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老年老漂族的形成机制与生存图景以市学府社区为例
“老漂族”是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孕育的一个新兴族群,具体是指为了与子女团聚或者帮助子女分担家务、照顾孙辈而从农村老家来到子女所在城市的老年流动人口。“老漂族”的形成受到了多种结构性力量的交互影响,主要包括国家制度的规制、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保障的缺失和传统文化的推拉,人户分离是其本质特征。因此,“老漂族”的日常生活呈现出一副另类生存图景在家庭角色方面是核心家庭中的多余人,在代际关系方面是重心下移中的边缘人,在生活习惯方面是地域冲突中的异乡人,在社区交往方面是公共生活中的陌生人,在社会地位方面是底层社会的小人物。面对多重生存困境的“老漂族”,未来无论是去还是留,都存在多重障碍与羁绊。关键词 “老漂族”,形成机制,生存图景
目 录
1 引言1
2 “老漂族”的概念及类型2
2.1 “老漂族”的概念2
2.2 “老漂族”的类型2
3 “老漂族”的形成机制4
3.1 国家制度的规制5
3.2 市场经济的冲击6
3.3 社会保障的缺失8
3.4 传统文化的推拉9
4 “老漂族”的生存图景11
4.1 家庭角色:核心家庭中的多余人12
4.2 代际关系:重心下移中的边缘人13
4.3 生活习惯:地域冲突中的异乡人14
4.4 社区交往:公共生活中的陌生人16
4.5 社会地位:底层社会中的小人物17
5 “老漂族”的未来:路在何方?18
5.1 去抑或留19
5.2 是否回得去19
5.3 能否留得下20
结论 22
致谢 23
注释 24
参考文献25
附录1:访谈对象基本情况表27
附录2:“老漂族”的形成机制与生存图景访谈提纲28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迅速推进,人口流动的速度越来越快、流动人口的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开始加入到流动人口大军当中。据统计,2015年我国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动老人的总量近1800万人,占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为照顾孙辈而流动的比例高达43%,为与子女团聚或异地养老而流动的比例为25%[1]。这样一群主要为了照料子女生活起居、抚育孙辈和家庭团聚而离乡背井来到陌生城市的老年流动人口被形象地称为“老漂族”。
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流动群体而言,“老漂族”通过流动实现了家庭团聚、结束了身体空巢,无论是给自己还是给子女都带来了极大的福利。一方面,“老漂族”与子女共同生活在一起,得以共享天伦之乐,可以体验到家庭的温暖,重建家庭养老这一传统养老模式;另一方面,“老漂族”的颠沛流离和无私帮助为子女家庭提供了完备的后勤保障,他们的子女得以安心在城市里打拼,孙辈也能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间接地维系了城市的和谐与稳定。但是,他们离开了熟悉的故乡,必然要忍受背井离乡的辛酸,进入陌生的城市之后,还要面临城市适应与社会融入等方方面面的困境,这些方面的问题更加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本课题以淮安市学府社区为例,通过对20位“老漂族”的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来建构其形成机制,描画其生存图景。学府社区位于淮安市大学城周边,主要由剑桥佳苑、金榜花园等24个小区以及部分高校组成。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大学城各高校纷纷引进了大量外地青年教师。为了工作的方便,也考虑到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学府社区辖区内的小区买房定居并结婚生子。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单位的外地青年也在此处买房安家。为了能够安心工作,他们的父母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了这里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和第三代,从而使学府社区成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老漂族”集聚地,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实验场。
本课题打破对传统流动人口如农民工、随迁儿童、“北上广深漂”等的研究,在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通过收集第一手资料,重点研究“老漂族”的形成机制及生存图景,以丰富老年流动人口方面的研究成果。面对生活环境的巨大反差,“老漂族”被迫解构旧的生活方式、建构新的生活方式,其中之艰辛非一言可道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一特殊群体,并整合多方力量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从而提高他们晚年的生活质量,增进其家庭福祉。
2 “老漂族”的概念及类型
2.1 “老漂族”的概念
“老漂族”是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孕育的一个特殊群体,国内有关“老漂族”的文献以媒体相对简单且浅显的社会报道居多,重在描述此种社会现象的存在。学术界对于“老漂族”的概念界定也不严格,主要从其年龄特征和流动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形象化地表述。例如,唐均(2010)认为,“老漂”顾名思义就是“老了老了,还在漂泊”[2];刘庆(2012)指出,“老漂族”特指人到中年,还要离开故土到子女所在的陌生城市生活的那些老年人[3]。有学者进一步指出了“老漂族”的流动动机,如何惠亭(2014)将“老漂族”定义为为了照顾第三代而远离家乡,来到陌生大城市的父母[4]。也有学者对“老漂族”的流出地和流出地进行了规定,如谭皓、田璐琳(2015)认为“老漂族”指跟随子女迁居到城市生活的农村老人,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新群体[5]。还有学者强调了“老漂族”的人户分离特征,如霍海燕、魏婷婷(2016)指出,“老漂族”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跟随子女到异地生活的老人[6]。由此可见,“老漂族”是我国随着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一个新生族群,学术界尚未从专业角度对其做出全面而严格的界定。
综合不同学者对“老漂族”的相关理解,全面考虑年龄、流动动机、流动距离、流出地与流入地、户籍等诸要素的特征,可以将“老漂族”具体界定为:年龄在50周岁及以上,为了与子女团聚或者帮助子女分担家务、照顾孙辈,跨越省市之界从农村老家来到子女工作的城市生活达半年以上,户籍不在本市且未发生迁移,经常往返于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之间的老年人与准老年人群体。
目 录
1 引言1
2 “老漂族”的概念及类型2
2.1 “老漂族”的概念2
2.2 “老漂族”的类型2
3 “老漂族”的形成机制4
3.1 国家制度的规制5
3.2 市场经济的冲击6
3.3 社会保障的缺失8
3.4 传统文化的推拉9
4 “老漂族”的生存图景11
4.1 家庭角色:核心家庭中的多余人12
4.2 代际关系:重心下移中的边缘人13
4.3 生活习惯:地域冲突中的异乡人14
4.4 社区交往:公共生活中的陌生人16
4.5 社会地位:底层社会中的小人物17
5 “老漂族”的未来:路在何方?18
5.1 去抑或留19
5.2 是否回得去19
5.3 能否留得下20
结论 22
致谢 23
注释 24
参考文献25
附录1:访谈对象基本情况表27
附录2:“老漂族”的形成机制与生存图景访谈提纲28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迅速推进,人口流动的速度越来越快、流动人口的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开始加入到流动人口大军当中。据统计,2015年我国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动老人的总量近1800万人,占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为照顾孙辈而流动的比例高达43%,为与子女团聚或异地养老而流动的比例为25%[1]。这样一群主要为了照料子女生活起居、抚育孙辈和家庭团聚而离乡背井来到陌生城市的老年流动人口被形象地称为“老漂族”。
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流动群体而言,“老漂族”通过流动实现了家庭团聚、结束了身体空巢,无论是给自己还是给子女都带来了极大的福利。一方面,“老漂族”与子女共同生活在一起,得以共享天伦之乐,可以体验到家庭的温暖,重建家庭养老这一传统养老模式;另一方面,“老漂族”的颠沛流离和无私帮助为子女家庭提供了完备的后勤保障,他们的子女得以安心在城市里打拼,孙辈也能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间接地维系了城市的和谐与稳定。但是,他们离开了熟悉的故乡,必然要忍受背井离乡的辛酸,进入陌生的城市之后,还要面临城市适应与社会融入等方方面面的困境,这些方面的问题更加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本课题以淮安市学府社区为例,通过对20位“老漂族”的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来建构其形成机制,描画其生存图景。学府社区位于淮安市大学城周边,主要由剑桥佳苑、金榜花园等24个小区以及部分高校组成。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大学城各高校纷纷引进了大量外地青年教师。为了工作的方便,也考虑到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学府社区辖区内的小区买房定居并结婚生子。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单位的外地青年也在此处买房安家。为了能够安心工作,他们的父母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了这里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和第三代,从而使学府社区成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老漂族”集聚地,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实验场。
本课题打破对传统流动人口如农民工、随迁儿童、“北上广深漂”等的研究,在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通过收集第一手资料,重点研究“老漂族”的形成机制及生存图景,以丰富老年流动人口方面的研究成果。面对生活环境的巨大反差,“老漂族”被迫解构旧的生活方式、建构新的生活方式,其中之艰辛非一言可道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一特殊群体,并整合多方力量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从而提高他们晚年的生活质量,增进其家庭福祉。
2 “老漂族”的概念及类型
2.1 “老漂族”的概念
“老漂族”是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孕育的一个特殊群体,国内有关“老漂族”的文献以媒体相对简单且浅显的社会报道居多,重在描述此种社会现象的存在。学术界对于“老漂族”的概念界定也不严格,主要从其年龄特征和流动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形象化地表述。例如,唐均(2010)认为,“老漂”顾名思义就是“老了老了,还在漂泊”[2];刘庆(2012)指出,“老漂族”特指人到中年,还要离开故土到子女所在的陌生城市生活的那些老年人[3]。有学者进一步指出了“老漂族”的流动动机,如何惠亭(2014)将“老漂族”定义为为了照顾第三代而远离家乡,来到陌生大城市的父母[4]。也有学者对“老漂族”的流出地和流出地进行了规定,如谭皓、田璐琳(2015)认为“老漂族”指跟随子女迁居到城市生活的农村老人,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新群体[5]。还有学者强调了“老漂族”的人户分离特征,如霍海燕、魏婷婷(2016)指出,“老漂族”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跟随子女到异地生活的老人[6]。由此可见,“老漂族”是我国随着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一个新生族群,学术界尚未从专业角度对其做出全面而严格的界定。
综合不同学者对“老漂族”的相关理解,全面考虑年龄、流动动机、流动距离、流出地与流入地、户籍等诸要素的特征,可以将“老漂族”具体界定为:年龄在50周岁及以上,为了与子女团聚或者帮助子女分担家务、照顾孙辈,跨越省市之界从农村老家来到子女工作的城市生活达半年以上,户籍不在本市且未发生迁移,经常往返于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之间的老年人与准老年人群体。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