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记文本与其影视剧比较(附件)

摘 要张爱玲的写作技法有强烈的电影镜头感与蒙太奇效果,对话、情节都是一些精彩的剧本片段,因此很多作品被搬上荧幕。其中包括她的扛鼎之作《金锁记》。但是在小说向影视剧改编的过程中往往会根据观众的需求将原著中的一些情节和人物改写的与原著背道而驰,这样似乎是满足了观众的需求,但也让观众的认知仅仅停留在看故事上,忽略了其作品本身的价值。
目 录
绪论 1
1 显性要素改编:人物与情节 2
1.1 人物形象 3
1.2 故事情节 4
2 隐形要素改编:细节与特殊意象 5
2.1 月亮 6
2.2 窗户 7
2.3 镜子 7
3 《金锁记》的影视剧特点和改编特色 8
3.1 故事的传奇性 8
3.2 情节的通俗化、娱乐化 8
3.3 凄凉意味的弱化 9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绪论
现在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搬上了荧屏,这无疑大大满足了人们的生活精神需要。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影视艺术就已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影视艺术的产生也是文学被新的艺术形式所包容的开始,影视与文学也形成了一种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文学作品是影视创作的重要源泉;改编,是影视创作的重要手段。张爱玲的小说素有“纸上电影”之称。张爱玲对色彩、音乐都非常的敏感,并且可以将独特的感受通过文字传达出来,有丰富的联想、想象,善于运用比喻、通感、象征等手法,她的作品人物形象细腻、生动、传神,具有很强的改编潜质。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张爱玲走红上海滩开始,她的作品被频频搬上舞台、荧屏。相较于其他女性作家,她的作品改编从数量上和热度上来说一直名列前茅,但从质量上来说,却不尽人意。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根据张爱玲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作品《金锁记》,希望能给未来张爱玲小说的影视剧改编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希望人们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张爱玲及她的作品。
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金锁记》就被傅雷先生评价为“张女士截止目前为止最完美的作品,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并将它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对《金锁记》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是关于《金锁记》艺术创作的研究和主题方面的研究,剖析了张爱玲在写作技巧和主题表达上的独特性。美国学者夏志清也曾对张爱玲的小说进行了专门的讨论,指出《金锁记》是“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他肯定了张爱玲小说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丰富的想象,并且在处理人情风俗与观察人生方面表现出色表现。
张爱玲的写作技法有强烈的电影镜头感与蒙太奇效果,对话、情节都是一些精彩的剧本片段。但是在小说向影视剧改编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会根据观众的需求将原著中的一些情节和人物改写的与原著背道而驰,这样似乎是满足了观众的需求,但也让观众的认知仅仅停留在看故事上,忽略了其作品本身的价值。本文第一章是比较分析张爱玲小说与影视剧改编的一些显著变化,就是对小说和影视剧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异同进行比较。
张爱玲的小说因视觉感强、意象丰富、色彩鲜明、文字苍凉及叙述技巧娴熟,素有“纸上电影”之称。张爱玲善于运用意象来传达出她对事物独特的感受,在她的作品中也有众多的意象,这些意象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她通过运用意象更加深刻的阐述其苍凉的意境,为读者呈现出一幅苍凉而华美的画卷。本文的第二章也就对张爱玲在《金锁记》中所运用的意象与影视剧中的意象所表达出的意境异同进行对比。
张爱玲的小说改编成影视剧是因为小说本身就具有其影视价值,故事传奇、视觉感强、色彩鲜明。张爱玲的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后不尽人意,因为它会根据现实需要加入改编着个人的主观色彩,变得商业化、庸俗化、娱乐化,也淡化了小说中的苍凉意境,从整体上来说减弱了小说的感染力。本文第三章就分析影视剧中的影视剧特点和改编难度来阐释影视剧改编中存在的不足,希望为后面的影视剧改编有一些借鉴意义。 1 显性要素改编:人物与情节
张爱玲的小说被改编搬上荧屏,肯定有它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切合时代的地方。一般的小说改编也大致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完整照搬原著,保持原著的思想内涵和风格特色;二是部分修改,针对细节进行补充删减,以丰富原著。张爱玲《金锁记》的改编,采用了第二种形式,表现主旨与叙事策略很大程度上偏离原著,改编最明显的部分也就是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
小说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小说里的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活灵活现,你会觉得里面人物的穿着打扮就应该是那样的,且不早不晚就应该在那个时候出现,而你就像是一个看画人,居高临下看着那些情景一幕幕在你的眼前发生,看得兴意盎然,更想看看接下去会发生什么精彩的故事,脑海里也会不由自主的浮现起那些情景,就像看过电视剧一样在你脑子里来回穿梭,人物的形象也早已深入脑海。
张爱玲《金锁记》文本里的主要人物曹七巧是一个心计极高、泼辣强悍、美丽惹人喜欢的姑娘,浑身上下都充满着青春的气息,向往着健康清新的爱情,也算得上是一个小家碧玉,且她有商业意识,懂得金钱的重要。生长于市民阶层的曹七巧很自然的就有了市民习性,自私、斤斤计较,重视金钱、说话泼辣直露粗俗,要强暴躁,这是曹七巧出嫁前的形象。在嫁入姜家后,曹七巧的出身就成了她的耻辱,连伺候她的丫头都瞧不起她,一家子老老少少大大小小的人都往她头上踩,可以看出她在这个家毫无地位。自她被许配给有捞骨病的二少爷后,她在婆婆家受到的轻蔑、委屈、嘲笑和压抑,使得她的内心越发的不平衡。曹七巧也不是天生的那么爱钱,女人的本性让她对爱情对家更加重视、珍惜,但是她加入姜家后,她对这个婚姻没有一点希望,从踏入姜家大门那刻就已经死心了,她唯一的盼望就是二少爷死后的那一份家产,这是她用青春换来的。什么都是空的,只有手中的那一份家产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她把自己强烈的情欲完全转移到对金钱的占有上。黄金的枷锁,她戴了十几年,现在更要好好地守着它,像守财奴似的保护着它,任何人也别想夺了一丁点去。这也使得被情欲困厄了大半辈子的曹七巧,把那个社会施予她的不幸报复给她的儿女。在畸形的婚姻和封建大家庭的无情戕害下她渐渐地丧失人性,取而代之的是金钱欲的极度膨胀,最后成为一个丧失了人性的“疯子”母亲。她是一位由爱情悲剧走上精神裂变而不自觉的悲剧性人物。
影视剧《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善良纯洁,她嫁进姜家不是因为姜家的富足,而是因为她能见到三少爷季泽。在遇见三少爷季泽时,对三少爷一见钟情,她很天真,认为自己终于苦尽甘来,以为她的人生会有新的开始,但事与愿违没能如愿。七巧也很聪明,清楚地知道姜家不可能允许地位低微的自己嫁给季泽后,便抱着一定要见到三少爷的目的嫁给了二少爷姜中泽,之后她每天尽心照顾她的丈夫,这是真心的。她最初的目的不是金钱,而是为了见到他心爱的男人,这也表现出了七巧是一个朴实、痴情的女子。在影视剧的第一集中七巧的母亲对七巧说“咱们做女人的,一辈子不能两手空空,你一定要抓住心爱的男人,一手得抓住过日子的钱”等等让七巧常常思索自己的人生。在分家时她母亲的临终遗言对她有非常大的影响,让她知道了钱的重要性,她开始不相信感情,一味地敛财,甚至拆散儿女的婚姻,这些都体现出她没有感情只有金钱的一面,所以,她的这些遭遇导致了她的性格开始扭曲,开始泯灭人情并套上了金钱的枷锁,并且通过抽鸦片、连金钱来寻求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2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