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蒋捷词中的黍离之悲
题目简析蒋捷词中的黍离之悲[20191216164033]
内容摘要:蒋捷是南宋末年的重要词人之一,他的词大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蒋捷词中黍离之悲的体现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抒发久客异乡思归之情和漂泊流浪的伤感嗟叹;描写亡国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巨大变迁;表达对宋元王朝统治者的失望和不满。蒋捷词中黍离之悲成因的探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家庭环境的影响,分蒋家忠于汉室的家族背景和悠久的爱国传统;爱国人士的感染,包括历史先贤的激励和宋代进步人士的感召;自身的思想因素,分为儒家忠君思想的继承和高尚民族气节的影响。研究蒋捷词中的黍离之悲的现实意义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对以往优秀爱国传统的继承,是同代文人高尚品质的反映和对当代青年人生价值观的启迪。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蒋捷《竹山词》黍离之悲
目 录
一、引言 1
二、蒋捷词中黍离之悲的表现 1
(一)抒发个人的辛苦际遇 2
1.久客异乡的思归之情 2
2.漂泊流浪的伤感嗟叹 2
(二)描写亡国后的世态变迁 3
1.物质生活水平的下降 3
2.精神生活的落寞寂寥 3
(三)表达对上层的失望和不满 4
1.对南宋王朝的失望 4
2.对元朝统治者的不满 4
三、蒋捷词中黍离之悲的成因 5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5
1.忠于汉室的家族背景 5
2.蒋氏家族的爱国传统 6
(二)爱国人士的感染 7
1.历史先贤的激励 7
2.宋代进步人士的感召 7
(三)自身的思想因素 8
1.儒家忠君思想的继承 8
2.传统民族意识的影响 9
四、研究蒋捷词中黍离之悲的意义 9
(一)对以往优秀爱国传统的继承 10
(二)是同代文人高尚品质的反映 10
(三)对当代青年人生价值观的启迪 11
五、结语 11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简析蒋捷词中的黍离之悲
一、引言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在文学的百花园中,最令人流连忘返的要数宋之词了,众多宋词名作中我们注意到了蒋捷的《竹山词》。
很多人熟知《一剪梅·舟过吴江》和《虞美人·听雨》等名篇,却不知其作者。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他生活在宋末元初,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著有《竹山词》,今存九十三首一阕。蒋捷在咸淳十年(1274年)南宋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中了进士,但是不过五年,南宋就被元所灭。国亡后,蒋捷隐居太湖中的竹山。元成宗大德年间,有人举荐他做官,但是蒋捷非常有骨气,宁可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也不肯觍颜做元朝的官,在漂泊流浪中孤苦地度过一生。作为一位爱国词人,蒋捷在《竹山词》中大多抒发国破家亡之痛和个人身世飘零之悲。
用文学作品来寄托亡国之痛发端于《诗经·王风》中的《黍离》,说的是周朝灭亡后的一个夏天,周国大夫出游时路过镐京,看到埋没在黍离中的周朝宗庙遗址,想到故国已经灭亡,心中十分悲痛,因此作下此诗。几千年来,黍离之悲由从一开始的国破家亡之痛逐渐演变为爱国之情:战国时期屈原用《离骚》表达对楚国“虽九死其尤未悔”的热爱之情,唐代杜甫的《春望》显示了诗人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到了北宋,爱国名将岳飞在《满江红》中表现抗击金兵、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精神,南宋爱国词人蒋捷在《贺新郎·梦冷黄金屋》和《贺新郎·吴江》等词作中所表现出来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以及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蒋捷的大半生漂泊不定,他的词大多抒发亡国之恸,足见词人对故国的眷念之情。拙文试从《竹山词》中描写黍离之悲的词作出发,从黍离之悲的主要表现、黍离之悲的成因以及研究黍离之悲的意义三个方面来对《竹山词》中反映的家国之思进行简要的分析。
二、蒋捷词中黍离之悲的表现
《竹山词》题材广泛,“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大多数作品都抒发了蒋捷的黍离之悲。据笔者整理,蒋捷词中的黍离之悲的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抒发个人的辛苦际遇;对亡国后世态变迁的描写以及表达对统治阶层的失望和不满。
(一)抒发个人的辛苦际遇
蒋捷三十岁左右中进士,尚未一展宏图,不过四五年南宋王朝这座大厦便轰然倒塌。面对复国无望,江山易主的残酷现实,蒋捷心灰意冷,隐居不仕。他身逢乱世,命途多舛。
1.久客异乡的思归之情
亡国后蒋捷在外漂泊流浪,长时间与故土家人分离,使他更加思念故国的一切美好事物,迫切渴望回到家乡。以《一剪梅·舟过吴江》为例: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首词是蒋捷乘船经过吴江县时所作。“何日归家洗客袍”一句直接写倦游思归之情。词人想念幸福的家庭生活,希望快点回到家乡,洗去衣服上的尘埃,突出对家人的怀念,也是对故国的怀念。而结句用樱桃和芭蕉颜色的变化来表现时光的飞逝,词人感伤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漂泊流浪在外,不知不觉已经又过了一春,表现出久客异乡思归之情。
蒋捷的词总是巧妙地用一件极小的事情暗含大道理,表面上是闲愁,深深地体味便可明白其中的奥妙,词人用心良苦,处处流淌着思念故土的辛酸泪。
2.漂泊流浪的伤感嗟叹
蒋捷亲身经历了时代的大动乱,在其作品中鲜明地反映了出来。从他的词中可以看出他曾以替人抄书为生,做过相士,无家可归寄居寺庙,生活的艰辛困苦让他时常回忆美好的事情,在《贺新郎·兵后寓吴》等词中可见:
深阁帘垂绣。记家人、软语灯边,笑涡红透。万叠城头哀怨角,吹落霜花满袖。影厮伴、东奔西走。望断乡关知何处,羡寒鸦、到着黄昏后。一点点,归杨柳。 相看只有山如旧。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明日枯荷包冷饭,又过前头小阜。趁未发、且尝村酒。醉探枵囊毛锥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翁不应,但摇手。
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元兵占领临安,蒋捷在兵荒马乱之中流寓苏州,衣食不保。上片前两句是对亡国前幸福温馨的家庭生活的回忆,下片中“明日枯荷包冷饭”一句是流浪生活的真实写照,对比十分鲜明。词人流浪在外,替人抄写《牛经》赚取生活费,而“翁不应,但摇手”,可看出流浪中的词人的处境十分狼狈。通过对亡国前的幸福生活的回忆以及对现在漂泊流浪生活艰辛的描写,表达深深思念故国的心情。
总而言之,从这些词作中可以看出蒋捷亡国后生活的悲苦,大抵是由于“蒋捷义不仕元的气节在宋末遗民中是最坚决最彻底的一个,这种近乎偏执的行径使他的入元生活充满了物质上的困窘和精神上的凄寒,悲凉辛酸,难以名状”。生活上的艰辛并没有磨灭蒋捷的意志,他生活贫困,却守住了节操和信念。
(二)描写亡国后的世态变迁
《竹山词》有不少是描写宋亡后的景象的词句,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对于爱国词人来说,这些词句中无疑都饱含着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1.物质生活水平的下降
南宋灭亡后,元蒙人统治全中国,天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原本幸福安定的生活被破坏了,《贺新郎·兵后寓吴》是那个时代遗民生活的写照:
深阁帘垂绣。记家人、软语灯边,笑涡红透。万叠城头哀怨角,吹落霜花满袖。影厮伴、东奔西走。望断乡关知何处,羡寒鸦、到着黄昏后。一点点,归杨柳。 相看只有山如旧。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明日枯荷包冷饭,又过前头小阜。趁未发、且尝村酒。醉探枵囊毛锥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翁不应,但摇手。
兵荒马乱之中的衣食不保,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亡国前蒋捷的生活是“软语灯边,笑涡红透”的温馨和谐;亡国后流浪在外,吃的是“枯荷包冷饭”,以替人抄写《牛经》的微薄收入为生。“翁不应,但摇手”一句,不仅表现出蒋捷狼狈困窘的处境,也是当时下层人民生活境况的描写,元兵入侵,实施废除耕作,发展畜牧的农业政策,连年征战已经使农民苦不堪言,如今又失去了生活经济来源,几乎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
由于战乱,蒋捷失去了原本的幸福生活,但是就在这样困窘的生活条件下,仍心系天下苍生,他爱国之心依然是“山如旧”,这样倔强坚强的词人又怎能让人不爱呢?
2.精神生活的落寞寂寥
故国的灭亡不仅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生平,精神层面也受到很大侵害。元宵节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原本是普天同庆、军官民同乐的欢乐时刻,但是“在南宋遗民词人中是一个极为特殊的节日,这个节日往往与临安失陷、国家灭亡联系在一起”。蒋捷在《女冠子·元夕》一词中借南宋灭亡后元宵佳节的今不如昔,表达故国之思: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词的开头描绘了对过去元夕的美好回忆,描写出了南宋的繁华,极度地渲染了元宵节的喜庆氛围,而南宋灭亡后现在的元夜只随随便便挂上几盏小灯,与昔日的“琉璃光射”形成鲜明的对比,再也比不上亡国前的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人们的精神生活十分贫乏。词人通过今昔元宵的对比,衬托出故国的美好繁华,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深切缅怀。
由上可见,蒋捷历经了江山易主的巨变之后,其所见、所闻、所感、所梦无不与黍离之悲自然而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表面上看来是写一件极小的事物,实际上与国家兴亡密切相关,这便成就了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爱国词人。
(三)表达对上层的失望和不满
经过亡国巨变猛烈尖锐的刺激,宋元之际的词坛也产生了巨大反响,涌现出一大批爱国词人。蒋捷,不似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不像刘辰翁那样悲恸、凄惨,他以睿智的目光审视着社会,对于南宋王朝江河日下感到回天无术;对于元朝的野蛮暴虐他坚持抗争到底。
1.对南宋王朝的失望
蒋捷年少时就饱读诗书,博古通今,洞察天下大事,早年时就对南宋贵族奢靡放纵的生活感觉失望又无奈,在《齐天乐·元夜阅梦华录》下片中依稀可见:
华胥仙梦未了,被天公澒洞,吹换尘世。淡柳湖山,浓花巷陌,惟说钱塘而已。回头汴水。望当日宸游,万□□□。但有寒芜,夜深青燐起。
这首词应当作于南宋灭亡之前。写词人元夜读《梦华录》的感慨,抒发追怀北宋故国,同时为南宋王朝担忧的情绪。词的上片写的是《梦华录》中描写的北宋灭亡前,元夜皇帝出游与民同乐的热闹非凡的盛况,但是北宋灭亡后,宋室迁都临安,偏居一隅,人们认为有长江这道天险的庇佑,从此可以高枕无忧,整日文恬武嬉,醉生梦死,不再称说汴京的美好,在表面太平中虚度岁月。而今的元夜十分冷清,象征着南宋国力的日渐衰落,流露出无尽的哀思,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同时又因力量微薄暗含着无奈与感伤之情。
由上可知,蒋捷早已嗅到了危机的味道,作为一个文人,他只能把他的担忧流露在文学作品中,希望以此给世人敲响警钟,体现出他旷达济世的高尚情怀。
2.对元朝统治者的不满
汉族人千百年来都是农耕文明,农耕是人们主要的衣食来源,“民以食为天”,农业耕作已经成了人们心目中最重要的部分,直到蒙古人统治中原大地,打破了原有的农业耕作制度,实行畜牧制,农民从此失去了生活来源与经济支柱,苦不堪言,蒋捷对此非常不满,在《贺新郎·兵后寓吴》下片中表达出来:
内容摘要:蒋捷是南宋末年的重要词人之一,他的词大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蒋捷词中黍离之悲的体现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抒发久客异乡思归之情和漂泊流浪的伤感嗟叹;描写亡国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巨大变迁;表达对宋元王朝统治者的失望和不满。蒋捷词中黍离之悲成因的探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家庭环境的影响,分蒋家忠于汉室的家族背景和悠久的爱国传统;爱国人士的感染,包括历史先贤的激励和宋代进步人士的感召;自身的思想因素,分为儒家忠君思想的继承和高尚民族气节的影响。研究蒋捷词中的黍离之悲的现实意义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对以往优秀爱国传统的继承,是同代文人高尚品质的反映和对当代青年人生价值观的启迪。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蒋捷《竹山词》黍离之悲
目 录
一、引言 1
二、蒋捷词中黍离之悲的表现 1
(一)抒发个人的辛苦际遇 2
1.久客异乡的思归之情 2
2.漂泊流浪的伤感嗟叹 2
(二)描写亡国后的世态变迁 3
1.物质生活水平的下降 3
2.精神生活的落寞寂寥 3
(三)表达对上层的失望和不满 4
1.对南宋王朝的失望 4
2.对元朝统治者的不满 4
三、蒋捷词中黍离之悲的成因 5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5
1.忠于汉室的家族背景 5
2.蒋氏家族的爱国传统 6
(二)爱国人士的感染 7
1.历史先贤的激励 7
2.宋代进步人士的感召 7
(三)自身的思想因素 8
1.儒家忠君思想的继承 8
2.传统民族意识的影响 9
四、研究蒋捷词中黍离之悲的意义 9
(一)对以往优秀爱国传统的继承 10
(二)是同代文人高尚品质的反映 10
(三)对当代青年人生价值观的启迪 11
五、结语 11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简析蒋捷词中的黍离之悲
一、引言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在文学的百花园中,最令人流连忘返的要数宋之词了,众多宋词名作中我们注意到了蒋捷的《竹山词》。
很多人熟知《一剪梅·舟过吴江》和《虞美人·听雨》等名篇,却不知其作者。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他生活在宋末元初,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著有《竹山词》,今存九十三首一阕。蒋捷在咸淳十年(1274年)南宋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中了进士,但是不过五年,南宋就被元所灭。国亡后,蒋捷隐居太湖中的竹山。元成宗大德年间,有人举荐他做官,但是蒋捷非常有骨气,宁可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也不肯觍颜做元朝的官,在漂泊流浪中孤苦地度过一生。作为一位爱国词人,蒋捷在《竹山词》中大多抒发国破家亡之痛和个人身世飘零之悲。
用文学作品来寄托亡国之痛发端于《诗经·王风》中的《黍离》,说的是周朝灭亡后的一个夏天,周国大夫出游时路过镐京,看到埋没在黍离中的周朝宗庙遗址,想到故国已经灭亡,心中十分悲痛,因此作下此诗。几千年来,黍离之悲由从一开始的国破家亡之痛逐渐演变为爱国之情:战国时期屈原用《离骚》表达对楚国“虽九死其尤未悔”的热爱之情,唐代杜甫的《春望》显示了诗人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到了北宋,爱国名将岳飞在《满江红》中表现抗击金兵、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精神,南宋爱国词人蒋捷在《贺新郎·梦冷黄金屋》和《贺新郎·吴江》等词作中所表现出来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以及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蒋捷的大半生漂泊不定,他的词大多抒发亡国之恸,足见词人对故国的眷念之情。拙文试从《竹山词》中描写黍离之悲的词作出发,从黍离之悲的主要表现、黍离之悲的成因以及研究黍离之悲的意义三个方面来对《竹山词》中反映的家国之思进行简要的分析。
二、蒋捷词中黍离之悲的表现
《竹山词》题材广泛,“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大多数作品都抒发了蒋捷的黍离之悲。据笔者整理,蒋捷词中的黍离之悲的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抒发个人的辛苦际遇;对亡国后世态变迁的描写以及表达对统治阶层的失望和不满。
(一)抒发个人的辛苦际遇
蒋捷三十岁左右中进士,尚未一展宏图,不过四五年南宋王朝这座大厦便轰然倒塌。面对复国无望,江山易主的残酷现实,蒋捷心灰意冷,隐居不仕。他身逢乱世,命途多舛。
1.久客异乡的思归之情
亡国后蒋捷在外漂泊流浪,长时间与故土家人分离,使他更加思念故国的一切美好事物,迫切渴望回到家乡。以《一剪梅·舟过吴江》为例: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首词是蒋捷乘船经过吴江县时所作。“何日归家洗客袍”一句直接写倦游思归之情。词人想念幸福的家庭生活,希望快点回到家乡,洗去衣服上的尘埃,突出对家人的怀念,也是对故国的怀念。而结句用樱桃和芭蕉颜色的变化来表现时光的飞逝,词人感伤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漂泊流浪在外,不知不觉已经又过了一春,表现出久客异乡思归之情。
蒋捷的词总是巧妙地用一件极小的事情暗含大道理,表面上是闲愁,深深地体味便可明白其中的奥妙,词人用心良苦,处处流淌着思念故土的辛酸泪。
2.漂泊流浪的伤感嗟叹
蒋捷亲身经历了时代的大动乱,在其作品中鲜明地反映了出来。从他的词中可以看出他曾以替人抄书为生,做过相士,无家可归寄居寺庙,生活的艰辛困苦让他时常回忆美好的事情,在《贺新郎·兵后寓吴》等词中可见:
深阁帘垂绣。记家人、软语灯边,笑涡红透。万叠城头哀怨角,吹落霜花满袖。影厮伴、东奔西走。望断乡关知何处,羡寒鸦、到着黄昏后。一点点,归杨柳。 相看只有山如旧。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明日枯荷包冷饭,又过前头小阜。趁未发、且尝村酒。醉探枵囊毛锥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翁不应,但摇手。
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元兵占领临安,蒋捷在兵荒马乱之中流寓苏州,衣食不保。上片前两句是对亡国前幸福温馨的家庭生活的回忆,下片中“明日枯荷包冷饭”一句是流浪生活的真实写照,对比十分鲜明。词人流浪在外,替人抄写《牛经》赚取生活费,而“翁不应,但摇手”,可看出流浪中的词人的处境十分狼狈。通过对亡国前的幸福生活的回忆以及对现在漂泊流浪生活艰辛的描写,表达深深思念故国的心情。
总而言之,从这些词作中可以看出蒋捷亡国后生活的悲苦,大抵是由于“蒋捷义不仕元的气节在宋末遗民中是最坚决最彻底的一个,这种近乎偏执的行径使他的入元生活充满了物质上的困窘和精神上的凄寒,悲凉辛酸,难以名状”。生活上的艰辛并没有磨灭蒋捷的意志,他生活贫困,却守住了节操和信念。
(二)描写亡国后的世态变迁
《竹山词》有不少是描写宋亡后的景象的词句,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对于爱国词人来说,这些词句中无疑都饱含着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1.物质生活水平的下降
南宋灭亡后,元蒙人统治全中国,天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原本幸福安定的生活被破坏了,《贺新郎·兵后寓吴》是那个时代遗民生活的写照:
深阁帘垂绣。记家人、软语灯边,笑涡红透。万叠城头哀怨角,吹落霜花满袖。影厮伴、东奔西走。望断乡关知何处,羡寒鸦、到着黄昏后。一点点,归杨柳。 相看只有山如旧。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明日枯荷包冷饭,又过前头小阜。趁未发、且尝村酒。醉探枵囊毛锥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翁不应,但摇手。
兵荒马乱之中的衣食不保,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亡国前蒋捷的生活是“软语灯边,笑涡红透”的温馨和谐;亡国后流浪在外,吃的是“枯荷包冷饭”,以替人抄写《牛经》的微薄收入为生。“翁不应,但摇手”一句,不仅表现出蒋捷狼狈困窘的处境,也是当时下层人民生活境况的描写,元兵入侵,实施废除耕作,发展畜牧的农业政策,连年征战已经使农民苦不堪言,如今又失去了生活经济来源,几乎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
由于战乱,蒋捷失去了原本的幸福生活,但是就在这样困窘的生活条件下,仍心系天下苍生,他爱国之心依然是“山如旧”,这样倔强坚强的词人又怎能让人不爱呢?
2.精神生活的落寞寂寥
故国的灭亡不仅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生平,精神层面也受到很大侵害。元宵节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原本是普天同庆、军官民同乐的欢乐时刻,但是“在南宋遗民词人中是一个极为特殊的节日,这个节日往往与临安失陷、国家灭亡联系在一起”。蒋捷在《女冠子·元夕》一词中借南宋灭亡后元宵佳节的今不如昔,表达故国之思: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词的开头描绘了对过去元夕的美好回忆,描写出了南宋的繁华,极度地渲染了元宵节的喜庆氛围,而南宋灭亡后现在的元夜只随随便便挂上几盏小灯,与昔日的“琉璃光射”形成鲜明的对比,再也比不上亡国前的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人们的精神生活十分贫乏。词人通过今昔元宵的对比,衬托出故国的美好繁华,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深切缅怀。
由上可见,蒋捷历经了江山易主的巨变之后,其所见、所闻、所感、所梦无不与黍离之悲自然而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表面上看来是写一件极小的事物,实际上与国家兴亡密切相关,这便成就了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爱国词人。
(三)表达对上层的失望和不满
经过亡国巨变猛烈尖锐的刺激,宋元之际的词坛也产生了巨大反响,涌现出一大批爱国词人。蒋捷,不似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不像刘辰翁那样悲恸、凄惨,他以睿智的目光审视着社会,对于南宋王朝江河日下感到回天无术;对于元朝的野蛮暴虐他坚持抗争到底。
1.对南宋王朝的失望
蒋捷年少时就饱读诗书,博古通今,洞察天下大事,早年时就对南宋贵族奢靡放纵的生活感觉失望又无奈,在《齐天乐·元夜阅梦华录》下片中依稀可见:
华胥仙梦未了,被天公澒洞,吹换尘世。淡柳湖山,浓花巷陌,惟说钱塘而已。回头汴水。望当日宸游,万□□□。但有寒芜,夜深青燐起。
这首词应当作于南宋灭亡之前。写词人元夜读《梦华录》的感慨,抒发追怀北宋故国,同时为南宋王朝担忧的情绪。词的上片写的是《梦华录》中描写的北宋灭亡前,元夜皇帝出游与民同乐的热闹非凡的盛况,但是北宋灭亡后,宋室迁都临安,偏居一隅,人们认为有长江这道天险的庇佑,从此可以高枕无忧,整日文恬武嬉,醉生梦死,不再称说汴京的美好,在表面太平中虚度岁月。而今的元夜十分冷清,象征着南宋国力的日渐衰落,流露出无尽的哀思,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同时又因力量微薄暗含着无奈与感伤之情。
由上可知,蒋捷早已嗅到了危机的味道,作为一个文人,他只能把他的担忧流露在文学作品中,希望以此给世人敲响警钟,体现出他旷达济世的高尚情怀。
2.对元朝统治者的不满
汉族人千百年来都是农耕文明,农耕是人们主要的衣食来源,“民以食为天”,农业耕作已经成了人们心目中最重要的部分,直到蒙古人统治中原大地,打破了原有的农业耕作制度,实行畜牧制,农民从此失去了生活来源与经济支柱,苦不堪言,蒋捷对此非常不满,在《贺新郎·兵后寓吴》下片中表达出来: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