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穆斯林的葬礼中的回族婚俗(附件)
摘 要本文从《穆斯林的葬礼》中的回族婚俗习惯出发,与回族真实生活中婚俗习惯相结合,通过对回族婚俗文献资料的查阅整理与结合文本,以伊斯兰教文化与中华文化为切入点,进一步探究文本中回族婚俗在各个阶段的特征,分析其原因和作用。最后指出了回族婚俗的文化特征是以伊斯兰教教义为核心内涵,部分仪式汉化为表现形式,是既受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又与中华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目 录
1 引言 1
2 《穆斯林的葬礼》中的婚前习俗 2
2.1 蜂媒蝶使——“古瓦西” 2
2.2 玉镜台之定——订婚 3
3 《穆斯林的葬礼》中的婚礼习俗 4
3.1 妆奁之喜——嫁妆 4
3.2 庄重虔诚——宗教仪式 4
3.3 喜气盈门——喜宴 5
4 《穆斯林的葬礼》中的婚后习俗 8
4.1花朝见喜——开门礼 8
4.2感恩归宁——回门礼 9
5 《穆斯林的葬礼》婚俗的文化特征 10
5.1 受伊斯兰教文化影响 10
5.2 与中华文化交融的体现 11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1 引言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创作的长篇小说,描述了一个居住在北京的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命运印记,将伊斯兰教文化内涵与中国现实社会生活相结合,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新颖的充满神秘色彩的回族生活世界。同时,书中描绘了北京回族群众的习俗礼仪习惯,婚姻礼仪则是人生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回族婚俗是在伊斯兰教文化与中华文化碰撞下形成的,具有独特性和二元性。
近年来,少数民族习俗愈来愈受关注,国内与回族婚俗相关的研究也在日益增加,学术界对《穆斯林的葬礼》研究多从艺术价值与文学内涵方面进行,对回族风俗的研究甚少,徐晓萍的《回族婚俗述论》、高占福的《伊斯兰教婚姻制度习惯与回族婚姻习俗的研究》等论文都对回族婚俗进行了分析,但仅是通过对比研究和概况来分析,以文本为素材对回族婚俗做专题研究的论著十分有限。婚姻指男女两性的结合,而且这种结合就是为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社会制度及其文化和伦理道德规范所认可的夫妻关系。[2]P30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回族在因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仪式中,体现着其独特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和人生观,这些仪式习俗经过世代相传成为了回族独特婚俗。
广义的婚礼包括一段婚姻缔结的前期准备、缔结仪式和婚后礼仪等一系列必经程序;狭义的婚礼仅指缔结婚姻的仪式典礼。本文从广义婚礼的角度将从回族婚礼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结合其文化特征来解读和构建《穆斯林的葬礼》回族的婚俗文化。探究回族婚俗的核心理念,掌握其文化特征,不仅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推动各民族文化习俗共同学习发展,而且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脉络绵延不绝,为中华文化的宝库添砖加瓦。2 《穆斯林的葬礼》中的婚前习俗
2.1 蜂媒蝶使——“古瓦西”
回族是生活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回族人民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相融合,适度吸收又有所保留,成为独特的回族文化,因此回族的婚俗也兼具二者文化特点。媒人是一段婚姻中的纽带,“媒人是历史发展中的特殊民俗现象,也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媒人随一夫一妻制的聘娶婚的出现而出现,在防止男女乱性、保障婚姻安全、完善规范礼法等方面起着积极的历史作用。”[3]P73
回族是一个没有本民族的语言的民族,为了保持民族的独特性,日常用语里会夹杂着一些音译的阿拉伯语。《穆斯林的葬礼》中对媒人的称呼为“古瓦西”,为阿拉伯语的音译。“按照回回的习俗,男婚女嫁,不是自由恋爱、私定终身就可以了事儿的,任何一方有意,先要请‘古瓦西’(媒人)去保亲,往返几个回合,双方都觉得满意,给了媒人酬谢,才能准备订婚。”[1]P179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一段婚姻的缔结多是“父母之命”,很少顾及双方当事人意愿的包办婚姻。伊斯兰教婚姻的缔结虽同为媒妁之言,但当事人双方有着自主权,父母很尊重儿女的意愿。“虽说是自个儿搞上的对象,也得找个‘古瓦西’,明媒正娶。”[1]P287虽是彼此爱慕自由恋爱,但谈婚论嫁时媒人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角色。男方家看上了女方家的姑娘就要请媒人去提亲,女方家则要仔细考虑做比较,这也被称为“看事”。小说中韩天星与容桂芳是自由恋爱,韩母表面不反对,却在背后因为容桂芳的家庭出身与韩家不门当户而进行阻挠,这体现了韩母受中国传统门当户对包办婚姻思想之深。因韩母对容家较为了解,因此省去了请媒人“看事”这一环节便做出决定。“古瓦西”一般分“明媒”和“暗媒”两种,“明媒”是代表男方家提亲的人,提亲时要准备冰糖、茶叶、红枣、桂圆等“四色礼”,并向女方家人介绍男方家庭具体情况以及男方的性格、爱好、长相等。女方了解后如果觉得合适便给媒人回话,但通常要来回三四次方可定下一桩婚事。这时就需要“暗媒”发挥作用,“暗媒”是奔走在两家之间,能说会道,传达两家之间的意愿,撮合婚事。待女方同意后,则由媒人带领男方再次到女方家送“开口礼”,一般给女方父母的礼品为干果、糖、茶叶、布料等,给女方的礼品为化妆品、夏冬服饰、金银首饰等。女方接受了“开口礼”就表示这桩婚事已定,不再接受其他家媒人对自家姑娘的打问。在婚后男方家母亲会带着干果、糖果或衣服等礼物,到媒人家道谢。媒人是回族婚姻中的重要角色,媒人说亲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形式。
2.2 玉镜台之定——订婚
通过媒人在双方间奔走努力,婚事已定,就需要举行订婚仪式,回族订婚仪式与汉族相比较为复杂也增加了宗教色彩。在《穆斯林的葬礼》中描写韩子奇与梁冰壁的婚礼时对回族订婚仪式进行了描述,订婚仪式分为“放小订”和“放大订”。 “放小订”是在男方的操办下进行简单的聚餐和交换礼物,而这里的礼物带着宗教特色的同时又有着时代感,小说中男方送去串珠编制品,女方回以装着“经字堵阿”和刻着待嫁女子经名的心形银饰。这里的“经字堵阿”是指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中用阿拉伯语书写的经文,“经名”是指每位穆斯林的宗教用名。“小订”结束半年或一年后举行“大订”也就是订婚期,与“小订”相比更加隆重,男方给女方送去金银首饰等聘礼,以及写好两个婚期供女方选择的喜柬。确定婚期后,男方就要为婚礼进行准备,“订轿子、订厨子,并且把为新娘做的服装送去,计有棉、夹旗袍,棉袄棉裤,夹袄夹裤”[1]P180小说中的物品轿子、厨子、夹袄和旗袍等都具有时代感和传统特色。至此,订婚结束。
在订婚仪式中,聘礼是中心环节。伊斯兰教在婚姻的缔结时收取聘礼,不但可以牵制男子的经济,避免轻易离婚,而且若女子不幸离婚后可以有一定的生活保障。但是回族在婚姻的缔结上更加注重对方人品的选择,反对重聘厚奁,“男氏具币帛,为聘礼,馈于女士。币帛之姿,称男贫富,以丰为俭。至少不过一两,多随意。”[4]P200这在当今聘礼居高不下的风气中实属一股清流。在如今快节奏的时代,订婚仪式不再像书中所写的那样提前一两年并且分两次举行,传统的“放大订”“放小订”的程序也被简化,互赠的礼物也更加现代化,现代回族的订婚习俗既受宗教传统的影响又接纳新的思维方式,带着自身的特色融入现代社会。
3 《穆斯林的葬礼》中的婚礼习俗
3.1 妆奁之喜——嫁妆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崇尚伊斯兰文化,但不排斥汉文化并能适度吸收,回族婚礼中的嫁妆最能体现出这一点。穆斯林和汉族都认为嫁妆是女子的私人所有,男子无权干涉。小说中“看那嫁妆:头一抬,是二开门带抽屉的硬木首饰箱(官木箱),箱上搁着拜匣;第二抬,一件帽镜、一只掸瓶、两只帽筒;第三抬,四个宗罐”[1]P180首先,从嫁妆的物件来看,首饰箱、帽镜、宗罐、果盘、皮鞋、铜壶等,与同时代的汉族嫁妆无异,精致详尽,古朴文雅,随着时代的变化,这样的嫁妆已经很难见到。还有个别带有民族色彩的嫁妆,有些人家会以《古兰经》作为陪嫁品之一,并且要放在最前的位置,还有的人家会送印有经文的香炉、香瓶和香盒,被称为“炉瓶三式”。其次,从嫁妆的意义来看,送嫁妆的形式分为“二人抬”和“窝脖儿”。“二人台”是按嫁妆多少由两人一台抬着走,每位抬夫都要有报酬,因此台数越多,显示女方嫁妆多,风光有面子。嫁妆少的贫穷人家则采用“窝脖儿”的形式,将嫁妆放在木板上,由一个人头顶着走。伊斯兰教对婚礼主张勤俭节约,不虚荣攀比,但从两种送嫁妆的方式上可以看出,回族婚俗在宗教与现实中的矛盾,既接受伊斯兰教的认知,又有求变求富的愿望。最后,小说描写送嫁妆的场面,“把葬礼上绝对不许用的旗、锣、伞、扇、乐队,也从汉人那里照搬过来”[1]P180181新娘身着的凤冠霞帔更是汉文化婚俗中的象征,而在伊斯兰教的要求里,婚礼时是不许鸣鞭炮,敲锣打鼓的,平静有序便可,新娘需着长袖长衫包裹严实的马来服。小说的故事发生在北京这样一个回族小众又杂居的地域,这种汉化是不可避免的,民族宗教认同感和汉文化交织碰撞才形成这样独具特色的回族婚俗形式。
目 录
1 引言 1
2 《穆斯林的葬礼》中的婚前习俗 2
2.1 蜂媒蝶使——“古瓦西” 2
2.2 玉镜台之定——订婚 3
3 《穆斯林的葬礼》中的婚礼习俗 4
3.1 妆奁之喜——嫁妆 4
3.2 庄重虔诚——宗教仪式 4
3.3 喜气盈门——喜宴 5
4 《穆斯林的葬礼》中的婚后习俗 8
4.1花朝见喜——开门礼 8
4.2感恩归宁——回门礼 9
5 《穆斯林的葬礼》婚俗的文化特征 10
5.1 受伊斯兰教文化影响 10
5.2 与中华文化交融的体现 11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1 引言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创作的长篇小说,描述了一个居住在北京的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命运印记,将伊斯兰教文化内涵与中国现实社会生活相结合,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新颖的充满神秘色彩的回族生活世界。同时,书中描绘了北京回族群众的习俗礼仪习惯,婚姻礼仪则是人生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回族婚俗是在伊斯兰教文化与中华文化碰撞下形成的,具有独特性和二元性。
近年来,少数民族习俗愈来愈受关注,国内与回族婚俗相关的研究也在日益增加,学术界对《穆斯林的葬礼》研究多从艺术价值与文学内涵方面进行,对回族风俗的研究甚少,徐晓萍的《回族婚俗述论》、高占福的《伊斯兰教婚姻制度习惯与回族婚姻习俗的研究》等论文都对回族婚俗进行了分析,但仅是通过对比研究和概况来分析,以文本为素材对回族婚俗做专题研究的论著十分有限。婚姻指男女两性的结合,而且这种结合就是为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社会制度及其文化和伦理道德规范所认可的夫妻关系。[2]P30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回族在因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仪式中,体现着其独特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和人生观,这些仪式习俗经过世代相传成为了回族独特婚俗。
广义的婚礼包括一段婚姻缔结的前期准备、缔结仪式和婚后礼仪等一系列必经程序;狭义的婚礼仅指缔结婚姻的仪式典礼。本文从广义婚礼的角度将从回族婚礼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结合其文化特征来解读和构建《穆斯林的葬礼》回族的婚俗文化。探究回族婚俗的核心理念,掌握其文化特征,不仅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推动各民族文化习俗共同学习发展,而且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脉络绵延不绝,为中华文化的宝库添砖加瓦。2 《穆斯林的葬礼》中的婚前习俗
2.1 蜂媒蝶使——“古瓦西”
回族是生活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回族人民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相融合,适度吸收又有所保留,成为独特的回族文化,因此回族的婚俗也兼具二者文化特点。媒人是一段婚姻中的纽带,“媒人是历史发展中的特殊民俗现象,也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媒人随一夫一妻制的聘娶婚的出现而出现,在防止男女乱性、保障婚姻安全、完善规范礼法等方面起着积极的历史作用。”[3]P73
回族是一个没有本民族的语言的民族,为了保持民族的独特性,日常用语里会夹杂着一些音译的阿拉伯语。《穆斯林的葬礼》中对媒人的称呼为“古瓦西”,为阿拉伯语的音译。“按照回回的习俗,男婚女嫁,不是自由恋爱、私定终身就可以了事儿的,任何一方有意,先要请‘古瓦西’(媒人)去保亲,往返几个回合,双方都觉得满意,给了媒人酬谢,才能准备订婚。”[1]P179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一段婚姻的缔结多是“父母之命”,很少顾及双方当事人意愿的包办婚姻。伊斯兰教婚姻的缔结虽同为媒妁之言,但当事人双方有着自主权,父母很尊重儿女的意愿。“虽说是自个儿搞上的对象,也得找个‘古瓦西’,明媒正娶。”[1]P287虽是彼此爱慕自由恋爱,但谈婚论嫁时媒人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角色。男方家看上了女方家的姑娘就要请媒人去提亲,女方家则要仔细考虑做比较,这也被称为“看事”。小说中韩天星与容桂芳是自由恋爱,韩母表面不反对,却在背后因为容桂芳的家庭出身与韩家不门当户而进行阻挠,这体现了韩母受中国传统门当户对包办婚姻思想之深。因韩母对容家较为了解,因此省去了请媒人“看事”这一环节便做出决定。“古瓦西”一般分“明媒”和“暗媒”两种,“明媒”是代表男方家提亲的人,提亲时要准备冰糖、茶叶、红枣、桂圆等“四色礼”,并向女方家人介绍男方家庭具体情况以及男方的性格、爱好、长相等。女方了解后如果觉得合适便给媒人回话,但通常要来回三四次方可定下一桩婚事。这时就需要“暗媒”发挥作用,“暗媒”是奔走在两家之间,能说会道,传达两家之间的意愿,撮合婚事。待女方同意后,则由媒人带领男方再次到女方家送“开口礼”,一般给女方父母的礼品为干果、糖、茶叶、布料等,给女方的礼品为化妆品、夏冬服饰、金银首饰等。女方接受了“开口礼”就表示这桩婚事已定,不再接受其他家媒人对自家姑娘的打问。在婚后男方家母亲会带着干果、糖果或衣服等礼物,到媒人家道谢。媒人是回族婚姻中的重要角色,媒人说亲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形式。
2.2 玉镜台之定——订婚
通过媒人在双方间奔走努力,婚事已定,就需要举行订婚仪式,回族订婚仪式与汉族相比较为复杂也增加了宗教色彩。在《穆斯林的葬礼》中描写韩子奇与梁冰壁的婚礼时对回族订婚仪式进行了描述,订婚仪式分为“放小订”和“放大订”。 “放小订”是在男方的操办下进行简单的聚餐和交换礼物,而这里的礼物带着宗教特色的同时又有着时代感,小说中男方送去串珠编制品,女方回以装着“经字堵阿”和刻着待嫁女子经名的心形银饰。这里的“经字堵阿”是指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中用阿拉伯语书写的经文,“经名”是指每位穆斯林的宗教用名。“小订”结束半年或一年后举行“大订”也就是订婚期,与“小订”相比更加隆重,男方给女方送去金银首饰等聘礼,以及写好两个婚期供女方选择的喜柬。确定婚期后,男方就要为婚礼进行准备,“订轿子、订厨子,并且把为新娘做的服装送去,计有棉、夹旗袍,棉袄棉裤,夹袄夹裤”[1]P180小说中的物品轿子、厨子、夹袄和旗袍等都具有时代感和传统特色。至此,订婚结束。
在订婚仪式中,聘礼是中心环节。伊斯兰教在婚姻的缔结时收取聘礼,不但可以牵制男子的经济,避免轻易离婚,而且若女子不幸离婚后可以有一定的生活保障。但是回族在婚姻的缔结上更加注重对方人品的选择,反对重聘厚奁,“男氏具币帛,为聘礼,馈于女士。币帛之姿,称男贫富,以丰为俭。至少不过一两,多随意。”[4]P200这在当今聘礼居高不下的风气中实属一股清流。在如今快节奏的时代,订婚仪式不再像书中所写的那样提前一两年并且分两次举行,传统的“放大订”“放小订”的程序也被简化,互赠的礼物也更加现代化,现代回族的订婚习俗既受宗教传统的影响又接纳新的思维方式,带着自身的特色融入现代社会。
3 《穆斯林的葬礼》中的婚礼习俗
3.1 妆奁之喜——嫁妆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崇尚伊斯兰文化,但不排斥汉文化并能适度吸收,回族婚礼中的嫁妆最能体现出这一点。穆斯林和汉族都认为嫁妆是女子的私人所有,男子无权干涉。小说中“看那嫁妆:头一抬,是二开门带抽屉的硬木首饰箱(官木箱),箱上搁着拜匣;第二抬,一件帽镜、一只掸瓶、两只帽筒;第三抬,四个宗罐”[1]P180首先,从嫁妆的物件来看,首饰箱、帽镜、宗罐、果盘、皮鞋、铜壶等,与同时代的汉族嫁妆无异,精致详尽,古朴文雅,随着时代的变化,这样的嫁妆已经很难见到。还有个别带有民族色彩的嫁妆,有些人家会以《古兰经》作为陪嫁品之一,并且要放在最前的位置,还有的人家会送印有经文的香炉、香瓶和香盒,被称为“炉瓶三式”。其次,从嫁妆的意义来看,送嫁妆的形式分为“二人抬”和“窝脖儿”。“二人台”是按嫁妆多少由两人一台抬着走,每位抬夫都要有报酬,因此台数越多,显示女方嫁妆多,风光有面子。嫁妆少的贫穷人家则采用“窝脖儿”的形式,将嫁妆放在木板上,由一个人头顶着走。伊斯兰教对婚礼主张勤俭节约,不虚荣攀比,但从两种送嫁妆的方式上可以看出,回族婚俗在宗教与现实中的矛盾,既接受伊斯兰教的认知,又有求变求富的愿望。最后,小说描写送嫁妆的场面,“把葬礼上绝对不许用的旗、锣、伞、扇、乐队,也从汉人那里照搬过来”[1]P180181新娘身着的凤冠霞帔更是汉文化婚俗中的象征,而在伊斯兰教的要求里,婚礼时是不许鸣鞭炮,敲锣打鼓的,平静有序便可,新娘需着长袖长衫包裹严实的马来服。小说的故事发生在北京这样一个回族小众又杂居的地域,这种汉化是不可避免的,民族宗教认同感和汉文化交织碰撞才形成这样独具特色的回族婚俗形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