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霸王别姬小说艺术到电影艺术的嬗变
摘 要《霸王别姬》作为李碧华的经典小说讲述了一个依恋与叛离的故事,而陈凯歌导演将小说拍摄成了电影《霸王别姬》给观众带来了视觉感受上的差异。这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模式和呈现方法,构成了别样的故事主题和美学风貌。电影对小说的改编在故事主题的变更上主要体现在从情感的缠绵到情感的纠结、从人性的阐释到人性的反思;在叙事结构的转化上主要体现在从小说语言结构到电影画面结构的改变、从时间线索到空间线索的改变;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主要体现在程蝶衣是从褪去痴迷到执迷而终,段小楼是从落难“霸王”到背叛“霸王”。
目 录
引 言 1
1 故事主题的变更 3
1.1从情感的缠绵到情感的纠结 3
1.2从人性的阐释到人性的反思 4
2 叙事结构的转换 7
2.1从小说语言结构到电影画面结构 7
2.2从时间线索到空间线索 8
3 人物形象的重新塑造 10
3.1程蝶衣——从褪去痴迷到执迷而终 10
3.2段小楼——从落难“霸王”到背叛“霸王” 11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引 言
香港女作家李碧华善于书写恋情,被称为“天下言情第一人”,其小说《霸王别姬》是以京剧为背景讲述了两个男人之间的爱恨纠缠。20 世纪90 年代,陈凯歌将其改编成了电影,影片面世以后,同样赢得了国内外无数的赞誉捧回了一系列的奖项。影片《霸王别姬》的成功,一方面让导演陈凯歌成功的跨入全球文化文明语境,另一方面也让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霸王别姬的故事在全世界传播开来,同时让李碧华的小说再次得到畅销。
在中外电影史上,有很多的经典影片都是由小说改编而来,如《海上钢琴师》《肖申克的救赎》《红高粱》等等。文学名著具备跨越时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和审美取向,是人类世界无价的珍宝。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长久的艺术魅力的背后潜在庞大的商业价值,吸引着电影导演将其从文字艺术转化为视觉艺术。电影将形象的、固化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影像,让观众进行观赏,然而众所周知,文学名著已经在读者心目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这为电影艺术的再创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很多由文学名著改编成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影片受到了褒贬不一的评价。本文选取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为钻研研讨对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影片本身获得了良好的反响,甚至为原著带来了二次生命。当然,电影在改编过程中并非完全的尊重原著,而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有效的艺术处理,“尽管剧本是由李碧华和芦苇为陈凯歌在1992年1月改编而成的,电影中不少情节却与李碧华的原著有相当大的出入。”[1]P93在抽象文学向具象影片的转化过程中,导演进行了哪些有效的艺术处理,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 故事主题的变更
小说和电影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民国初年,主要是以古典京剧《霸王别姬》为背景发展的。小说和电影的主干故事是一致的,讲述的是年幼期间被母亲卖到梨园的小豆子,与处处爱护他、照顾他的师兄小石头之间的一段孽缘。小豆子在经历了被母亲切断手指、被师父残酷训练、被张公公的“奸辱”等等凄惨经历之后,从心坎深处完全接收了虞姬的身份,成为一名杰出的花旦,艺名程蝶衣。石头哥哥在戏剧中成为舞刀弄剑的花脸,艺名段小楼。两个人在生活中是相互依靠的兄弟,在台上演绎着英雄美人的爱意。无奈程蝶衣入戏太深,混淆了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将段小楼当成了恋人。但段小楼却娶了一个菊仙这个妻子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程蝶衣和菊仙为了抢夺霸王,处处过招。然而菊仙最终被逼自杀,段小楼却偷渡到了香港。多年以后,程蝶衣随团到香港表演,遇见了段小楼,在最后一次演出了《霸王别姬》。小说中的程蝶衣最终从心理上回归了男性身份,找了老伴过着平淡的生活,然而电影中的程蝶衣在最后一次合唱《霸王别姬》中举剑自刎。两个人的命运在历史的洪流之中飘荡难以自主,经历了日本侵华、新中国成立和文化大革命的时代变迁,两人的生命与舞台达到了真正的融合,让人不禁感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电影《霸王别姬》是由李碧华与芦苇共同担任编剧,正因为如此,剧本才会在很大程度上忠于原著,导演陈凯歌说“咱们踏上了一个风火轮。这三个人已经可以形成一个轮子了,谁在中间都无所谓。”[2]P7他所说的三个轮子就是蝶衣、小楼和菊仙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将这三个人的关系把握好,戏剧的动力就得到了保留,其他细微的改动只是让冲突更加集中,不致于变成僵化的照搬原著。电影对小说原文的改编在故事主题的变更上主要体现在从情感的缠绵到情感的纠结、从人性的阐释到人性的反思。
1.1从情感的缠绵到情感的纠结
《霸王别姬》小说和电影讲述的都是蝶衣、小楼和菊仙之间的爱恨纠葛,小说中程蝶衣与段小楼唱完最后一场《霸王别姬》以后就回归到自己的男性身份,找了老伴,过着平凡的生活。电影中的结尾无疑更加悲壮也更惨烈,比小说中多出了一个“虞姬”,上演了一场“三虞夺项”的戏码,菊仙自杀,程蝶衣在最后一场《霸王别姬》中也自杀身亡,男人的自私和背叛始终难以阻止女人的不离不弃和至死相随。可以说,电影比小说的情感更加深刻、纠结、厚重。
李碧华的小说中,幼年的程蝶衣被称为小豆子,当时的小豆子还是一个男性意识非常强的人,他不自觉的排斥女性意识在自己身上蔓延,在背诵《思凡》中女性意识比较强的台词“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3]P58,一直念成“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3]P59。这种行为惹怒了班主,师父一怒之下把还冒着烟的眼袋头捅进了他的嘴巴里,顿时嘴巴鲜血直流。在小说中,实施这项行为的是师父,是师父将小豆子塑造成了一名女性,当小豆子终于唱出“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的时候,可以说女性的身份已经在小豆子的身上发芽和生长。在陈凯歌的电影中,导演却将帮助小豆子完成这一重大转变的人物换成了“霸王”段小楼,林勇在评价这一段戏的时候一语中的的指出:“烟袋在嘴里抽插,鲜血从嘴角渗出,巧妙地把一幅处女破瓜图搬上了大银幕。”[1]P96段小楼从某种意义上成为“虞姬”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男人,虞姬用自己的后半生来坚守一生一世相随,为霸王生为霸王死的训令。
“虞姬”程蝶衣无论在舞台上还是现实中始终恪守着对于霸王的忠贞,但是霸王却要娶妻过正常人的生活,程蝶衣的性别注定无法成为生活中的“虞姬”与霸王长相厮守,于是将舞台视为唯一的精神依托。他痴爱戏装、首饰和盘面,因为这些都是在帮她巩固虞姬的身份,但是自己执着的唯一的身份也被小四挤走了,当段小楼默认了小四扮演的虞姬,程蝶衣一直执着的舞台的梦想也轰然倒塌了。程蝶衣失去了自己的舞台和“霸王”,将这种怨气放在了生活中的“虞姬” 菊仙身上,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菊仙会以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捍卫了自己的身份,这让程蝶衣望而却步。这场三个虞姬夺霸王的戏码,最终以程蝶衣的惨败收场。小说中,原作者李碧华没有安排小四成为“虞姬”,导演陈凯歌进行了这种设计,这种设计让人物之间的情感从缠绵到纠结,让情感矛盾愈加尖锐。
目 录
引 言 1
1 故事主题的变更 3
1.1从情感的缠绵到情感的纠结 3
1.2从人性的阐释到人性的反思 4
2 叙事结构的转换 7
2.1从小说语言结构到电影画面结构 7
2.2从时间线索到空间线索 8
3 人物形象的重新塑造 10
3.1程蝶衣——从褪去痴迷到执迷而终 10
3.2段小楼——从落难“霸王”到背叛“霸王” 11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引 言
香港女作家李碧华善于书写恋情,被称为“天下言情第一人”,其小说《霸王别姬》是以京剧为背景讲述了两个男人之间的爱恨纠缠。20 世纪90 年代,陈凯歌将其改编成了电影,影片面世以后,同样赢得了国内外无数的赞誉捧回了一系列的奖项。影片《霸王别姬》的成功,一方面让导演陈凯歌成功的跨入全球文化文明语境,另一方面也让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霸王别姬的故事在全世界传播开来,同时让李碧华的小说再次得到畅销。
在中外电影史上,有很多的经典影片都是由小说改编而来,如《海上钢琴师》《肖申克的救赎》《红高粱》等等。文学名著具备跨越时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和审美取向,是人类世界无价的珍宝。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长久的艺术魅力的背后潜在庞大的商业价值,吸引着电影导演将其从文字艺术转化为视觉艺术。电影将形象的、固化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影像,让观众进行观赏,然而众所周知,文学名著已经在读者心目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这为电影艺术的再创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很多由文学名著改编成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影片受到了褒贬不一的评价。本文选取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为钻研研讨对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影片本身获得了良好的反响,甚至为原著带来了二次生命。当然,电影在改编过程中并非完全的尊重原著,而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有效的艺术处理,“尽管剧本是由李碧华和芦苇为陈凯歌在1992年1月改编而成的,电影中不少情节却与李碧华的原著有相当大的出入。”[1]P93在抽象文学向具象影片的转化过程中,导演进行了哪些有效的艺术处理,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 故事主题的变更
小说和电影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民国初年,主要是以古典京剧《霸王别姬》为背景发展的。小说和电影的主干故事是一致的,讲述的是年幼期间被母亲卖到梨园的小豆子,与处处爱护他、照顾他的师兄小石头之间的一段孽缘。小豆子在经历了被母亲切断手指、被师父残酷训练、被张公公的“奸辱”等等凄惨经历之后,从心坎深处完全接收了虞姬的身份,成为一名杰出的花旦,艺名程蝶衣。石头哥哥在戏剧中成为舞刀弄剑的花脸,艺名段小楼。两个人在生活中是相互依靠的兄弟,在台上演绎着英雄美人的爱意。无奈程蝶衣入戏太深,混淆了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将段小楼当成了恋人。但段小楼却娶了一个菊仙这个妻子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程蝶衣和菊仙为了抢夺霸王,处处过招。然而菊仙最终被逼自杀,段小楼却偷渡到了香港。多年以后,程蝶衣随团到香港表演,遇见了段小楼,在最后一次演出了《霸王别姬》。小说中的程蝶衣最终从心理上回归了男性身份,找了老伴过着平淡的生活,然而电影中的程蝶衣在最后一次合唱《霸王别姬》中举剑自刎。两个人的命运在历史的洪流之中飘荡难以自主,经历了日本侵华、新中国成立和文化大革命的时代变迁,两人的生命与舞台达到了真正的融合,让人不禁感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电影《霸王别姬》是由李碧华与芦苇共同担任编剧,正因为如此,剧本才会在很大程度上忠于原著,导演陈凯歌说“咱们踏上了一个风火轮。这三个人已经可以形成一个轮子了,谁在中间都无所谓。”[2]P7他所说的三个轮子就是蝶衣、小楼和菊仙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将这三个人的关系把握好,戏剧的动力就得到了保留,其他细微的改动只是让冲突更加集中,不致于变成僵化的照搬原著。电影对小说原文的改编在故事主题的变更上主要体现在从情感的缠绵到情感的纠结、从人性的阐释到人性的反思。
1.1从情感的缠绵到情感的纠结
《霸王别姬》小说和电影讲述的都是蝶衣、小楼和菊仙之间的爱恨纠葛,小说中程蝶衣与段小楼唱完最后一场《霸王别姬》以后就回归到自己的男性身份,找了老伴,过着平凡的生活。电影中的结尾无疑更加悲壮也更惨烈,比小说中多出了一个“虞姬”,上演了一场“三虞夺项”的戏码,菊仙自杀,程蝶衣在最后一场《霸王别姬》中也自杀身亡,男人的自私和背叛始终难以阻止女人的不离不弃和至死相随。可以说,电影比小说的情感更加深刻、纠结、厚重。
李碧华的小说中,幼年的程蝶衣被称为小豆子,当时的小豆子还是一个男性意识非常强的人,他不自觉的排斥女性意识在自己身上蔓延,在背诵《思凡》中女性意识比较强的台词“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3]P58,一直念成“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3]P59。这种行为惹怒了班主,师父一怒之下把还冒着烟的眼袋头捅进了他的嘴巴里,顿时嘴巴鲜血直流。在小说中,实施这项行为的是师父,是师父将小豆子塑造成了一名女性,当小豆子终于唱出“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的时候,可以说女性的身份已经在小豆子的身上发芽和生长。在陈凯歌的电影中,导演却将帮助小豆子完成这一重大转变的人物换成了“霸王”段小楼,林勇在评价这一段戏的时候一语中的的指出:“烟袋在嘴里抽插,鲜血从嘴角渗出,巧妙地把一幅处女破瓜图搬上了大银幕。”[1]P96段小楼从某种意义上成为“虞姬”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男人,虞姬用自己的后半生来坚守一生一世相随,为霸王生为霸王死的训令。
“虞姬”程蝶衣无论在舞台上还是现实中始终恪守着对于霸王的忠贞,但是霸王却要娶妻过正常人的生活,程蝶衣的性别注定无法成为生活中的“虞姬”与霸王长相厮守,于是将舞台视为唯一的精神依托。他痴爱戏装、首饰和盘面,因为这些都是在帮她巩固虞姬的身份,但是自己执着的唯一的身份也被小四挤走了,当段小楼默认了小四扮演的虞姬,程蝶衣一直执着的舞台的梦想也轰然倒塌了。程蝶衣失去了自己的舞台和“霸王”,将这种怨气放在了生活中的“虞姬” 菊仙身上,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菊仙会以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捍卫了自己的身份,这让程蝶衣望而却步。这场三个虞姬夺霸王的戏码,最终以程蝶衣的惨败收场。小说中,原作者李碧华没有安排小四成为“虞姬”,导演陈凯歌进行了这种设计,这种设计让人物之间的情感从缠绵到纠结,让情感矛盾愈加尖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