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中蔡婆婆形象探析

摘 要作为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窦娥冤》,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残酷、混乱的悲剧时代。[1]P188关汉卿先生在剧中塑造了一批生动饱满而又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蔡婆婆作为其中一个重要配角。其行动贯穿了戏剧发展的始终,其艺术形象具有多面性和矛盾性。蔡婆婆这一形象也成为了元蒙统治下妇女被压迫剥削的典型代表和真实反映。本文对蔡婆婆的复杂形象的进行了具体解析,来说明蔡婆婆形象中的矛盾性;通过对其人生经历、特殊职业身份和黑暗社会环境几方面的探究,分析了其形象形成的原因;最后通过蔡婆婆形象对于当时社会中妇女生活状况的真实反映以及对传统儒学和游牧民族的婚丧文化冲突的表现,研究了蔡婆婆这一形象塑造的意义。有利于读者对《窦娥冤》整体故事情节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深刻体会当时时政对世人尤其是女性的剥削压迫,进而与作品所表达的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懑及不满的情感产生共鸣。
Key words: Grandma Cai; Character image; Contradiction; Real 目 录
引 言 1
1 蔡婆婆形象的矛盾性 2
1.1 自私懦弱却仍善良坚韧 2
1.2 虚伪麻木却不失慈爱 3
1.3 既是不幸者又是剥削者 4
1.4 既有守节观念又有改嫁意愿 5
2 蔡婆婆形象的成因 7
2.1 丧夫失子的苦难经历 7
2.2 女性放贷者身份 8
2.3 黑暗邪恶势力的压迫欺凌 9
3 蔡婆婆形象的意义 10
3.1 反映封建统治下妇女被剥削压迫的现实 10
3.2 反映传统儒学与游牧民族婚丧文化的冲突 11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引 言
《窦娥冤》作为关汉卿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自其创世以来得到了历代研究者的极高评价。在对被称为“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以无愧色”的《窦娥冤》近20年的研究中,学者对其思想内容、窦娥这一悲剧形象以及造成其悲剧的原因的研讨,一度出现繁荣的盛况。可正如刘小祺先生所说:“正是这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成就了这一大悲剧”。[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P13剧中每一个人物都是成就这一伟大悲剧的重要组成者,可一直以来人们对于《窦娥冤》的研究大都倾向于对窦娥这一主要角色的探讨,对于蔡婆婆这一角色却鲜有关注与探究。
蔡婆婆作为《窦娥冤》中剧情的主要推动者之一,是剧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她的一言一行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窦娥乃至剧中其他人物的命运,在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蔡婆婆这一形象的研究有利于更加深入的理解剧作,感受关汉卿先生所表达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蔡婆婆矛盾形象及其成因的深入分析,进一步探究其形象塑造对于当时社会的现实意义。
人生之路坎坷崎岖的她作为一个从事放贷的女性,有着许多的无奈和不得已,面对当时黑暗冷酷的社会,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她拥有了多幅不同的面孔,最终形成了一个矛盾而又真实的形象。本文运用文本细读法和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窦娥冤》的仔细研读及其相关文献的查阅整理,对蔡婆婆形象的矛盾性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揭示蔡婆婆形象塑造的意义。 1 蔡婆婆形象的矛盾性
蔡婆婆在戏剧中首次亮相时,便简要介绍了自己的家长里短。“楚州人氏,嫡亲三口儿家属。不幸夫主亡逝已过,止有一个孩儿,年长八岁。俺娘儿两个,过其日月。家中颇有些钱财”[3]P239这样一个早年丧夫,只能与年幼的儿子相依为命的妇道人家,想要在当时那样“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的社会中仅凭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困难程度不难想象。也正是如此艰难的生活环境,使得蔡婆婆在成为了一个形象矛盾复杂但又真实鲜活的人物。
1.1 自私懦弱却仍善良坚韧
作为一个依靠收取"羊羔利"为生的放贷者,蔡婆婆为人处事都秉持着自我利益为首要原则。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蔡婆婆可以对别人的骨肉亲情视若无睹。由于窦天章无法偿还其银两,蔡婆婆便要求他将“七岁,生的可喜,长得可爱”[3]P239女儿抵于自己做儿媳。诚然,对于蔡婆婆这样的商人而言,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家底殷实的她仅为了四十两银子便要别人割舍自己的血肉至亲,却只是为了给自己加添一个童养媳,这种做法未免太过于残忍自私。
作为一个早年丧夫一直战战兢兢生活着的羸弱女性,蔡婆婆在面对地痞无赖之辈时,表现出来的只有懦弱和一味的妥协。在她去向赛卢医索钱未果,反而险些遇害之时,被张驴儿父子及时救下。可待张驴儿了解了蔡婆婆家庭状况后却又心生邪念,提出要到蔡婆婆家“接脚”。面对两个素不相识之人提出的这一荒唐要求,蔡婆婆第一反应当然是拒绝,可当张驴儿以蔡婆婆性命为要挟时,她没有丝毫的抵抗便提出“你爷儿两个,随我到家中去来”[3]P247的建议,其懦弱可见一斑。蔡婆婆虽没有明确的答复张驴儿父子,可为了保住自己性命的她,此举已然默许了张驴儿父子的无理要求。正如她对窦娥所说“那时节我就慌张了,莫说自己许了他,连你也许了他”[3]P252为了保护自己,她毫不犹豫地卖掉自己唯一的亲人。在窦娥为了蔡婆婆而身处险境时,蔡婆婆在朝堂之上却因怕连累自己而不敢为窦娥多说一句话,其自私懦弱在此处展露无遗。
凡事都秉持利益为重的蔡婆婆在面对贫苦民众时,偶尔施以的援手流露出了她本性中存留的善良柔软。在窦天章答应以他的女儿来抵押所欠蔡婆婆的债务后,他们之间便就两清了。但蔡婆婆并没有急于直接带人走,反而赠了十两银子于窦天章做盘缠。这些银两于蔡婆婆并不算多,但收债的反而赠钱给欠债的却是少见。“可见,蔡婆婆虽不乏高利贷者狠毒的心肠,但善良的人性并没有完全泯灭”[4]P121蔡婆婆此举或许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安心,或许是为了表达自己带走别人至亲的歉意,也或许仅是出于对“正待上朝取应,又苦盘缠缺少”[3]P239的窦天章的同情。但不论具体原因究竟是什么,都足可见蔡婆婆内心深处那一抹柔软善良。在家中仅有孤儿寡母的情况下,蔡婆婆依然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将先夫遗留的财产打理的井井有条,先将儿子养大,后又带着儿媳过着较为富足的生活,足以看出蔡婆婆性格中的坚韧力量。
1.2 虚伪麻木却不失慈爱
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在自己与儿媳的婚嫁大事上蔡婆婆都不曾与窦娥商量便做主私自定下了。在自己不得不将张驴儿父子带回家后,虚伪的蔡婆婆也一直欺骗着窦娥,不曾将事情的真相据实相告。在第一折中,当蔡婆婆因为懦弱向张驴儿父子妥协,将其带回家后,心里清楚窦娥不可能同意张驴儿父子的荒唐要求,也明知自己若说出“旧恩爱一笔勾,新夫妻两意投”的想法会“教人笑破口”。蔡婆婆便做足了前戏来试探窦娥心中的想法。先是“泪漫漫不住点儿流”,再“一半儿徘徊一半儿丑”[3]P250的说出了把张驴儿父子带回家的缘由,但却隐瞒了是自己首先暴露家中“止有个寡媳妇儿,相守过日”的事实,只说“不知他怎生知道我家里有个媳妇儿”。在第四折中重审案件时,蔡婆婆也面不改色地陈述着“那张驴儿常说要将他老子接脚进来,老妇人并不曾许他”[3]P308的“事实”。明明所有事情皆因蔡婆婆的妥协懦弱而起,可虚伪的她却一直用自己精湛的演技在重复着自己的谎言去欺骗众人,以便达到无论何时自己都能保全自己的目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27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