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伯龙根之歌中死亡的价值研究(附件)
摘 要对于《尼伯龙根之歌》这部德意志民族史上最伟大的民族史诗而言,其中基本的主题和意象是死亡,也是其价值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死亡中所蕴含的所有恐怖、悲伤的背后其实是德意志民族对美好的另外一种诠释。文中哈根之死和许特格之死表现了德意志民族特有的死亡价值观。男女主角的死亡则是和其自身的命运的悲剧有关,而且整部史诗还隐含了民族命运与性格的悲剧以及性别和人性的悲剧。而史诗中就连描写的狂欢亦是向死的狂欢,其中突出的表现了德意志人对待死亡独特的看法。这也是德意志民族其民族精神的最好的诠释。
目 录
引言 1
1 《尼伯龙根之歌》中死亡存在的必然性 2
2 《尼伯龙根之歌》中人物的死亡价值 3
2.1 英雄西格弗里特之死 3
2.2 骑士许格特之死 4
2.3 恶人哈根之死 5
2.4 复仇者克里姆希尔特之死 5
3 《尼伯龙根之歌》死亡的升华 7
结 语 9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1 引言
德意志民族的民族精神有四个方面:文化的精神、理性的精神、宗教的精神和进取的精神。德国也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民族精神的概念,并对民族精神的内涵进行了总结和研究,民族精神遗产在中德统一和战后经济起飞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前,对民族精神的误解也给德国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后民族意识的混乱也给德国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对德国的民族精神及其传承的解析和探究,不仅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这个国家的神秘,也在我们自己身上充分认识和认知对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教育意义的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西方文明史里曾经提到过:“《尼伯龙根之歌》这部巨作对德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当而在十三世纪德国的传颂度非常广的宫廷抒情诗和以英国著名的亚圣亚瑟王来作为原型的骑士文学都同时受到了法国这个时期文学著作的深深影响,而《尼伯龙根之歌》则是土生土长的蕴含着德国文化的文学。”[1]P370在十九世纪初的十年中,德意志人爱国情绪普遍高涨。因而《尼伯龙根之歌》就从一部一般的史诗上升到德意志人的典范性史诗,也就是民族的史诗。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德国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众自觉接受“尼伯龙根之歌”占据主导地位。而早期浪漫派早在这之前就对《尼伯龙根之歌》以及古代的史诗进行了透彻的研究。他们对已经消逝在时间长河中的中世纪有着非常的向往,把它看成是精神层面和现实层面的理想国度。而拿破仑的崛起则打破了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延续了将近千年的光环。在这样的境况下,德意志人就产生了在现实中丢失的东西应该在其他的领域得到补偿,而且要兼具过去的重要意义。《尼伯龙根之歌》也因为这样成为从古德语翻译过来的、与中世纪有关的新作品中最重要的之一。
《尼伯龙根之歌》这部史诗巨著的研究是现今多国学者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其史诗中所包含的精神和德意志民族的价值观念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的研究材料。而这部巨著的字里行间都逃脱不了对死亡的价值的描述。因此本文将从其中的死亡的价值研究开始,来了解德意志的民族的精神。
2 《尼伯龙根之歌》中死亡存在的必然性
死亡是必然的,不仅对于在思考死亡的我们,而且是整个社会群体中的所有人类成员,都须将死亡认作人类的一个基本状况。只要是一个有着正常寿命的人,他就必须承受至少痛失某些亲近之人的重压。死亡是人类能力有限性的一个非常之重的佐证和一个十分明了的象征。它是人类能力的极限和人类发展的屏障,是人所不能突破和改变的。对于死亡的必然性,从古至今的哲人进行了大量的论证和思索。马克思在《异化及其克服》中对于死亡的论证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他曾经这样说道过:“死似乎是对特定的个体的冷酷的胜利,并似乎是同它们的统一相矛盾的;但是个体不过是一个特定的类的存在物,而作为这样的存在物是迟早要死的。”[4]P560这段话也是《尼伯龙根之歌》很多人物的死亡前的心声。而这种心理则是整个德意志民族对待死亡的体现,他们认为只有死亡才是一个人最大的价值体现,或者保家卫国,战死沙场;或者忠于誓言慷慨赴死。这就是他们所能理解到的生命的崇高。英国美学家爱德蒙?伯克曾说:“谁能以某种方式适合造成的东西,概念是痛苦或危险的,那些可怕的事情,或接近的可怕的事情,在恐怖或类似的东西发挥作用,就是一种崇高的来源。”[5]P39死亡的最高层次的表现即是崇高。在每个民族的传统的文化的认知当中,死亡的最高级的表现崇高都有不同于其它民族文化的不同的原型。而这些不同的原型有的是本民族的祖先超越死亡困顿的经验的沉淀,有的是民族精神集体的一种无意识的体现,也是整个民族对于死亡的认知的价值体现。哈根和许特格这两个人物的死就是整个日耳曼民族的崇高美最早的原型体现。哈根的死所表达出来的是以忠诚的意志来超越对死亡的困顿。史诗中哈根的整个生命中充斥着生与死的激烈冲突,使其徘徊在恶与善的两边、美与丑的两端。他如同邪恶的怪物不停制造杀戮的最初想法是护主忠君,是保护主人贡特尔和勃艮第王国安危的一种表现。
这一形象正是生动表现了德意志民族的性格特征。在其民族的认知中死亡价值在于精神的超越。《尼伯龙根之歌》中的此种表现方式加深了整个德国民族对无畏、忠忠勇、信义、忠实等精神品格的推崇,用其激励本民族。同时也使《尼伯龙根之歌》的死亡成为必然。
3 《尼伯龙根之歌》中人物的死亡价值
死亡和悲剧有着天生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亚里士多德曾在其著作《诗学》中提及,用怜悯和恐惧作为悲剧的美学效果,死亡是悲剧的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以死亡为中心思想的主题在文学作品中有着恒久的审美价值,死亡的本身其实并不是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所要表达的真正目的,而真正的目的旨在通过描写死亡的种来诠释生的意义,从而引导作品的拜读者来思考生与死之间的问题,从而能够自我认知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尼伯龙根之歌》这部史诗中人物的每一种死法并不是单纯的死亡描写,而是要从中体现出人物个人命运的悲剧、民族的悲剧。
2.1 英雄西格弗里特之死
纵观整部史诗雄西格弗里特的死亡章节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史诗中的西格弗里特的形象是正面的,是大无畏的。他的一生为后人所赞颂。而他的死却如鲁迅所说的:“悲剧是将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来毁灭给人看。”[2]P192193从史诗中的情节中来看,西格弗里特的死从表面来看是因为他人的背叛和贪婪。但是从深层次而言,与其说他是死于他人之手,还不如说是其性格中的贪婪、稚嫩和卑琐的悲剧性本质所使然,也是当时作者所在的大背景下的另一种人生演绎。但是史诗中同样没有掩盖这位男主人公的缺点,相反的是用了冗长的章节来刻画他的贪婪、稚嫩和卑琐。其如草莽般的偷掠行为背离了一个作为国王与骑士应有的品质。如情节中他穿戴着隐身帽隐去了他的身体,却也让他释放出了他身体里隐藏的阴暗之源。这位男主人公的悲剧也是等级社会制度下的悲剧。他身为一国之主却自扮奴隶为恭特尔牵马的做派,这就意味着打破了壁垒,损坏了那个时代的最基本的游戏规则。而他的两位王后之间的激烈争吵,也不能简简单单地当作普通的女人之间的争风吃醋,其本质上实则是对当时社会的登记制度的维护和对自身的社会地位的坚定支持。在大时代背景下以身份等级作为为人处世的这种默认规则下,所有的人仅能依照等级来行事。
西格弗里特这种玩世不恭的游戏态度极大地破坏了等级制度的规则,因而才会必然造成了自己的死亡的悲剧。英雄的逝去固然是一种莫大的悲哀,然而更大的悲哀在于英雄自身所存在的致命缺憾和时代、文化以及制度对其的局限性,从而让读者能够体会到其中的怜悯和恐惧感,从而追求到悲剧的审美的效果。而从整个民族的角度来看,英雄之死也暗示了整个德国民众的命运多舛。而史诗中描写的他的后背心与希腊神话中的民族英雄阿基琉斯的脚踝有相似的妙用。倘若阿基琉斯的缺点是古代希腊人民对自身的一种清醒的认识。阿基琉斯的一生则是古代希腊的大智慧者对本民族的未来的担忧。其实西格弗里特的后背缺陷也是同样的含义。西格弗里特拥有着常人难以拥有的勇往直前、艺高胆大和纯质良玉的好的品质从而一直被德意志人所喜爱。同样的他的贪婪、凶狠、稚嫩的特点,也基本符合德意志民族对自身的一种认知。这也是最早始于古老的日耳曼人民到处掠夺的早期生活和对财宝的态度而从不会有任何的道德约束。贪婪、凶狠和稚嫩不仅是西格弗里特一个人的缺陷,同样是德意志民族当中的反面。从德国历史的角度来看,正是这些特点,一次又一次地将德国推向分裂、战争,这些偶然的历史事件隐含着悲剧的历史必然性。德国人民在历史上的悲剧史证明了史诗对民族的深刻反思。西格弗里特的一生使读者对英雄悲剧的怜悯,对残忍的恐惧,并通过这些情绪,从中得到对个人、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的深刻认识,从而达到死亡价值的体现。
目 录
引言 1
1 《尼伯龙根之歌》中死亡存在的必然性 2
2 《尼伯龙根之歌》中人物的死亡价值 3
2.1 英雄西格弗里特之死 3
2.2 骑士许格特之死 4
2.3 恶人哈根之死 5
2.4 复仇者克里姆希尔特之死 5
3 《尼伯龙根之歌》死亡的升华 7
结 语 9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1 引言
德意志民族的民族精神有四个方面:文化的精神、理性的精神、宗教的精神和进取的精神。德国也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民族精神的概念,并对民族精神的内涵进行了总结和研究,民族精神遗产在中德统一和战后经济起飞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前,对民族精神的误解也给德国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后民族意识的混乱也给德国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对德国的民族精神及其传承的解析和探究,不仅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这个国家的神秘,也在我们自己身上充分认识和认知对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教育意义的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西方文明史里曾经提到过:“《尼伯龙根之歌》这部巨作对德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当而在十三世纪德国的传颂度非常广的宫廷抒情诗和以英国著名的亚圣亚瑟王来作为原型的骑士文学都同时受到了法国这个时期文学著作的深深影响,而《尼伯龙根之歌》则是土生土长的蕴含着德国文化的文学。”[1]P370在十九世纪初的十年中,德意志人爱国情绪普遍高涨。因而《尼伯龙根之歌》就从一部一般的史诗上升到德意志人的典范性史诗,也就是民族的史诗。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德国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众自觉接受“尼伯龙根之歌”占据主导地位。而早期浪漫派早在这之前就对《尼伯龙根之歌》以及古代的史诗进行了透彻的研究。他们对已经消逝在时间长河中的中世纪有着非常的向往,把它看成是精神层面和现实层面的理想国度。而拿破仑的崛起则打破了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延续了将近千年的光环。在这样的境况下,德意志人就产生了在现实中丢失的东西应该在其他的领域得到补偿,而且要兼具过去的重要意义。《尼伯龙根之歌》也因为这样成为从古德语翻译过来的、与中世纪有关的新作品中最重要的之一。
《尼伯龙根之歌》这部史诗巨著的研究是现今多国学者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其史诗中所包含的精神和德意志民族的价值观念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的研究材料。而这部巨著的字里行间都逃脱不了对死亡的价值的描述。因此本文将从其中的死亡的价值研究开始,来了解德意志的民族的精神。
2 《尼伯龙根之歌》中死亡存在的必然性
死亡是必然的,不仅对于在思考死亡的我们,而且是整个社会群体中的所有人类成员,都须将死亡认作人类的一个基本状况。只要是一个有着正常寿命的人,他就必须承受至少痛失某些亲近之人的重压。死亡是人类能力有限性的一个非常之重的佐证和一个十分明了的象征。它是人类能力的极限和人类发展的屏障,是人所不能突破和改变的。对于死亡的必然性,从古至今的哲人进行了大量的论证和思索。马克思在《异化及其克服》中对于死亡的论证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他曾经这样说道过:“死似乎是对特定的个体的冷酷的胜利,并似乎是同它们的统一相矛盾的;但是个体不过是一个特定的类的存在物,而作为这样的存在物是迟早要死的。”[4]P560这段话也是《尼伯龙根之歌》很多人物的死亡前的心声。而这种心理则是整个德意志民族对待死亡的体现,他们认为只有死亡才是一个人最大的价值体现,或者保家卫国,战死沙场;或者忠于誓言慷慨赴死。这就是他们所能理解到的生命的崇高。英国美学家爱德蒙?伯克曾说:“谁能以某种方式适合造成的东西,概念是痛苦或危险的,那些可怕的事情,或接近的可怕的事情,在恐怖或类似的东西发挥作用,就是一种崇高的来源。”[5]P39死亡的最高层次的表现即是崇高。在每个民族的传统的文化的认知当中,死亡的最高级的表现崇高都有不同于其它民族文化的不同的原型。而这些不同的原型有的是本民族的祖先超越死亡困顿的经验的沉淀,有的是民族精神集体的一种无意识的体现,也是整个民族对于死亡的认知的价值体现。哈根和许特格这两个人物的死就是整个日耳曼民族的崇高美最早的原型体现。哈根的死所表达出来的是以忠诚的意志来超越对死亡的困顿。史诗中哈根的整个生命中充斥着生与死的激烈冲突,使其徘徊在恶与善的两边、美与丑的两端。他如同邪恶的怪物不停制造杀戮的最初想法是护主忠君,是保护主人贡特尔和勃艮第王国安危的一种表现。
这一形象正是生动表现了德意志民族的性格特征。在其民族的认知中死亡价值在于精神的超越。《尼伯龙根之歌》中的此种表现方式加深了整个德国民族对无畏、忠忠勇、信义、忠实等精神品格的推崇,用其激励本民族。同时也使《尼伯龙根之歌》的死亡成为必然。
3 《尼伯龙根之歌》中人物的死亡价值
死亡和悲剧有着天生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亚里士多德曾在其著作《诗学》中提及,用怜悯和恐惧作为悲剧的美学效果,死亡是悲剧的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以死亡为中心思想的主题在文学作品中有着恒久的审美价值,死亡的本身其实并不是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所要表达的真正目的,而真正的目的旨在通过描写死亡的种来诠释生的意义,从而引导作品的拜读者来思考生与死之间的问题,从而能够自我认知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尼伯龙根之歌》这部史诗中人物的每一种死法并不是单纯的死亡描写,而是要从中体现出人物个人命运的悲剧、民族的悲剧。
2.1 英雄西格弗里特之死
纵观整部史诗雄西格弗里特的死亡章节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史诗中的西格弗里特的形象是正面的,是大无畏的。他的一生为后人所赞颂。而他的死却如鲁迅所说的:“悲剧是将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来毁灭给人看。”[2]P192193从史诗中的情节中来看,西格弗里特的死从表面来看是因为他人的背叛和贪婪。但是从深层次而言,与其说他是死于他人之手,还不如说是其性格中的贪婪、稚嫩和卑琐的悲剧性本质所使然,也是当时作者所在的大背景下的另一种人生演绎。但是史诗中同样没有掩盖这位男主人公的缺点,相反的是用了冗长的章节来刻画他的贪婪、稚嫩和卑琐。其如草莽般的偷掠行为背离了一个作为国王与骑士应有的品质。如情节中他穿戴着隐身帽隐去了他的身体,却也让他释放出了他身体里隐藏的阴暗之源。这位男主人公的悲剧也是等级社会制度下的悲剧。他身为一国之主却自扮奴隶为恭特尔牵马的做派,这就意味着打破了壁垒,损坏了那个时代的最基本的游戏规则。而他的两位王后之间的激烈争吵,也不能简简单单地当作普通的女人之间的争风吃醋,其本质上实则是对当时社会的登记制度的维护和对自身的社会地位的坚定支持。在大时代背景下以身份等级作为为人处世的这种默认规则下,所有的人仅能依照等级来行事。
西格弗里特这种玩世不恭的游戏态度极大地破坏了等级制度的规则,因而才会必然造成了自己的死亡的悲剧。英雄的逝去固然是一种莫大的悲哀,然而更大的悲哀在于英雄自身所存在的致命缺憾和时代、文化以及制度对其的局限性,从而让读者能够体会到其中的怜悯和恐惧感,从而追求到悲剧的审美的效果。而从整个民族的角度来看,英雄之死也暗示了整个德国民众的命运多舛。而史诗中描写的他的后背心与希腊神话中的民族英雄阿基琉斯的脚踝有相似的妙用。倘若阿基琉斯的缺点是古代希腊人民对自身的一种清醒的认识。阿基琉斯的一生则是古代希腊的大智慧者对本民族的未来的担忧。其实西格弗里特的后背缺陷也是同样的含义。西格弗里特拥有着常人难以拥有的勇往直前、艺高胆大和纯质良玉的好的品质从而一直被德意志人所喜爱。同样的他的贪婪、凶狠、稚嫩的特点,也基本符合德意志民族对自身的一种认知。这也是最早始于古老的日耳曼人民到处掠夺的早期生活和对财宝的态度而从不会有任何的道德约束。贪婪、凶狠和稚嫩不仅是西格弗里特一个人的缺陷,同样是德意志民族当中的反面。从德国历史的角度来看,正是这些特点,一次又一次地将德国推向分裂、战争,这些偶然的历史事件隐含着悲剧的历史必然性。德国人民在历史上的悲剧史证明了史诗对民族的深刻反思。西格弗里特的一生使读者对英雄悲剧的怜悯,对残忍的恐惧,并通过这些情绪,从中得到对个人、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的深刻认识,从而达到死亡价值的体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