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与陶渊明归隐”行为之比较(附件)

摘 要 梭罗与陶渊明在各自所处的时代的大背景下、思想渊源与性格的合力作用下,终于奔赴向自己的真生命和理想中的生活。他们当时社会亲身实践,证明了更好的生活的可能性和实际可行性,为现代化社会下的人们提供了许多借鉴。本文试从他们二人“归隐”的原因和实质以及过程来层层分析,进一步深入思考得出,人们可以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和精神,永葆人性的本真,获得一种真生命。
目 录
绪论 1
1 梭罗与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和实质 2
1.1 “归隐”的原因 2
1.1.1 二人所处的时代 2
1.1.2 思想基础 2
1.1.3 二人的性格因素 3
1.2 “归隐”的实质 5
1.2.1 由动机与目的区分 5
1.2.2 归隐前后的反差对比 7
2 “归隐”的过程 9
2.1 “归隐”生活的开始 9
2.2 作品中体现的“归隐”生活 9
2.2.1 对大自然的崇敬、赞扬与描摹 9
2.2.2 对生死的理解 10
2.3 作“归隐”的终结 12
3 对二人“归隐”的思考 14
3.1 对二人归隐的反思 14
3.2 永葆人性的本真 16
3.2.1 大众心理剖析 16
3.2.2 从死亡中领悟 20
3.2.3 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 23
3.2.4 永葆人性的本真 24
结论 28
参考文献 29
致谢 30
绪论
东晋诗人陶渊明离我们很远了,美国作家梭罗距我们也并不近,然而在今天我们对这两个人并不陌生,相反倒是有些熟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年吟咏,是人们对世外桃源生活强烈期望的最真实反映。提起瓦尔登湖,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在脑海里闪现“梭罗”这两个字,或是知道梭罗这个人,就自然而然的想到瓦尔登湖。
当今社会人们之所以还记得陶渊明,并且近代西方“远渡”过来梭罗这样和陶渊明高度相似的人,对他们的作品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思想在国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质上是人们的需要,是在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像商品交易一般,有需求才有市场,国内有这种需求,在现代化社会生活重压之下浮躁、迷惘并受虚妄的欲念控制而失去人的本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且形势日益严峻。
国内外学者对梭罗与陶渊明已有诸多研究,对二人自然观方面、人生追求方面的对比,以及隐居情怀、归隐行为等方面做出对比,不过都比较分散。本文着力于二人更宽泛意义上的归隐行为,对二人“归隐”的原因、实质、过程全方面分析,运用文本细读法、对比研究法、归纳演绎法和心理研究法,将论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二人为何“归隐”;第二部分,“归隐”的实施、过程与终结;第三部分,对二人“归隐”的思考。
对梭罗和陶渊明二人“归隐”发掘并探明实质,可以为人们借鉴与反思,大众心理剖析,以实证更好的生活的可能性和实际可行性,让人们在现代化社会生活重压之下,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永葆人性的本真,追寻真生命。
1 梭罗与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和实质
1.1 “归隐”的原因
1.1.1 二人所处的时代
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东晋与刘宋政权交替之际,而这一时期,政治黑暗、政局动荡、社会斗争极其复杂、民族矛盾激化等这些问题同时存在。“在这个时期发生了五胡乱华和民族大迁徙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王朝的频繁更替和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使得社会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政治一片黑暗。”[1]P229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很多饱学之士都选择了出仕,在几次出仕入仕的劳心费神的经历之后,他慢慢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心中对平淡自然的生活的向往之情日盛,最终选择了“归隐”。受时代背景的影响而“归隐”,开始了自我生命本真的回归。
梭罗所处的时代则是十九世纪初期,工业革命快速发展,“为追求社会发展甚至不惜以破坏自然为代价,人与人的关系也因为金钱而变得扭曲。”[1]P229面对这种情况,梭罗早已注意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人与自然如何相处这个问题他找到了答案,亲近自然并回归自然。工业革命使得科技发展非常迅速,人们的物质条件自然也得到了改善,但对自然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并且金钱利益的冲突越发使人与人的关系不和谐,梭罗绝不想在贪婪的欲念的控制之下沦为金钱的奴隶。“有段时间梭罗曾是康科德大部分地产的主要勘测员,因而沉浸在地产界定和遗产转移的工作之中。但梭罗总是避免拥有太多财富,因为他必须是‘发狂’的,在极大程度上他一直如此。”[2]P1617梭罗是绝不会受金钱利益的摆布的,他的行为在当时的人们的眼里就是疯狂的,但他却毫不在意,坚持自己应该做的。在矛盾与冲突中,工业革命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梭罗选择另外一种生活,不被物欲控制而保持精神自由的生活,他想到后就开始实施,“归隐”在自己的家乡康科德,投入到了瓦尔登湖的怀抱。
在各自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二人都选择听从内心的最真实的呼唤而“归隐”,亲近自然并回归自然,让生命自由的舒张,即使困难重重,也绝不屈服。
1.1.2 思想基础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老庄哲学的盛行,而其本人所学并非仅限道家,兼涉儒家“六经”之精华,“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3]P96,杂学广博。早年他也有建功立业的理想,,“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3]P117是真实的写照。他的作品除田园诗之外,还有充满爱国热情的诗,有歌咏贫士的诗,也有表现其生命哲学的诗,种类并不局限,而且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思想内容丰富而复杂。
陶渊明曾于29岁时任江州祭酒,辞去州祭酒不久再任桓玄幕僚,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之后请求改任彭泽县令,辞彭泽令后终生不仕。“当‘郡遣督邮至,县吏曰: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这件事直接表明陶渊明与官场格格不入。”[4]P2930最终顺应自己崇高的自然的本性,坚决地辞官“归隐”,绝不以改变本性去迎合世俗。
梭罗的思想脱离不了他的“超验主义”,只不过逝世近期慢慢没了“超验主义”的影子,“他所信仰的超验主义是一种兼具宗教、哲学、艺术等性质的思想集合体,是一种浪漫主义改革思潮。发源于美国的清教主义传统。(这便是十九世纪美国超验主义运动,发源于新英格兰。)”[5]P134清教徒的价值观念:虔诚、谦卑、严肃、诚实、勤勉和节俭等,其实这些便是人之本真的体现。“1843年为爱默生等超验主义者主办的《日晷》杂志编辑,‘伦理典籍’栏目,分两期(四月和十月)专门介绍孔子和《四书》。”[6]P135因而,可以说梭罗也是部分吸取了中国先哲的闪光思想。对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种“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宴如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如此固节守志的语录自然了然于心。贫穷在于肉体,真正富足的是精神,这也是极其符合清教徒的教义的。正如此,面对当时美国社会中的拜金主义、物欲横流之情形,梭罗力图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向人们展现一种简谱自然的生活方式,他终于“归隐”而去,过自己想要的真正的生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91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