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韩非子寓言的现实主义特色(附件)
摘 要 《韩非子》寓言反映了复杂纷纭、变化万千的现实生活,体现出浓厚的现实主义特色,表现为取材的现实性,内容的针对性,人物的世情化。《韩非子》寓言现实主义特色的成因有法家思想的影响,韩非性格的体现,社会环境的投射。《韩非子》寓言代表了寓言这一文体的独立,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录
引言 1
1 《韩非子》寓言现实主义的体现 2
1.1 取材的现实性 2
1.2 内容的针对性 3
1.3 人物的世情化 3
2 《韩非子》寓言现实主义形成的原因 5
2.1 法家思想的影响 5
2.2 韩非性格的体现 6
2.3 社会环境的投射 6
3 《韩非子》寓言的地位及影响 8
3.1 代表了寓言这一文体的独立 8
3.2 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8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引言
学界对《韩非子》寓言的研究主要在注疏、考证、释义等方面,本文从文本出发,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就《韩非子》寓言植根于现实生活这一特质进行深入研究,以补充丰富《韩非子》寓言的研究成果。
1 《韩非子》寓言现实主义的体现
《韩非子》寓言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体现:取材的现实性,内容的针对性,人物的世情化。
1.1 取材的现实性
《韩非子》寓言的取材具有独特的现实性。其中的大部分寓言都取材于历史资料。这些历史资料描写的人物众多,大多选取比较著名的人物,例如尧、舜、禹、汤、孔子、惠子、管仲、墨子等。在这些人物中对法家先贤持肯定态度,在韩非的书中,管仲、商鞅、吴起、子产都是智慧的化身,他们在《老马识途》、《子产离讼》中具有法家的智慧。在对待儒、墨两家人物时,他们时而具有“愚”的一面,时而变成替法家摇旗呐喊的人物。如在《鲁人从君战》中孔子认可的“孝”造成了鲁国士兵的惧战畏死。这些人的出现增加了寓言本身的真实性和形象性,他们都是为论证法家理论的正确性而存在,所以韩非赋予了他们新的特征。
例如《韩非子》中有两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则是这样论述的:
“司城子罕谓宋君曰:‘庆犒赏予者,民之好也,君自行之;诛罚杀害者,民之所恶也,臣访当之。’于是害细民而诛大臣,君曰:‘与子罕议之。’期年,民知杀生之命制于子罕也,故一国归焉。”(《外储说右下》)[1]p327
“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寿衣,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管仲曰:‘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太甚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夫戮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内储说上七术》)[1]p226
第一则寓言说的是宋君只想要百姓记住他“德”的一面,就将“罚”交给了属下,从而让自己丧失了作为君主的威严,从而失去了王位。第二则寓言说的是齐人喜欢厚葬,浪费了很多麻布丝绸和木材,使得做衣服和制造守城器械缺少材料,管仲运用强权,杜绝了这样的行为。
“陈龙先生说:‘《韩非子》寓言绝少浪漫,现实主义是其主要的艺术特色。’”[2]p51在上述寓言中司城子罕、管仲、宋君都是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物,寓言中所描写的事情与史书相符。《韩非子》寓言从每个出场的人物到故事情节,都是比较接近历史事实,符合生活现状,具有一定的现实性。韩非大量运用历史资料,对历史资料进行改编,让历史人物说出自己想要说的话,使得自己寓言具有较高的真实性,有利于传播自己的思想。韩非子对历史资料的改编,突出了其寓言的现实主义风格。
1.2 内容的针对性
《韩非子》寓言大多数篇幅短小,其中的内容往往蕴含深刻的道理,每一篇寓言都是抓住一个点在描述、说明,往往一针见血。如《老马识途》主要诉说齐桓公率领大军征讨其他国家,在树林里迷路,管仲建议让老马引路,最终走出树林的故事;《滥竽充数》讲述的是南郭先生假充会吹芋的人,最终被人识破的事。
“管仲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韩非子说林上》)[1]p176
这则寓言告诫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向懂得的人请教,不以对方身份低微就觉得是丢面子的事,同时要多积累留意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以便以后能够用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韩非子内储说上》)[1]p213
这则寓言故事告诫我们做人做事要实实在在,不要耍心机,否则毁的是自己。只有自己练好技术,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能经受的住考验。
以上两则寓言,每一则的主人公性格都是极具个性,“,向老马学习的管仲,不学无术的南郭先生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几则寓言所包含的道理也一目了然。《老马识途》告诫我们要向有经验的人积极学习,吸收他人的智慧,让自己成为别人学习的目标;《滥竽充数》告诫我们把自己武装好,不要投机取巧,这样才能成功。通过上诉两篇寓言可以看出《韩非子》寓言往往都是一针见血,直接点明主题,不拖泥带水,内容的针对性很强。
1.3 人物的世情化
张晓梅女士在《韩非子寓言研究》中说“在《韩非子》一书中,不管是明君贤臣,还是奸臣小民,都在书中可以找到。”[3]p32韩非在其寓言故事中通过描写人物行为和语言,使不同的阶层人物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如《守株待兔》描写了一个宋国人偶尔碰到一次自己撞死的兔子,便每天等待其他兔子来撞死,结果自己的庄稼没长成,兔子也没来,被其他人笑话的故事。启示人们不要因为一次偶然获得某种机遇,就把其他事放下,不再去主动努力,而心存侥幸,希望再次得到这种机遇,那就会造成自己什么也得不到的下场。这则寓言启示我们凡事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要去想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否则可能到最后什么也得不到。《重耳过曹》描写的是作为小国君主的曹共公,轻视逃亡在外大国的公子重耳,造成了自己身死国灭的下场的故事。这两篇寓言,主要描述了普通大众和上层帝王不同阶层人物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不同表现和风貌。从这两则寓言可以看出,对于上层国君,韩非着重描写他的权威,任何敢于挑战他权威的人都不好有下场,曹君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对于普通大众,韩非着重描写他的“愚”。普通大众只看重眼前的利益,目光短小,从不思考以后的事情,这表明韩非已经开始注意普通人民的生活状态,并写进了寓言中,让我们了解到先秦普通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普通人民遇到问题的做法。通过上述寓言,我们了解到先秦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和对待问题时的不同表现,这些都体现出了《韩非子》寓言人物描写的世情化特点。
目录
引言 1
1 《韩非子》寓言现实主义的体现 2
1.1 取材的现实性 2
1.2 内容的针对性 3
1.3 人物的世情化 3
2 《韩非子》寓言现实主义形成的原因 5
2.1 法家思想的影响 5
2.2 韩非性格的体现 6
2.3 社会环境的投射 6
3 《韩非子》寓言的地位及影响 8
3.1 代表了寓言这一文体的独立 8
3.2 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8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引言
学界对《韩非子》寓言的研究主要在注疏、考证、释义等方面,本文从文本出发,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就《韩非子》寓言植根于现实生活这一特质进行深入研究,以补充丰富《韩非子》寓言的研究成果。
1 《韩非子》寓言现实主义的体现
《韩非子》寓言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体现:取材的现实性,内容的针对性,人物的世情化。
1.1 取材的现实性
《韩非子》寓言的取材具有独特的现实性。其中的大部分寓言都取材于历史资料。这些历史资料描写的人物众多,大多选取比较著名的人物,例如尧、舜、禹、汤、孔子、惠子、管仲、墨子等。在这些人物中对法家先贤持肯定态度,在韩非的书中,管仲、商鞅、吴起、子产都是智慧的化身,他们在《老马识途》、《子产离讼》中具有法家的智慧。在对待儒、墨两家人物时,他们时而具有“愚”的一面,时而变成替法家摇旗呐喊的人物。如在《鲁人从君战》中孔子认可的“孝”造成了鲁国士兵的惧战畏死。这些人的出现增加了寓言本身的真实性和形象性,他们都是为论证法家理论的正确性而存在,所以韩非赋予了他们新的特征。
例如《韩非子》中有两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则是这样论述的:
“司城子罕谓宋君曰:‘庆犒赏予者,民之好也,君自行之;诛罚杀害者,民之所恶也,臣访当之。’于是害细民而诛大臣,君曰:‘与子罕议之。’期年,民知杀生之命制于子罕也,故一国归焉。”(《外储说右下》)[1]p327
“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寿衣,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管仲曰:‘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太甚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夫戮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内储说上七术》)[1]p226
第一则寓言说的是宋君只想要百姓记住他“德”的一面,就将“罚”交给了属下,从而让自己丧失了作为君主的威严,从而失去了王位。第二则寓言说的是齐人喜欢厚葬,浪费了很多麻布丝绸和木材,使得做衣服和制造守城器械缺少材料,管仲运用强权,杜绝了这样的行为。
“陈龙先生说:‘《韩非子》寓言绝少浪漫,现实主义是其主要的艺术特色。’”[2]p51在上述寓言中司城子罕、管仲、宋君都是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物,寓言中所描写的事情与史书相符。《韩非子》寓言从每个出场的人物到故事情节,都是比较接近历史事实,符合生活现状,具有一定的现实性。韩非大量运用历史资料,对历史资料进行改编,让历史人物说出自己想要说的话,使得自己寓言具有较高的真实性,有利于传播自己的思想。韩非子对历史资料的改编,突出了其寓言的现实主义风格。
1.2 内容的针对性
《韩非子》寓言大多数篇幅短小,其中的内容往往蕴含深刻的道理,每一篇寓言都是抓住一个点在描述、说明,往往一针见血。如《老马识途》主要诉说齐桓公率领大军征讨其他国家,在树林里迷路,管仲建议让老马引路,最终走出树林的故事;《滥竽充数》讲述的是南郭先生假充会吹芋的人,最终被人识破的事。
“管仲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韩非子说林上》)[1]p176
这则寓言告诫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向懂得的人请教,不以对方身份低微就觉得是丢面子的事,同时要多积累留意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以便以后能够用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韩非子内储说上》)[1]p213
这则寓言故事告诫我们做人做事要实实在在,不要耍心机,否则毁的是自己。只有自己练好技术,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能经受的住考验。
以上两则寓言,每一则的主人公性格都是极具个性,“,向老马学习的管仲,不学无术的南郭先生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几则寓言所包含的道理也一目了然。《老马识途》告诫我们要向有经验的人积极学习,吸收他人的智慧,让自己成为别人学习的目标;《滥竽充数》告诫我们把自己武装好,不要投机取巧,这样才能成功。通过上诉两篇寓言可以看出《韩非子》寓言往往都是一针见血,直接点明主题,不拖泥带水,内容的针对性很强。
1.3 人物的世情化
张晓梅女士在《韩非子寓言研究》中说“在《韩非子》一书中,不管是明君贤臣,还是奸臣小民,都在书中可以找到。”[3]p32韩非在其寓言故事中通过描写人物行为和语言,使不同的阶层人物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如《守株待兔》描写了一个宋国人偶尔碰到一次自己撞死的兔子,便每天等待其他兔子来撞死,结果自己的庄稼没长成,兔子也没来,被其他人笑话的故事。启示人们不要因为一次偶然获得某种机遇,就把其他事放下,不再去主动努力,而心存侥幸,希望再次得到这种机遇,那就会造成自己什么也得不到的下场。这则寓言启示我们凡事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要去想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否则可能到最后什么也得不到。《重耳过曹》描写的是作为小国君主的曹共公,轻视逃亡在外大国的公子重耳,造成了自己身死国灭的下场的故事。这两篇寓言,主要描述了普通大众和上层帝王不同阶层人物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不同表现和风貌。从这两则寓言可以看出,对于上层国君,韩非着重描写他的权威,任何敢于挑战他权威的人都不好有下场,曹君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对于普通大众,韩非着重描写他的“愚”。普通大众只看重眼前的利益,目光短小,从不思考以后的事情,这表明韩非已经开始注意普通人民的生活状态,并写进了寓言中,让我们了解到先秦普通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普通人民遇到问题的做法。通过上述寓言,我们了解到先秦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和对待问题时的不同表现,这些都体现出了《韩非子》寓言人物描写的世情化特点。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