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雕侠侣中小龙女与李莫愁的形象比较(附件)
摘 要金庸先生在《神雕侠侣》中描写了许多美丽独特的女子,小龙女和李莫愁分别作为带着“神性”和 “魔性”的女子,在小说里更是典型的代表。本文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小龙女和李莫愁的不同点,研究对她们命运造成的影响。从她们共同成长的环境出发,分析阴冷的古墓和要求绝情弃欲的古墓派规矩,对小龙女性情的冷漠和李莫愁极端的病态心理造成的影响。然后对比她们不同的情感经历,虽然小龙女在爱情上节节后退,但在遇到执着专情的杨过后得到了幸福。而李莫愁虽步步紧逼,但陆展元的移情背叛却促进了她走向仇恨的自我毁灭。还有在性情上,一方面小龙女清心寡欲的“冷”让她不在乎太多世俗礼法,因此能够和杨过走到一起。而李莫愁执着疯狂的“热”,让她这一生都活在仇恨的水深火热之中难以自拔。另一方面小龙女对男权的顺从获得了男权社会的认可,而李莫愁对男权的屡次叛逆和挑战引起了男权社会的批判和反感,最后走向死亡。
目 录
引 言 1
1 生活环境 2
2 情感经历 4
2.1小龙女:步步退让——杨过专一痴情 4
2.2李莫愁:节节逼近——陆展元:移情背叛 6
3 性格性情 8
3.1 小龙女性情的冷——李莫愁性情的热 8
3.2小龙女对男权社会“顺”——李莫愁对男权社会“逆” 10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引 言
金庸武侠小说从八十年代开始引起大陆学者的关注,并且对“金学”人物形象的研究多以男性为主,女性形象的研究一直是盲点。直到九十年代中后期才逐渐开始出现,成为“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九十年代中后期,金庸小说中女性的“传统”与“现代”的元素开始被逐渐挖掘,人们更多的从时代的背景下探索金庸笔下的女性的新的时代意义。二十一世纪开始,人们对金庸笔下的女性研究开始更加广泛,主要从横向的群体性格类型和纵向的命运归宿两方面来探索金庸小说里的女性人物,而小龙女与李莫愁等女性作为独特鲜明的形象逐渐被发现研究。一零年以后,金庸笔下的李莫愁、周芷若、阿朱、阿紫等单个女性形象也开始为学者们注意,人们开始研究女性个体的命运悲剧的来源,并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探索,而就文本中女性两者之间的对比却很少。在《神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雕侠侣》这本书里,小龙女与李莫愁作为古墓派的弟子,却走向了不同的人生,一个幸福归隐而另一个魂断火海。细读文本后,则发现两位女性之所以走上不同的道路,这跟她们从小生长的古墓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她们不同的爱情经历也是她们不同命运的重要原因,而各自的性格性情却是一个根本原因。因此本文从这三方面对这两位典型的女性角色进行比较,分析原因。
1 生活环境
在《神雕侠侣》这部书里,小龙女与李莫愁两个人作为林朝英古墓派的弟子,自小就生活在终南山畔、杂草丛生的“活死人墓”里。而“活死人墓”是林朝英因为与王重阳之间失败的爱情后,林朝英为躲避伤害而建立的封闭世界。她要求古墓里的人不得出去,外人也不得进入这个古墓,并且传授给弟子的也是要求清心寡欲的武功,从而形成了阴暗封闭的压抑人性的所在。因此小龙女和李莫愁都深受这种环境的影响。这一点在小龙女身上尤其明显,她恍若一位不食人间烟火清心寡欲的仙子。杨过第一见到小龙女时:
“只见一只白玉般的纤手掀开帷幕,一个少女走了进来。那少女披着一袭薄薄的白色布衣,犹似身在烟中雾里,看来约莫十六七岁年纪,除一头黑发之外,全身雪白,面容秀美绝俗,只是肌肤间少了一层血色,显得苍白异常。[1]P140
封闭的古墓环境使人的身体因为缺少阳光而变得苍白,古墓的生活一般以玉蜂的蜜浆为食,这让小龙女的气质显得尤为清新脱俗。小龙女自小修习的玉女心经也是要摒除喜怒哀乐之情。书中曾写到小龙女修炼的十二少、十二多正反要诀,十二少是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可见古墓的生活就是要压抑人的七情六欲,而这本就是违背人性的。最后结果则是让人对七情六欲的麻木,对人情冷暖的淡漠。因此当小龙女见到抚养自己长大的孙婆婆死去时,她的反应也只是说了一句人人都要死,那也算不了什么。文中作者也为她这态度做了解释,因为小龙女十八年来在古墓的生活一直都是心如止水,再加上自幼修习要求摒除喜怒哀乐的内功,即使见孙婆婆伤重难愈,也仅是心中略有哀戚之感。
爱是人类的本能,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而古墓里阴冷的环境和严格的规矩使古墓充满了冰冷漠然的人情味,从而导致从小在这种环境里的人内心里极度的缺乏温暖和安全感。一旦这些因素逐渐积累在人的内心深处,这种缺失在长大后将会导致人们更加的追寻与索取曾经未曾得到的东西,而李莫愁就是典型的代表。
李莫愁,她和小龙女一样从小在古墓中遵守着林朝英立着的门规:“凡是得她衣钵真传之人,必须发誓一世居於古墓,终身不下终南山,但若有一个男子心甘情愿的为她而死,这誓言就算破了。不过此事决不能事先让那男子得知。” [1]P221而同样的从小极度缺爱的李莫愁坚信着“做女子的,一生最有福气之事,乃是有一个真心的郎君。” [1]P225因此她极度地渴望能有一个人出现,带她走出这个冰冷得没有人情味的古墓。在第一次看到温柔的陆展元时,李莫愁便把自己对爱情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以至后来在她的爱情失败以后,便觉得一切真的应验了古墓的门训,天下男子都负心。于是她从此身穿杏黄道袍,手执一柄拂尘,开始了另一种极端。她以爱为恨,把仇恨扩大化,以致她把何老拳师一家男女老幼全部杀尽。而“何老拳师与她素不相识,无怨无仇,跟何沅君也是毫不相干,只因姓了个何字”。[1]P36阴森幽冷的古墓环境和古墓派压抑人性的武功,使得李莫愁更加渴望人世间的温暖。而一旦这种诉求在陆展元身上求而不得后,便由爱及恨,造成强烈的绝望。因此疯狂地报复杀人成了她唯一的泄愤方式。
2 情感经历
2.1小龙女:步步退让——杨过专一痴情
小龙女这一生最大的幸福便是碰到了杨过。如果她没有碰到杨过,小龙女还在和孙婆婆过着幽深孤寂的日复一日的古墓生活。从小在母亲穆念慈过世后一直流浪嘉兴的杨过,无论是被郭靖带回桃花岛还是被送至全真教的日子,一直都是过得极为的孤单,并且饱受他人的欺负。而在走投无路下被小龙女收留后,他第一次受到了那种长辈的关爱,使他内心深处更加的珍惜感情。当他在古墓里迷路后大喊大叫时,小龙女的出现又给与了他安全感,并且一直亦师亦母的伴随着他成长。这一切给与了他很深的感情基础,让他后来能够坚持十六年去等候着小龙女的归来。随着他慢慢地长大,这种从小的感情已成为一种内心深处的羁绊。因此即使后来小龙女几次离开时,杨过都一直紧紧追随。小龙女第一次因误会了杨过不肯娶自己而伤心离开时,杨过则是口胸大号,蓦地想起:“师父既然不回,我这就找她去。只要见得著她,不论她如何打我骂我,我总是不离开她。她要打死我,就让她打死便了”。[1]P249而在一路上遇上了其他一些姑娘时,每次总能在别的姑娘身上看到姑姑的影子,因此反而使他思及姑姑时更为深刻。在杨过见到陆无双发怒时“扬眉动唇”,心里便总是想起小龙女发怒时的神情。而另一处又写道“她越发怒,似乎越与小龙女相似,杨过痴痴地着,哪里舍得闭眼?其实陆无双相貌比龙女差得远了,只是天下女子生气的模样不免大同小异,杨过念师情切,百无聊赖之中,瞧瞧陆无双的嗔态怒色,自觉依稀瞧到了小龙女,那也是画饼之意、望梅之思而已” [1]P271而在遇到完颜萍欲自杀时眼神的凄楚之意,竟失声叫道“姑姑”,只因“他见完颜萍烟波中流露出一股凄恻伤痛、万念俱灰的神色,就如小龙女与他决绝分手时一模一样。他陡然间见到,不由得如痴如狂,竟不知身在何处。” [1]P314而杨过不由得痴痴地将完颜萍的黑衣幻想而成白衣,将她瘦瘦的瓜子脸当成小龙女脱俗的容貌,不由得产生祈求、想念、爱怜的种种柔情。
目 录
引 言 1
1 生活环境 2
2 情感经历 4
2.1小龙女:步步退让——杨过专一痴情 4
2.2李莫愁:节节逼近——陆展元:移情背叛 6
3 性格性情 8
3.1 小龙女性情的冷——李莫愁性情的热 8
3.2小龙女对男权社会“顺”——李莫愁对男权社会“逆” 10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引 言
金庸武侠小说从八十年代开始引起大陆学者的关注,并且对“金学”人物形象的研究多以男性为主,女性形象的研究一直是盲点。直到九十年代中后期才逐渐开始出现,成为“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九十年代中后期,金庸小说中女性的“传统”与“现代”的元素开始被逐渐挖掘,人们更多的从时代的背景下探索金庸笔下的女性的新的时代意义。二十一世纪开始,人们对金庸笔下的女性研究开始更加广泛,主要从横向的群体性格类型和纵向的命运归宿两方面来探索金庸小说里的女性人物,而小龙女与李莫愁等女性作为独特鲜明的形象逐渐被发现研究。一零年以后,金庸笔下的李莫愁、周芷若、阿朱、阿紫等单个女性形象也开始为学者们注意,人们开始研究女性个体的命运悲剧的来源,并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探索,而就文本中女性两者之间的对比却很少。在《神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雕侠侣》这本书里,小龙女与李莫愁作为古墓派的弟子,却走向了不同的人生,一个幸福归隐而另一个魂断火海。细读文本后,则发现两位女性之所以走上不同的道路,这跟她们从小生长的古墓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她们不同的爱情经历也是她们不同命运的重要原因,而各自的性格性情却是一个根本原因。因此本文从这三方面对这两位典型的女性角色进行比较,分析原因。
1 生活环境
在《神雕侠侣》这部书里,小龙女与李莫愁两个人作为林朝英古墓派的弟子,自小就生活在终南山畔、杂草丛生的“活死人墓”里。而“活死人墓”是林朝英因为与王重阳之间失败的爱情后,林朝英为躲避伤害而建立的封闭世界。她要求古墓里的人不得出去,外人也不得进入这个古墓,并且传授给弟子的也是要求清心寡欲的武功,从而形成了阴暗封闭的压抑人性的所在。因此小龙女和李莫愁都深受这种环境的影响。这一点在小龙女身上尤其明显,她恍若一位不食人间烟火清心寡欲的仙子。杨过第一见到小龙女时:
“只见一只白玉般的纤手掀开帷幕,一个少女走了进来。那少女披着一袭薄薄的白色布衣,犹似身在烟中雾里,看来约莫十六七岁年纪,除一头黑发之外,全身雪白,面容秀美绝俗,只是肌肤间少了一层血色,显得苍白异常。[1]P140
封闭的古墓环境使人的身体因为缺少阳光而变得苍白,古墓的生活一般以玉蜂的蜜浆为食,这让小龙女的气质显得尤为清新脱俗。小龙女自小修习的玉女心经也是要摒除喜怒哀乐之情。书中曾写到小龙女修炼的十二少、十二多正反要诀,十二少是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可见古墓的生活就是要压抑人的七情六欲,而这本就是违背人性的。最后结果则是让人对七情六欲的麻木,对人情冷暖的淡漠。因此当小龙女见到抚养自己长大的孙婆婆死去时,她的反应也只是说了一句人人都要死,那也算不了什么。文中作者也为她这态度做了解释,因为小龙女十八年来在古墓的生活一直都是心如止水,再加上自幼修习要求摒除喜怒哀乐的内功,即使见孙婆婆伤重难愈,也仅是心中略有哀戚之感。
爱是人类的本能,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而古墓里阴冷的环境和严格的规矩使古墓充满了冰冷漠然的人情味,从而导致从小在这种环境里的人内心里极度的缺乏温暖和安全感。一旦这些因素逐渐积累在人的内心深处,这种缺失在长大后将会导致人们更加的追寻与索取曾经未曾得到的东西,而李莫愁就是典型的代表。
李莫愁,她和小龙女一样从小在古墓中遵守着林朝英立着的门规:“凡是得她衣钵真传之人,必须发誓一世居於古墓,终身不下终南山,但若有一个男子心甘情愿的为她而死,这誓言就算破了。不过此事决不能事先让那男子得知。” [1]P221而同样的从小极度缺爱的李莫愁坚信着“做女子的,一生最有福气之事,乃是有一个真心的郎君。” [1]P225因此她极度地渴望能有一个人出现,带她走出这个冰冷得没有人情味的古墓。在第一次看到温柔的陆展元时,李莫愁便把自己对爱情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以至后来在她的爱情失败以后,便觉得一切真的应验了古墓的门训,天下男子都负心。于是她从此身穿杏黄道袍,手执一柄拂尘,开始了另一种极端。她以爱为恨,把仇恨扩大化,以致她把何老拳师一家男女老幼全部杀尽。而“何老拳师与她素不相识,无怨无仇,跟何沅君也是毫不相干,只因姓了个何字”。[1]P36阴森幽冷的古墓环境和古墓派压抑人性的武功,使得李莫愁更加渴望人世间的温暖。而一旦这种诉求在陆展元身上求而不得后,便由爱及恨,造成强烈的绝望。因此疯狂地报复杀人成了她唯一的泄愤方式。
2 情感经历
2.1小龙女:步步退让——杨过专一痴情
小龙女这一生最大的幸福便是碰到了杨过。如果她没有碰到杨过,小龙女还在和孙婆婆过着幽深孤寂的日复一日的古墓生活。从小在母亲穆念慈过世后一直流浪嘉兴的杨过,无论是被郭靖带回桃花岛还是被送至全真教的日子,一直都是过得极为的孤单,并且饱受他人的欺负。而在走投无路下被小龙女收留后,他第一次受到了那种长辈的关爱,使他内心深处更加的珍惜感情。当他在古墓里迷路后大喊大叫时,小龙女的出现又给与了他安全感,并且一直亦师亦母的伴随着他成长。这一切给与了他很深的感情基础,让他后来能够坚持十六年去等候着小龙女的归来。随着他慢慢地长大,这种从小的感情已成为一种内心深处的羁绊。因此即使后来小龙女几次离开时,杨过都一直紧紧追随。小龙女第一次因误会了杨过不肯娶自己而伤心离开时,杨过则是口胸大号,蓦地想起:“师父既然不回,我这就找她去。只要见得著她,不论她如何打我骂我,我总是不离开她。她要打死我,就让她打死便了”。[1]P249而在一路上遇上了其他一些姑娘时,每次总能在别的姑娘身上看到姑姑的影子,因此反而使他思及姑姑时更为深刻。在杨过见到陆无双发怒时“扬眉动唇”,心里便总是想起小龙女发怒时的神情。而另一处又写道“她越发怒,似乎越与小龙女相似,杨过痴痴地着,哪里舍得闭眼?其实陆无双相貌比龙女差得远了,只是天下女子生气的模样不免大同小异,杨过念师情切,百无聊赖之中,瞧瞧陆无双的嗔态怒色,自觉依稀瞧到了小龙女,那也是画饼之意、望梅之思而已” [1]P271而在遇到完颜萍欲自杀时眼神的凄楚之意,竟失声叫道“姑姑”,只因“他见完颜萍烟波中流露出一股凄恻伤痛、万念俱灰的神色,就如小龙女与他决绝分手时一模一样。他陡然间见到,不由得如痴如狂,竟不知身在何处。” [1]P314而杨过不由得痴痴地将完颜萍的黑衣幻想而成白衣,将她瘦瘦的瓜子脸当成小龙女脱俗的容貌,不由得产生祈求、想念、爱怜的种种柔情。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