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俗人伦看俄狄浦斯悲剧

摘 要在《俄狄浦斯王》中,描写了一位英雄俄狄浦斯在得知神示后与命运抗争,但终究未能逃离命运的摆布最终杀父娶母的悲剧故事。悲剧能够引起人的怜悯和同情,多是因为悲剧主人公由于自身的缺陷而遭受了不该遭受的苦难。追其缘由真正导致俄狄浦斯悲剧的并不是命运,而是人本身的缺陷以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
目 录
第一章 引言 1
第二章 俄狄浦斯个人因素 2
2.1 俄狄浦斯不够小心谨慎,缺乏敏感度 2
2.2 俄狄浦斯多疑不信任他人 3
2.3 俄狄浦斯享受着安逸的生活,反抗的斗争意识日渐减弱 4
第三章 他人因素 5
3.1因果循环 5
3.2人性的缺失 6
第四章 社会因素 8
4.1神谕体系的维护 8
4.2时机的不凑巧 8
4.3社会伦理道德认识的普遍提升 9
4.4力量的悬殊产生压迫 10
结束语 13
致 谢 14
参考文献 15
第一章 引言
索福克勒斯是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代表作《俄狄浦斯王》塑造了俄狄浦斯这一悲剧形象,同时在他的身上也展现出人性的高贵与尊严。近年来对俄狄浦斯悲剧的研究多从命运的观念或者恋母情结来解读,从而忽略了一些其他因素。俄狄浦斯竭力的反抗命运,却深深的陷入命运的泥淖,最终勇敢的承受命运的苦难,在读者的心目中留下了伟大的悲剧英雄形象。竭力的追求纯洁却把自己弄的污浊不堪,想要改变和主宰命运,却被命运操纵、玩弄于股掌。我们在怜悯和同情的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这样的结局是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在他人的影响下、在俄狄浦斯自己的一次次选择下造成的,而不能笼统的归结为命运。
第二章 俄狄浦斯个人因素
人自身的内在因素比起外部的自然因素反而是最难控制和改变的,自然对于过去的人们具有巨大的毁坏力,主要是在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有限,对我们不知的领域人们倾向于称其为命运,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个“命运”的不可控主要在与知识的有限。当我们对外部环境有足够的知识,因为无知而产生的悲剧就会变少,而人的内部因素,人本身的缺陷,一部分我们能够发现却很难改正,还有一部分是隐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藏着的,通常这种会导致悲剧的产生。
俄狄浦斯本身不断的反抗命运的安排,具有与命运抗争的勇气,但其自身的缺陷却使得俄狄浦斯一步步陷入命运的泥淖之中,最终难以自救。
2.1 俄狄浦斯不够小心谨慎,缺乏敏感度
俗话说:“人生道路漫漫长,关键之处只有两三步。”这需要我们慎重考虑,人生如棋一子错满盘输,必须冷静理性的做出判断和选择。俄狄浦斯在知晓自己将会杀父娶母而竭力逃脱命运的时候,已经从他人口中知道自己可能不是波吕玻斯国王的亲生子。那么此时他是不是应该意识到,在这片土地上,所有符合年龄的男子和女子都有可能是自己的生身父母。他应该对这个年龄阶层的人保持一定的敏感度和距离,这根弦必须紧绷他的脑海中。
首先,在《俄狄浦斯王》中,当俄狄浦斯逃离科任托斯之后,在三岔路口与伊俄斯国王一行人相遇。在这三岔路口神的预言在俄狄浦斯身上开始逐渐应验,某种程度上也是俄狄浦斯自身的选择。三岔路口,三条路,索福克勒斯在文本中强调三岔路口是很有深意的,俄狄浦斯完全可以避免与伊俄斯国王一行人发生冲突,他选择了伊俄斯国王所在的这条路,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他们态度粗暴,要把我赶到路边去。我在气愤中打死那个推我的驾车人;车上那位老人用双尖头的刺棍朝我头上打来,我一棍子打去他也被打死...”(引文不用换颜色,下同)且不论这是一位符合年龄的老人,是俄狄浦斯应该避免发生冲突的人,即使是普通的路人因为一点摩擦就打死驾车人,又打死老人也未免有失人性。
在索福克勒斯的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俄狄浦斯性格残暴,凶狠好斗,视人命如草介是作为英明的国王而鲜为人知的阴暗面,他也没有敏感的察觉到这样一位老人对于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其次,俄狄浦斯杀了他的生父之后,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即将继任忒拜 国王的王位,城为前忒拜国王王后的新任丈夫。直至此时,俄狄浦斯依然没有敏感的察觉到,他已经杀死了一位与自己的父亲年龄相仿的老人,又即将迎娶一位与自己母亲年龄相符的女人。
他有心逃离命运的魔掌,就该时刻小心谨慎,仔细留意周边发生的事情,将可能导致不幸发生的因素掐死在摇篮里。短短的一段时间里,俄狄浦斯得到了世人梦寐以求的权利和财富,达到了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一帆风顺的人生使得他心中紧绷的弦被抛到了九霄云外。一步一步被神预牵引着走,却全然不觉。“命运虽在安排着、支配着、操纵着、捉弄着人,但是人又何尝不是也在制造着、选择着、改变着、主宰着、决定着命运。”俄狄浦斯对于他自身的悲剧不是毫无责任的,面对人生的苦难与不幸我们首先应该学会自省。
2.2 俄狄浦斯多疑不信任他人
对他人产生怀疑,便会不自觉的在言语中重伤对方,将自己逼上绝路。神预显示只有抓住杀死前国王的凶手忒拜城的危机才会解除。人们向他们敬佩的,英勇的国王寻求帮助,而俄狄浦斯也把这当做自己应尽的道德责任,为忒拜城的人们做出贡献。
此时,先知忒瑞西阿斯知道俄狄浦斯就是神谕中的凶手,他却没有将这个真相主动的公布于众,而是选择了隐瞒。在他心里,俄狄浦斯是一位英明的国王,这种命运对俄狄浦斯来说是不公的,忒瑞西阿斯同情俄狄浦斯的不幸,不希望他遭受这种苦难。面对俄狄浦斯的再三追问,不愿吐露真相。忒瑞西阿斯的善意隐瞒使得俄狄浦斯更加有理由怀疑先知被克瑞忒翁收买,觊觎他的王位和财富,他厉声的辱骂和指责先知。正是这怀疑的指责,伤害到了忒瑞阿西斯,使其在愤怒之下道出真相,同时也将俄狄浦斯推上了绝境。俄狄浦斯依靠着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把自己推向了深渊。
王后伊俄卡斯在知道神示已经应验后,苦苦哀求俄狄浦斯不要在理会这件事,而俄狄浦斯却质疑王后,讽刺其在玩赏那高贵的门第。俄狄浦斯一心追求真相,却不知自己这番质疑之词,将自己的母亲兼妻子逼上了绝路。俄狄浦斯为寻找杀死前国王的凶手所做的一切的努力,反而制造他自身的悲剧,成就自身的毁灭。
“正如F.L.lucas所说:‘人生悲剧的永恒嘲讽,是人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的策划自身的毁灭,或者杀害其所爱’。”自古以来高处不胜寒,一旦尝到甜头就总会害怕失去,俄狄浦斯身居高位戒备心逐渐变重,在这危难的时刻他非但没有团结民众、依靠民众,反而疑心渐起,是自己变得孤立无援,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了。知晓了弑父杀母的真相,他难以忍受内心的痛苦,自毁双目被流放。
2.3 俄狄浦斯享受着安逸的生活,反抗的斗争意识日渐减弱
安逸的生活使人放松,安稳的环境使人怯弱失去斗志。起初,俄狄浦斯在神庙得到神示后,慌忙的离开科任托斯城,迫不及待的远离波吕玻斯国王夫妇,甚至连道别都没有,就这么匆匆忙忙离开。一个人四处游荡,餐风饮露,只为反抗命运。
城为国王之后俄狄浦斯对命运的反抗减弱了,不再对自己会杀父娶母的预言做更多的努力。安逸的生活总会消磨人的意志,使人逐渐变得慵懒,思维缓慢。娶妻生子,治理民众,在这片小土地上,忘却了他逃离科任托斯城的初衷。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0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