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庭代际失调问题的一种解释社会失范理论(附件)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家庭代际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家庭功能渐趋衰落,血缘关系的维系能力降低,家庭代际关系失调,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中国农村代际失调问题主要呈现子代代替亲代主导代际关系,代际重心下移以及代际关系渐趋理性化的问题。利用失范理论对代际失调的问题进行解释可以发现主要存在着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内部原因主要体现在社会成员自身价值观带动的行为的失范以及由于自身原因或者说空间距离问题带来的情感淡漠;而外部原因主要归结在农村社会“道德规范”失范以及社会控制力量不足。通过纠正个人的价值观,促进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以及促进亲代与子代之间的情感联系,利用政府的政策以及舆论宣传可以很有效的调节代际关系,形成和谐融洽的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关键词 农村家庭,代际失调,社会失范目 录
1 引言 5
2 社会失范的主要理论观点 6
3 农村家庭代际失调的现状 7
3.1 子代主导代际关系 7
3.2 代际关系重心下移 7
3.3 代际交换不平衡 8
4 农村家庭代际失调的社会失范视角解读 9
4.1 农村家庭成员代际价值失范 9
4.2 农村家庭代际的社会道德规范失范 11
4.3 农村家庭代际情感关系的失范 12
5 社会失范视角下农村家庭代际失调的解决途径 14
5.1 纠正个人或群体的价值观,提高群众文化素养 14
5.2 重建社会道德规范,促进规范内化 14
5.3 促进代际情感互动,加深情感维系 15
致 谢 18
注 释 19
参 考 文 献 20
1 引言
代际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从广义上讲,代际关系是社会上因为地域、工作和其他关系产生的不同代之间的交往关系;从狭义上讲,代际关系就是因为血缘和姻缘连接在一起的家庭内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亲代和子代的关系。中国农村传统的代际关系模型或理论中,最具有代表性有两种。第一种模式认为代际关系是亲代抚育子代成长,子代长大之后,反哺亲代的一种平衡均衡的“抚育-赡养”的反馈模式(F1<=>F2<=>F3<=>Fn),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从广义上讲,代际关系是社会上因为地域、工作和其他关系产生的不同代之间的交往关系;从狭义上讲,代际关系就是因为血缘和姻缘连接在一起的家庭内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亲代和子代的关系。中国农村传统的代际关系模型或理论中,最具有代表性有两种。第一种模式认为代际关系是亲代抚育子代成长,子代长大之后,反哺亲代的一种平衡均衡的“抚育-赡养”的反馈模式(F1<=>F2<=>F3<=>Fn),即“乙代先取之甲代,然后及身还给甲代,取予之间是均衡的”,这也对应着西方的接力模式(F1→F2→F3→Fn),即“乙代取之甲代,而还给丙代,取予之间也是均衡的[1]”。第二种理论是代际交换理论,该理论认为传统社会中代际传承与互动依靠的是一种交换原则,他包含物质经济的有形交换,也有情感方面的无形交换[2]。
如吉登斯所言,家庭是传统和现代化之间的战场。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变迁对农村家庭代际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取代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传统的乡土社会逐渐转变为现代化社会,由此,代际关系问题越发的突出。与子代的个体理性化相反的是,亲代仍然存有传统的传宗接代思想,这就演变出了一种失衡的代际关系,体现在子女剥削父母上[3]。尽管父母依然为子女“操心”,但子女的反哺仍然越来越少,不孝越来越严重,因此许多青年和中年父母减少对子女的“操心”程度,由此农村代际关系严重失衡。根据众多学者关于代际关系的观点可以看出:从代际关系来说,亲代的权利和地位逐渐被子代所取代,代际关系呈现出一种更具理性的失衡状态。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所承载的价值意义被解构,功能逐渐弱化,农村社会环境和农民的意识发生重大的变化,农民家庭受到深刻的影响,农村家庭中老年人的处境变得越发的糟糕,年轻人在得到了长辈的抚育之后却并不回报,而只想谋求个人利益,造成了农村家庭的代际关系紧张的代际关系问题。改革开放后的家庭延续对于中国人的价值意义、孝道伦理规范以及代际间反馈的养老行为逻辑遭到了冲击,处于失调的状态[3]。子代的价值失范,群众社会的规范失范以及家庭中的情感缺失促使代际关系失调,成为社会问题。这种失范行为表现的并不是太明显,只是和传统的正面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情感维系有偏差,因此需要重建与修补。
2 社会失范的主要理论观点
社会失范现象在中国当代社会中的各个领域都普遍存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社会失范是相比较于社会规范而言的,作为社会规范的对立面的状态存在。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当时的社会秩序变革的社会状态下提出“失范”一词,认为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个人的行为行动一定要被社会规范控制,这种社会规范我们认为是一个具有完整的、没有冲突的体系的规范。美国社会学家默顿继承和发展了迪尔凯姆的失范理论,认为社会失范是社会所规定的目标与达到目标的规范不一致的状态,将社会文化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制度性手段作为决定是否失范的因素。他认为,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有共同的价值,价值为社会提供促进发展的文化目标,与此同时,社会也为社会成员提供实现目标的制度性手段,不同的群体表现出不同的个体适应,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见表1)。
表1 社会结构与行为类型
行为类型
文化目标
制度化手段
遵从
+
+
创新
+
-
仪式主义
-
+
隐退主义
-
-
反叛
±
±
(“+”表示接受,“-”表示拒绝。“±”表示拒绝并代之以新的目标和标准)
资料来源:万聪.基于社会失范理论视角的研究生学术不断行为思考.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2),243
从表1可以看出,“遵从”一项符合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创新”符合文化目标但不符合制度化手段;“仪式主义”不符合文化目标,但是符合制度化手段;“隐退主义”既不符合文化目标,也不符合制度化手段;“反叛”则想要通过社会变革形成新的文化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制度化手段。这些方式中,除了“遵从”类型,其他四种行为类型都属于社会失范的范畴。中国学者朱力在默顿提出的文化价值目标和制度化手段这两种变量组合产生出不同的失范类型的基础上,加入规范的变量,修改为“三因素分析模型”,认为“任何失范行为都是行动者在价值理念指导下的一种外显的违反规范的理性行为,全都可以通过价值理念、规范与行为三元结构的分析框架进行分析”。因此,所谓社会失范,是相对于占主导地位的拥有价值合理性的社会价值观来说的,符合规范合法的达到目标的行为。在这个观念上来说,通过利用“社会失范”概念,我们可以很好地对“农村家庭代际失调”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3 农村家庭代际失调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加快,社会处在快速转型阶段,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受到冲击,社会规范混乱无序,传统的乡土社会中的代际关系渐渐处于失调的状态。探究代际关系失调的现状可以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子代主导代际关系
美国当代杰出的人类学家米德以不同文化传递为视角,提出了著名的“三喻文化”说,即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后喻文化。在前喻文化社会中,长辈拥有相当的生活阅历,因此晚辈是主要向长辈学习经验,长辈的地位崇高;而在后喻文化社会中,年长者由于自身的限制,不如年轻
1 引言 5
2 社会失范的主要理论观点 6
3 农村家庭代际失调的现状 7
3.1 子代主导代际关系 7
3.2 代际关系重心下移 7
3.3 代际交换不平衡 8
4 农村家庭代际失调的社会失范视角解读 9
4.1 农村家庭成员代际价值失范 9
4.2 农村家庭代际的社会道德规范失范 11
4.3 农村家庭代际情感关系的失范 12
5 社会失范视角下农村家庭代际失调的解决途径 14
5.1 纠正个人或群体的价值观,提高群众文化素养 14
5.2 重建社会道德规范,促进规范内化 14
5.3 促进代际情感互动,加深情感维系 15
致 谢 18
注 释 19
参 考 文 献 20
1 引言
代际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从广义上讲,代际关系是社会上因为地域、工作和其他关系产生的不同代之间的交往关系;从狭义上讲,代际关系就是因为血缘和姻缘连接在一起的家庭内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亲代和子代的关系。中国农村传统的代际关系模型或理论中,最具有代表性有两种。第一种模式认为代际关系是亲代抚育子代成长,子代长大之后,反哺亲代的一种平衡均衡的“抚育-赡养”的反馈模式(F1<=>F2<=>F3<=>Fn),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从广义上讲,代际关系是社会上因为地域、工作和其他关系产生的不同代之间的交往关系;从狭义上讲,代际关系就是因为血缘和姻缘连接在一起的家庭内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亲代和子代的关系。中国农村传统的代际关系模型或理论中,最具有代表性有两种。第一种模式认为代际关系是亲代抚育子代成长,子代长大之后,反哺亲代的一种平衡均衡的“抚育-赡养”的反馈模式(F1<=>F2<=>F3<=>Fn),即“乙代先取之甲代,然后及身还给甲代,取予之间是均衡的”,这也对应着西方的接力模式(F1→F2→F3→Fn),即“乙代取之甲代,而还给丙代,取予之间也是均衡的[1]”。第二种理论是代际交换理论,该理论认为传统社会中代际传承与互动依靠的是一种交换原则,他包含物质经济的有形交换,也有情感方面的无形交换[2]。
如吉登斯所言,家庭是传统和现代化之间的战场。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变迁对农村家庭代际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取代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传统的乡土社会逐渐转变为现代化社会,由此,代际关系问题越发的突出。与子代的个体理性化相反的是,亲代仍然存有传统的传宗接代思想,这就演变出了一种失衡的代际关系,体现在子女剥削父母上[3]。尽管父母依然为子女“操心”,但子女的反哺仍然越来越少,不孝越来越严重,因此许多青年和中年父母减少对子女的“操心”程度,由此农村代际关系严重失衡。根据众多学者关于代际关系的观点可以看出:从代际关系来说,亲代的权利和地位逐渐被子代所取代,代际关系呈现出一种更具理性的失衡状态。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所承载的价值意义被解构,功能逐渐弱化,农村社会环境和农民的意识发生重大的变化,农民家庭受到深刻的影响,农村家庭中老年人的处境变得越发的糟糕,年轻人在得到了长辈的抚育之后却并不回报,而只想谋求个人利益,造成了农村家庭的代际关系紧张的代际关系问题。改革开放后的家庭延续对于中国人的价值意义、孝道伦理规范以及代际间反馈的养老行为逻辑遭到了冲击,处于失调的状态[3]。子代的价值失范,群众社会的规范失范以及家庭中的情感缺失促使代际关系失调,成为社会问题。这种失范行为表现的并不是太明显,只是和传统的正面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情感维系有偏差,因此需要重建与修补。
2 社会失范的主要理论观点
社会失范现象在中国当代社会中的各个领域都普遍存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社会失范是相比较于社会规范而言的,作为社会规范的对立面的状态存在。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当时的社会秩序变革的社会状态下提出“失范”一词,认为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个人的行为行动一定要被社会规范控制,这种社会规范我们认为是一个具有完整的、没有冲突的体系的规范。美国社会学家默顿继承和发展了迪尔凯姆的失范理论,认为社会失范是社会所规定的目标与达到目标的规范不一致的状态,将社会文化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制度性手段作为决定是否失范的因素。他认为,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有共同的价值,价值为社会提供促进发展的文化目标,与此同时,社会也为社会成员提供实现目标的制度性手段,不同的群体表现出不同的个体适应,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见表1)。
表1 社会结构与行为类型
行为类型
文化目标
制度化手段
遵从
+
+
创新
+
-
仪式主义
-
+
隐退主义
-
-
反叛
±
±
(“+”表示接受,“-”表示拒绝。“±”表示拒绝并代之以新的目标和标准)
资料来源:万聪.基于社会失范理论视角的研究生学术不断行为思考.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2),243
从表1可以看出,“遵从”一项符合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创新”符合文化目标但不符合制度化手段;“仪式主义”不符合文化目标,但是符合制度化手段;“隐退主义”既不符合文化目标,也不符合制度化手段;“反叛”则想要通过社会变革形成新的文化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制度化手段。这些方式中,除了“遵从”类型,其他四种行为类型都属于社会失范的范畴。中国学者朱力在默顿提出的文化价值目标和制度化手段这两种变量组合产生出不同的失范类型的基础上,加入规范的变量,修改为“三因素分析模型”,认为“任何失范行为都是行动者在价值理念指导下的一种外显的违反规范的理性行为,全都可以通过价值理念、规范与行为三元结构的分析框架进行分析”。因此,所谓社会失范,是相对于占主导地位的拥有价值合理性的社会价值观来说的,符合规范合法的达到目标的行为。在这个观念上来说,通过利用“社会失范”概念,我们可以很好地对“农村家庭代际失调”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3 农村家庭代际失调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加快,社会处在快速转型阶段,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受到冲击,社会规范混乱无序,传统的乡土社会中的代际关系渐渐处于失调的状态。探究代际关系失调的现状可以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子代主导代际关系
美国当代杰出的人类学家米德以不同文化传递为视角,提出了著名的“三喻文化”说,即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后喻文化。在前喻文化社会中,长辈拥有相当的生活阅历,因此晚辈是主要向长辈学习经验,长辈的地位崇高;而在后喻文化社会中,年长者由于自身的限制,不如年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