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连环画看十七年文学的传播以贺友直山乡巨变为例

内容五六十年代是连环画艺术繁荣的时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环境中,连环画大大滋养了普通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推动了革命意义及伦理的通俗化传播,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它的发展与这个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的需求及其传播发展密切相关,是时代的记录者和见证者。“连环画泰斗”贺友直先生在周立波《山乡巨变》原著小说基础上改编的同名连环画,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被誉为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作。《山乡巨变》连环画中通过错落有致的构图、灵动写实的线条及鲜明生动的符号这三种主要的传播方式,展现了十七年文学在连环画中所传播的时代政治的宣传教化理念、淳朴自然的审美价值、真实立体的人物形象及隐秘幽微的两性关系。连环画在那个特殊的社会历史时期起到了一定的政治宣传作用,同时也产生了寓教于乐的效果,并且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现实生活,承载了几代人共同的政治记忆、社会记忆和文学记忆,对于研究十七年文学的传播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也给了当今时代的人们一些启示。
目 录
一、引言1
二、十七年文学在连环画中传播的方式5
(一)错落有致的构图6
(二)灵动写实的线条6
(三)鲜明生动的符号6
三、十七年文学在连环画中传播的内容8
(一)时代政治的宣传教化6
(二)真实立体的人物形象6
(三)隐秘幽微的两性关系6
(四)自然淳朴的审美价值6
四、十七年文学在连环画中传播的效果8
(一)政治宣传6
(二)寓教于乐6
(三)反映现实6
五、结语12
参考文献 15
致谢 20
从连环画看十七年文学的传播
——以贺友直《山乡巨变》为例
一、引言
“十七年文学”在当代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含义,这一时期在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政治意识形态下涌现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也是我国文学史上长篇小说的一个丰收期,其中以共产党所领导的战争题材及农业合作运动题材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成为当时的主流作品。《山乡巨变》是十七年主流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小说,描写了湖南省清溪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从产生到发展的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程,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故事圣手,白描泰斗”贺友直先生在此基础之上绘制了同名连环画,《山乡巨变》也成为中国连环画史上的里程碑式的杰作,在1963年全国第一届连环画评奖会上获得一等奖。鉴于《山乡巨变》文学作品尤其是其连环画的典型性和知名度,本文将以《山乡巨变》的连环画为研究对象,探究十七年文学在这一时期的传播状况。
根据笔者已查到的现有资料记载,对连环画艺术和文化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从社会历史的发展角度追溯连环画的起源和在每一个历史进程中连环画艺术如何发展变化的理论性研究;其二则是对连环画的特征和艺术本身进行的研究。
与文学相关的连环画方面的研究主要是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朱俐的《十七年“红色经典”小说的连环画改编》,该篇论文比较全面的阐释了十七年“红色经典”小说的连环画改编情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有关十七年文学的研究是文学研究的热点,但是从连环画的角度切入的研究寥寥无几。其次,近几年来连环画艺术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但是研究的角度多是美术学、翻译学、出版、图像学等方向,从文学角度切入的研究目前还不够完善。故而 “从连环画中看十七年文学的传播”应该是一个颇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
十七年文学在连环画中传播的方式
“连环画是一种由文学语言变为绘画语言的再创作,它不仅要把原著文字所提到的事物变成可视的形象,尤其必须把文字并未触及而内容必须的无名无姓的人,烘托主题气氛的事、与时代特征相关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自然面貌,总之一句话,就是必须按照原著的要求,无所不包地从生活中去吸取创作素材。” 贺友直先生在绘制连环画《山乡巨变》的过程中在这一关系的转化中颇费了些苦心,其匠心独到之处大致可从画面的构图、勾勒的线条和一些绘画内容中特殊的的“符号”中窥见一二。
错落有致的构图
首先,构图的错落有致体现于其角度的多变。贺友直的《山乡巨变》起先有两稿都未审核通过,领导和他自己都认为未能展现出湖南乡村的情调和氛围。后来他借鉴了一些中国传统绘画的技巧,学习《清明上河图》中的构图——从俯视的角度切入,视平线在画的外面,可以展现更多的画面背景,很适合线描表现。他原本用的构图角度多为仰视角度,前面一个大人一挡,后面便无法呈现出更多的背景。反思修改之后,画面中的人物之外背景开阔,随处可见湖南乡村风光的细腻清新,营造出自然纯朴的意境。
/
图1
/
图3
最经典的画面就是亭面糊接受邓秀梅和李月辉的委派,来到龚子元家中准备进行游说这一部分的画面,如图14。贺友直在谈到这个情节时说到刚开始颇为苦恼,因为这个情节内容多,需要展现的画幅也相应较多,但这是一个封闭的室内场景,连环画中很忌讳同一个场景多次出现,这样容易引起读者视觉审美疲劳。一番思索之下他想出一个办法:以多个不同的角度切入,甚至出现多个歪斜的角度,这正好符合文学作品中的情节——亭面糊被别有用心的龚子元夫妇灌醉。大量斜视的构图角度刚好契合亭面糊此时被灌得混沌不清的意识状态,呈现出酒醉时的天旋地转之感的同时避免了相似画面的重复出现,颇有新意。从第三册第2138幅,长达18幅的画面都是在这一间小屋子的画面,却不让人感到无趣,反而成了《山乡巨变》中经典的一个场景。
/
图5
其次,《山乡巨变》连环画的构图亦充分体现了留白的艺术。画面的留白,其一是为了成全画的美感:画中大多数的地面比如乡间长着植物的泥土地或房屋内斑驳的地砖,都是有人或物在地面上时,才画出植物或地砖,展现空间结构,当没有人或物体时,对与内容无关的地面杂物便不作过多描画,给画面适当的留白,形成简约的美;其二是描绘乡村风貌时画面部分留白,营造意境;其三,有些画面的留白寓意深刻,画面似空而实满,简单而不单调。例如图5 是第三册第103幅的画面:刘雨生向邓秀梅描绘自己心目中未来常青社发展的理想蓝图,画面中两个人小到几乎看不见,一大片留白表示辽阔无垠的天空,一棵颀长的树贯穿于画面,天空翱翔着的鸟儿颇有鹰击长空之味,寓示人物虽小但心怀宏图大志之意。图6是第三册第127幅:盛佳秀受到惊吓忽然扑向刘雨生,意识过来自己靠在他怀里时害羞地跑开的画面,一大片的留白,除了人之外只有些许树木斜逸的旁支,正符合人物此时脑海一片空白不知所措的心情,留白的部分读者自行想象填充,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容反而更加丰富了,达到画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灵动写实的线条
贺友直在《山乡巨变》中勾勒的是一个山明水秀、人情纯朴的湖南乡村,其笔力劲道之处更在于线条的灵动写实,自然质朴,在保留了那个年代原汁原味风貌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传达并丰富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首先,线条的灵动写实之处在于结构上极强的写实性,准确地表现了人和物的结构。贺友直在绘制《山乡巨变》时吸收了如《清明上河图》《水浒叶子》的用线及中国古典绘画表现形式。他很注重线条的整体结构,强调人和物的本身结构组织,并认为线的长短、横竖、粗细等的处理须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画面,以造成强弱相间、虚实结合、轻重有度的旋律变化。“要被别人承认,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生活的合理性,一是艺术的合理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7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