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的美丑观(附件)

摘 要“美丑观”是庄子美学思想中一个重要范畴,以现代人的视角来解读庄子美丑观思想意义,从分析庄子的美丑观特征中寻求提升人生境界的新状态,这不仅为现代人的幸福生活提供借鉴,也对当今社会中暴露的“丑”文化给予警戒。在当今物质财富极具富有,精神财富却严重缺乏的时代,庄子的这一思想,无疑是我们精神上的良药,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美与丑,而不是执着于事物的表面。
目 录
1 引言 1
2 庄子的“大美” 2
2.1 崇尚自然之美 2
2.2 追求无限之美 4
3 “美”与“丑”的辩证 7
3.1 美丑的合理性 7
3.2 美丑的相对性 8
3.3 美丑的相互转化 9
4 庄子美丑观的现代意义 12
4.1 庄子美丑观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12
4.2 庄子美丑观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13
结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1 引言
庄子与老子被世人并称为“老庄”,其历史贡献和社会地位,可以媲美孔孟的影响和赞誉。尽管我们现在和几千年前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地域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同,但是,每个人对未来、对人生的这种思考,迷茫,困扰,以及面对生活和理想的差距,应该如何适应、如何判断、如何选择、都有很多的共鸣之处。在作者质朴的文字描写中,那些美与丑的场景从书中呼啸而出,用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对万物、对人性作了深刻的剖析,极具可读性的同时,也为所有读者打开了一扇人类文明进步的探索之门,故事背后,隐藏着作者对中华文明和现状的针砭,还有对社会的关怀、忧虑和思考在其中,其展现的思想性、艺术性、哲学性、社会性,内容丰富,非同一般。
在现在物质空前富裕,但精神信仰空前缺乏的当今时代,信息爆炸裹挟着各种价值观向我们涌来,同一个事件,今天是这样一个版本,明天就变成那样的理解,后天又说,事实是这个样子的,简直无所适从,老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是在今天眼见也已经不一定为实了,一张照片可以引发多种想象和可能,各种断章取义让我们难觅事实的真相。在这个物流横流的社会里我们应该何如坚守住自己的内心,不说心怀天下,效仿圣贤,但也应当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一个事件的考量,以谨慎的态度,用脑分析,用心判断,不人云亦云,不以讹传讹,以客观理智的思维接人待物,以洒脱智慧的心态去包容万物,在欲望的无限性和利益的有限性中找到平衡点。
本文着重讨论庄子对于美与丑的认识。并以现代哲学的视角再解读庄子的美丑观,从分析庄子的美丑观特征中寻求提升人生境界的新状态,更以现代人的角度去审视庄子的美丑观,体现出现代生活的生态之美,对当前出现的额各种问题提出指导性解决方案和意见。为现代人的完美生活提供历史借鉴。
2 庄子的“大美”
《庄子?知北游》中说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1]p39,此后,“大美”之说就引用甚多。如《吕氏春秋?举难》有道:“以人之小恶,忘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己”[2]p5;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则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华不作”[3]p88。每个时代对“大美”的说法不一,中国学者认为,美是自然与整体的结合;或者认为是美是真实朴素的。而西方学者认为: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4]p142;俄国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美即生活。但以上观点没有从根本上解释庄子的“大美”的内涵,都是对其大美的只言片语。唯有庄子对其“大美”作出了系统的阐述。即便他没有专门的阐述,却也让人在无形之中感受到其对美得表达和赞扬,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寓言和传说,把这一理念贯穿始终。在庄子的美学思想体系中,“大美”中体现的“美”是至高的,是贤者们需要学习的。庄子的“大美”思想内涵丰富且又深刻,其包含两个方面,即对自然之美的崇尚和对无限自由的追求。
2.1 崇尚自然之美
自然即天然,对于人和动物来说就是本性,对于宇宙间运动的事物来说则就是规律。自然之美的观念,有着古老的历史渊源,在中国,自然之美的典型代表应为庄子,全览《庄子》一书,自然之美的思想遍及全书。而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自然观。遵循自己的本然天性发展,就是自然美。庄子所崇尚的自然状态下的美不仅包括本真之美,还包含形残而德全之美。
首先,庄子认为事物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自然,所以对大美的理解就是崇尚自然的天然的状态,其本质是剥离外在的皮相,而回归本源的根由性质。《天道》中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5]p168,庄子看来,朴素之美是无与伦比的,是任何事物都无法相比的。“丑女效颦”就验证了这点。西施在她健康的时候,风姿绰约,是美的;而在她“犯病”的时候,捧心颦眉,也是美的。因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自自然然,因此总是美的。而邻里丑女,无病强颦,故作姿态,反而益显其丑。
自然界中的万物美在于它们自然的天性。“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两句诗中,就是对所谓的自然含义的最好注解。以自然的天然存在为基调,只有天地 万物的灵气,没有任何的人为痕迹,就是自然美的定义。如对河流的描述中,对“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1]p123的情境感受就是美的;对蝴蝶的描述中,“栩栩然蝴蝶”[1]p45的感受也是美的,这都是天然之象,没有任何人工的痕迹。庄子毫不避讳的承认,真性情的表达,是一个人真诚与否的标准,是决定其美丑的决定性因素,敢于表现真性情的人,是当之无愧的美,反之,就是丑,这种理念的本质是脱离了外在老幼、男女、高矮、胖瘦等外貌的外衣,追求其心灵自然天真的天性。美丑本无标准,“丑人”不是因其形丑而丑,则是失去了本真,所以显得丑,任何事物都有属于其性格的“本真”,若是丧失了这种天然的“真”,也就丧失了本性,即使外表再光鲜亮丽也是徒然,矫揉造作则为丑。如《山木》篇中讲道:有一个人区一家旅店投宿,见店主有两位夫人,他就问店主,为何一个犹如出水芙蓉,一个丑陋无比?店主答其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1]p121。在普通人看来,长得美的人应该得到宠爱,长得恶之人应被冷落,但是此情况恰恰相反,这是因为长得美的人破坏了自然之质,失去了最纯真的自我,而外表丑陋的女子没有采取任何方式掩饰自己的丑,其表现出一种自然常态,也就是“真”。在庄子看来,美者不自以为美,丑者不自以为丑,以真为本,顺其自然,这才是真正之美,实为“大美”。
其次,庄子“大美”思想中所包含的不仅有对美事物的赞赏,也有对形残而德全的“丑陋之人”的赞美,其也是对自然之道的崇尚。在庄子著作中塑造了大批这样的人物形象:如在《德充符》中写出了一个奇丑无比的人却得到了很多人的爱戴。问其原故?故曰:“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1]p67。可见,只要合乎自然,合乎道,美与丑只是自然的外形罢了。庄子认为形全而德残之人远不如形残而德全之人,后者是至善至美。鲁国有个兀者王骀,他虽然失去了脚,却不以自己的形残为耻,志在“德充”,“游心乎德之和”。连圣人孔子都对其点头称赞,无心为师却弟子满门,王骀虽四体不全,但却是一位有“德”之人,其人用内在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人们。还有支离无和瓮盎大瘿两个形残之人因其道德高尚,深受卫灵公、齐桓公喜欢。足以见得,只要人的道德人格超越了外在形体的丑陋,就是“美”,是无可比拟的内在美。以上形残之人人们忘记了他们形体的残缺与丑陋,比有形而德缺之人更加高大完美。庄子通过王骀、支离无、瓮盎大瘿等“畸人”形象来表现形残之人以德充的美好品质,影响深远。在影视剧宰相刘罗锅的人物刻画也是如此,塑造了一位形残但刚正不阿刘墉的形象。不管是剧中高高在 上的皇帝,还是现实中的观众,都被他的才华横溢,忠于国事的人格美所感动,深受广大观众所钟爱。19世纪法国作家雨果同样也在《巴黎圣母院》中成功地塑造了外形极其丑陋,内心却具有人格美的卡西莫多的形象。可见,形残而德全之人是美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47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