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萨都剌词对苏轼词的继承和发展

论萨都剌词对苏轼词的继承和发展[20201006192406]
目 录
一、 前言 1
二、萨词继承苏词的原因 1
(一)社会原因 1
(二)个人原因 2
(三)文学自身发展规律 3
三、萨都剌对苏词的继承与发展 3
(一)艺术技巧方面 3
(二)思想内容方面 6
(三)词境方面 7
(四)生存困境方面 8
四、结语 9
五、参考文献 10
六、致谢 11
学院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学院以外的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学对本文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生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签名):
Abstract
Sahdula was in the context of national integration of culture in the Yuan dynasty emerged a prominent Muslim writers, the beneficence of its creation by the Han culture and nurtured. Especially in Wo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rd of creation Shang consciously to inherited has sushi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and can clever to scribe thing allusions, and melting verses, and hammer Word sentences, and use symbol image, technique, formed has unique of and thaw elegant, and vigorous of Word wind, and in content, and Word border and survival dilemma aspects has himself unique of created, to became Yuan generation of Word altar leader, makes Yuan Word to development. This paper compares appreciation of Su Shi with Sahdulas poems to explore Sahdula Su Shi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ord. To study the evolution of Word and inheriting national culture is important, better able to grasp the different periods,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poets writing style.
Key words: Sahdula; features;the word of Sushi;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一、前言
人们一说起元代的文学形式,首先想到的通常是元曲,元曲在文学上的崇高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诗词在经过唐宋的发展演变更加成熟,在元代文学上仍然占据着半壁江山。由于元代距离现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更是因为元曲是元代的流行文学,导致元词以及元代的词人鲜为人知。萨都剌作为元词的典型代表,在现代教科书中提到的也是寥寥数笔,现代人很少有学者专门研究他的作品。而研究苏轼词的著作可谓是数不胜数,但二人在词的创作上有着很多共同点,需要我们去探讨。
苏轼和萨都剌二人都是词坛领袖,不仅在词风上相似,在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等方面也有明显的继承关系,但是萨都剌作为少数民族词人,他不但积极学习苏轼的文学传统,而且创造出了自己的特色。
关于萨词对于苏词的继承和发展,本人仅看到:张维民《论萨都剌词》一文的第一节提出“苏学北行”对于萨都剌词风的影响,第三节又进一步说明萨词在语言技巧上继承苏词;秦仲和《萨都剌和他的词》中对于二人同为《念奴娇》的两首怀古词的分析,从而总结出二人思想内容方面的异同。
本文从萨都剌词和苏轼词的异同这个角度出发,来揭示萨都剌是元代词壇上的“言情派”,在继承苏词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其词“一扫往宋萎靡之弊”,为丰富我们祖国的光辉灿烂文化作出了贡献,也让我们意识到一代文学有一代文学之风貌,元词也有不同于唐宋词的时代特征和文学价值。
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萨词继承苏词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萨都剌所处在元代最黑暗残暴的时代,民族压迫政策和科举考试的时行时辍,使士大夫文人失去了优越的政治地位,在元代诗词文中,表现更多的不是建功立业的决心,不是忠君爱国的信心,而是通过感叹史事抒发哀古讽今的幻灭之感,尤其是萨都剌的怀古词,较多的表现了这些内容。而苏轼在词的创作方面开拓了词境,将传统的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于花间樽前的词引向远为广阔得多的社会层面乃至金戈铁马的战场。萨都剌词中所蕴含的忧国忧民以及无从施展政治抱负而悲愤的思想感情都是对苏词的继承。
(二)个人原因
1.相似的仕途经历
苏轼,字子瞻,因贬居黄州时,亲自向乡人学习,躬耕于东坡,故号称东坡居士。苏轼出生于书香之家,祖父、父亲、母亲都是读书人,童年的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跟随父亲学习儒家经典,为他壮年出仕做了充足的前提准备。由于他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21岁时进士及第,以自己不凡的学识,受到了当时文人的尊重和追捧。但是他性格耿直、敢怒敢言,在朝堂上受到了排挤,只能请求离开京都外调各地。他在杭州、密州、黄州、登州、扬州、惠州及儋州等地任职,有些地方环境特别艰苦,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每到一地都竭尽全力的为当地老百姓做许多善事,比如苏堤的修建,比如为民求雨。仕途的沉浮更激发了苏东坡的创作热情,在此期间写下了《沁园春.孤馆灯青》、《望江南.超然台作》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优秀作品。
萨都剌,字天赐,号直斋,回族人。萨都剌出生在蒙古族统治下的元代,祖父、父亲都是元代的开国将臣,但是家道中落,萨都剌不得不去吴楚经商,但因不善经商,便回到家乡居家耕读,终于在他55岁时,考中了进士,开始了丹心报国的仕途生涯。但是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萨都剌一直在低级官员的行列艰难徘徊,他曾做过福建闽海道肃正廉访司知事、翰林国史院应奉等职,曾到过扬州、平江、杭州等地,均留下了诗篇,编入诗集《雁门集》中广为流传。萨都剌虽为回族,但生活在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的社会背景下,而且他本人积极学习汉文化,因此具有丰厚的汉文化素养,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启迪,努力学习汉语,创作具有汉民族文学特色的诗词。他喜好游历山水,在游历途中写下了许多清丽刚健的诗词,而词又以怀古词所表现的忧患意识和兴废之感而著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29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