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镜花缘中的异族形象
内容《镜花缘》是嘉、道年间一部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李汝珍在文中写海外异国的游历时塑造了荒诞奇特的异族形象,这些异族或是外表奇形怪状,或是生活习惯与中原大相庭径。作者根据《山海经》等远古志怪小说集取材,借助想象进行精心雕琢,塑造出一个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异族形象和情节,这些与异族有关的情节大多采用了讽刺等艺术手法,给文章增添了许多趣味。作者通过这些奇幻怪诞的异族形象来折射现实,反映出他社会理想与价值取向。
目录
一、引言 6
(一)《镜花缘》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6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7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8
1.解决思路 8
2.研究方法 8
二、《镜花缘》中的异族形象溯源 8
(一)探究本源:《山海经》 8
(二)异族形象之演变 9
三、讽刺手法的作用:针砭时弊 10
(一)犬封国——好吃懒做 11
(二)无肠国——悭吝薄义 11
(三)穿胸国——良心泯灭 12
(四)两面国——势利伪善 12
四、以异族形象,表个人取向 13
(一)控诉社会弊病 13
(二)劝世意味 14
1.黑齿国——世人崇尚学识 14
2.无继国——看淡生死名利 15
3.大人国——行事光明正大 15
五、结语 16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20
浅谈《镜花缘》中的异族形象
一、引言
(一)《镜花缘》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目前国内对于《镜花缘》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学界有关《镜花缘》的专题论文共400余篇。在20世纪以前的学术性论文有87篇,80年代后还出版了有关该书的研究专著4部,至于各种校注本、改编本也不下30种。上世纪学界对于李汝珍及《镜花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研究作者的生平,以及研究《镜花缘》文本内容。
作者的生平主要侧重于对李汝珍是否是《镜花缘》作者身份的确认。而对于《镜花缘》这本书文本的研究,则有这四个大的时间段来考证:一是晚清学界的批评;二是到了民国时期学界对《镜花缘》的批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评,值得补充的是民国学界对《镜花缘》研究甚力且对往后学界影响巨大的当推胡适与鲁迅;三是五六十年代学界的批评;以及1977年以后学界的批评。
重点是1977年后学术论文的研究,由于历经文革之后,《镜花缘》研究在1977年以后日趋繁荣,像其他课题一样,《镜花缘》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更加全面以及深入的探讨,各类课题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如:
对思想内容的评价。直至到了今日这仍是本世纪学界讨论的热点,77年到20世纪末间相关论文达到了20篇以上。小说中的一些与众不同的内容如民族思想、地方特色、时代精神、对科举制度的不满与批判以及从女性观的角度探讨武则天等女性角色的形象等都成为了当时学者讨论的热门话题,研究视野变得更为广阔,研究内容也变得更加深入及系统。
对小说艺术形式上的评价。自诞生以来,关于《镜花缘》中所涉及的艺术表现,往往不被当时的学界所重视并且在他们看来多持否定的态度,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学者把批判的眼光集中在书中靠后一部分浓厚的讲学气息,而作者的这些“炫才”技巧对于当时的学者而言是极大地损害了《镜花缘》本身的一个文学性。所以在这个时期学界对这一方面的批评有着极大地着力,以及相关的论文数量为约10篇。尽管具体到每个人评价上,说法各不相一,见仁见智,但确是着眼于作品的总体艺术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从小说史、文学史乃至文化史的高度来探讨其艺术上的成败得失。
对小说文本内容的比较研究。将《镜花缘》与外国游历探险小说《格列佛游记》进行比较,这无疑是学界从上世纪以来最感兴趣的话题,相关论文篇幅达13篇。而国内同时期明清小说《红楼梦》与《镜花缘》写法与内容上的相似,如对女性角色着墨过多,且都流露出镜花水月之意,导致了长期以来二者的比较研究的热门。
除此之外,一众学者着力于开拓新的研究思路,比如罗嘉慧对李汝珍在描写异国经历时所袒露的荒诞意识的觉醒,而邵士权则对《镜花缘》中作者想要表达的美学思想的自我阐释,张训则是着力于探讨《镜花缘》中所留有的海、灌方言,张金花对文本中的进出口等海外贸易的进行了自己的阐发,早这些文章中,往往有着颇多创识且角度新颖,因为并非主流笔者在这里则不再赘论。
而进入新世纪后,20世纪80年代以来,李汝珍及其《镜花缘》的研究一直延续着这一趋势和方向,没有大的扩张或突破。然而,从研究人员和研究的数量和质量的角度来看,已经有了显着的增长,并且非常令人兴奋,并且有大约300篇文章可供检查。同时,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还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讨论的问题。至于知识,笔者对海外、台湾、香港、澳门的李汝珍和《镜花缘》的研究知之甚少,没有办法确定。所以,根据新世纪近20年来仅大陆地区的研究情况,则有以下几个大类:
一是对书中女性价值观的分析,从胡适的《<镜花缘>引论》以来,对于《镜花缘》女性问题的研究络绎不绝,20世纪以来,虽有许多关于女性观的研究,但都是从原著中的故事情节尤其是“女儿国”的章节中来讨论男女平等的问题,研究篇幅虽多,但未有大的突破。
二是比较研究,无论是与海外小说《格列佛游记》,《鲁滨孙漂流记》,还是《红楼梦》相比,它都与国内小说《镜花缘》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相似,但它对于上个世纪的研究者来说,但在思想上更为现代。
三则是文本内容的探究,或写作艺术的分析,或思想内容的研究,或审美创新的思考。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角度新颖的研究,如茶文化的研究,文本个体形象的研究,词类语法的研究,译本的研究等,因不在主流,故不多赘述。
目录
一、引言 6
(一)《镜花缘》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6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7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8
1.解决思路 8
2.研究方法 8
二、《镜花缘》中的异族形象溯源 8
(一)探究本源:《山海经》 8
(二)异族形象之演变 9
三、讽刺手法的作用:针砭时弊 10
(一)犬封国——好吃懒做 11
(二)无肠国——悭吝薄义 11
(三)穿胸国——良心泯灭 12
(四)两面国——势利伪善 12
四、以异族形象,表个人取向 13
(一)控诉社会弊病 13
(二)劝世意味 14
1.黑齿国——世人崇尚学识 14
2.无继国——看淡生死名利 15
3.大人国——行事光明正大 15
五、结语 16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20
浅谈《镜花缘》中的异族形象
一、引言
(一)《镜花缘》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目前国内对于《镜花缘》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学界有关《镜花缘》的专题论文共400余篇。在20世纪以前的学术性论文有87篇,80年代后还出版了有关该书的研究专著4部,至于各种校注本、改编本也不下30种。上世纪学界对于李汝珍及《镜花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研究作者的生平,以及研究《镜花缘》文本内容。
作者的生平主要侧重于对李汝珍是否是《镜花缘》作者身份的确认。而对于《镜花缘》这本书文本的研究,则有这四个大的时间段来考证:一是晚清学界的批评;二是到了民国时期学界对《镜花缘》的批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评,值得补充的是民国学界对《镜花缘》研究甚力且对往后学界影响巨大的当推胡适与鲁迅;三是五六十年代学界的批评;以及1977年以后学界的批评。
重点是1977年后学术论文的研究,由于历经文革之后,《镜花缘》研究在1977年以后日趋繁荣,像其他课题一样,《镜花缘》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更加全面以及深入的探讨,各类课题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如:
对思想内容的评价。直至到了今日这仍是本世纪学界讨论的热点,77年到20世纪末间相关论文达到了20篇以上。小说中的一些与众不同的内容如民族思想、地方特色、时代精神、对科举制度的不满与批判以及从女性观的角度探讨武则天等女性角色的形象等都成为了当时学者讨论的热门话题,研究视野变得更为广阔,研究内容也变得更加深入及系统。
对小说艺术形式上的评价。自诞生以来,关于《镜花缘》中所涉及的艺术表现,往往不被当时的学界所重视并且在他们看来多持否定的态度,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学者把批判的眼光集中在书中靠后一部分浓厚的讲学气息,而作者的这些“炫才”技巧对于当时的学者而言是极大地损害了《镜花缘》本身的一个文学性。所以在这个时期学界对这一方面的批评有着极大地着力,以及相关的论文数量为约10篇。尽管具体到每个人评价上,说法各不相一,见仁见智,但确是着眼于作品的总体艺术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从小说史、文学史乃至文化史的高度来探讨其艺术上的成败得失。
对小说文本内容的比较研究。将《镜花缘》与外国游历探险小说《格列佛游记》进行比较,这无疑是学界从上世纪以来最感兴趣的话题,相关论文篇幅达13篇。而国内同时期明清小说《红楼梦》与《镜花缘》写法与内容上的相似,如对女性角色着墨过多,且都流露出镜花水月之意,导致了长期以来二者的比较研究的热门。
除此之外,一众学者着力于开拓新的研究思路,比如罗嘉慧对李汝珍在描写异国经历时所袒露的荒诞意识的觉醒,而邵士权则对《镜花缘》中作者想要表达的美学思想的自我阐释,张训则是着力于探讨《镜花缘》中所留有的海、灌方言,张金花对文本中的进出口等海外贸易的进行了自己的阐发,早这些文章中,往往有着颇多创识且角度新颖,因为并非主流笔者在这里则不再赘论。
而进入新世纪后,20世纪80年代以来,李汝珍及其《镜花缘》的研究一直延续着这一趋势和方向,没有大的扩张或突破。然而,从研究人员和研究的数量和质量的角度来看,已经有了显着的增长,并且非常令人兴奋,并且有大约300篇文章可供检查。同时,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还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讨论的问题。至于知识,笔者对海外、台湾、香港、澳门的李汝珍和《镜花缘》的研究知之甚少,没有办法确定。所以,根据新世纪近20年来仅大陆地区的研究情况,则有以下几个大类:
一是对书中女性价值观的分析,从胡适的《<镜花缘>引论》以来,对于《镜花缘》女性问题的研究络绎不绝,20世纪以来,虽有许多关于女性观的研究,但都是从原著中的故事情节尤其是“女儿国”的章节中来讨论男女平等的问题,研究篇幅虽多,但未有大的突破。
二是比较研究,无论是与海外小说《格列佛游记》,《鲁滨孙漂流记》,还是《红楼梦》相比,它都与国内小说《镜花缘》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相似,但它对于上个世纪的研究者来说,但在思想上更为现代。
三则是文本内容的探究,或写作艺术的分析,或思想内容的研究,或审美创新的思考。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角度新颖的研究,如茶文化的研究,文本个体形象的研究,词类语法的研究,译本的研究等,因不在主流,故不多赘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