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回唱中帕丽的成长历程研究

本人签名 日期 摘 要《群山回唱》是胡赛尼的第三部代表作,文中处处浸润着成长的伤痛,从多种角度展示出女性个体的成长之旅,对于我们研究青少年的成长很有价值。本文以《群山回唱》为文本,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探讨以帕丽为代表的阿富汗女性个体成长的艰难历程。本文主要围绕女主人公帕丽的童年时代、少女时代、成年时代三个重要阶段展开,童年时代的帕丽所遭遇的苦难亲生母亲难产死亡、极度贫困、被父亲抛弃,同时还分析了其在童年时代的引路人在帕丽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在帕丽少女时代,困惑与反叛尤其突出,重点阐述了其对身份的困惑和对继母的背叛。在成年时代主要论述了帕丽在他人的帮助下成功步入成人世界,同时追寻自己的人生价值。第四章是对帕丽整个成长过程的拓展,分析了以帕丽为代表的阿富汗女性艰难成长的社会原因和伦理原因,希望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社会环境的读者能更加关注青少年的成长。
Key?words:?And?the?Mountains?Echoed;?Palli;?Growth?process 目 录
引言 1
1 帕丽童年时代的成长苦难 2
1.1 出生悲剧 2
1.2 极度贫困 2
1.3 被迫分离 3
2 帕丽少女时代的困惑与背叛 5
2.1 对原始身份的困惑 5
2.2 对母亲的背叛 5
3 帕丽成年时代的追寻 7
3.1 自身幸福的追求 7
3.2 对“根”的追寻 7
3.3 实现自身价值 8
4 帕丽艰辛成长的原因 9
4.1 社会因素 9
4.2 伦理因素 9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引 言
《群山回唱》继承了传统的成长小说的叙事模式:“天真诱惑出走迷惘考验失去天真顿悟认识人生和自我”[1]P8,在文中我们还能发现胡塞尼的一大创新点:一改传统的成长小说以男性为主要描述对象而将力量弱小的女性展现在读者眼前,从男性的角度来感受女性成长痛苦的执拗,多角度地展现出女性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以及成长的意蕴,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在如此苦难的社会背景下,新一代的女性帕丽是如何走出迷茫,如何追寻自身的价值。
作者通过帕丽人生经历这一主线糅合了更多人的人生进来,写作方法上多采用了倒叙与插叙的方式。围绕女主人公帕丽总共写了九章,每一章节的主人公不同,形成独立的故事,自然却没有刻意的煽情方式,却处处沁润着成长的伤痛。整篇小说就像一副画卷,一切从此而始,在彼而终,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同时,更让读者对文章的重点内容给予了更多关注,为我们呈现了孩童时代的迷茫困境向成人世界过渡的完整旅程。
1 帕丽童年时代的成长苦难
《群山回唱》是卡勒德胡塞尼的一部成长性小说,文中以主人公帕丽的成长过程为主线,讲述了其在贫穷和战争的大环境下自小被父亲卖给贵族之家,从此开始了漫漫六十年的悲欢离合,苦辣酸甜。帕丽的人生是不幸的,因为童年的贫困,分离,小小年纪背井离乡的恐惧;因为一个人独自追寻幸福不肯对其付出全部爱心的养母;因为爱情的挫折;因为种种或轻或重的苦难。但帕丽的人生又是幸运的,那就是因为她有一颗坚毅的心,一个勇于前行的灵魂。她变苦难为动力,她从苦难中找到了成长的契机,一次次的悲伤与不安过后,是一个获得顿悟的帕丽,她没有被暴风雨湮没,而是在风雨中选择了坚强地站立,她一生的时间都在顶风前进,冒雨而行,最终在人生的坚守中驱散了疑云,与哥哥重聚。
1.1 出生悲剧
“我瞅见伤心的小仙女,待在纸树影子下。我知道伤心的小仙女,晚风把她吹走了”[2]P21。主人公帕丽的童年,就是被这种命运的寒风吹得七零八落。
这场风暴首先带给帕丽的是出生的悲剧。帕丽的亲身母亲因为生产帕丽时难产而死,所以帕丽的出生对生母来说自然是非常不幸的,但对帕丽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虽然并没有人将母亲的死与帕丽联系在一起,但毕竟是因为她的到来间接地带走了母亲的生命,这种最初的痛是一直隐藏在帕丽的潜意识中的。她脚下的大地经常是晃动的,凹凸不平的,有裂缝的,这种感受固然与其日后所遭受的其它苦难有关,但这种原始的痛却也是因素之一。因此对每个人的成长来说都至关重要的角色——母亲,在帕丽的生命里是最缺失的。这样的不幸是极有可能对帕丽造成毁灭性的创伤,因为“一个没有爱的环境好似贫瘠的土壤,培育不出健康的果实” [3]109。
1.2 极度贫困
命运的狂风再次带给帕丽的是极度的贫困。帕丽出生于阿富汗一个偏远的小村庄“沙德巴格”(作者虚构的一个地方),父亲是当地的农民,整日辛苦劳作只为最基本的生存,她还有一个带着自己亲生孩子的继母。在她的童年中,最温暖的所在恐怕也就是自己的亲哥哥——阿卜杜拉了。他拼尽全力地照顾妹妹,正如书中所言 “别看他自己也仍然是个孩子。十岁”[2]P31,帕丽和哥哥之间有着常人无法比拟的深厚情感,虽然父亲也是帕丽温暖的港湾,但由于家庭极度的穷困,甚至有个幼小的兄弟因为没有火炉而在寒冷的冬天里被冻死。父亲必须承担起养家的重任,日复一日地辛苦劳作,所能给予帕丽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比较少的。但这并不是说父亲不爱帕丽,他会经常给兄妹俩讲故事,他自己编的非常生动并有趣的故事。他们的父亲其实是一位慈爱可亲,内心丰富,情感细腻的“好男人”,年轻时甚至是俊郎风趣,有女孩缘的青年,曾经被两个双胞胎姐妹深深眷恋。可惜生活的困苦消磨了他的很多光彩,极度贫寒的生存条件让这位本来有着成为小说家理想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满目疮痍”,眼神里不再有彩虹的沧桑老农,但这种贫穷并没有太多地伤害到帕丽,她依旧是快乐的,只是命运的不幸没有就此止步。
1.3 被迫分离
被抛弃,被迫分离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极不容易接受,平复的经历,更况乎一个年幼的孩童,可怜的帕丽从小就经受了这样的不幸。父亲把年仅3岁的帕丽卖了,虽然这对于父亲来说也是绝望无奈之举,按父亲的想法, 他“不得不砍下一根指头,这样才能把手保住”[2]P5,这些就是父亲基于“理论”上能想到的最好出路,但殊不知抛弃就是抛弃,无论它被穿上怎样光鲜亮丽的外衣。放弃责任者并不能真正得偿所愿,而是会从此掉入内疚自责的漩涡,而被放弃的可怜的帕丽,她所面对的是小小年纪就得一个人独自前往另一条陌生而又艰难的道路。纳比——帕丽的舅舅,这是帕丽童年时代的第一个负面引路人。他为了讨好自己心上人,打着为帕丽一家的生计的漂亮幌子,把帕丽从亲人身边带走了,从此帕丽与至亲的诀别注定了她将走上一条截然不同的成长之路。这位舅舅几乎充当了小说一开始帕丽的父亲讲述的故事中的魔王的爪牙角色,这也是为什么从帕丽走后其父亲毅然决然断绝了与其来往的根本原因,诚然,帕丽一家的生活是困苦的,但同时他们又有着精神上的富足,是这位舅舅的出现用物质的诱人外壳动摇了父亲的精神世界,打破了帕丽一家原本平静幸福的生活。
创伤理论研究的奠基人,弗洛伊德认为:“一种经验如果在一个很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受一种最高强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我们便称之为创伤”[4]P216。无可置疑,帕丽遭遇的正是这种创伤。她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去信任的父亲欺骗了她,抛弃了她,而且是毫无征兆,突如其来的抛弃,仿佛她只是一个回头就再也无法找寻到父亲和哥哥的身影,而这一别竟是一生,前一秒钟还在和哥哥嬉戏玩耍呢。快乐的笑容或许还在眉梢嘴角,下一秒却已是永别的眼泪!难以想象一个幼小的孩子是如何在以后的日子里消化这种瞬间的山崩地裂般的痛苦的情绪体验的。事实上,或许直到生命的尽头,帕丽都是没能将如此残忍的别离消化,接纳的,她的一生都在轰然倒塌的那一刹那的潜意识中苦苦挣扎,童年创伤的破坏力是巨大的。虽然会在时间的长河中被人慢慢遗忘,但是在自身的潜意识里,还是会根深蒂固的存在,并且将对人终身产生深刻的影响。帕丽生命早年的不幸,不可避免地将伴随她一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67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