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年人社区参与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以上海路社区为例(附件)
城市老年人社区参与是指居住在城市社区中的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通过参加与社区有关的各种活动或事务,获得成就感和自我满足的行为和过程。对淮安市上海路社110位老年人的调查结果表明:城市老年人社区参与的积极性总体不高,不同类型城市老年人的社区参与程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女性老年人的社区参与程度显著高于男性老年人,中低龄老年人的社区参与程度显著高于高龄老年人,低学历老年人的社区参与程度显著低于高学历老年人,退休前为国家体制内人员的老年人的社区参与程度显著高于体制外人员的老年人,独居老人的社区参与程度显著低于非独居老人。因此,性别、年龄、学历、退休前职业及居住情况均为老年人社区参与的影响因素。关键词 城市老年人,社区参与,现状,影响因素目 录
1 引言1
2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2
2.1 调查对象的选择2
2.2 研究程序与研究工具3
3 城市老年人社区参与现状 3
3.1 城市老年人社区参与的整体状况4
3.2 城市老年人社区参与的具体状况5
4 城市老年人社区参与的影响因素9
4.1 性别对城市老年人社区参与的影响9
4.3 年龄对城市老年人社区参与的影响10
4.3 学历对城市老年人社区参与的影响12
4.4 退休前职业对城市老年人社区参与的影响14
4.5 居住情况对城市老年人社区参与的影响17
结论19
致谢20
注释21
参考文献22
附录:城市老年人社区参与调查问卷24
1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据2016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共有60周岁及以上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越来越严峻[1]。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老年人的行动日渐迟缓、劳动能力逐渐丧失,沦为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因而饱受歧视,日益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重点。伴随着老年人口数量和比例的逐年增加,在不断提高老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据2016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共有60周岁及以上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越来越严峻[1]。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老年人的行动日渐迟缓、劳动能力逐渐丧失,沦为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因而饱受歧视,日益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重点。伴随着老年人口数量和比例的逐年增加,在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的同时,如何开发老年人自身内在的潜能,帮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使得他们能够渡过一个具有尊严和价值的晚年生活,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老有所为”是五个老有的组成部分之一。1991 年,邬沧萍首次提出了“老有所为”的概念,即老年人自愿参与社会发展,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有益贡献。自从这一概念出现之后,老有所为的对象也逐渐从离退休老干部转变为一般的老年群体,同时开始强调老年人的社会参与[2]。具体而言,老有所为主要是指“发挥老年人的作用,鼓励、支持低龄和健康老人在自愿、量力的前提下,参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3]。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社会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逐渐成为城市居民日常居住和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成为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的一个重要场域。
社区参与的重要性随着我国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深化改革而日益彰显。具体而言,社区参与是指社区成员自觉自愿地参加社区各种公共活动或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运作,影响社区权力运作,分享社区建设成果的行为和过程[4]。深化与发展社区参与,不仅要从宏观制度层面入手,更要从普通社区居民着手。然而,在城市社区当中,劳动年龄人口大多整日埋首于工作,无暇参与社区事务,老年人由于逐渐退出社会,社区客观地成为其获取社会资源、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社会场域[5]和现实落点[6],因而逐渐成为社区参与的主要力量。老年人通过参与各种类型的社区活动,实现对自身资源及其能力的再开发和再利用,不仅可以舒缓身心、开阔心胸,而且可以更好地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从而获得自我满足感以及自我荣誉感。因此,如何发挥老年人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促进老年人主动参与各项社区事务,对于提高老年群体的幸福与快乐指数以及促进社会的稳定与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调查对象的选择
选取江苏省淮安市上海路社区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在辖区范围内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开展有关老年人社区参与的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0份,有效回收率为91.7%。样本的具体构成如下:
表1 调查对象构成表
背景变项
频数
百分比(%)
性别
男
56
50.9
女
54
49.1
年龄
60-69周岁
36
32.7
70-79周岁
45
40.9
80周岁及以上
29
26.4
学历
小学及以下
25
22.7
初中
34
30.9
高中(中专、高职)
34
30.9
大学专科
9
8.2
大学本科及以上
8
7.3
退休前职业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11
10.0
专业技术人员
14
12.7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27
24.5
商业服务业人员
17
15.5
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
16
14.5
1 引言1
2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2
2.1 调查对象的选择2
2.2 研究程序与研究工具3
3 城市老年人社区参与现状 3
3.1 城市老年人社区参与的整体状况4
3.2 城市老年人社区参与的具体状况5
4 城市老年人社区参与的影响因素9
4.1 性别对城市老年人社区参与的影响9
4.3 年龄对城市老年人社区参与的影响10
4.3 学历对城市老年人社区参与的影响12
4.4 退休前职业对城市老年人社区参与的影响14
4.5 居住情况对城市老年人社区参与的影响17
结论19
致谢20
注释21
参考文献22
附录:城市老年人社区参与调查问卷24
1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据2016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共有60周岁及以上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越来越严峻[1]。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老年人的行动日渐迟缓、劳动能力逐渐丧失,沦为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因而饱受歧视,日益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重点。伴随着老年人口数量和比例的逐年增加,在不断提高老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据2016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共有60周岁及以上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越来越严峻[1]。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老年人的行动日渐迟缓、劳动能力逐渐丧失,沦为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因而饱受歧视,日益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重点。伴随着老年人口数量和比例的逐年增加,在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的同时,如何开发老年人自身内在的潜能,帮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使得他们能够渡过一个具有尊严和价值的晚年生活,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老有所为”是五个老有的组成部分之一。1991 年,邬沧萍首次提出了“老有所为”的概念,即老年人自愿参与社会发展,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有益贡献。自从这一概念出现之后,老有所为的对象也逐渐从离退休老干部转变为一般的老年群体,同时开始强调老年人的社会参与[2]。具体而言,老有所为主要是指“发挥老年人的作用,鼓励、支持低龄和健康老人在自愿、量力的前提下,参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3]。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社会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逐渐成为城市居民日常居住和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成为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的一个重要场域。
社区参与的重要性随着我国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深化改革而日益彰显。具体而言,社区参与是指社区成员自觉自愿地参加社区各种公共活动或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运作,影响社区权力运作,分享社区建设成果的行为和过程[4]。深化与发展社区参与,不仅要从宏观制度层面入手,更要从普通社区居民着手。然而,在城市社区当中,劳动年龄人口大多整日埋首于工作,无暇参与社区事务,老年人由于逐渐退出社会,社区客观地成为其获取社会资源、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社会场域[5]和现实落点[6],因而逐渐成为社区参与的主要力量。老年人通过参与各种类型的社区活动,实现对自身资源及其能力的再开发和再利用,不仅可以舒缓身心、开阔心胸,而且可以更好地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从而获得自我满足感以及自我荣誉感。因此,如何发挥老年人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促进老年人主动参与各项社区事务,对于提高老年群体的幸福与快乐指数以及促进社会的稳定与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调查对象的选择
选取江苏省淮安市上海路社区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在辖区范围内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开展有关老年人社区参与的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0份,有效回收率为91.7%。样本的具体构成如下:
表1 调查对象构成表
背景变项
频数
百分比(%)
性别
男
56
50.9
女
54
49.1
年龄
60-69周岁
36
32.7
70-79周岁
45
40.9
80周岁及以上
29
26.4
学历
小学及以下
25
22.7
初中
34
30.9
高中(中专、高职)
34
30.9
大学专科
9
8.2
大学本科及以上
8
7.3
退休前职业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11
10.0
专业技术人员
14
12.7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27
24.5
商业服务业人员
17
15.5
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
16
14.5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