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吕布形象之我见(附件)

摘 要《三国演义》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向来为人称赞,吕布便是作者运用笔墨不多,却刻画得入木三分的形象,极具丰富性和复杂性。吕布不仅是一位盖世英雄,骁勇善战;又是一个痴情男儿,真切温柔。他是铁汉,却也柔情,战场流血,为爱流泪的真男人。他为人坦荡,直率真诚,不似刘备假仁假义,不像曹操阴险狡诈。本文便从直率单纯、有情有义、尊重女性来展现我心中的吕布。
目 录
1引言 1
2吕布形象 2
2.1直率单纯,挑战礼教 2
2.2骁勇善战,武艺高强 5
2.3有勇有谋,有情有义 5
2.4痴恋佳人,听信妻子 7
3吕布悲剧结局形成的原因 8
3.1早期成长环境的影响 8
3.2吕布与当世格格不入的性情观念 9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1 引言
东汉末年,是骁勇战将辈出的年代,也是英雄豪杰陨落的时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句歌词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无数英雄的潮起潮落。依我所见,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中,刘备、曹操、关羽、周瑜等人,都算得上英雄,但能称之为盖世英雄者,唯有吕布。然而,《三国演义》极力宣扬忠、孝、仁、义、智的儒家思想时,却对挑战封建礼教和具有叛逆精神的吕布充满了矛盾,“他字里行间虽流溢出对吕布的赞扬,却走不出自古以来的主流价值观的束缚,跳不出宣扬封建正统思想的立场。”[1]P25。因而吕布便成了作者笔下的亡魂。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我认为吕布并非卑鄙无耻之人,而是一位有勇有谋,有情有义的真英雄。全书虽只用了不到六分之一的篇章来展现,却给我留下了战神吕布,痴情温侯的形象。吕布在东汉末年,诸侯割据的局势下,通过杀伐,占得一席之地。却终因为人坦荡,不善权谋,被人利用,成为他人手中玩弄的利器,直至毁灭。本文从客观事实出发,分析混乱局势,通过对吕布的解读,向人们展现丰富饱满的吕布形象,他并非仅是人们眼中见利忘义,有勇无谋之人,更是一名有情有义真性情,骁勇善战真英雄。 2 吕布形象
吕布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武艺高强,骁勇善战,是天生的将才。在战场上,他睥睨天下,傲视群雄,威武霸气,无一人敢与其争锋;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情场上,他天真单纯,痴情佳人,无私付出,却被人玩弄于鼓掌。从他始终坚持“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岂可郁郁久居他人之下”[2]P58人生理念中,可以看出吕布是一位拥有远大志向的豪杰,但他不善权谋,疏于心计,遇事驾马提戟,以武解决的行事方式,又让他吃尽了苦头。他爱恨分明的处事原则,简单直观的认知思维,很少分析扑朔迷离的局势,思考利益纠纷。他往往是做自己“想做的”,而不是“该做的,然而他直率单纯的行事方式,却与含蓄复杂的封建思想有着严重的冲突。本文便从吕布“直率单纯,挑战礼教”、“武艺高强,骁勇善战”、“有情有义,有勇有谋”、“深爱妻子,痴恋佳人”几个方面来展现我心中的吕布形象。
2.1直率单纯,挑战礼教
从古至今,大多人都将吕布视为反复无常,见利忘义之人,其主要原因就是吕布事丁原则杀丁原,事董卓而杀董卓,对吕布这种弑父行为而感到天理难容。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吕布的两次弑父行为严重地触犯了“孝”的封建礼教,因而吕布饱受争议。我认为,吕布先杀丁原,后诛董卓,正是他行事直率单纯,挑战封建礼教中愚忠、愚孝的表现。
通读《三国演义》,并未见吕布有视生命如草芥的行为,我认为他并非凶狠残暴之人。吕布杀丁原,并非偶然,正反映了吕布的政治追求,在乱世中努力地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他是一个具有超强战斗力的武将,而非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而扑朔迷离的社会局势,却不断地把他推向残酷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在你生我死的政治斗争中,不善权谋的吕布,只能通过杀伐征战这种直率单纯的方式,保全身家性命。
形象可以伪装,气质却是人性情最真实地展现,吕布杀丁投董这段故事深刻鲜明地体现出了吕布直率单纯的个性。阅读原著,我们可以看出吕布是一位胆气皆备的武将,也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吕布那颗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但是,吕布随丁原左右时,一直都显得默默无闻,从未有过征战沙场建功立业的机会。先有黄巾军起义,后有十常侍作乱,面对为国除害的良机,丁原却未让吕布率兵讨贼伐乱。在第三回中,董卓欲废帝立王,丁原极力阻碍,董卓大怒拔剑杀丁原时,李儒才发现吕布站在丁原背后,手持方天画戟,怒目而视。第二天丁原引军与董卓在城外交战,吕布随丁原到阵前,不离左右。吕布虽勇猛威武,胸有大志,但他伴随丁原左右却毫无作为,只算得上个贴身保镖。从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吕布会发出“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岂可郁郁久居他人之下”的感慨。在第三回中,李肃与吕布谈话这段材料,将吕布杀丁原的前因后果解释的一清二楚,为吕布杀丁原提供了充足有力的证据。
《三国演义》第三回合中写到:“布曰:“某在丁建阳处,亦出于无奈。肃曰:“贤弟有擎天驾海之才,四海孰不钦敬?功名富贵,如探囊取物,何言无奈而在人之下乎?布曰:“恨不逢其主耳。”肃笑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布曰:“兄在朝廷,观何人为世之英雄?”肃曰:“董卓为人敬贤礼士,赏罚分明,终成大业。”布曰:“某欲从之,恨无门路。”肃告布曰:“董公久慕大名,特令某将奉献赤兔马赠公。”布曰:“董公如此见爱,某将何以报之?”[2]P21
这段原文中,“某在丁建阳处,亦出于无奈”、“恨不逢其主耳”、“某欲从之,恨无门路”几句话,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吕布寄居丁原处,也是无可奈何。吕布感激丁原的知遇之恩,拜丁原为义父,希望得以重用,建功立业;但吕布更恨丁原的不重用,未得一官半职,只是把他收为义子,当作贴身保镖,从未有父子之情,使他积怨日益加深。恰逢董卓以高官厚禄待吕布,更把赤兔马赠与吕布,使吕布感到被重视,遇见了良主,觉得久待丁原会使得自己碌碌无为,不符合大丈夫顶天立地,建功立业的人生理念,这才有了吕布杀丁原,投靠董卓这段故事。吕布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人生轨迹因由自己掌控,不能为他人所左右,努力地实现自我价值,正是吕布挑战封建礼教中愚孝的表现。吕布行事直率果断,不似曹操那般阴险狡诈,策谋“两虎竞食”、“驱虎吞狼”之计来挑起争端,使得刘吕两军互相残杀;不像刘备假仁假义,失势时隐忍退让(徐州被夺),与吕布称兄道弟,却在吕布被抓时,暗下杀机,致使吕布命损白门楼,这都充分地体现出了吕布的直率单纯。《三国演义》第十九回写到:“及操上楼来,布叫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操回顾玄德曰!“何如?”玄德答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操令牵下楼缢之。布回顾玄德曰:“大耳儿!不记辕门射戟时耶?”[2]P145
吕布未曾料到,断送自己生命的,竟是满口仁义,视之为兄弟的刘备。吕布被擒之后,别无所念,只求刘备恋在旧情的份上,为他说请,以谋得一条生路。岂料刘备落井下石,彻底断绝了吕布生的希望。吕布以心交心,换来的却是刘备落井下石,将他推向了死亡的深渊。由此可见吕布太过单纯,亲信于人,最终葬送了性命。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吕布在生命的最后关头说道:“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从这段材料中,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看出吕布想事单纯,做事直率。他相信,辕门射戟救刘备,定会知恩必报,却不知人心叵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96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