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喜宴解读中美家庭伦理冲突及抉择(附件)
摘 要通过电影《喜宴》中的中美家庭伦理冲突,探究因文化、社会格局等不同导致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问题。对比研究电影中的中美家庭伦理冲突,得出两国家庭伦理冲突的产生原因,并由此衍生出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找出突破认识误区,通过积极了解对方文化,培养移情意识,自觉克服文化定势的策略缓解文化冲突。
目 录
引言 1
1 电影《喜宴》中的中美家庭伦理冲突 2
1.1 中国家庭的亲情伦理冲突 2
1.2 美国家庭的爱情伦理冲突 3
2 电影《喜宴》中的中美家庭抉择 4
2.1 面对爱情违背中国伦理选择真爱 4
2.2 面对“孝”道完成传宗接代的使命 5
3 中美家庭伦理冲突与抉择产生的原因 6
3.1 中国社会传统的差序格局 6
3.2 美国社会崇尚的平等格局 7
4 中美家庭跨文化交际应对策略 8
4.1 突破认识误区,积极了解对方文化 8
4.2 培养移情意识,自觉克服文化定势 9
结 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引言
中国和美国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故两国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生成了截然不同的家庭伦理。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国家的发展中,各国的家庭伦理必然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国家的发展大都成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社会观念和道德,这必然导致不同的家庭伦理的形成。“中国的家庭伦理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传统社会时期、近代社会时期、社会主义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四个阶段的发展,具体体现为以家庭为本,其中家长父权制为一个家庭的基础,各成员间为宗法等级关系。而美国的家庭伦理同样历经四个时期,古希腊时期、中世纪时期、近代社会以及二战后,美国的家庭伦理大体看来主要表现为以个人为主,平等独立的契约人伦关系。[1]P2从以上可得,中美家庭伦理存在有家庭本位和个人本位,专制集权和权利平等的基本差异。而李安导演的《喜宴》这一电影正突出表现了基于家庭伦理之上的代际伦理和爱情伦理以及"孝"伦理与平等关系的冲突,并演绎出中美家庭主人公所做出的抉择。现如今,家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伦理的比较研究是中美文化比较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电影《喜宴》中所演绎的内容正好为此研究提供材料,同时也让更多的中美家庭看到问题,借鉴电影中的解决方法,在中美跨文化交际上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1 电影《喜宴》中的中美家庭伦理冲突
电影《喜宴》是一部在美国拍成的华语影片,这部电影以中方文化以及相对开放美国文化作为大背景,以高伟同这一中华子孙形象与美国男孩赛门的同性恋爱为主线并贯穿整部电影,电影给观众展现了男主人公伟同和同性伴侣的正常生活被伟同父母到来打破后发生的故事。其父母受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得影响希望远在美国的儿子能够更快地找到对象随后结婚生子,主人公伟同在如此情况之下找了一个中国女人结婚以解决眼下的问题,直至后来事情败露,大家做出一系列和解的故事。整个过程先后揭示出中国家庭与美国家庭在相处过程中的亲情伦理与爱情伦理的冲突以及“孝”伦理与平等关系的冲突。这些冲突、文化的交融以及最后的和解在《喜宴》中得到了非常完美的诠释。
1.1 中国家庭的亲情伦理冲突
在中国,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情感是亲情,并且这种情感靠血缘关系维持。“血缘关系的保存使得宗法制形成,所谓宗法制,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尊崇共同的祖先以维系亲情,在宗族内部去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2]P12它是以人类先天具备的血缘为存在的依据和纽带,是维持家人与家人之间关系的重要部分,每一个人都具有这样一种质朴、真实的情感。在一个家庭中它主要体现在父母和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以及妻子与丈夫之间。
自古以来,亲情伦理都有着丰富的内容,在中国历史上有稳固地位。传统的亲情伦理以亲子关系为基础,由个人到家庭,由家庭到国家,不断扩大。而亲子关系也可划分为亲情伦理中的一部分,即亲子伦理。
在电影《喜宴》中,中国家庭里伟同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传统父权主义者,儿子伟同因为在美国生活长期受美国文化浸染,思想行为上更加偏向于美国群众的生活方式,在影片中,父亲要求儿子成婚并生子,儿子却坚持选择自己的同性恋爱。父亲的传统权威,致使其必然遵循传统亲情伦理,在父亲和儿子之间偏重于表现在亲子伦理之上。而在中国社会家庭中,亲子伦理是基本核心,而一直以来“慈”与“孝”都被作为亲子人伦的规范。所谓“慈”,即是父母要尽力爱护子女,而“孝”,则是子女要不盲目地顺从父母,孝敬父母。儿子伟同很长一段时间里都生活在美国,受美国文化影响颇深,遵循的当然是西方的养老制度,西方养老制度是一种单向义务模式,子女在父母的抚养下成年后便独立生活,父母老后社会配有相应的照顾制度,而且在文化传统及法律条文中都没有相关规定指明子女需赡养老人,成年后的子女可自由选择自己伴侣以及生活方式,这样的文化差异无疑导致了影片中中国家庭的亲情伦理冲突的产生。
1.2 美国家庭的爱情伦理冲突
爱情,在西方文化史上是有极高的地位的,在美国这个西方社会国家,在西方文化浸染下的所形成的爱情伦理自然不同于传统的中国式爱情伦理。美国是个人本位社会,在爱情中,爱情的自然属性更被大家所看重,并且不盲目认定婚姻是爱情的最后归属。在情感上表达直接,爱即是爱,爱的本身就是爱的目的,不会因为其它事而改变,所追求的爱情以第一感觉为基础,家庭、年龄、经济甚至性别等大都可以不作为考虑因素。大部分的时候只在乎现在的生活,不考虑将来。在莎士比亚所作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就表现出了,年轻人的爱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全凭眼睛,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见钟情,两人在舞会上罗密欧索吻朱丽叶后,二人最大化地释放了对彼此的热情,为了爱情不顾家庭势力冲突想尽办法在一起,这正体现了西方的爱情观念。电影《喜宴》当中,伟同作为中华子孙,按道理应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行为上做符合中国伦理的事,然而中国是一个社会本位社会,在传统文化中,爱情的地位相比西方低下得多,可以说爱情仅仅是某些东西的附属品,永远无法成为中国人生活中的主旋律。在这部电影中,伟同父亲为着传统道德观念,为着家族利益要求伟同结婚,为了家族得以延续而放任骗局发展下去,不顾及伟同个人感受,更不顾及小小和塞门的感受,这违背了美国文化中的爱情观,与美国爱情伦理形成巨大的冲突。
2 电影《喜宴》中的中美家庭抉择
从电影《喜宴》中看来,在中国和美国不同文化的影响下,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冲突是必然的事,所产生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均会对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造成影响,为了跨文化交际活动能可以继续进行下去,从事交际活动的当事人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避免或者解决文化冲突,相应的措施在电影中表现为中方家庭代表父亲以及美方家庭代表伟同,塞门和小小所做出的最后抉择。
2.1 面对爱情违背中国伦理选择真爱
目 录
引言 1
1 电影《喜宴》中的中美家庭伦理冲突 2
1.1 中国家庭的亲情伦理冲突 2
1.2 美国家庭的爱情伦理冲突 3
2 电影《喜宴》中的中美家庭抉择 4
2.1 面对爱情违背中国伦理选择真爱 4
2.2 面对“孝”道完成传宗接代的使命 5
3 中美家庭伦理冲突与抉择产生的原因 6
3.1 中国社会传统的差序格局 6
3.2 美国社会崇尚的平等格局 7
4 中美家庭跨文化交际应对策略 8
4.1 突破认识误区,积极了解对方文化 8
4.2 培养移情意识,自觉克服文化定势 9
结 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引言
中国和美国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故两国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生成了截然不同的家庭伦理。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国家的发展中,各国的家庭伦理必然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国家的发展大都成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社会观念和道德,这必然导致不同的家庭伦理的形成。“中国的家庭伦理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传统社会时期、近代社会时期、社会主义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四个阶段的发展,具体体现为以家庭为本,其中家长父权制为一个家庭的基础,各成员间为宗法等级关系。而美国的家庭伦理同样历经四个时期,古希腊时期、中世纪时期、近代社会以及二战后,美国的家庭伦理大体看来主要表现为以个人为主,平等独立的契约人伦关系。[1]P2从以上可得,中美家庭伦理存在有家庭本位和个人本位,专制集权和权利平等的基本差异。而李安导演的《喜宴》这一电影正突出表现了基于家庭伦理之上的代际伦理和爱情伦理以及"孝"伦理与平等关系的冲突,并演绎出中美家庭主人公所做出的抉择。现如今,家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伦理的比较研究是中美文化比较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电影《喜宴》中所演绎的内容正好为此研究提供材料,同时也让更多的中美家庭看到问题,借鉴电影中的解决方法,在中美跨文化交际上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1 电影《喜宴》中的中美家庭伦理冲突
电影《喜宴》是一部在美国拍成的华语影片,这部电影以中方文化以及相对开放美国文化作为大背景,以高伟同这一中华子孙形象与美国男孩赛门的同性恋爱为主线并贯穿整部电影,电影给观众展现了男主人公伟同和同性伴侣的正常生活被伟同父母到来打破后发生的故事。其父母受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得影响希望远在美国的儿子能够更快地找到对象随后结婚生子,主人公伟同在如此情况之下找了一个中国女人结婚以解决眼下的问题,直至后来事情败露,大家做出一系列和解的故事。整个过程先后揭示出中国家庭与美国家庭在相处过程中的亲情伦理与爱情伦理的冲突以及“孝”伦理与平等关系的冲突。这些冲突、文化的交融以及最后的和解在《喜宴》中得到了非常完美的诠释。
1.1 中国家庭的亲情伦理冲突
在中国,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情感是亲情,并且这种情感靠血缘关系维持。“血缘关系的保存使得宗法制形成,所谓宗法制,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尊崇共同的祖先以维系亲情,在宗族内部去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2]P12它是以人类先天具备的血缘为存在的依据和纽带,是维持家人与家人之间关系的重要部分,每一个人都具有这样一种质朴、真实的情感。在一个家庭中它主要体现在父母和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以及妻子与丈夫之间。
自古以来,亲情伦理都有着丰富的内容,在中国历史上有稳固地位。传统的亲情伦理以亲子关系为基础,由个人到家庭,由家庭到国家,不断扩大。而亲子关系也可划分为亲情伦理中的一部分,即亲子伦理。
在电影《喜宴》中,中国家庭里伟同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传统父权主义者,儿子伟同因为在美国生活长期受美国文化浸染,思想行为上更加偏向于美国群众的生活方式,在影片中,父亲要求儿子成婚并生子,儿子却坚持选择自己的同性恋爱。父亲的传统权威,致使其必然遵循传统亲情伦理,在父亲和儿子之间偏重于表现在亲子伦理之上。而在中国社会家庭中,亲子伦理是基本核心,而一直以来“慈”与“孝”都被作为亲子人伦的规范。所谓“慈”,即是父母要尽力爱护子女,而“孝”,则是子女要不盲目地顺从父母,孝敬父母。儿子伟同很长一段时间里都生活在美国,受美国文化影响颇深,遵循的当然是西方的养老制度,西方养老制度是一种单向义务模式,子女在父母的抚养下成年后便独立生活,父母老后社会配有相应的照顾制度,而且在文化传统及法律条文中都没有相关规定指明子女需赡养老人,成年后的子女可自由选择自己伴侣以及生活方式,这样的文化差异无疑导致了影片中中国家庭的亲情伦理冲突的产生。
1.2 美国家庭的爱情伦理冲突
爱情,在西方文化史上是有极高的地位的,在美国这个西方社会国家,在西方文化浸染下的所形成的爱情伦理自然不同于传统的中国式爱情伦理。美国是个人本位社会,在爱情中,爱情的自然属性更被大家所看重,并且不盲目认定婚姻是爱情的最后归属。在情感上表达直接,爱即是爱,爱的本身就是爱的目的,不会因为其它事而改变,所追求的爱情以第一感觉为基础,家庭、年龄、经济甚至性别等大都可以不作为考虑因素。大部分的时候只在乎现在的生活,不考虑将来。在莎士比亚所作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就表现出了,年轻人的爱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全凭眼睛,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见钟情,两人在舞会上罗密欧索吻朱丽叶后,二人最大化地释放了对彼此的热情,为了爱情不顾家庭势力冲突想尽办法在一起,这正体现了西方的爱情观念。电影《喜宴》当中,伟同作为中华子孙,按道理应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行为上做符合中国伦理的事,然而中国是一个社会本位社会,在传统文化中,爱情的地位相比西方低下得多,可以说爱情仅仅是某些东西的附属品,永远无法成为中国人生活中的主旋律。在这部电影中,伟同父亲为着传统道德观念,为着家族利益要求伟同结婚,为了家族得以延续而放任骗局发展下去,不顾及伟同个人感受,更不顾及小小和塞门的感受,这违背了美国文化中的爱情观,与美国爱情伦理形成巨大的冲突。
2 电影《喜宴》中的中美家庭抉择
从电影《喜宴》中看来,在中国和美国不同文化的影响下,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冲突是必然的事,所产生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均会对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造成影响,为了跨文化交际活动能可以继续进行下去,从事交际活动的当事人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避免或者解决文化冲突,相应的措施在电影中表现为中方家庭代表父亲以及美方家庭代表伟同,塞门和小小所做出的最后抉择。
2.1 面对爱情违背中国伦理选择真爱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