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凌淑华小说的文学风格

题目论凌淑华小说的文学风格[20191216163709]
内容摘要:从初涉文坛的青涩到千锤百炼后的声名鹊起,凌淑华人生经历的轮廓影响着小说的创作轨迹。而其中所呈现出的文学风格,则是在这一“轮廓”作用下的创作个性以及时代、阶级、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本文从“文学风格”的定义出发,论述了凌淑华小说文学风格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成因,并结合小说文本,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层面全面概述凌淑华小说文学风格的体现。思想内容的体现主要涉及小说的主题、人物、思想内涵等;艺术形式的体现则主要涉及小说的语言技巧、语言风格、叙事方式等。由此综观凌淑华小说独树一帜的文学风格。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整体系统地论述凌淑华小说文学风格。
Key Words: Lingshuhua;Novels;Literary style;Ideological content ;Artistic form目 录
一、引言 1
二、文学风格及凌淑华小说文学风格的成因 1
(一)文学风格界说 1
(二)凌淑华小说文学风格的成因 2
1.主观原因 3
(1)高门巨族的温婉才女 3
(2)从凌家大院到海外治学 3
2.客观原因 4
(1)封建思想 4
(2)五四启蒙 4
三、凌淑华小说文学风格的思想内容体现 5
(一)聚焦女性 5
1.女性悲剧 5
2.女性意识 5
(二)聚焦儿童 6
1.赞美纯真的儿童心灵 6
2.突显复杂成人世界 7
(三)聚焦异国 7
1.异国“人情美” 8
2.异国“劣根性” 8
四、凌淑华小说文学风格的艺术形式体现 9
(一)绘画性和散文性 9
1.散文笔调下的风景如画 9
2.画家笔触下的情节如画 10
(二)戏剧性和讽刺性 11
1.巧设的戏剧情节 11
2.绝妙的讽刺意味 11
(三)客观冷静的叙事 11
1.情节的淡化技巧 12
2.娴熟的心理描写 12
五、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论凌淑华小说的文学风格
一、引言
二、文学风格及凌淑华小说文学风格的成因
(一)文学风格界说
刘鳃在《文心雕龙》篇里,把文学风格归纳为“雅典”、“远奥”等八大类,他是最先将“风格”这一概念引入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中的,并提出“各师成心,其异如面”的风格“个性说”。这一说法在本质上与法国启蒙主义文学大家布封在《论文笔》中提出的“风格即是本人”的命题是一致的,都是在肯定文学风格即是作家的个性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自此以后,文学风格的研究大多以他们的理论为基础,比如以群在《文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论到“文学艺术上风格的含义则是指作家、艺术家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创作个性,”蔡仪在《文学概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文学作品的风格是根源于内容而表现于形式的,是它作为完满的有机体的总的特征,是它在艺术上获得相当成就的一个标志。”两者的观点在文坛都具有权威的代表性。而近年来亦有理论工作中在“文学风格”上作出了自己的著述,著有王望之先生于《文学风格论》一书中说道:“创作主体与对象的本质联系通过高度完美的文学作品所体现出来的鲜明独特的审美风貌,就是文学风格”,吴功正于《文学风格七讲》中论述“风格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作家的创作见解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的表现,是一个作家在全部的作品中反应出来的基本特色,通过风格,我们可以看到作家的创作个性。”他们既指出了作家的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的关系,也看到了文学风格本质的一个方面,即文学风格是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独特的艺术特色。
经过理论上的发展,目前学术界对“文学风格”这一概念定义为: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它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的文学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成就的标志。不仅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与文学风格有关系,时代、民族、地域文化也影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
“一个诗人的所有作品,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如何分歧,还是具有相通之处,体现着仅仅为这些作品所共有的特色,因为他们都是发自一个个性,发自一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我’”,别基斯林这样说过。然而创作个性只是内在因素,创作个性本身却并不是风格。只有具有独特的眼光的作家发现了独特的题材,并且开掘出了独特的主题,再用独特的手法表现,使成为内容和形式统一体的作品时,才能产生文学风格。因此作品的文学风格是作家创造个性的外在表现,具体则渗透在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各个方面。
(二)凌淑华小说文学风格的成因
凌淑华的小说文字清新淡雅,秀韵天成,这样的文学风格,既与她柔美隽秀、空灵淡雅的作品总体风格相一致,又同她笔下所刻画的人物形象相得益彰。无论是描写还是叙述,都是分寸拿捏得当,讲究适度原则,鲜明地体现了“闺秀派”的特色。
黑格尔在《美学》中曾这样界定道“风格的独特性便是艺术表现里的主体和对象两方面相融会在一起,使得这两个方面不再相互外在和对立”。确实,一位优秀的作家总是能把时代、民族、阶级的影响,慢慢积淀于内在心理结构上,最终以体裁内容和形式的方式注入自己的创作个性中,并且逐步稳定地形成自己的文学风格。所以在研究凌淑华小说文学风格的成因时,既要考虑凌淑华个人的主观原因也要考虑她所处社会的客观原因,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而主观原因即是凌淑华个人的创作个性,既涉及她的个性和禀赋也与她的生活经历紧密相关,客观原因即是凌淑华所处的社会所带来的一定程度上的时代、文化、阶级上所带来的影响。
1.主观原因
(1)高门巨族的温婉才女
凌淑华于1900年3月出生在一个豪门世家。祖父凌朝庚是广东番禺的富绅,父亲凌彭福与康有为同榜题名,一直忠于王室,在朝廷担任过若干重要官职,无一不在要津,与袁世凯志同道合所以关系密切,是袁推行“北洋新政”的得力骨干。其父亲本人精通绘画与词章,所以家里常有文人墨客来往,文化气息浓厚。凌淑华从小受到了良好的知识文化教育,英语启蒙老师是大师辜鸿铭,慈禧太后的宫廷女画师则被聘来教她学习绘画。后来正式成为丹青名家王竹林和郝漱玉的得意门生,并得齐白石的亲传。生活在这样的书香之第,凌淑华在物质上和文化上都是锦衣玉食,从小具有了大家闺秀的风度与气质。书画陶冶了她的内在性情,让她身上女性所特有的宽厚与温润更为鲜明,而绘画天赋与各方面文化知识的对她的内在浸染,则让她才华横溢。高门巨族的温婉才女,是对她最精准的描述。这样的个性与禀赋着实影响着后来凌淑华小说文学风格的形成。
(2)从凌家大院到海外治学
凌家大院里生活着所有气派豪门常有的众多人口,除了几房太太和各房的儿女外还有很多丫环和侍卫等。凌府存在着封建大家族都有的封建而腐败的生活模式,房子虽大,淑华依旧孤单,孩子越多,她享受到的亲情之爱也就会越少。这一切的一切,凌淑华从小就熟视并感受着,多少都会影响到她小说的选材和思想内容。在辛亥革命成功之后,凌彭福托日本友人帮忙,送凌淑华和姐姐哥哥去了日本念书,客居日本一年多的童年经历便让凌淑华对日本这个神秘的国度拥有了特殊的情怀;1929年,凌淑华跟随丈夫陈西滢来到武汉大学任教,期间居住在美丽的珞珈山上,授课之余凌淑华积极创作,婚后的生活和客居异乡的经历使她所创作的小说在题材上更为丰富;1947年,凌淑华和女儿来到伦敦丈夫陈西滢身边,定居在欧洲,在海外潜心治学。这些看似平淡实又不平凡的生活经历,都深刻影响了凌淑华小说的文学风格。
2.客观原因
(1)封建思想
高门大院的大家族,丫环侍卫的层层环绕,凌淑华成长的家庭是传统封建家庭的典型。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女性需要遵循“三从四德”的古训,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家庭地位,女子始终不如男子甚至是低下的,一切都以父为纲,以夫为纲。从小耳濡目染,凌淑华受这种传统的封建思想影响很深,所以在她的小说作品中,很多小说人物的生活背景都是以封建家庭为背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其外貌言行都是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典型体现。在凌淑华早期发表的小说作品《女儿身世太凄凉》中,封建思想的体现是最具代表性的。三个女人,即使拥有不同的婚姻与爱情,但到最后同样都是悲剧的命运,始终摆脱不了封建思想引导之下的男权主义,摆脱不了女性的悲剧命运。凌淑华的小说中之所以有如此多封建思想的存在,和其成长生活的环境所受到的思想影响具有很大关系。
(2)五四启蒙
随着五四运动的逐步发展,五四启蒙思想影响了新一代的青年们,当然其中也包括青年才女凌淑华。诸孝正就曾明确指出,“凌淑华就是‘五四’期间的先锋。我国新文学史上具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中,在优越的生活环境和旧文化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千金小姐’,竟然能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成为运用文学武器批判封建家庭、文化、制度的良才干将凌淑华正是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慢慢成长起来的第一批有才华的现代女作家中的一个。”确实,作为一位心思敏感、眼光敏锐的女作家,在五四氛围下,凌淑华创作的小说故事里充斥着五四启蒙思想。她的小说不再局限于描写“高门巨族的惊魂”,自己通过小说反而成了一位“反封建的斗士”,一位“五四”启蒙运动的积极参与分子。 比如,在《酒后》中,采苕会主动大胆的向自己的丈夫提出想要亲吻心仪男子的要求,这一行为与封建旧礼教下的女子具有巨大反差;《花之寺》中,妻子会通过巧妙的方式来试探丈夫并若无其事的与丈夫和谐相处,女子们不再一味地顺从三纲五常,学会了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幸福,争取自我;《绮霞》中,已嫁为人妇的绮霞毅然决然的放弃家庭,选择自己的梦想,她们拥有了追求自己梦想的勇气与实际行动。显而易见,凌淑华在这些小说中塑造的的人物、故事和情节,无不深深渗透着五四思想。
三、凌淑华小说文学风格的思想内容体现
(一)聚焦女性
凌淑华的小说,可以说就是女人的世界。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林林总总,从儿童到少女,从妻子到母亲,涵盖了生命中所有的女性角色。她把目光聚焦在这群女性身上,用细腻的眼光,洞悉她们的心灵。
1.女性悲剧
焦点落在女性们的悲剧主题上。生活在传统礼教家庭中,活在男权之下,无论是哪一年龄阶段的女性,悲剧都一遍一遍的在她们身上上演着。凌淑华用平静的笔调静静地叙述着这些故事,触动着读者的心灵,触发深沉的思考。
在《小英》、《凤凰》、《八月节》等小说中,凌淑华从儿童的视角来观察女性是如何在封建家庭中成长的,反映出在封建家庭中女性是没有地位的状态,被忽视甚至被践踏,连自己的婚姻都没有自主权,都由父母亲决定,唯一的价值则是在出嫁时,替娘家换取“月饼”。凌淑华通过这种方式,想借儿童之口向传统礼教质问,期望女性能够摆脱这样的旧式婚姻,获得命运的真正解放和自由。但事与愿违,受封建道德戕害的女性最终的结果都是认命,接受悲剧的来临。《绣枕》中的大小姐虽然相比其他旧式闺阁中的少女更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试图通过自我争取来获取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然而当现实决定她所有幸福都可且只能押在日夜苦心绣的绣枕上时,悲剧最终还是在别人的糟蹋与忽视中发生,幻想与美好破灭之际能做的也只是一言不发,默默承受,这样的故事,就是女人的悲剧。小说《中秋晚》中家庭破裂的悲剧之所以会发生,就是因为敬任太太个人的太过迷信、传统和狭隘,最终不可逆转的酿成了自己命运的悲剧。再如《有福气的人》,传统大家庭中的老太太即使儿孙满堂,富贵晚年又怎样,没有一个亲人是真心待她,真心孝顺她的,都只是贪图她的财富和家产,这样的人生又何尝不是悲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3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