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名中的文化内涵及保护

摘 要地名作为一种社会语言现象,也被称为文化现象。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语言中都有着自己的地名大全,这些浩瀚的地名中的每一个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本文先是介绍了地名产生的过程和对江苏地名相关来历的介绍,但愿通过介绍江苏有关地名文化,能够使大家可以对地名文化内涵和南京这个古老的城市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对地名保护进行一定的了解。
目 录
第一章 地名命名一般方式及功能1
1.1地名的语义取向一般有以下几个倾向 2
第二章 江苏省地名概况 4
2.1得名于有关的历史事件 5
2.2命名与皇家有关的 6
2.3与地貌有关的 7
第三章 地名的保护 8
3.1地名保护薄弱原因 8
3.2国内外地名文化保护经验8
3.3地名保护建议 11
结束语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第一章 地名命名一般方式及功能
所谓地名,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进行社会活动交往的产物。从古至今,众人通过自己的需求,对具有特定方位及形态特征的路用文字给予共同约定,最后这种文字代号就是地名。
至今日地名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标志,更是超越时空的文化现象。如此常见的东西,更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往大的说中国,江苏,南京,无锡等等,往小的上说街道的名字道路的名字,例如上海路,学前路,学海路等等都可以说是地名。从上古时代开始就已经产生了地名,所以地名可谓是一种古老的东西。
地名产生的过程:人们接触周围具体的地理实物,方便人们记忆便将其命名,形成地名,随着生产生活经济的不断发展,地名也越来越多。据古书记载早在先秦的时候,地名的数量就已经数不胜数了。所以大众就对更多地理名称进行概括,归纳和升华,到最后就形成了 “地名”这一术语。地名形成的过程之中包含了它所处地域的文化特点,我们就从这里面来看地名中所蕴含的的文化内涵。
通过词语来表达的地名,是其发音形态及含义的结合体。世界之大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的不同也影响和制约着地名的产生和发展,民族文化同样也影响着地名对现实的反映。但我们研究地名的时候,就应该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结合其相应的社会和当地的文化背景等等。
我想探讨的地名中的文化内涵,不仅仅是地名的形式和它的构词过程,还有地名中的意义。河内外语大学中文系的阮翠幸老师在其《汉语地名与文化内涵浅析》中说过“地名语义系统是一个多层次的意义系统。地名语义所提供的信息大致可作内隐和外显两种形式区分,外显信息是通过地名本身影响出来这个地名所指称的地域是属于自然地理实体,行政区划 、或人工地物三类中的哪一类,并包括其相关地理位置的描述和属辖关系的确认。 前者又叫指类义,即地名所表示的类别,如山、河、城市等。后者又叫指位义,即地名所标示的方位。实际上也是地名的最基本的意义,可称其为基本义。地名的基本义与地名的本质功能紧紧相连。而内隐信息则是地名所指称的地域在历史、政治、文化、军事、科技、人口、交通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总和。实际上就是在历史长河和现实社会中形成 并确定下来的附加义和引申义。”
例如:位于河北省的卢沟桥显示的表面信息是地理位置以及最简单的它是一座桥,这是它的基本意义;在中国大桥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卢沟桥”建造精美、桥栏上石狮子千姿百态,卢沟桥因为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的“卢沟桥事件”变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地名。前者是其表面意义,后者则都是地名所蕴含的内涵信息。不同地方的地名,内涵意义也就不同,知名度也就有高低差距,例如贵州黄果树瀑布,上海的东方明珠,南京的中山陵,北京的长城等等都闻名于世。有的时候地名的附加意义也会超过其基本意义。
开始这个课题时,首先要知道地名所表达的文化内涵是一个及其复杂并且不能够完美解决的课题。确切的说地名是事物信息的一个反馈,所以它严格要求语言和现实相一致,但是在这两者之间还存在一个过渡那就是文化世界。当人们要对一个事物进行命名时本质上是需要认真对待且不能随意,如何将事物的特点以最直观的方式告知众人就必须斟酌字眼,由于文化的差异,这些都会受到影响和制约。
1.1中国地方语义取向相似的地方有:
1.1.1会选择人们认为富贵吉祥的词语
在中国十分普遍的一种倾向就是选择象征美好富贵的词语,中国人在这方面的心理还是很严重,在我们的国家,人名和地名中处处可见吉祥的字眼。在中国,龙是人们心中最高贵的动物以及皇权的象征,龙既神秘又高贵,并且有代表着吉祥,与龙有关的地名随处可见,例如位于“吉林的二龙、长龙,在辽宁的龙王庙,还有江西的龙岗、龙湖,福建的龙山、龙镇,云南的龙武、龙街以及四川的九龙”等等。还有“凤凰”的凤字也是人们心目中代表吉祥美好高贵的动物,带有凤字的地名也很多,陕西的凤州、贵州的凤岗等等。
1.1.2以姓氏为地名
选择以姓氏作为地名的倾向也十分之多。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都十分漫长,在古代经济上一直是属于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从而形成了以家族为单位的村落,一家一户就可以构成一个村的特色。这样一来,姓式自然而然的就成为居民区的命名点。在北京的众多胡同中,胡同的名字五花八门,数目繁多。
1.1.3根据实物特征做地名的依据
根据任小燕老师在《南京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中所表述的在众多地名总有一些地名具有这么个特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地名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因山为名、依水取名和因事为名的地名命名原则也是是命名原则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例如,在一些地势较高的区域,的地方看上去像是梯子,那么人们会将其称之为梯,最普遍的例子就是江南山岭地区的梯田;“还有因长江和淮河冲来的泥沙沉积,并在其东部形成岸外沙堤(俗称沙岗),即今郊区、建湖、阜宁境内的丁马岗、龙岗、上岗、沙岗等。在湖、荡、沼泽之间,则以陆地为主,而较高的高地或土丘,被称为“垛” 或“墩”,如历史曾记载南宋岳飞屯兵“三垛”抗金兵的建湖的湖垛(今县城),郊区的丁垛(今冈中)和刘垛(今郭猛),还有沟墩、丰墩、施家垛、张家垛等。”
第二章 江苏主要地名概况
江苏,得名于清江宁府和苏州府二府的首字,简称“苏”。根据江苏地名研究中可以知道在春秋时期,江苏还不是完整的一片地域,其分属多国。“直到秦始皇统一后,分属东海、泗水、会稽等郡。三国时,苏南属吴,苏北归魏。唐朝由河南道、淮南道和江南道。宋代属京东路、江南东路、两浙路。元朝时,苏北属河南行省,苏南属江浙行省。明朝,置应天府、镇江府、常州府、苏州府、扬州府、淮安府等,直隶南京。清朝初年为江南省的一部分。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二省。江苏省辖淮安府、扬州府、徐州府、江宁府、苏州府、常州府、镇江府、松江府、通州、海州、太仓州。其范围大致与现在相同,省的体制一直延续到民国以后”。 “1949年6月2日,江苏全境解放,分设苏南、苏北两个行政公署和南京市人民政府。在1953年的一月份正式成立成立江苏省人民政府。”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04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