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瑟到牛虻的成长及蜕变研究

摘 要《牛虻》是爱尔兰作家伏尼契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品,正是这部作品奠定了伏尼契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牛虻》主要讲述了青年亚瑟从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成长蜕变成为一个为意大利的解放而反对奥地利统治的革命英雄牛虻的故事。本论文根据亚瑟到牛虻身份的转变,首先分析了牛虻的成长及蜕变,其次分析了牛虻成长及蜕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牛虻成长及蜕变带来的启示。面对人生中的困境,不畏艰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目 录
引 言 1
1 牛虻的成长及蜕变 2
1.1 从富家子弟到南美流亡者 2
1.2 从南美流亡者到革命英雄 3
2 成长及蜕变的原因 5
2.1 三观的颠覆 5
2.2 流亡的经历 6
3 成长及蜕变的启示 8
3.1 经历磨砺 不畏艰难 8
3.2 端正三观 指引理想 9
结 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引 言
艾捷尔丽莲伏尼契是十九世纪爱尔兰的现实主义女作家。她的作品《牛虻》是她众多作品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部。《牛虻》主要描写了青年亚瑟成长为坚强的革命者的故事。少年时的牛虻是一个单纯幼稚的富家子弟,在经历了南美留亡等一系列人生困境后蜕变为一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最后壮烈牺牲。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充满着各种矛盾,表现出他复杂的性格和情感遭遇。目前学术界对伏尼契的作品研究面较广,研究《牛虻》在中国译介的作品,如倪秀华的《翻译一种政治文化行为—世纪年代中国译介牛虻之现象透析》;探讨《牛虻》的写作技巧的作品,如钱理群的《谈谈牛虻就义的艺术处理》;分析牛虻性格特征的作品,如李品一的《自恋牛虻的情感症候阐释》。目前学术界对于亚瑟到牛虻的成长及蜕变研究还不是很多,只找到了一篇相似的文章,李开宇的《从亚瑟到牛虻——浅析伏尼契的<牛虻>三部曲》,这篇文章着重分析三部曲主人公亚瑟即牛虻由柔弱天真的富家子到顽强的革命英雄的成长历程,并通过对牛虻先辈的追溯来分析解读牛虻的性格和情感,基于这一研究现状,本文围绕亚瑟到牛虻的成长及蜕变这一过程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牛虻这一人物形象的解读。
1 牛虻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成长及蜕变
牛虻的一生可分为富家子弟亚瑟,南美流亡者列瓦雷士,革命英雄这三个不同身份。牛虻的成长及蜕变正是在这三个不同身份的依次更替中被淋漓尽致地现出来。
1.1 从富家子弟到南美流亡者
亚瑟出生于中产阶级的伯尔顿家族,他的家位于波尔勒大街,是一座豪华的住宅,家中有仆人。从亚瑟居住环境的优越,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富家子弟。从他的日常生活习惯可以看出亚瑟是过惯了奢侈生活的。他极其讲究个人卫生,在惩戒室里,他对于肮脏的墙壁和腐烂的木头、阴沟发出的臭味感到极其恶心,浑身颤抖,极力寻找不太脏的地方坐下。当他一碰到水手带来的衣服时,就突然感觉恶心,缩手缩脚。他的着装打扮暴露出富家子弟身份。他的身上佩戴有昂贵的女士金怀表,这块表在他逃往南美洲的时候帮了他很大的忙,从水手的口中了解到,他西装革履是一副公子哥打扮。他极其瘦削,他步子轻快而柔软,他长得精致,面部轮廓十分鲜明,长长的睫毛,纤小的手、脚,他静坐时人们都会把他误认为是一个穿着男装的美丽少女。可是当他行动的时候,“他那轻盈而敏捷的动作,总使人想到一只没有利爪的温顺的美洲豹。”[1]P2作者三言两语就勾勒出一个年轻、英俊而又十分柔弱的少年形象。亚瑟柔弱的平静的性情,显示他是没有经受过生活的风雨洗礼,他不需要为了生计冒险,富裕的生活让他生活的很安逸悠闲,宛如生活在温室里的花朵生长的如此精致。从亚瑟的居住环境、穿着打扮、个人的日常习惯、柔弱的性情都充分体现出他是一个富家子弟。
但是“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2]p57,亚瑟早年丧母,他在伯尔顿家族中是不被重视的,常常被兄嫂忽视,他们假装喜欢他,给他充足的零用钱,彰显他们的慷慨。所以对于亚瑟来说,只能得到几张购买东西的支票和几句冰冷冷的话语,却丝毫得不到家庭的温暖。
亚瑟在蒙泰尼里那里会得到格外的重视。视他为“眼中的光明,心中的希望”[1]P23亚瑟是在蒙泰尼里主教这样一个虔诚的天主教信仰者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再加上亚瑟对蒙泰尼里本人的顶礼膜拜,所以亚瑟也成为了一个虔诚的天主教信仰者。在亚瑟心目中,对革命的态度并不十分坚定,他没有通过理性思考来分析自己是否要加入革命,而是通过祷告向上帝寻求答案,足以显示他的幼稚天真,一种让人笑掉牙的想法。他把蒙泰尼里当成伟大的先知,听他讲道,“试图从中找到某种迹象,以证明它与共和理想有内在的亲缘关系,他埋头钻研各种福音书,为基督教在其根源上有民主倾向而欢心”[1]P19可以看出在亚瑟的眼中革命也是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的。他立志要解救意大利和意大利人民,但是他没有意识到教会此时已经成为侵略者的工具,更不明白革命和宗教是不可调和的,仅仅凭着心中的一腔热情将二者结合。在卡尔狄老教士与亚瑟的谈话中,亚瑟被老奸巨猾的卡尔狄用虚伪的说教迷惑,以为教士也是站在自己的革命队伍里的,于是放松警惕把所用的革命秘密都泄漏出去。之后一连串的不幸接踵而至,把亚瑟几乎逼入绝望的边缘,他是幼稚单纯天真的化身,他岂能面对得了这么多突如其来的不幸。他知道了卡尔狄是一个虚伪的间谍,是他把自己出卖了。
他还知道了自己原来是个私生子,并非是真正意义上伯尔顿家族中的一员。而自己的亲生父亲居然是自己顶礼膜拜的蒙泰尼里主教,这对于亚瑟来说就是一个晴天霹雳,再加上女友琼玛的误解,打在他脸上的一记耳光更像是打在他支离破碎的灵魂上,无疑是火上浇油。琼玛这个在亚瑟心目中有着女神般地位的女人,她是用“塑造女英雄的材料锻造出来的圣洁无暇的祭品”[1]P34,在亚瑟心中她是一个“圣洁无暇的祭品”[1]P35,如此高的评价,可以看出琼玛在亚瑟心中有多么重的分量,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是琼玛的那一记耳光把亚瑟打到了南美洲。亚瑟绝望了,他看到的世界是虚伪的,他一直崇拜的主教带给他的满满都是伤痛和欺骗,他虔诚信仰的上帝是一个纵容人间罪恶的伪装者,一切都充斥着虚伪,亚瑟抓起铁锤将耶稣蒙难像砸了个粉碎,这意味着亚瑟与宗教的彻底决裂,让过去的一切都滚蛋,重新开始他新的生活,在这个关头,亚瑟决定踏上南美流亡之路。
自己作为一个自己非常崇拜的基督教信仰者蒙泰尼里的私生子,打破了亚瑟对于宗教的根深蒂固的信仰,而且亚瑟又被最爱的女人琼玛误解,这使得亚瑟放弃了他富裕的公子哥生活踏上了南美流亡的道路。
1.2 从南美流亡者到革命英雄
主人公再次登场是在文章的卷二部分,十三年之后的牛虻已经脱胎换骨,从内到外浴火重生,这时候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单纯幼稚的亚瑟了。透过琼玛的眼睛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个曾经英俊优雅的青年——亚瑟。南美流亡的经历在牛虻身上留下了太多的烙印,面颊上长且弯曲的刀疤,显得阴森可怕,习惯性的口吃,神情态度上的傲慢,跛脚,他像“一只黑色的美洲豹”[1]P86,牛虻极度敏感,说话尖酸刻薄,犀利耿直甚至一针见血,这和以前的亚瑟完全形成鲜明的对比。琼玛刚开始对他是厌倦的,马梯尼也觉得他不值得信任,认为牛虻是极其冷血残酷的,觉得牛虻外表绅士儒雅,内心却凶暴残忍。
牛虻惨痛的流亡经历让他与教会势不两立,他不再与教会有任何沾染,他不再尊崇蒙泰尼里主教,在他眼里蒙泰尼里主教极其老奸巨猾,就是一头蠢驴。他不再相信用爱去拯救意大利这么幼稚的想法,他也不再幻想“世界是粉红色的棉絮和糖衣杏仁组成的”[1]P139。他把革命的希望寄托于暴力上,用刺杀的方式,彻底铲除教会的威信,让人民明白教会的代理人是害虫。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72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