才慢慢变得丰富复杂起来,被赋予了新的特定内涵。真正树起感伤主义大旗的是英国小说家斯泰恩,他的《感伤的旅行》使感伤主义成为了一种潮流。
“感伤主义亦称主情主义、前浪漫主义,在文学上,感伤主义是对古典主义的反动,它崇尚感情,宣扬感情至上,崇拜人的关系的纯朴、真诚,提倡细致地刻画人的内心活动,主张描写自然风景,强调个性和个人精神生活”。[1]P214是当时欧洲一些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抱怨和对未来愁苦心情的反映。“十八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的冲击,一些中小资产阶级出生的知识分子因此而惊叹。”[2]P125一方面,他们歌颂资产阶级的变革,另一方面,又抨击其过于现实的虚伪和残暴,同情、怜悯下层人民的不幸。感伤主义夸大感情的作用,注重内心真实的情感以及感情的流露,喜欢个人精神方面的书写。认为文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描写人的心理活动和悲惨的生活境况,唤起读者的同情。有些感伤主义作家与现实分离,沉浸在悲伤情绪中无法自拔,有些则赞美过去,歌颂黑暗、死亡,有浓重的悲观失望情绪。
感伤主义作品喜欢用第一人称,很多作家以旅行记、日记、书信体等形式展开叙述。感伤主义作家大部分强调抒发个人对于社会中难以阻挡的无奈之感,如墓地学派的诗歌表现了一种极其忧伤的情绪。“感伤主义作家继承了启蒙主义传统,相信人的道德是可以完善的,他们喜欢用感情和仁爱作武器向社会作劝善教育。”[3]P197五四新文学时期,感伤主义正式进入中国。郁达夫是感伤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积极的将感伤主义推入中国文坛,他认为的感伤主义的是情感上的投入,在当时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郁达夫由于自身的独特经历和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他感慨世态炎凉、对人生感到无限迷茫和苦闷,在其作品中呈现出了感伤主义的色彩,对中国后来的感伤主义小说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1.2 笛安感伤主义形成
笛安出生于文学家庭,接触到大量的文学作品,包括欧美感伤主义的作品。这些都为她的写作奠定了基础,对她感伤主义写作风格产生了影响。具体而言,笛安小说中感伤主义的形成可归结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笛安的感伤情调的书写,是个人经历所致。笛安19岁孤身一人,赴法求学。在留学期间,因语言的不通,文化差异太大,难以与周围人进行沟通交流,偌大的城市中,人来人往,周围人的欢声笑语,显得她更加落寞孤独,心中所思所感没有人可以诉说,此时的她感受到了内心的孤独。她住过许多老旧房子,曾在北极圈看见过极光,仿佛是一个巨大无比的黑洞,笛安彻底感受到了人的渺小和微弱。她默默承受着生活所带来的一切痛苦,但是她不得不微笑着面对这些麻烦,暂时将心中的孤独隐藏起来,每当夜深人静时,所有委屈痛苦的情绪一下子涌现出来,难以排解。那种生活在异国他乡时缺乏身份感与参与感,寄寓笛安在法国留学时的寂寞,使她变得感性,注重个人精神生活。这些真实经历过、感受过的孤独感为她感伤主义作品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目 录
引 言 1
1 笛安小说中感伤主义的形成 2
1.1 感伤主义简介 2
1.2 笛安感伤主义形成 3
2 感伤主义在《龙城三部曲》中的体现 5
2.1 题材的选择 5
2.2 人物的塑造 7
2.3 语言的格调 8
3 笛安小说中感伤主义的现实意义 10
3.1 现代城市生活状态的真实反映 10
3.2 感伤主义小说伦理价值的强调 11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引 言
80后的青春文学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以丰富的文学成果和广泛的影响力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话题之一。笛安拥有着“文二代”身份,自小便耳濡目染,并尝试着各种创作。她作为一位具有思想深度和探索精神的80后作家,善把严肃的命题举重若轻镶嵌进通俗易懂的故事里,将深刻的思考巧妙完美地呈现在唯美精致的文字中,直达精神层面。《龙城三部曲》充分体现了其创作特点。作品通过讲述西决、东霓和南音的爱恨交织的情感纠葛,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丰满的“龙城家族”。笛安借此来阐述自己的“城市乡愁”,借助对人性灰色地带的分析,探索当下年青一代的生存境遇问题,与其说这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对80后一代生命、情感和伦理的现实景况的记录。
与前辈们相比,80后作家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这一代人成长于物质丰富、文化开放的环境中,现代社会经济的价值冲突、家庭伦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观念的束缚以及高考指挥棒下的教育,或多或少影响着80后作家的创作思想。发源于18世纪中叶英国的感伤主义与其精神上有相通之处,因此感伤主义在80后作家的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们塑造的大多是生活中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通过人物的性格、命运呈现出感伤主义的特征,特别容易引起共鸣,唤起读者的同情心。
1 笛安小说中感伤主义的形成
80后一代人成长在市场化和商业化日趋明显的时代,有着优越的物质条件以及精致的生活,但是在优越和精致的背后,隐藏的是精神的消沉和低迷,他们寻找不到人生的真正意义,空虚、寂寞填满心房。文字便成为了他们宣泄的载体,将那种精神匮乏的情绪付诸在作品中,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感伤主义的色彩。
1.1 感伤主义简介
感伤主义起源于英国,后来发展到了法国、俄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典型的人物有法国的伏尔泰、卢梭、德国的里海涅、英国的哥尔斯密斯、斯泰恩等人。感伤主义刚开始被提出的时候,被定义为是中性词,后来慢慢的发展使用。十八世纪以前的感伤主义,主要是去表述文艺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特有风格或情调。后来发展至十八世纪,感伤主义的含义才慢慢变得丰富复杂起来,被赋予了新的特定内涵。真正树起感伤主义大旗的是英国小说家斯泰恩,他的《感伤的旅行》使感伤主义成为了一种潮流。
“感伤主义亦称主情主义、前浪漫主义,在文学上,感伤主义是对古典主义的反动,它崇尚感情,宣扬感情至上,崇拜人的关系的纯朴、真诚,提倡细致地刻画人的内心活动,主张描写自然风景,强调个性和个人精神生活”。[1]P214是当时欧洲一些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抱怨和对未来愁苦心情的反映。“十八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的冲击,一些中小资产阶级出生的知识分子因此而惊叹。”[2]P125一方面,他们歌颂资产阶级的变革,另一方面,又抨击其过于现实的虚伪和残暴,同情、怜悯下层人民的不幸。感伤主义夸大感情的作用,注重内心真实的情感以及感情的流露,喜欢个人精神方面的书写。认为文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描写人的心理活动和悲惨的生活境况,唤起读者的同情。有些感伤主义作家与现实分离,沉浸在悲伤情绪中无法自拔,有些则赞美过去,歌颂黑暗、死亡,有浓重的悲观失望情绪。
感伤主义作品喜欢用第一人称,很多作家以旅行记、日记、书信体等形式展开叙述。感伤主义作家大部分强调抒发个人对于社会中难以阻挡的无奈之感,如墓地学派的诗歌表现了一种极其忧伤的情绪。“感伤主义作家继承了启蒙主义传统,相信人的道德是可以完善的,他们喜欢用感情和仁爱作武器向社会作劝善教育。”[3]P197五四新文学时期,感伤主义正式进入中国。郁达夫是感伤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积极的将感伤主义推入中国文坛,他认为的感伤主义的是情感上的投入,在当时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郁达夫由于自身的独特经历和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他感慨世态炎凉、对人生感到无限迷茫和苦闷,在其作品中呈现出了感伤主义的色彩,对中国后来的感伤主义小说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1.2 笛安感伤主义形成
笛安出生于文学家庭,接触到大量的文学作品,包括欧美感伤主义的作品。这些都为她的写作奠定了基础,对她感伤主义写作风格产生了影响。具体而言,笛安小说中感伤主义的形成可归结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笛安的感伤情调的书写,是个人经历所致。笛安19岁孤身一人,赴法求学。在留学期间,因语言的不通,文化差异太大,难以与周围人进行沟通交流,偌大的城市中,人来人往,周围人的欢声笑语,显得她更加落寞孤独,心中所思所感没有人可以诉说,此时的她感受到了内心的孤独。她住过许多老旧房子,曾在北极圈看见过极光,仿佛是一个巨大无比的黑洞,笛安彻底感受到了人的渺小和微弱。她默默承受着生活所带来的一切痛苦,但是她不得不微笑着面对这些麻烦,暂时将心中的孤独隐藏起来,每当夜深人静时,所有委屈痛苦的情绪一下子涌现出来,难以排解。那种生活在异国他乡时缺乏身份感与参与感,寄寓笛安在法国留学时的寂寞,使她变得感性,注重个人精神生活。这些真实经历过、感受过的孤独感为她感伤主义作品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