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青少年叙事视角研究(附件)
摘 要《红楼梦》是我国古代作品中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的主人公是十几岁的青少年。从青春的角度,结合心理学、叙事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探讨其中的青少年叙事视角,在当今时代是具有新颖性和创新性的,不仅有助于红学研究向更加广阔的方向延伸,而且还有有助于呼吁全社会加大对青少年的关注力度,凸显文学的人文关怀。本文以《红楼梦》中的青少年叙事视角为研究基点,对《红楼梦》中存在青少年叙事视角的因由,青少年视角在书中的多样化展示以及青少年叙事视角的价值意义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红楼梦》的叙事策略、思想意蕴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同时,本文也期待对《红楼梦》青春价值的研究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目 录
前言1
研究背景1
研究现状1
研究方法2
《红楼梦》中存在青少年叙事视角的因由3
曹雪芹的惧祸意识3
曹雪芹的重情思想4
曹雪芹的缅怀情感5
《红楼梦》中青少年叙事视角的多元化呈现7
贾宝玉眼中追求自由纯净的世界7
林黛玉眼中似真似幻的世界9
薛宝钗眼中充满矛盾的世界10
《红楼梦》中青少年叙事视角的意义价值12
对作者的意义12
对读者的意义12
对作品的意义13
结语15
参考文献16
致谢17
前 言
(一)研究背景
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之一,《红楼梦》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是集我国传统文化之大成的优秀之作。自问世以来,它就被人们不断地研究,从而形成了横跨文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一门学问,即红学。毫无疑问,随着时代的发展,红学的研究体系会越来越完善与成熟。研究者们对《红楼梦》的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其中就包括对《红楼梦》叙事方面的研究。研究者们对《红楼梦》的叙事多角度的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然而,在当今时代,从青春的角度,即以青少年为主体,对《红楼梦》中的叙事视角的研究却是不多。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存在薄弱环节,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研究《红楼梦》中的青少年叙事视角,有助于丰富研究红楼梦的角度,进一步完善研究红楼梦的体系,从而促进文学的发展,同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还可以进一步引导人们关注青少年,彰显出文学的人文关怀。
(二)研究现状
《红楼梦》以青少年为主体,着重叙述了一群少男少女的青春故事,展现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可以说,《红楼梦》一部青春文学。目前来看,学术界对《红楼梦》的青春价值的关注日益增多,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对《红楼梦》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国外暂无。在国内,一些学者试图从青春的角度对《红楼梦》进行重新研读,展示书中青少年的成长遭遇及其价值。
从研究者的论文与著作来看,他们已经开始注意到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探索《红楼梦》的青春价值,为当代的文艺研究与创作提供丰富宝贵的艺术经验。《戴着青春的镣铐舞蹈—看贾宝玉的社会化悲剧》的作者周小康和陈希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讨论了在贾宝玉成长过程中对其有重要影响作用的社会和家庭因素,反映了青少年世界与成人世界的融合与冲突,重新审视了青少年成长与成人社会规则之间的关系。《红楼少女的青春咏叹情调》的作者于雷从形式美的内蕴、性格美的多样统一以及性格美的审美价值等方面分析了《红楼梦》中少女的命运遭遇,探讨了红楼少女的青春生命。他认为,把描写众多“女儿”的笔墨,视为薛宝黛的陪衬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在“女儿国”这个庞大的人物群中,尽管各个人物主体的性格与思想千差万别,但无论是作者的自述,还是主人公贾宝玉的情感流露,我们总会体会到一种深沉而浓烈的眷恋之情。红楼少女虽然各有其存在价值,相互之间不可替代,但从作者的整体艺术构思和美学追求来看,对《红楼梦》的少女群体进行分析探讨,对于探究《红楼梦》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都是有益的。蒋勋在《<红楼梦>“花落水流红”的青春悲剧》中,抓住青春和孤独两大主题,探讨了青春成长期的孤独与烦恼,并提出了在红楼少女的青春孤独里,保持“干净”很重要的观点。白灵阶在《薄命女儿青春祭——<红楼梦>晴雯判词排序之谜详解》中探讨了晴雯的青春悲剧。吕启祥和蒋永正在《散馥沁芳 青春常驻—漫话红楼女儿的美容》中,从美容的角度,以化妆品使用与品类分析为切入点,探讨了红楼少女的外在美,填补了研究者多关注红楼少女的内在美而少关注它们外在美的空白。蒋勋在《蒋勋和他的红楼梦》里探讨了《红楼梦》里被忽略的青春与孤独主题和青春孤独的叛逆,结合他的成长经历,对《红楼梦》青春价值的展开了探讨。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本文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通过查阅期刊、文书档案、书籍、报纸,互联网等途径收集和整理有关《红楼梦》中青少年叙事视角的资料文献,确定自己的研究思路。
2.文本分析法:选题以“《红楼梦》中的青少年叙事视角研究”为题,通过对《红楼梦》进行文本分析,以书中的青少年为主题,探讨其中的青少年叙事视角。
3.个案研究法:对《红楼梦》中的青少年群体进分析,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叙事视角研究的进展。
一、《红楼梦》中存在青少年叙事视角的因由
《红楼梦》的主人公主要是一群十几岁的少男少女。其描写的故事也是这群少男少女在其青春成长期中的发生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红楼梦》是名副其实的青春文学。在以前,研究者对《红楼梦》的研究多以成人的角度为基点来阐释《红楼梦》,而忽略了这样的一个事实——《红楼梦》中的主人公只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十几岁的青少年。从青春的角度,即以青少年的主体,重新解读《红楼梦》,在今天无疑是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与创新性的。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没有哪一部作品能够像《红楼梦》这样诗意的、广泛的、深刻的描写青春成长与青春生命,给与青春一定程度的关注,能够让我们对封建时代的青少年的生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成年男性处于强势地位,牢牢把控着社会话语权,社会存在感十分强烈,而青少年与女性则处于弱势地位,是被封建社会所漠视的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感是比较弱小的,通常被人们所忽视。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曹雪芹的把青少年为《红楼楼》这部皇皇巨著的主人公,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曹雪芹的惧祸意识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不乏文化专制,而尤以清朝为最。有清一代,在思想文化领域方面把控得十分严苛,文化专制主义达到了顶峰。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消除汉族人民强烈的排满情绪,大兴文字狱,实行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以期用行政手段牢牢控制被统治者的思想。在思想文化领域,清朝的文字狱,于康熙、雍正以及乾隆年间,大肆兴盛,愈演愈烈。在这一百多年间,文字狱频频出现,清朝文人因言获罪、惨遭屠戮的数量为数不少,整个文坛上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使思想文化界蒙上了一层文化专制主义的阴影。而《红楼梦》曹雪芹约生于1715,约卒于1763年,正值封建王朝文化专制主义强盛到顶峰的阶段。在这种政治环境下,曹雪芹为了避开文字狱,使自己免于屠戮之灾,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惧祸、避祸的意识。因而,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在小说开篇以回前墨评的形式通过“作者自云”表明小说的创作目的是“用假语村言,敷衍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继而又在小说第一回表明小说所写故事既无“无朝代年级可考”又是“大旨谈情”“毫不干涉时世”“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无碍风化,拉开了小说与现实的距离。此后又写到“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表明曹雪芹只是《红楼梦》的修改者,而非它的创作者。如此一来,确实容易使朝廷有司放松对其的警惕心理,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自己的人身安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的年龄都不大,他们只是十几岁的孩子。在封建家长们看来,他们所说的话语,如贾宝玉咒骂男人们是一群“国贼禄蠹”“须眉浊物”,厌恶科举,鄙弃程朱理学等话语,都是顽童谑语,不值得认真对待和详加思索,而只会把他们讽刺时事的话语当做笑话来看待,不至于产生严重的政治后果。若非如此,假若他们是成人,如此猛烈的抨击现行价值秩序,那么他们不免要受刀剑之苦、屠戮之灾,难逃李贽一样的厄运。《红楼梦》以青少年为主人公,写一段风花雪月的闺阁密事,以绵绵之语巧讽清代世情,这就给作者留下了转圜的余地,使其免受牢狱之灾。
目 录
前言1
研究背景1
研究现状1
研究方法2
《红楼梦》中存在青少年叙事视角的因由3
曹雪芹的惧祸意识3
曹雪芹的重情思想4
曹雪芹的缅怀情感5
《红楼梦》中青少年叙事视角的多元化呈现7
贾宝玉眼中追求自由纯净的世界7
林黛玉眼中似真似幻的世界9
薛宝钗眼中充满矛盾的世界10
《红楼梦》中青少年叙事视角的意义价值12
对作者的意义12
对读者的意义12
对作品的意义13
结语15
参考文献16
致谢17
前 言
(一)研究背景
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之一,《红楼梦》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是集我国传统文化之大成的优秀之作。自问世以来,它就被人们不断地研究,从而形成了横跨文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一门学问,即红学。毫无疑问,随着时代的发展,红学的研究体系会越来越完善与成熟。研究者们对《红楼梦》的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其中就包括对《红楼梦》叙事方面的研究。研究者们对《红楼梦》的叙事多角度的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然而,在当今时代,从青春的角度,即以青少年为主体,对《红楼梦》中的叙事视角的研究却是不多。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存在薄弱环节,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研究《红楼梦》中的青少年叙事视角,有助于丰富研究红楼梦的角度,进一步完善研究红楼梦的体系,从而促进文学的发展,同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还可以进一步引导人们关注青少年,彰显出文学的人文关怀。
(二)研究现状
《红楼梦》以青少年为主体,着重叙述了一群少男少女的青春故事,展现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可以说,《红楼梦》一部青春文学。目前来看,学术界对《红楼梦》的青春价值的关注日益增多,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对《红楼梦》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国外暂无。在国内,一些学者试图从青春的角度对《红楼梦》进行重新研读,展示书中青少年的成长遭遇及其价值。
从研究者的论文与著作来看,他们已经开始注意到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探索《红楼梦》的青春价值,为当代的文艺研究与创作提供丰富宝贵的艺术经验。《戴着青春的镣铐舞蹈—看贾宝玉的社会化悲剧》的作者周小康和陈希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讨论了在贾宝玉成长过程中对其有重要影响作用的社会和家庭因素,反映了青少年世界与成人世界的融合与冲突,重新审视了青少年成长与成人社会规则之间的关系。《红楼少女的青春咏叹情调》的作者于雷从形式美的内蕴、性格美的多样统一以及性格美的审美价值等方面分析了《红楼梦》中少女的命运遭遇,探讨了红楼少女的青春生命。他认为,把描写众多“女儿”的笔墨,视为薛宝黛的陪衬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在“女儿国”这个庞大的人物群中,尽管各个人物主体的性格与思想千差万别,但无论是作者的自述,还是主人公贾宝玉的情感流露,我们总会体会到一种深沉而浓烈的眷恋之情。红楼少女虽然各有其存在价值,相互之间不可替代,但从作者的整体艺术构思和美学追求来看,对《红楼梦》的少女群体进行分析探讨,对于探究《红楼梦》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都是有益的。蒋勋在《<红楼梦>“花落水流红”的青春悲剧》中,抓住青春和孤独两大主题,探讨了青春成长期的孤独与烦恼,并提出了在红楼少女的青春孤独里,保持“干净”很重要的观点。白灵阶在《薄命女儿青春祭——<红楼梦>晴雯判词排序之谜详解》中探讨了晴雯的青春悲剧。吕启祥和蒋永正在《散馥沁芳 青春常驻—漫话红楼女儿的美容》中,从美容的角度,以化妆品使用与品类分析为切入点,探讨了红楼少女的外在美,填补了研究者多关注红楼少女的内在美而少关注它们外在美的空白。蒋勋在《蒋勋和他的红楼梦》里探讨了《红楼梦》里被忽略的青春与孤独主题和青春孤独的叛逆,结合他的成长经历,对《红楼梦》青春价值的展开了探讨。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本文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通过查阅期刊、文书档案、书籍、报纸,互联网等途径收集和整理有关《红楼梦》中青少年叙事视角的资料文献,确定自己的研究思路。
2.文本分析法:选题以“《红楼梦》中的青少年叙事视角研究”为题,通过对《红楼梦》进行文本分析,以书中的青少年为主题,探讨其中的青少年叙事视角。
3.个案研究法:对《红楼梦》中的青少年群体进分析,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叙事视角研究的进展。
一、《红楼梦》中存在青少年叙事视角的因由
《红楼梦》的主人公主要是一群十几岁的少男少女。其描写的故事也是这群少男少女在其青春成长期中的发生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红楼梦》是名副其实的青春文学。在以前,研究者对《红楼梦》的研究多以成人的角度为基点来阐释《红楼梦》,而忽略了这样的一个事实——《红楼梦》中的主人公只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十几岁的青少年。从青春的角度,即以青少年的主体,重新解读《红楼梦》,在今天无疑是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与创新性的。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没有哪一部作品能够像《红楼梦》这样诗意的、广泛的、深刻的描写青春成长与青春生命,给与青春一定程度的关注,能够让我们对封建时代的青少年的生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成年男性处于强势地位,牢牢把控着社会话语权,社会存在感十分强烈,而青少年与女性则处于弱势地位,是被封建社会所漠视的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感是比较弱小的,通常被人们所忽视。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曹雪芹的把青少年为《红楼楼》这部皇皇巨著的主人公,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曹雪芹的惧祸意识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不乏文化专制,而尤以清朝为最。有清一代,在思想文化领域方面把控得十分严苛,文化专制主义达到了顶峰。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消除汉族人民强烈的排满情绪,大兴文字狱,实行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以期用行政手段牢牢控制被统治者的思想。在思想文化领域,清朝的文字狱,于康熙、雍正以及乾隆年间,大肆兴盛,愈演愈烈。在这一百多年间,文字狱频频出现,清朝文人因言获罪、惨遭屠戮的数量为数不少,整个文坛上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使思想文化界蒙上了一层文化专制主义的阴影。而《红楼梦》曹雪芹约生于1715,约卒于1763年,正值封建王朝文化专制主义强盛到顶峰的阶段。在这种政治环境下,曹雪芹为了避开文字狱,使自己免于屠戮之灾,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惧祸、避祸的意识。因而,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在小说开篇以回前墨评的形式通过“作者自云”表明小说的创作目的是“用假语村言,敷衍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继而又在小说第一回表明小说所写故事既无“无朝代年级可考”又是“大旨谈情”“毫不干涉时世”“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无碍风化,拉开了小说与现实的距离。此后又写到“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表明曹雪芹只是《红楼梦》的修改者,而非它的创作者。如此一来,确实容易使朝廷有司放松对其的警惕心理,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自己的人身安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的年龄都不大,他们只是十几岁的孩子。在封建家长们看来,他们所说的话语,如贾宝玉咒骂男人们是一群“国贼禄蠹”“须眉浊物”,厌恶科举,鄙弃程朱理学等话语,都是顽童谑语,不值得认真对待和详加思索,而只会把他们讽刺时事的话语当做笑话来看待,不至于产生严重的政治后果。若非如此,假若他们是成人,如此猛烈的抨击现行价值秩序,那么他们不免要受刀剑之苦、屠戮之灾,难逃李贽一样的厄运。《红楼梦》以青少年为主人公,写一段风花雪月的闺阁密事,以绵绵之语巧讽清代世情,这就给作者留下了转圜的余地,使其免受牢狱之灾。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