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中陕北民俗的文化解读(附件)

摘 要《平凡的世界》里面所描写的民俗是陕北民俗文化的沉淀和结晶,它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平凡的世界》中的民俗可以分为物质生产与生活民俗、民间游戏娱乐民俗、人生仪礼民俗以及信仰民俗等几个方面,这些类型的民俗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丰富多彩的陕北文化,是陕北民众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态的表现,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目 录
引言 1
1 《平凡的世界》中物质生产民俗的文化解读 2
1.1 农业民俗的文化解读 2
1.2 商业民俗的文化解读 3
1.3 交通民俗的文化解读 4
2 《平凡的世界》中物质生活民俗的文化解读 5
2.1 服饰民俗的文化解读 5
2.2 饮食民俗的文化解读 6
2.3 居住民俗的文化解读 7
3 《平凡的世界》中民间游戏娱乐民俗的文化解读 8
4 《平凡的世界》中人生仪礼民俗的文化解读 10
4.1 婚姻仪礼的文化解读 10
4.2 丧葬仪礼的文化解读 11
5 《平凡的世界》中信仰民俗的文化解读 13
5.1 自然崇拜的文化解读 13
5.2 祖先崇拜的文化解读 13
结论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引言
陕北——这片位于黄土高原的神奇土地,传统文化气息非常浓厚,这对当地民众的经济、社会、信仰等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渗透在生活的各个层面。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条件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且积淀深厚的民俗。
民俗与日常生活相互交织,带有浓厚的文化特征。“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P3陕北民俗即陕北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陕北民俗是陕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平凡的陕北人在平凡生活下日益形成的风俗和习惯,更是研究陕北文化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
《平凡的世界》中对陕北民俗民风做了大量的描写,通过对陕北民俗的描写来展现作品中人物性格特征,反映陕北地区所特有的文化生活。它反映了陕北民俗的历史面貌,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对《平凡的世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传承的生活文化。”[1]P3陕北民俗即陕北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陕北民俗是陕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平凡的陕北人在平凡生活下日益形成的风俗和习惯,更是研究陕北文化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
《平凡的世界》中对陕北民俗民风做了大量的描写,通过对陕北民俗的描写来展现作品中人物性格特征,反映陕北地区所特有的文化生活。它反映了陕北民俗的历史面貌,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对《平凡的世界》中民俗予以比较深刻的解读和研究,探寻其背后蕴藏的深邃久远、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对于理解陕北民众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态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试从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寻找作者是如何将自己对陕北这片热土的情感渗透在他的作品中,描绘自己家乡绚烂多彩的民俗风情,并通过对《平凡的世界》中陕北民俗分类分析,让读者设身处地感受深厚的陕北民俗文化,理解在厚重的文化熏陶下陕北人民平凡而伟大的生活体验。
1 《平凡的世界》中物质生产民俗的文化解读
物质生产民俗是指广大民众在一定的社会生态环境中创造出来、传承和享用的文化迹象,其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平凡的世界》中物质生产民俗进行文化解读,使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陕北的风土人情,进而了解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陕北黄土高原上物质生产民俗的整体风貌。
1.1 陕北农业民俗文化解读
对于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农民来说农业生产是十分重要的。农业民俗是他们在长期的观察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文化产物,内涵极为丰富,许多文学作品中对于农业民俗都有过精彩的描述。《平凡的世界》中对农业民俗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工具的描写,涉及的有犁、锄、镢头等。
《平凡的世界》一书中在说孙少安对牛的爱惜时写到:“平时耕地,只要他在场,就不让其他社员使役,常自己亲自执这犋犁。”[2]P69这里的犁是指耕地时所需的生产工具,多以坚硬的木材为原料,一般用牛、驴或骡子牵引,它适用于山地耕作。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地势不是十分平坦,多是丘陵和山区,自然环境恶劣,所以陕北农村耕地劳作用的都是这样的犁。
《平凡的世界》第二十章在写到少安得知润叶跑回来看他时这样写到:“他立刻对锄地的人说‘你们先锄,我回去有个事!’于是掂起锄头就大撒腿往回跑。”[2]P148这里的锄头也叫锄,是锄地的主要工具。种子生长出来,最主要的呵护与管理是锄地,把庄稼地的杂草用锄头锄干净有利于庄稼的茁壮成长,也有利于种子的丰收。锄地时一般选择晴天,这样锄过的地里的杂草才容易死掉,有经验的老农民有时候更是选择正当午时来锄地,所以便有了“锄禾日当午”这样的说法。
在描写孙少平由于长时间吃黑面馍而饿的头晕眼花时说到:“他有气无力的抡着镢头,尽量使自己不落后在别人的后面。”[2]P148在陕北农村不能使用机械耕作,所以除了犁以外,镢头也成了耕地的主要工具。镢头,由铁打制而成,长约一尺,宽约四寸,上方留有口,是为了安把。它的主要用途是:刨土、挖土豆、平整田地等。
《平凡的世界》中犁、锄头、镢头等农业生产工具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陕北许多简易、笨重的农业工具仍然存在,这些农业生产工具也是广大民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慢慢改进、创新而来的。这些笨重的农业生产工具,正象征着当地人坚韧的性格、顽强的生命力与意志,淳朴的民风。而少平、少安正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面对苦难,保持着坚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不抱怨不放弃,这显示出生活在陕北黄土地上劳动人民坚韧的生命意识。
1.2 陕北商业民俗文化解读
商业民俗的实质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贸易活动。在《平凡的世界》中有许多反映陕北黄土高原风貌的商业民俗,集市、庙会是作品中涉及较多的商业民俗现象。
集市是我国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我国定时、定点的集市贸易,大约兴起于殷商时代。”[1]P50在《平凡的世界》中大量描述的石圪节镇集市,只要遇集公社热闹的气氛立刻影响周围十几个村子,这时村里的婆姨女子们都会精心地打扮一番,到集市交易。这种到集市交易称为赶集或跟集。赶集的目的是为了置办自己家庭日用品以及生活必需品,过去由于人们的购买能力有限,集市也并不是天天都有,赶集的时间有的是逢三、六、九(每个月的初三、十三、二十三;初六、十六、二十六;初九、十九、二十九),有的是逢二、五、八,这些都是约定俗成的日子。正是如此“人们才把到这种有规律地变换时间和地点的集市去交易叫‘跟集’或‘赶场’。”[1]P51
在寺庙附近的集市自然便成了“庙会”,毋庸置疑集市贸易的另外一种呈现形式便是庙会,庙会在唐代已经存在。陕北曾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汇地,所以庙会在陕北分布十分广泛。作品中在田二挨批斗时写到“在庙坪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1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