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三种戏曲故事中西施的不同结局

简析三种戏曲故事中西施的不同结局[20191216201445]
内容摘要:戏曲故事对西施的结局进行了不同的演绎,主要从昆曲、京剧以及河北梆子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三种戏曲故事分别列举了三个故事情节,分析整理唱词。昆曲《浣纱记》中的西施有着昆曲中水的灵动之美,结局也是圆满的,与范蠡泛湖西去;京剧《西施归越》为西施的结局加入了母亲的形象,更多的突出了那一份人性;河北梆子《浣纱女》中复国归来的西施还是被逼投江自尽,强调的是那一份不屈的气节。明传奇和昆曲结局分析有以下三个方面:时代社会背景的影响,吴文化的特色与内涵,创作者的主观理念;京剧结局分析有以下三个方面:豪迈、粗犷的北方音乐,典雅、丰富的京剧艺术,充满人性的创作理念;河北梆子结局分析有以下三个方面:河北地区的民族性格,河北梆子的剧种特征,作者对西施结局的创新。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西施结局《浣纱记》昆曲京剧河北梆子AnalysisondifferentendingofXishi
目 录
一、引言 1
二、明传奇与昆曲中西施的结局及其成因 1
(一)结局:携手范蠡 双宿双栖 2
1.国破家亡 痛苦决绝 2
2.功成身退 远离纷争 3
3.回首变迁 感慨不已 3
(二)明传奇与昆曲中西施结局的成因 4
1.时代社会背景的影响 4
2.吴文化的特色与内涵 4
3.创作者的主观理念 5
三、京剧中西施的结局及其成因 5
(一)结局:携子归国 磨难重重 6
1.吴国战败时的惶恐无措 6
2.对腹中骨肉的期盼与担忧 6
3.面对追兵的悲痛与控诉 6
(二)京剧中西施结局的成因 7
1.豪迈 粗犷的北方音乐 7
2.典雅 丰富的京剧艺术 8
3.充满人性的创作理念 8
四、河北梆子中西施的结局及其成因 8
(一)结局:越王欲纳其为妃 被逼沉江自尽 9
1.面对昏迷吴王的爱恨交织 9
2.西施被逼为妃时的万念俱灰 9
3.对背负祸国骂名的沉重哭诉 10
(二)河北梆子中西施结局的成因 10
1.河北地区的民族性格 11
2.河北梆子的剧种特征 11
3.作者对西施结局的创新 11
五、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简析三种戏曲故事中西施的不同结局
一、引言
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留给我们无数的宝贵财富,原始歌谣和上古神话作为古代文学的开端,是中华民族初始的百科全书。随着历史进程的演变,每个时期都衍生出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传奇、小说等都成为了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明传奇也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它是明朝的文化代表,同时也是明代戏曲的主体,它的繁荣标志着中国戏曲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受封建儒道思想的影响,女子的世界仿佛只限于闺阁之中,所谓的大家闺秀,居于深闺,与世隔绝,纵是如此,女性话题仍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由古代四大美女演绎而出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便常用来形容女子的美貌与才情,而西施便是“沉鱼”的代表。她既是个历史人物,也是个传说人物,其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已是家喻户晓。同时,历代对西施的下落也都有着不同的说法,或喜或悲,较好诠释的当数梁辰鱼的明传奇《浣纱记》了。《浣纱记》最大的创新之处便是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这一创作模式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如《长生殿》、《桃花扇》等作品的相继应运而生。
不少学者关注西施本身的形象特征以及思想意义,很少有人仔细研究过西施的多种结局。本文主要从明传奇、昆曲、京剧与河北梆子这几种不同地域的戏曲故事中研究西施的不同结局及其成因,每种戏曲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因而赋予的感性思维也会不同。以明传奇《浣纱记》为基础,为西施赋予不同的形象特征,同时留下更多遐想的空间。
二、明传奇与昆曲中西施的结局及其成因
明朝梁辰鱼的传奇《浣纱记》可谓是西施故事的一个代表作。梁辰鱼(1519?—1591?),字伯龙,号少白、仇迟外史,昆山(今属江苏)人,为同时代戏曲流派昆山派的代表作家,是利用昆腔来写作戏曲的创作者和权威者,曾作有《红线女》等杂剧。昆山派是明中叶重要的戏剧流派之一,由明代戏曲家、剧作家梁辰鱼 创立,而其作品《浣纱记》则与《鸣凤记》、《宝剑记》合称为明中叶三大传奇。《浣纱记》通过生逢乱世的弱女子西施的悲剧命运来展现政治的残酷,揭示出了吴越两国争霸的历史画卷中夫差、勾践、伍子胥、范蠡等历史人物形象本性中善良或邪恶的一面,同时也打破了西施“红颜薄命”的历史宿命,为她安排了一个与历史故事截然不同的结局。
〔旦上〕双眉顰处恨匆匆。转眼兴亡一蹙中。若泛扁舟湖上去。不宜重过馆娃宫。相公万福。
〔生〕美人少礼。美人。我本楚人。久作越客。昔遇倾城於溪路。常遭患难於邻邦。自分宿世难逢。谁料今生复合。兹具舟中之花烛。聊结湖上之姻盟。事出匆匆。莫嫌草草。
〔丑净〕相公有何分付。
〔生〕我要下船。过湖中往海上去。
〔丑净〕不知相公海上要到那一方。若出了海北风往广东。西风往日本。南风往齐国。今日恰是南风。
〔生〕既是南风。就往齐国去罢。
〔丑净〕请相公夫人登舟。(明传奇《浣纱记》第四十五出《泛湖》)
复国归来的西施重遇范蠡,他们的感情经历了十年的岁月磨砺,变得更加珍惜彼此,厌倦了吴越两国的战乱,两人毅然告别朝堂与故土,抛弃奢华的生活,携手随风而去,给后世留下了无限遐想。
昆曲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梁辰鱼 在此基础上对昆腔 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他的《浣纱记》可谓是昆曲的开山之作,不仅从剧作本身来看是一部颇有成就的优秀剧作,也把文人清唱的昆曲搬上了广大市民喜欢的舞台。
(一)结局:携手范蠡 双宿双栖
昆曲的剧本突破了明代传奇以生旦为主的狭窄爱情题材的范围,把具有政治性和现实意义的历史故事引入戏剧,从而扩大了传奇的表现领域。用现代视角重新诠释传统故事,将现代意识渗透全剧,摒弃了一味遵奉忠孝节义的盲目做法,将“人”的意识的彰显提高到了首位。作者还超越“女人祸水”的传统概念,给予西施爱国品质,阐释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女子形象。
1.国破家亡 痛苦决绝
十年的时间,昔日的繁华瞬间化为云烟,面对残垣断壁,百姓的流离失所,曾经的君主也沦为了亡国之君,此时的夫差心中懊悔不已。
盛衰兴亡,贵在孤王。是我不好,与你无涉呀。倩谁问雪水半觞,曾经是冰山千丈,英雄泪滴春江,差逢贤相,更无由美人相傍。这魂灵儿啊,随风共扬,凭云与张,看人世谁能久长。“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老臣死后悬首国门,我要亲眼目睹。越兵入吴,老相国,孤之贤相,寡人羞见,残袍半幅,遮孤双眼。夫差去也。(昆曲《浣纱记》第八折《归湖》)
吴国的破灭仿佛只在一夜之间,夫差也曾是一代明君,怎奈功成名就之后骄奢淫逸,亲小人,远贤臣,昔日的强国默默地走向了衰败。“盛衰兴亡,贵在孤王”,吴王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荒淫无道的统治导致家国破亡的悲剧。“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夫差发出沉重的懊悔与控诉,“彻天、彻泉”等夸张的语气深刻表达了吴王的悲痛与悔恨。“羞见”写出了吴王的幡然悔悟,昔日老相国忠言逆耳,怎奈自己声色误国,听信了小人的谗言,最终将祖业带向了灭亡,无言面对祖先,毫无留恋,只得自刎离去。
2.功成身退 远离纷争
范蠡,一个多情的男子,一次美丽的邂逅他遇到了命中注定的西施。但作为越国重臣,在面对国家大义时毅然放弃了儿女私情,将心爱的女子送至了敌国君主的怀抱,只为复国。
犹记当年江头望,剑在心应壮,回眸响履廊。三寸柔肠,一怀惆怅,孰与照兴亡,明镜悬天上。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别了,吴越春秋。门前花呀十里香,无灯点呀照月光,无床谁呀困柴仓。(昆曲《浣纱记》第八折《归湖》)
当越国攻破吴国城池的那一刻,范蠡应是开心的,数十年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四个意象鲜明地点出了吴国破亡的颓败场景,曾经的一代霸主就此消逝,历史的更替仿佛只在转瞬之间。“别了,吴越春秋”看透了战争的无常,范蠡决心辞去沉重的负担,远离朝堂,抛去功名,携手西施,双宿双栖。
3.回首变迁 感慨不已
转眼间,西施忍辱负重,侍奉敌国君主已数十载。腐败奢靡的生活最终导致了吴国的覆灭。昔日的繁华早已不再,留下的只有断壁残垣。
采莲泾红芳尽死。越来溪吴哥凄惨。宫中鹿走草萋萋。黍离故墟。过客伤悲。离宫废。谁避暑。琼姬墓冷苍烟蔽。空园滴。空园滴。梧桐夜雨。台城上。台城上。夜乌啼。人生聚散皆如此。莫论兴和废。富贵似浮云。世事如儿戏。唯愿普天下做夫妻都是咱共你。(昆曲《浣纱记》第八折《归湖》)
灭吴之后,她被礼迎返越,受到勾践、范蠡等人的“拜谢”。历史上的美女受到君相们如此隆重礼遇的,她恐怕是惟一的一个。汉之 赵飞燕 、陈 之张丽华 、唐之杨玉环 ,都是以亡身败家告终的,最终也只落得个“红颜祸水”的骂名。惟西施不同,作者给了她一个一尘不染、饱含诗意的归宿,反映出作者在一定程度上走出封建枷锁,突破了士大夫的“美女祸水”的偏见。“过客伤悲”,西施以“过客”自诩,自己看到吴宫的败落尚且伤悲,那吴国的臣民们该有多么悲惨,由此突出了战乱给臣民带来的灾难,也反映了西施的善良与美好;“空园滴”与“台城上”这两个吴国的场景,现在已是废墟一片,昔日的繁华早已不在,感叹战争的无常。“富贵如浮云,世事如儿戏”这两句意义颇深,西施作为这场兴亡的见证者,看到了吴国由繁华走向衰败,看破了世间的变换,兴亡仿佛只在转瞬间。顿悟后的西施觉得自己不需要多么轰轰烈烈的人生,只想和范蠡做一对平凡的夫妻,远离世间的纷扰足矣。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42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