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比较(附件)【字数:9611】
摘 要从古至今十里秦淮就是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许多商人、名人都聚集在此。金粉脂水之地,见证了多少王朝的兴衰,留下了多少心酸往事,引来无数文人骚客前来为之吟诵或凭吊。1924年8月,朱自清、俞平伯两位先生一起乘船游览了秦淮河,后来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各自撰文一篇。二人极尽描摹,妙用文字,紧紧扣住“桨声灯影”来写秦淮河,既回溯了秦淮河的往日的繁华鼎盛,又描写出今时今日秦淮河的美景。现如今,比较两篇在时间、空间上具有高度一致性的散文,揣摩两篇文章语言,列举出二人在情感表达和写作言语创新的相同点,更通过具体分析参照文本语言对比出二人在个性、心境的差异和写作风格、语言风格上的差异。从中我们了解到朱自清、俞平伯二人各自的写作风格、语言特点和当时的社会坏境,也为我们今天的创作提供了很多借鉴的地方。
目 录
一、两篇文本的相同 2
(一)惆怅苦闷的表达 2
(二)细腻的感情表达 2
(三)白话散文的创新 3
二、两篇文本的差异 4
(一) 文章风格的差异 4
(二)个性的差异 4
(二)心境的差异 5
(三)写作手法的差异 7
1.朱自清——深摹景浅抒情 7
2.俞平伯——浅描景深抒情 7
(四) 语言特色的差异 8
1.朱自清——蕴藉丰富、淡雅细致 8
2.俞平伯——措辞古朴、遣意精炼 9
结束语 11
致 谢 12
参考文献: 13
引言
每一个来南京的人,十有八九,都会去领略秦淮河的风光。1923年8月,朱、俞二人一起乘船游览了秦淮河,后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各自撰文一篇。秦淮河可以说是南京城的历史文化名片,是南京城的地标,更是南京人的骄傲。古时候称“龙藏浦”,汉朝时起称“淮水”,唐以后称“秦淮”。秦淮河是古老文明的诞生地,远在石器时代境域内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三国时期,是东吴境内最发达的商业区。吴以后,更是世家大族群居的地方,商贾荟萃,名人云集,盛名难副。无数文人骚客为此吟诵或前来凭吊,前有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后有萨满刺的“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文人墨客争相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吟咏称赞它,一时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但朱自清、俞平伯这两位散文大家描摹却不落俗套,别出心裁,抓住“桨声灯影”这一景象,极尽描摹抒情,妙用文字,不但回溯了秦淮河昔日的繁华昌盛,又描绘出今时今日的秦淮美景。
郁达夫曾经说过:“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这一种自叙传的色彩是什么呢?就是文学里最可宝贵的个性的表现。”
朱自清、俞平伯两位先生互为好友又一同为新文学运动添砖加瓦,经常在一起切磋文学创作理论、探讨人生。这次,二人一同游览秦淮河后,不约而同写了一样题目的散文。今天通过比较双《桨》,两篇散文在情感表达、写作背景、白话文创新方面都惊人的相似。二人都是在“五四”之后整个文化界陷入低迷,通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传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尽管二人有诸多相似点,但通过二人的个性、心境、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发现两篇散文各有千秋。
一、两篇文本的相同
(一)惆怅苦闷的表达
这两篇散文皆写于“五四”运动之后的几年间。俞、朱二人之所以能有比较成熟的散文创作,是因为新文学运动发起者鲁迅、胡适、陈独秀等人已经开创了白话文创作的风潮。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仅仅5年间,散文的创作就呈现出了如此成熟的面貌,不能不令人感到新文学运动巨大的影响力。
风起云涌的新文化运动对俞、朱二人影响颇深,除致力于功课外还积极投身于学生运动并创办社团,朱自清先生是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新文化运动阵营里的人“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较之“五四”时期,整个文化领域显得沉闷。“五四”高潮以后,许多知识青年都觉醒了,但又没能找到改造社会的道路,所以他们感到苦闷彷徨,有的甚至绝望颓废。俞、朱二人有所不满,也有所迷茫,但也有所追求。极尽怅惘,这两篇文本也正好证实了这一点,他们的文中都充斥着怅惘之感,他们也不掩饰自己思想上的苦闷。朱自清写道:“这实在是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俞平伯则写道:“其实同被因袭的癣趣所沉浸。”二人一同泛舟秦淮,想借这次游览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告慰一下孤独的灵魂。哦,这里似乎多多少少还飘荡着一点“五四”要求个性解放的呼声呢!
(二)细腻的感情表达
在任何创作中,精准的修辞使用常常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朱自清先生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文中,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巧妙地糅合到一起,描摹地更加具体生动,文采斐然,更富感染力。譬如,“黯淡的水光,象梦一样,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这一句是明喻加暗喻。“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她那柔细的枝条浴着阳光,就象一枝枝美人的臂膊,交互缠着:又象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尔也从他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这一句是比喻加拟人。
多种修辞手法交互使用,将作者缠绵悱恻的情致,悉数融入技巧十分高超风景描写中,多处使用形容词、象声词更显诗情画意。加之朱自清先生擅用白描,语言质朴,文中有画、文中有诗,使生活美、自然美,超脱为艺术美,使整篇文章显得更加细腻淡雅。
俞平伯先生《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文中共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情感表达的更加细腻委婉。例如,“不是什么欣悦,不是什么慰藉,只感到一种怪陌生,怪异样的朦胧,朦胧之中似乎胎孕着一个如花的笑——这么淡,那么淡的倩笑。”运用暗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夜晚秦淮河景色富有朦胧美。
再如,“密匝匝的绮恨逐老去的年华,已都如蜜饧似的融在流波的心窝里,连呜咽也嫌它多事,更哪里论到哀嘶。”同时交互使用比喻、拟人、对比三种修辞手法恰好使得俞平伯先生忘却烦恼心情愉悦表现出来。
还有,“茉莉的香,白兰香,脂粉香,纱衣裳香你且别想!这无非是梦中的电光,这无非是无明的幻相,这无非是以零星的火种微炎在大欲的根苗上。”在这段文字中穷尽押韵之笔法,体现出俞平伯先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描摹秦淮河景色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景色结合在一起,洋溢着一股真挚而细腻的情感。
(三)白话散文的创新
两位先生的散文作品是“五四”以来新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桨》作为白话游记散文,使他们不得不面对先前的文言文散文游记传统的创作方法。这种早先出现的文学传统肯定会对他们的创作产生影响,继承与创新是必须要面对的难题。
目 录
一、两篇文本的相同 2
(一)惆怅苦闷的表达 2
(二)细腻的感情表达 2
(三)白话散文的创新 3
二、两篇文本的差异 4
(一) 文章风格的差异 4
(二)个性的差异 4
(二)心境的差异 5
(三)写作手法的差异 7
1.朱自清——深摹景浅抒情 7
2.俞平伯——浅描景深抒情 7
(四) 语言特色的差异 8
1.朱自清——蕴藉丰富、淡雅细致 8
2.俞平伯——措辞古朴、遣意精炼 9
结束语 11
致 谢 12
参考文献: 13
引言
每一个来南京的人,十有八九,都会去领略秦淮河的风光。1923年8月,朱、俞二人一起乘船游览了秦淮河,后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各自撰文一篇。秦淮河可以说是南京城的历史文化名片,是南京城的地标,更是南京人的骄傲。古时候称“龙藏浦”,汉朝时起称“淮水”,唐以后称“秦淮”。秦淮河是古老文明的诞生地,远在石器时代境域内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三国时期,是东吴境内最发达的商业区。吴以后,更是世家大族群居的地方,商贾荟萃,名人云集,盛名难副。无数文人骚客为此吟诵或前来凭吊,前有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后有萨满刺的“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文人墨客争相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吟咏称赞它,一时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但朱自清、俞平伯这两位散文大家描摹却不落俗套,别出心裁,抓住“桨声灯影”这一景象,极尽描摹抒情,妙用文字,不但回溯了秦淮河昔日的繁华昌盛,又描绘出今时今日的秦淮美景。
郁达夫曾经说过:“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这一种自叙传的色彩是什么呢?就是文学里最可宝贵的个性的表现。”
朱自清、俞平伯两位先生互为好友又一同为新文学运动添砖加瓦,经常在一起切磋文学创作理论、探讨人生。这次,二人一同游览秦淮河后,不约而同写了一样题目的散文。今天通过比较双《桨》,两篇散文在情感表达、写作背景、白话文创新方面都惊人的相似。二人都是在“五四”之后整个文化界陷入低迷,通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传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尽管二人有诸多相似点,但通过二人的个性、心境、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发现两篇散文各有千秋。
一、两篇文本的相同
(一)惆怅苦闷的表达
这两篇散文皆写于“五四”运动之后的几年间。俞、朱二人之所以能有比较成熟的散文创作,是因为新文学运动发起者鲁迅、胡适、陈独秀等人已经开创了白话文创作的风潮。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仅仅5年间,散文的创作就呈现出了如此成熟的面貌,不能不令人感到新文学运动巨大的影响力。
风起云涌的新文化运动对俞、朱二人影响颇深,除致力于功课外还积极投身于学生运动并创办社团,朱自清先生是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新文化运动阵营里的人“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较之“五四”时期,整个文化领域显得沉闷。“五四”高潮以后,许多知识青年都觉醒了,但又没能找到改造社会的道路,所以他们感到苦闷彷徨,有的甚至绝望颓废。俞、朱二人有所不满,也有所迷茫,但也有所追求。极尽怅惘,这两篇文本也正好证实了这一点,他们的文中都充斥着怅惘之感,他们也不掩饰自己思想上的苦闷。朱自清写道:“这实在是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俞平伯则写道:“其实同被因袭的癣趣所沉浸。”二人一同泛舟秦淮,想借这次游览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告慰一下孤独的灵魂。哦,这里似乎多多少少还飘荡着一点“五四”要求个性解放的呼声呢!
(二)细腻的感情表达
在任何创作中,精准的修辞使用常常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朱自清先生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文中,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巧妙地糅合到一起,描摹地更加具体生动,文采斐然,更富感染力。譬如,“黯淡的水光,象梦一样,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这一句是明喻加暗喻。“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她那柔细的枝条浴着阳光,就象一枝枝美人的臂膊,交互缠着:又象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尔也从他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这一句是比喻加拟人。
多种修辞手法交互使用,将作者缠绵悱恻的情致,悉数融入技巧十分高超风景描写中,多处使用形容词、象声词更显诗情画意。加之朱自清先生擅用白描,语言质朴,文中有画、文中有诗,使生活美、自然美,超脱为艺术美,使整篇文章显得更加细腻淡雅。
俞平伯先生《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文中共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情感表达的更加细腻委婉。例如,“不是什么欣悦,不是什么慰藉,只感到一种怪陌生,怪异样的朦胧,朦胧之中似乎胎孕着一个如花的笑——这么淡,那么淡的倩笑。”运用暗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夜晚秦淮河景色富有朦胧美。
再如,“密匝匝的绮恨逐老去的年华,已都如蜜饧似的融在流波的心窝里,连呜咽也嫌它多事,更哪里论到哀嘶。”同时交互使用比喻、拟人、对比三种修辞手法恰好使得俞平伯先生忘却烦恼心情愉悦表现出来。
还有,“茉莉的香,白兰香,脂粉香,纱衣裳香你且别想!这无非是梦中的电光,这无非是无明的幻相,这无非是以零星的火种微炎在大欲的根苗上。”在这段文字中穷尽押韵之笔法,体现出俞平伯先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描摹秦淮河景色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景色结合在一起,洋溢着一股真挚而细腻的情感。
(三)白话散文的创新
两位先生的散文作品是“五四”以来新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桨》作为白话游记散文,使他们不得不面对先前的文言文散文游记传统的创作方法。这种早先出现的文学传统肯定会对他们的创作产生影响,继承与创新是必须要面对的难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