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和《大地上的事情》的比较
题目《瓦尔登湖》和《大地上的事情》的比较[20191216163807]
内容摘要:工业文明的发展给当今社会造成了很多弊端: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心灵的枯竭﹑工业文明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等。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生态文学的关注。《瓦尔登湖》和《大地上的事情》 作为生态文学的代表作品,通过对自然生态的描绘,以文学的方式表达了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思考。本文从自然生态观﹑哲学思考和对现实生活的批判等三个方面,对这两部作品作比较研究。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大地上的事情》《瓦尔登湖》比较
目 录
一﹑ 引言 1
二﹑自然生态观的比较 1
(一)在自然的怀抱中欣赏美景 1
(二)与自然中的动物亲密接触 3
(三)对土地和劳动饱含着热情 4
三﹑哲学思考的比较 5
(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 5
(二)对人类如何解决精神危机的哲学思考 7
四﹑对现实批判的比较 8
(一)生活奢侈造成资源浪费 8
(二)人性破坏以致精神危机 9
(三)环境破坏导致动物灭绝 11
五﹑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瓦尔登湖》和《大地上的事情》的比较
一﹑引言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很多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心灵的枯竭﹑工业文明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等。这些问题促使人们进一步反思自我,由此也引起了人们对生态文学作品的关注。《瓦尔登湖》作为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生态文学的力作自然深受大众的喜爱,同时也引发了国际学术界对这部作品的研究。沃尔特·哈丁是研究这部作品的先驱,他几乎一生都致力于梭罗及其作品的研究,他认为瓦尔登湖有五种读法:“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作为一部文学名著以及作为一本神圣的书。” 在中国,生态散文作家苇岸无疑是受梭罗的《瓦尔登湖》影响最深的人,他在《大地上的事情》序言中曾提到:“在我阅读、写作面对的墙上,挂着两幅肖像,他们是列夫?托尔斯泰和亨利?戴维?梭罗。由于他们的著作,我建立了我的信仰。我对我的朋友说,我是生活在托尔斯泰和梭罗的‘阴影’中的人。”?苇岸的文学生涯始于诗歌,而促使他将精力转入散文创作的正是梭罗的《瓦尔登湖》,在他眼里,《瓦尔登湖》是一本举世无双的书,让他幸福的感到对它的喜爱超过了任何诗歌。
《大地上的事情》是苇岸创作的重要作品,这一作品和《瓦尔登湖》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和共性。两部作品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两部作品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哲学思考的角度不同;由于作者出生的时代不同,作品的写作背景也有很大差异;作者在文中的身份不同,梭罗是作为一个亲身经历隐居生活的观察者,而苇岸则是一个经常漫步于自然的徒步旅行者。尽管两部作品之间存在差异性,但同时也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本文
着重于对两部作品共性方面的比较,异中求同,从而反思当今人类社会种种不合理之处,探求人类未来的出路。
本文对《瓦尔登湖》和《大地上的事情》这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自然生态观;哲理感悟及人生思考;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批判。这三个方面的比较研究对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具有重大意义,能够让人类充分了解到自然对于我们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并促使人类思考人与自然究竟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以及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类应该如何解救自我,化解环境和精神危机。
二﹑自然生态观的比较
“我常常这样告诫自己,并且把它作为我生活的一个准则:只要你的天性能够感受,只要你尚有一颗未因年龄增长而泯灭的承受启示的心,你就应当经常去大自然中去走走。”苇岸如此说道。可见,在苇岸的天性中蕴含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对自然的热爱,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他继承和发扬了梭罗的生态思想,他提倡要对自然保持尊重和热爱。他们在各自的作品中对自然的描写无处不诗意,他们都热衷于:在自然的怀抱中欣赏美景;与自然中的生灵——可爱的动物们亲密接触;他们都对土地和劳动饱含热情。
(一)在自然的怀抱中欣赏美景
在阿尔卑斯山谷的道路旁有一个标语牌:“慢慢走,欣赏啊!”因为它的风景实在美极了,但是很少会有人驻足欣赏。这其实就像我们的生活,我们总是乘车在人生的道路上疾驰而过,却不肯将脚步放慢,静静的欣赏我们路过的美景。与我们当今的大部分人不同,梭罗和苇岸对于自然的美景如此陶醉,他们都喜爱在大自然中漫步,细致的观察和了解自然。
对于美丽的瓦尔登湖,梭罗赞美它是“神的一滴”,因为它实在是太干净了,就像是神的一滴眼泪,晶莹剔透。在独居的日子里,梭罗除了必要的劳作和阅读思考以外,大部分时间都喜欢在自然中度过。他在文中着重描写了他在瓦尔登湖度过的悠闲时光。他把船划到湖的中央,背靠在座位上,似梦非梦的醒着,静静地欣赏湖周围的美景。他觉得瓦尔登湖是风景中最美的姿容,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仿佛可以发掘出他最自然的天性,湖周围的树木像是它浓密的睫毛,而周围蓊郁的森林和群山是它突出的眉毛。平静的湖面如同一面光滑的镜子,但是你却敲不碎﹑打不破它,大自然会装饰它,尘埃也不会使它黯淡无光。梭罗愿意在那里消磨时光,他常常在船里弄笛,鲈鱼也被他的笛声吸引,燕子轻快的掠过水面,鱼儿在空中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梭罗认为没有什么地方比瓦尔登湖更接近于上帝和天堂了,他如此表达对瓦尔登的喜爱:我愿意做它的圆石岸,它的沙,它的水。
而深受梭罗影响的苇岸在他的作品——《大地上的事情》中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自然美景的动人画面。经常去大自然中走走,是苇岸的一条生活准则。苇岸用优美﹑质朴﹑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大地上动人的四季景色:早春三月如同歌声一样欢快,村庄就像一个篮子,盛满了阳光,但却盛不住孩子们的欢乐,老人在泥墙根下走动着晒着太阳,农民在田里劳作;到了夏季,麦子已经变成了耀眼的金黄色,微风拂过,麦浪阵阵;而秋季的田野已经被农民收拾的干干净净,庄稼已经被收割,果实也被采摘,落叶回归泥土的怀抱,秋季有一种悲壮的美丽;到了冬天,苇岸是多么渴望下一场大雪啊,纷纷扬扬的雪花如同农村的孩子们刚刚踏入校园一样活泼,它们飘落到大地上,不久将开出春天娇艳的花朵。自然的美景是如此的让人心醉神迷!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瓦尔登湖之于梭罗,大地之于苇岸,不仅仅是一个湖或是一片土地,而是寄予了他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如同桃花源之于陶渊明一样,梭罗和苇岸通过他们动人的文笔为我们描绘了他们理想中的桃花源,不受外界利益的纷纷扰扰,他们希望在自然中寻找一片心灵的圣地,这个地方是纯洁而又充满诗意的。他们强调:面对自然,我们应该抱着一种欣赏和感恩的心态,而非掠夺与征服。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在他的《远景》中描绘了梭罗和苇岸所向往的那种“诗意的栖居”。也许我们的生活正是缺乏这样一种“诗意”,我们应该在自然中“慢慢走,欣赏啊”。
(二)与自然中的动物亲密接触
在《瓦尔登湖》和《大地上的事情》中,让我们为之动容的不仅仅是美丽的风景,自然中的动物也为人类的生活增添了无数趣味。可以这样说,动物为自然带来了蓬勃的朝气和无限的生机。林间的动物是梭罗亲密的邻居,陪伴他度过一个个寂寞的日子。不约而同的,苇岸也与动物建立了亲密的联系。在他们眼里,动物是自然的精灵,同人类一样拥有平等生活的权利,人类无权干涉,人与动物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共生的状态。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专门开辟了两个章节(《禽兽为邻》和《冬天的禽兽》)来记录他与动物们共处的时光。在梭罗笔下,这些可爱的动物们和人类一样有尊严﹑有个性,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护。从文中了解到,老鼠常常光临梭罗的住所,甚至在梭罗还没有完全盖好房子时就已经在那里安了家,它们奔过他的皮鞋,爬上他的衣服,围在他的脚边吃面包屑,毫不客气的享受他的食物。但是梭罗对此并没有表示反感,反而处处透露出对它们的喜爱。美洲鹟在他的屋里做窝,知更鸟在他屋旁的松树上巢居着,像鹧鸪这样怕羞的鸟儿领着它的雏儿经过他的窗子。在森林中梭罗甚至看见了水獭和小浣熊,小松鼠和梭罗也特别地亲热。梭罗还津津有味地观察过两只蚂蚁打架,潜水鸟在湖中脱去它的羽毛,野鸭子在湖面上欢快的游来游去。在梭罗的笔下,这俨然是一个自然的动物世界,动物是如此的充满灵性,人和动物和谐相处在这里的得到了充分体现。在与动物亲近的过程中,梭罗感受到动物是这样的可爱,面对这样友好的朋友,人类又怎么忍心去伤害呢?
梭罗的这种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态度在《大地上的事情》中也有明显的展现。苇岸在他的作品中提到他最喜爱的就是麻雀。麻雀作为鸟类中的“平民”,是人类谦卑的邻居,是人类友好的朋友,它们的淳朴和生气让人有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没有哪一种鸟类会像麻雀这样与人类建立如此亲密的联系。黎明时分,苇岸常常被这些可爱的朋友们从睡梦中叫醒。除了麻雀,苇岸对田野中奔跑的野兔也十分喜爱,他把野兔视作土地的灵魂,正如同庄稼和土地密不可分一样。这些可爱的野兔,它们的耳朵比脑袋还长,两条后腿飞奔起来像一阵风,毛色是如泥土般质朴的颜色,是可爱的精灵。此外,苇岸还描写了他与其他动物的接触。他观察到蚂蚁筑巢的三种方式,大型蚁﹑中型蚁﹑小型蚁筑巢是完全不同的状态。他还细致的观察过熊蜂蜷曲散乱的尸体,蚂蚁如同勇士一般努力的拖回它的战利品,而在暴风雨中衔虫而归的鸟儿真像一个英雄。他对小动物们是如此的怜爱,以至于对自己偶然间犯下的错误无比内疚:因为自己的失误导致十几只蜜蜂死去。他在他的日记中,表达了他的歉意,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请原谅,胡蜂!由此可见,苇岸与梭罗一样,都喜爱和自然中的小动物们亲密接触。
透过这两部作品的比较,我们能够获得这样一个启示:动物和人一样具有在自然中平等生存的权利,在它们身上,我们能看到一种崇高和伟大。动物是充满灵性的,也是有尊严的,人与动物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共处的。梭罗和苇岸这种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无疑是对当今人类伤害动物的尖锐讽刺。
(三)对土地和劳动饱含着热情
劳动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从人类产生之初,就依靠劳动来维持自己的生活。爱默生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与这世界上的劳作保持着基本的关系。劳动将人类和土地联系起来了,在瓦尔登湖湖畔独居的日子,梭罗自食其力,亲自劳作,苇岸也对土地和劳作保持着一种巨大的热情。在他们来看,劳动能使我们亲近土地,在劳作的过程中我们能汲取到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能量。
在湖畔,梭罗自己动手建造房屋,耕种庄稼。在作品中有一个章节——《种豆》,为我们展示了他劳动的过程。他这样描写到,“我爱上了我的一行行豆子,虽然它们已经超出我的需要很多了。它们使我爱上了我的土地,因此我得到了力量,像安泰一样。”由此看来,梭罗劳动的目的其实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食物,更重要的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他能获得一种坚韧的力量和精神。他十分珍爱他的庄稼,因为那是汗水滴入泥土中生长出的果实。但是从另一点上来说,收获庄稼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当土拨鼠吃掉了他的豆子时,他理所当然的认为它有权利这么做,因为土地的果实应该被分享。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并不是要求土地上所有的成果都属于自己,而是应该学会分享,学会奉献,学会感恩。
内容摘要:工业文明的发展给当今社会造成了很多弊端: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心灵的枯竭﹑工业文明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等。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生态文学的关注。《瓦尔登湖》和《大地上的事情》 作为生态文学的代表作品,通过对自然生态的描绘,以文学的方式表达了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思考。本文从自然生态观﹑哲学思考和对现实生活的批判等三个方面,对这两部作品作比较研究。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大地上的事情》《瓦尔登湖》比较
目 录
一﹑ 引言 1
二﹑自然生态观的比较 1
(一)在自然的怀抱中欣赏美景 1
(二)与自然中的动物亲密接触 3
(三)对土地和劳动饱含着热情 4
三﹑哲学思考的比较 5
(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 5
(二)对人类如何解决精神危机的哲学思考 7
四﹑对现实批判的比较 8
(一)生活奢侈造成资源浪费 8
(二)人性破坏以致精神危机 9
(三)环境破坏导致动物灭绝 11
五﹑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瓦尔登湖》和《大地上的事情》的比较
一﹑引言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很多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心灵的枯竭﹑工业文明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等。这些问题促使人们进一步反思自我,由此也引起了人们对生态文学作品的关注。《瓦尔登湖》作为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生态文学的力作自然深受大众的喜爱,同时也引发了国际学术界对这部作品的研究。沃尔特·哈丁是研究这部作品的先驱,他几乎一生都致力于梭罗及其作品的研究,他认为瓦尔登湖有五种读法:“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作为一部文学名著以及作为一本神圣的书。” 在中国,生态散文作家苇岸无疑是受梭罗的《瓦尔登湖》影响最深的人,他在《大地上的事情》序言中曾提到:“在我阅读、写作面对的墙上,挂着两幅肖像,他们是列夫?托尔斯泰和亨利?戴维?梭罗。由于他们的著作,我建立了我的信仰。我对我的朋友说,我是生活在托尔斯泰和梭罗的‘阴影’中的人。”?苇岸的文学生涯始于诗歌,而促使他将精力转入散文创作的正是梭罗的《瓦尔登湖》,在他眼里,《瓦尔登湖》是一本举世无双的书,让他幸福的感到对它的喜爱超过了任何诗歌。
《大地上的事情》是苇岸创作的重要作品,这一作品和《瓦尔登湖》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和共性。两部作品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两部作品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哲学思考的角度不同;由于作者出生的时代不同,作品的写作背景也有很大差异;作者在文中的身份不同,梭罗是作为一个亲身经历隐居生活的观察者,而苇岸则是一个经常漫步于自然的徒步旅行者。尽管两部作品之间存在差异性,但同时也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本文
着重于对两部作品共性方面的比较,异中求同,从而反思当今人类社会种种不合理之处,探求人类未来的出路。
本文对《瓦尔登湖》和《大地上的事情》这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自然生态观;哲理感悟及人生思考;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批判。这三个方面的比较研究对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具有重大意义,能够让人类充分了解到自然对于我们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并促使人类思考人与自然究竟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以及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类应该如何解救自我,化解环境和精神危机。
二﹑自然生态观的比较
“我常常这样告诫自己,并且把它作为我生活的一个准则:只要你的天性能够感受,只要你尚有一颗未因年龄增长而泯灭的承受启示的心,你就应当经常去大自然中去走走。”苇岸如此说道。可见,在苇岸的天性中蕴含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对自然的热爱,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他继承和发扬了梭罗的生态思想,他提倡要对自然保持尊重和热爱。他们在各自的作品中对自然的描写无处不诗意,他们都热衷于:在自然的怀抱中欣赏美景;与自然中的生灵——可爱的动物们亲密接触;他们都对土地和劳动饱含热情。
(一)在自然的怀抱中欣赏美景
在阿尔卑斯山谷的道路旁有一个标语牌:“慢慢走,欣赏啊!”因为它的风景实在美极了,但是很少会有人驻足欣赏。这其实就像我们的生活,我们总是乘车在人生的道路上疾驰而过,却不肯将脚步放慢,静静的欣赏我们路过的美景。与我们当今的大部分人不同,梭罗和苇岸对于自然的美景如此陶醉,他们都喜爱在大自然中漫步,细致的观察和了解自然。
对于美丽的瓦尔登湖,梭罗赞美它是“神的一滴”,因为它实在是太干净了,就像是神的一滴眼泪,晶莹剔透。在独居的日子里,梭罗除了必要的劳作和阅读思考以外,大部分时间都喜欢在自然中度过。他在文中着重描写了他在瓦尔登湖度过的悠闲时光。他把船划到湖的中央,背靠在座位上,似梦非梦的醒着,静静地欣赏湖周围的美景。他觉得瓦尔登湖是风景中最美的姿容,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仿佛可以发掘出他最自然的天性,湖周围的树木像是它浓密的睫毛,而周围蓊郁的森林和群山是它突出的眉毛。平静的湖面如同一面光滑的镜子,但是你却敲不碎﹑打不破它,大自然会装饰它,尘埃也不会使它黯淡无光。梭罗愿意在那里消磨时光,他常常在船里弄笛,鲈鱼也被他的笛声吸引,燕子轻快的掠过水面,鱼儿在空中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梭罗认为没有什么地方比瓦尔登湖更接近于上帝和天堂了,他如此表达对瓦尔登的喜爱:我愿意做它的圆石岸,它的沙,它的水。
而深受梭罗影响的苇岸在他的作品——《大地上的事情》中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自然美景的动人画面。经常去大自然中走走,是苇岸的一条生活准则。苇岸用优美﹑质朴﹑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大地上动人的四季景色:早春三月如同歌声一样欢快,村庄就像一个篮子,盛满了阳光,但却盛不住孩子们的欢乐,老人在泥墙根下走动着晒着太阳,农民在田里劳作;到了夏季,麦子已经变成了耀眼的金黄色,微风拂过,麦浪阵阵;而秋季的田野已经被农民收拾的干干净净,庄稼已经被收割,果实也被采摘,落叶回归泥土的怀抱,秋季有一种悲壮的美丽;到了冬天,苇岸是多么渴望下一场大雪啊,纷纷扬扬的雪花如同农村的孩子们刚刚踏入校园一样活泼,它们飘落到大地上,不久将开出春天娇艳的花朵。自然的美景是如此的让人心醉神迷!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瓦尔登湖之于梭罗,大地之于苇岸,不仅仅是一个湖或是一片土地,而是寄予了他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如同桃花源之于陶渊明一样,梭罗和苇岸通过他们动人的文笔为我们描绘了他们理想中的桃花源,不受外界利益的纷纷扰扰,他们希望在自然中寻找一片心灵的圣地,这个地方是纯洁而又充满诗意的。他们强调:面对自然,我们应该抱着一种欣赏和感恩的心态,而非掠夺与征服。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在他的《远景》中描绘了梭罗和苇岸所向往的那种“诗意的栖居”。也许我们的生活正是缺乏这样一种“诗意”,我们应该在自然中“慢慢走,欣赏啊”。
(二)与自然中的动物亲密接触
在《瓦尔登湖》和《大地上的事情》中,让我们为之动容的不仅仅是美丽的风景,自然中的动物也为人类的生活增添了无数趣味。可以这样说,动物为自然带来了蓬勃的朝气和无限的生机。林间的动物是梭罗亲密的邻居,陪伴他度过一个个寂寞的日子。不约而同的,苇岸也与动物建立了亲密的联系。在他们眼里,动物是自然的精灵,同人类一样拥有平等生活的权利,人类无权干涉,人与动物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共生的状态。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专门开辟了两个章节(《禽兽为邻》和《冬天的禽兽》)来记录他与动物们共处的时光。在梭罗笔下,这些可爱的动物们和人类一样有尊严﹑有个性,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护。从文中了解到,老鼠常常光临梭罗的住所,甚至在梭罗还没有完全盖好房子时就已经在那里安了家,它们奔过他的皮鞋,爬上他的衣服,围在他的脚边吃面包屑,毫不客气的享受他的食物。但是梭罗对此并没有表示反感,反而处处透露出对它们的喜爱。美洲鹟在他的屋里做窝,知更鸟在他屋旁的松树上巢居着,像鹧鸪这样怕羞的鸟儿领着它的雏儿经过他的窗子。在森林中梭罗甚至看见了水獭和小浣熊,小松鼠和梭罗也特别地亲热。梭罗还津津有味地观察过两只蚂蚁打架,潜水鸟在湖中脱去它的羽毛,野鸭子在湖面上欢快的游来游去。在梭罗的笔下,这俨然是一个自然的动物世界,动物是如此的充满灵性,人和动物和谐相处在这里的得到了充分体现。在与动物亲近的过程中,梭罗感受到动物是这样的可爱,面对这样友好的朋友,人类又怎么忍心去伤害呢?
梭罗的这种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态度在《大地上的事情》中也有明显的展现。苇岸在他的作品中提到他最喜爱的就是麻雀。麻雀作为鸟类中的“平民”,是人类谦卑的邻居,是人类友好的朋友,它们的淳朴和生气让人有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没有哪一种鸟类会像麻雀这样与人类建立如此亲密的联系。黎明时分,苇岸常常被这些可爱的朋友们从睡梦中叫醒。除了麻雀,苇岸对田野中奔跑的野兔也十分喜爱,他把野兔视作土地的灵魂,正如同庄稼和土地密不可分一样。这些可爱的野兔,它们的耳朵比脑袋还长,两条后腿飞奔起来像一阵风,毛色是如泥土般质朴的颜色,是可爱的精灵。此外,苇岸还描写了他与其他动物的接触。他观察到蚂蚁筑巢的三种方式,大型蚁﹑中型蚁﹑小型蚁筑巢是完全不同的状态。他还细致的观察过熊蜂蜷曲散乱的尸体,蚂蚁如同勇士一般努力的拖回它的战利品,而在暴风雨中衔虫而归的鸟儿真像一个英雄。他对小动物们是如此的怜爱,以至于对自己偶然间犯下的错误无比内疚:因为自己的失误导致十几只蜜蜂死去。他在他的日记中,表达了他的歉意,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请原谅,胡蜂!由此可见,苇岸与梭罗一样,都喜爱和自然中的小动物们亲密接触。
透过这两部作品的比较,我们能够获得这样一个启示:动物和人一样具有在自然中平等生存的权利,在它们身上,我们能看到一种崇高和伟大。动物是充满灵性的,也是有尊严的,人与动物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共处的。梭罗和苇岸这种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无疑是对当今人类伤害动物的尖锐讽刺。
(三)对土地和劳动饱含着热情
劳动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从人类产生之初,就依靠劳动来维持自己的生活。爱默生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与这世界上的劳作保持着基本的关系。劳动将人类和土地联系起来了,在瓦尔登湖湖畔独居的日子,梭罗自食其力,亲自劳作,苇岸也对土地和劳作保持着一种巨大的热情。在他们来看,劳动能使我们亲近土地,在劳作的过程中我们能汲取到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能量。
在湖畔,梭罗自己动手建造房屋,耕种庄稼。在作品中有一个章节——《种豆》,为我们展示了他劳动的过程。他这样描写到,“我爱上了我的一行行豆子,虽然它们已经超出我的需要很多了。它们使我爱上了我的土地,因此我得到了力量,像安泰一样。”由此看来,梭罗劳动的目的其实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食物,更重要的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他能获得一种坚韧的力量和精神。他十分珍爱他的庄稼,因为那是汗水滴入泥土中生长出的果实。但是从另一点上来说,收获庄稼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当土拨鼠吃掉了他的豆子时,他理所当然的认为它有权利这么做,因为土地的果实应该被分享。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并不是要求土地上所有的成果都属于自己,而是应该学会分享,学会奉献,学会感恩。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