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沦中的时代孤独者形象论析
摘 要受到俄国屠格涅夫“多余人”形象以及日本私小说的影响,郁达夫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塑造了“零余者”、“孤独者”的形象。小说《沉沦》以自叙传的写作形式,塑造一个病态的、抑郁的、自卑的孤独者的形象。郁达夫以浪漫抒情的笔法,将他自身对于孤独的体会以及多愁善感的情绪体现在主人公“他”身上,书写了在民族忧患的背景之下知识青年最为隐晦的内心情感,控诉这个弱小的国家和封建的社会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小说主人公最后选择了投海自杀,在“他”的内心呼喊着“祖国呀,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这是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一代青年人的苦闷,也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真实写照。本文将从造成“时代孤独者”的成因分析、“时代孤独者”具体的内涵体现以及“时代孤独者”所表现出来的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进行展开,讨论郁达夫《沉沦》中“时代孤独者”的形成与表现,更加深入地了解小说的内涵。
目 录
1 《沉沦》中的“时代孤独者”成因分析 1
1.1 时代环境中催生的零余者 1
1.2 性格特征造就的孤独者 1
1.3 爱与性中的迷失者 2
2 “时代孤独者”的内涵分析 4
2.1 童年时自卑的孤独者 4
2.2 远在异国他乡的飘零 4
2.3 作品中无处可栖的孤独感 5
3 “时代孤独者”的现实意义 7
3.1 鲜明而大胆的现实批判性 7
3.2 生命意义的追问 8
结语 10
1 《沉沦》中的“时代孤独者”成因分析
1.1 时代环境中催生的零余者
《沉沦》的创作背景正值二十世纪初,当时的中国正陷入民族存亡的危境当中。对外中国要面临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辱,对内的各类军阀混战导致民不聊生。主人公“他”刚到日本求学时,中日在甲午海战中交锋,号称强大的北洋水师在日本舰队面前不堪一击,遭遇了全军覆没的失败境地[1]。原来“天朝帝国”的美梦被打碎,新兴的日本彻底将中国反超。在当时的日本人看来,中国人是“东亚病夫”,是“手下败将”,是弱国的子民。而经历了明治维新的日本却正在兴起,各种新兴的经济在发展,国民也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这种民族之间的差距导致当时作为强势文化的日本,不断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压迫、侵略和阉割近代伤痕累累的中国。正是在这种环境之下,在日本的留学经历对于“他”而言是备受折磨的,日本人歧视他的“支那人”身份,“他”的孤僻与不合群也使他无法融入留学生群体的[2]。“他”成为了徘徊在主流文化、强势文化之外的一个边缘人,是被嘲笑和启示的低等人,也是一个不会被人重视、没有发言权的“零余者”。
“他”的孤独并不是一个人的孤独,而是一个时代的病态,“他”高喊着“槁木的二十一岁!死灰的二十一岁![3]”,这其实也正是一种病态的心理。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谈到,“死灰”是悲观的代言词,是“亡国之哀音”。而孤独与抑郁也是一代青年人在看到落后的祖国遭人羞辱、侵略时内心的无助与愤懑。国内军阀的内乱以及民智未开的愚昧民众,让在接触到先进日本的“他”感到心灰意冷,“他”虽然作为一个意识到国家落后的”先觉者“,但却没有能力做些什么,也没有勇气真得拿起武器来实现他的复仇之梦,只能日益在对自己和祖国的失望中消沉、抑郁下去[4]。这是时代加之于“他”的痛苦,也是当时国内外社会环境造成的一种“零余者”心理。
1.2 性格特征造就的孤独者
从性格方面来看,主人公“他”从骨子里就是一个性格孤僻的人。他不擅长与人接触和社交,常常孤身一人去到人迹罕至的山腰水畔,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孤高傲世的贤人,一个超然独立的隐者”[5]。“他”的内心有着自卑所带来的恐惧、颓废和孤独感。“他”总是在假想学校里的学生在充满恶意地凝视他、嘲笑他,是怎么躲也躲不掉的目光,但实际上这其实只是“他”内心的自卑心在作祟。他有人群恐惧症,在集体和人群中,“他”不可抑制地总感受到孤独。但“他”同时又渴望着能够得到他人的同情和关爱,想要有人来同他讲话、一起寻乐。他逐渐成为了孤独的“独行侠”,“他”常常逃课,一个人去到大自然中散步游玩。胆怯的他不敢融入到同学的世界中,没有朋友相伴的他只能一个人承受着这份孤独[6]。
“他”细腻而又敏感的神经让他变得多愁善感,非常容易胡思乱想,常常因为一点小事而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他”会在房间举目四望的时候自怨自艾,伤感于这个纷扰的世界无人懂他;“他”也会因为坐在火车上看着过往的景物而热泪盈眶;“他”在与兄长发生龃龉的时候,便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从小到大所受的苦楚;在与女同学擦肩而过之后,久久地思索两位女同学的眼波究竟是送给谁的;在偷看旅馆主人的女儿洗澡后,总认为她告了密,担心地不敢回到旅馆里居住[7]。诸如此类的细节数不胜数,这种敏感多疑的性格让“他”常常感到自己受到了伤害,也越来越深陷生活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他”同时又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他”一面期待着自己能够奋发图强、真正在学业上有所进益,但另一方面却又懒惰成性,一天天地虚度着光阴。这种矛盾心理使他既没有办法心安理得地放纵自己,又没有能力约束自己努力学习,只能日日自责、羞愧不已。“他”一方面喜爱洁净,每日都要洗澡,可另一方面又没有办法遏制自己的邪念,滋长的焦虑使他陷入了抑郁的困境中[8]。“他”内心想要报复日本,但实际上却没有办法付诸任何的行动。这种矛盾实际上是来自“他”内心的幻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他”理想中的自己应是君子,应该勇有谋、积极进取、洁身自好,但现实中的“他”却胆小怯懦、懒惰成性、思想龌龊。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他感到精神上的分裂,也只能在一次次对自己的失望中走向颓废、自暴自弃的深渊。
1.3 爱与性中的迷失者
爱情对于《沉沦》中的“他”而言,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神圣”之物。“他”渴望着能够拥有一段美好的爱情,希望能够寻到一个明白他的苦痛、理解他的心境的知心女子,“他”宁肯用自己的性命去交换一段真挚的异性爱情。但即便“他”对于爱情是如此的向往和渴求,但“他”却没有办法和女性正常的交往。“他”强烈的民族自卑感和天性软弱胆小的性格,让“他”常常在见到女性时就感到呼吸急促,没有勇气与她们说话,甚至没有胆量正眼看女性一眼。此外,正处于性意识萌发阶段中的“他”,并不能正确了解身体发育的正常生理反应。在长期受到中国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之下,对于性爱的认识便是“万恶淫为首[9]。一个“君子”,是最不能“好色”的,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观点里,本能的性爱欲望也是可耻的。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在面对性的苦闷时,也只能将自己的生理反应看作是一种疾病、一个无比邪恶的事情,甚至需要以《死了的灵魂》的俄国作家的相似经历来宽慰自己。这种保守的性观念让“他”无法正视爱与性之间的关系,同时“他”又处于开放的日本环境中,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更让他陷入了一种矛盾和扭曲的状态中。正因为无法平衡和解决内心的挣扎,“他”原本孱弱的身体变得更加虚弱,心态也日益消沉和抑郁。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力比多是人本能的一种欲望,它需要得到正常的发泄,否则在长期压抑的环境之下就会衍生出病态的心理。“他”在面对内心的挣扎时,无法平衡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关系,他压抑不住内心性冲动欲望的本我,又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找到合理发泄的途径,使“自我”没有办法满足他对于“超我”的道德认知,三个层次之间的混乱让他更加的彷徨和无助。因此,当“他”幻想中的完美爱情与现实中“他”所进行的“邪恶”之事相碰撞时,二者的冲突让他内心倍受煎熬。他抑制不住自己窥视女性身体的欲望,甚至跑去偷看旅馆主人的女儿洗澡、偷听草丛中男女之间的窃窃私语、通过手淫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性冲动。在“性的苦闷”无法得到正常的排解的情况下,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沉沦,“他”抑制不住自己的脚步来到了妓院,在失控之下迎来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颗稻草”。胆小、怯懦的主人公在听到侍女的召唤时,迟迟不敢上前。在告诉侍女自己是“支那人”后,担心着会被侍女嘲笑。因此当他听到侍女们窃窃地叽笑声时,敏感地认为她们是在嘲笑自己,“他”的内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与伤害,连妓女都要嘲笑他“支那人”的身份[10]。爱而不可得、不敢得的心理状态与性苦闷的无处发泄,使主人公在灵与肉的胶着痛苦中被逼上了自杀的绝境。2 “时代孤独者”的内涵分析
目 录
1 《沉沦》中的“时代孤独者”成因分析 1
1.1 时代环境中催生的零余者 1
1.2 性格特征造就的孤独者 1
1.3 爱与性中的迷失者 2
2 “时代孤独者”的内涵分析 4
2.1 童年时自卑的孤独者 4
2.2 远在异国他乡的飘零 4
2.3 作品中无处可栖的孤独感 5
3 “时代孤独者”的现实意义 7
3.1 鲜明而大胆的现实批判性 7
3.2 生命意义的追问 8
结语 10
1 《沉沦》中的“时代孤独者”成因分析
1.1 时代环境中催生的零余者
《沉沦》的创作背景正值二十世纪初,当时的中国正陷入民族存亡的危境当中。对外中国要面临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辱,对内的各类军阀混战导致民不聊生。主人公“他”刚到日本求学时,中日在甲午海战中交锋,号称强大的北洋水师在日本舰队面前不堪一击,遭遇了全军覆没的失败境地[1]。原来“天朝帝国”的美梦被打碎,新兴的日本彻底将中国反超。在当时的日本人看来,中国人是“东亚病夫”,是“手下败将”,是弱国的子民。而经历了明治维新的日本却正在兴起,各种新兴的经济在发展,国民也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这种民族之间的差距导致当时作为强势文化的日本,不断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压迫、侵略和阉割近代伤痕累累的中国。正是在这种环境之下,在日本的留学经历对于“他”而言是备受折磨的,日本人歧视他的“支那人”身份,“他”的孤僻与不合群也使他无法融入留学生群体的[2]。“他”成为了徘徊在主流文化、强势文化之外的一个边缘人,是被嘲笑和启示的低等人,也是一个不会被人重视、没有发言权的“零余者”。
“他”的孤独并不是一个人的孤独,而是一个时代的病态,“他”高喊着“槁木的二十一岁!死灰的二十一岁![3]”,这其实也正是一种病态的心理。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谈到,“死灰”是悲观的代言词,是“亡国之哀音”。而孤独与抑郁也是一代青年人在看到落后的祖国遭人羞辱、侵略时内心的无助与愤懑。国内军阀的内乱以及民智未开的愚昧民众,让在接触到先进日本的“他”感到心灰意冷,“他”虽然作为一个意识到国家落后的”先觉者“,但却没有能力做些什么,也没有勇气真得拿起武器来实现他的复仇之梦,只能日益在对自己和祖国的失望中消沉、抑郁下去[4]。这是时代加之于“他”的痛苦,也是当时国内外社会环境造成的一种“零余者”心理。
1.2 性格特征造就的孤独者
从性格方面来看,主人公“他”从骨子里就是一个性格孤僻的人。他不擅长与人接触和社交,常常孤身一人去到人迹罕至的山腰水畔,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孤高傲世的贤人,一个超然独立的隐者”[5]。“他”的内心有着自卑所带来的恐惧、颓废和孤独感。“他”总是在假想学校里的学生在充满恶意地凝视他、嘲笑他,是怎么躲也躲不掉的目光,但实际上这其实只是“他”内心的自卑心在作祟。他有人群恐惧症,在集体和人群中,“他”不可抑制地总感受到孤独。但“他”同时又渴望着能够得到他人的同情和关爱,想要有人来同他讲话、一起寻乐。他逐渐成为了孤独的“独行侠”,“他”常常逃课,一个人去到大自然中散步游玩。胆怯的他不敢融入到同学的世界中,没有朋友相伴的他只能一个人承受着这份孤独[6]。
“他”细腻而又敏感的神经让他变得多愁善感,非常容易胡思乱想,常常因为一点小事而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他”会在房间举目四望的时候自怨自艾,伤感于这个纷扰的世界无人懂他;“他”也会因为坐在火车上看着过往的景物而热泪盈眶;“他”在与兄长发生龃龉的时候,便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从小到大所受的苦楚;在与女同学擦肩而过之后,久久地思索两位女同学的眼波究竟是送给谁的;在偷看旅馆主人的女儿洗澡后,总认为她告了密,担心地不敢回到旅馆里居住[7]。诸如此类的细节数不胜数,这种敏感多疑的性格让“他”常常感到自己受到了伤害,也越来越深陷生活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他”同时又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他”一面期待着自己能够奋发图强、真正在学业上有所进益,但另一方面却又懒惰成性,一天天地虚度着光阴。这种矛盾心理使他既没有办法心安理得地放纵自己,又没有能力约束自己努力学习,只能日日自责、羞愧不已。“他”一方面喜爱洁净,每日都要洗澡,可另一方面又没有办法遏制自己的邪念,滋长的焦虑使他陷入了抑郁的困境中[8]。“他”内心想要报复日本,但实际上却没有办法付诸任何的行动。这种矛盾实际上是来自“他”内心的幻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他”理想中的自己应是君子,应该勇有谋、积极进取、洁身自好,但现实中的“他”却胆小怯懦、懒惰成性、思想龌龊。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他感到精神上的分裂,也只能在一次次对自己的失望中走向颓废、自暴自弃的深渊。
1.3 爱与性中的迷失者
爱情对于《沉沦》中的“他”而言,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神圣”之物。“他”渴望着能够拥有一段美好的爱情,希望能够寻到一个明白他的苦痛、理解他的心境的知心女子,“他”宁肯用自己的性命去交换一段真挚的异性爱情。但即便“他”对于爱情是如此的向往和渴求,但“他”却没有办法和女性正常的交往。“他”强烈的民族自卑感和天性软弱胆小的性格,让“他”常常在见到女性时就感到呼吸急促,没有勇气与她们说话,甚至没有胆量正眼看女性一眼。此外,正处于性意识萌发阶段中的“他”,并不能正确了解身体发育的正常生理反应。在长期受到中国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之下,对于性爱的认识便是“万恶淫为首[9]。一个“君子”,是最不能“好色”的,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观点里,本能的性爱欲望也是可耻的。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在面对性的苦闷时,也只能将自己的生理反应看作是一种疾病、一个无比邪恶的事情,甚至需要以《死了的灵魂》的俄国作家的相似经历来宽慰自己。这种保守的性观念让“他”无法正视爱与性之间的关系,同时“他”又处于开放的日本环境中,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更让他陷入了一种矛盾和扭曲的状态中。正因为无法平衡和解决内心的挣扎,“他”原本孱弱的身体变得更加虚弱,心态也日益消沉和抑郁。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力比多是人本能的一种欲望,它需要得到正常的发泄,否则在长期压抑的环境之下就会衍生出病态的心理。“他”在面对内心的挣扎时,无法平衡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关系,他压抑不住内心性冲动欲望的本我,又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找到合理发泄的途径,使“自我”没有办法满足他对于“超我”的道德认知,三个层次之间的混乱让他更加的彷徨和无助。因此,当“他”幻想中的完美爱情与现实中“他”所进行的“邪恶”之事相碰撞时,二者的冲突让他内心倍受煎熬。他抑制不住自己窥视女性身体的欲望,甚至跑去偷看旅馆主人的女儿洗澡、偷听草丛中男女之间的窃窃私语、通过手淫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性冲动。在“性的苦闷”无法得到正常的排解的情况下,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沉沦,“他”抑制不住自己的脚步来到了妓院,在失控之下迎来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颗稻草”。胆小、怯懦的主人公在听到侍女的召唤时,迟迟不敢上前。在告诉侍女自己是“支那人”后,担心着会被侍女嘲笑。因此当他听到侍女们窃窃地叽笑声时,敏感地认为她们是在嘲笑自己,“他”的内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与伤害,连妓女都要嘲笑他“支那人”的身份[10]。爱而不可得、不敢得的心理状态与性苦闷的无处发泄,使主人公在灵与肉的胶着痛苦中被逼上了自杀的绝境。2 “时代孤独者”的内涵分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