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韦应物诗歌中的吏隐情结
浅析韦应物诗歌中的吏隐情结[20191210161644]
内容摘要:韦应物(737-792)在任地方官时,创作了大量诗歌,在这一期间吏隐情结是贯穿诗人创作的思想主题。吏隐即以吏为隐,从诗歌文本出发,吏隐情结包涵了两层意义:勤政之心与隐逸之情。吏隐在现实中是一种处世态度,一种生活方式;在诗歌中是一种情结。特殊的时代背景安史之乱与其本人坎坷崎岖的人生经历是韦应物形成吏隐情结的重要因素;儒、道、佛三家思想并行于世的局面从思想层面影响着韦应物的吏隐情结。吏隐情结对韦应物诗风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造就了闲淡清幽的创作风格。分析韦应物诗歌中的吏隐情结能够帮助我们了解韦应物的创作心理以及韦应物诗歌风格对后世的影响。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韦应物吏隐情结时代背景人生经历诗歌风格
目 录
一、引言 1
二、韦应物吏隐情结的表现 1
(一)勤政之心 2
(二)隐逸之情 3
1.郊游、访寺 3
2.诗酬唱 4
三、韦应物吏隐情结形成的原因 5
(一)社会背景:安史之乱 6
(二)思想前提:三教并行 7
(三)人生经历:仕隐循环 7
四、吏隐情结对韦应物诗歌创作风格的影响 8
(一)闲淡诗风 8
(二)清幽诗风 9
五、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一、引言
“吏隐”从字面意思而言,就是身为官吏,心中向往隐逸生活。吏隐是古代官吏的一种处世态度,源于道家的隐逸思想。史料可考,最早记载为《晋书·孙绰传》:“山涛吾所不解,吏非吏,隐非隐。”此处“吏隐”已可见身居官位而心有所隐的意思,即居于官位却无利禄萦心,寄情于山野天地间。白居易的诗作《中隐》提到了大隐、中隐、小隐:“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喧嚣。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大隐即是朝隐,在京中朝堂之上为官,心系隐逸生活;小隐即是弃官而去,彻底隐于山野自然间,如隐逸诗人陶渊明;中隐即是笔者所说的吏隐,身为地方官吏,却追求隐逸生活,以吏为隐。吏隐者大多是地方上的小官吏,不是京中大臣,也不是省级府尹。作为地方上的小官吏身处案牍之中,心性却时常从中抽离出来,遁隐道法自然。“吏隐”本质上是儒家的入世思想、社会责任感与道家的归隐、出世思想以及佛家的遁世思想矛盾三者调和下的产物,也是诗人对抱负难展不得志的政治生活与自我调节之下屈服于现实的产物。
韦应物(737-792)在任地方官时,创作了大量诗歌。在这一期间,吏隐情结是贯穿诗人创作的思想主题。“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韦应物心怀兼济天下之志,然而由于官小力薄,兼济苍生的理想难以实现。在韦应物的心中,儒家出仕思想以及社会责任感根深蒂固,他不能遁世远去;在佛道家思想的牵引下,他选择了折中,即以吏隐的生活态度对待人生,身处庙堂,心怀江湖,身心相离。吏隐在现实中是一种处世态度,一种生活方式;在诗歌中是一种情结。本文将立足诗歌文本分析韦应物的吏隐情结,同时抓住社会背景、诗人人生经历等揭示韦应物吏隐情结的形成原因,揭示吏隐情结对韦诗风格产生的影响。
二、韦应物吏隐情结的表现
诗歌是韦应物吏隐情结的载体,韦应物的吏隐情结依靠诗歌才得以向后世较为完整地展现出来。我们可以将反映吏隐情结的诗歌大致分为三类:朋友唱和、游访山水、理庶务。显然,这三类诗歌文本的内容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总体而言都体现了韦应物的吏隐情结。 “朋友唱和”、“游访山水”这是从“隐”的角度出发阐述的,古代文人游览名胜或者郡斋燕集时必赋诗唱和,展现的是韦应物向往自然山水的隐逸之情。“理庶务”是指韦应物作为地方官吏处理地方上的政务,这是从吏的角度出发阐述的,展现的是韦应物勤政爱民的父母官之心。
(一)勤政之心
韦应物之“隐”并不是彻底地遁隐逃避世俗或者不理政务。“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充分展现了韦应物作为地方官吏的社会责任感。当目睹百姓生活陷入战乱与沉重的徭役时,韦应物深感愧疚。“宾朋未及宴,简牍以云疲”,近藤元粹先生对此评论道:“一意勤劳于民政,这老固与寻常素餐之徒不同。”此中充分说明他并没有一味的追求宾朋之宴、山水之乐的安逸生活,韦应物的“隐逸”生活是建立在做完案牍之劳的功课上的。韦应物以吏为隐,隐于自己的郡斋之中,隐于郡斋是韦应物入世经历与出世心性相融合的产物。韦应物作为一个地方上的小官吏,他不能改变整个中唐的衰败局面,但他希望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为百姓谋福利。想为百姓谋取福利就必须勤政,也就是要了解当地的农事、水利、百姓的生活状况,因此理庶务是韦应物吏隐情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唐德宗建中三年,韦应物被贬谪至滁州,担任当地刺史。至此,韦应物开启了地方官吏的生涯。韦应物在担任地方官时,以吏为隐。从心性的角度而言,韦应物是一个隐士,但是从形迹的角度而言,韦应物是一个小官吏,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个颇有政绩的小官吏。理庶务,即处理政务。这是一个地方官勤政爱民的集中表现,反应在韦应物身上便是其吏隐情结中的一部分。若是韦诗中缺失了理庶务这一部分,韦应物在传统士大夫的心中的地位将会大大下降。毕竟古代读书人寒窗苦读数十载,都希望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治国平天下。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郡斋燕集》
理郡无异政,所忧在素餐。——《冬至寄京师诸弟兼怀崔都水》
上面这三首诗折射出的是韦应物内心世界的思虑:安史之乱幻灭了大唐的盛世繁华,百姓流离失所饱受战乱之苦,还要担负沉重的徭役。在这种战乱和凄苦的环境下,韦应物因无需下田劳作却享受朝廷发放的俸禄而心感愧疚。韦应物更是时时刻刻担心自己尸位素餐,没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因此在此种思虑的作用下,诗人必将勤于处理政务,爱民如子,为百姓谋求安乐的生活:
到郡方余月,终朝理乱丝。宾朋未及宴,简牍以云疲。——《始至郡》
中国古代的地方官好与坏凭的都是为官者的良心。古代交通和通讯工具都很落后,一旦官吏远离京城到地方上做官,天高皇帝远,你就是那块土地上的王者。然而从上述的诗中不难看出,初赴江州上任的韦应物将处理政务放在第一位,诗人整整一个月都在处理江州的政务,以至身体疲惫,宾朋未宴。诗人的隐逸情结是建立在勤政基础上的,在没有处理好政务之前,他无法安心享受隐逸生活。
即便诗人把处理政务放在首位,然而从一个“疲”字我们不难看出韦应物内心的隐逸倾向。诗人因处理政务而感到疲倦,为没有来得及宴请宾客与友把酒言欢,吟诗作对而感到遗憾,这些都充分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官场琐事的厌倦。只是作为一个地方官吏,从责任感和社会使命的角度出发,诗人必须把处理政务放在第一位。隐逸生活是诗人的追求,忠君勤政爱民也是诗人的追求。
(二)隐逸之情
1.郊游、访寺
蒋寅曾说:“频繁的郊游、宴集、访寺保证了他(韦应物)长日‘自与尘事违’(《神,而达到‘世有征战事,心将流水闲’(《诣西山深师》)、‘时事方扰扰,幽赏独幽幽’(《游西山》)的超然境界。”由此看来,游山访寺是韦应物追求吏隐生活必须为之的一个环节,以郊游访寺为主旨的诗歌文本是韦应物吏隐情结的深刻体现:
吏舍局终年,出郊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 ——《东郊》
诗人终年苦于案牍之劳,困于官署之中,拘于公务,唯有在郊外和煦的春风吹拂下的杨柳与青翠的山峰方能涤荡诗人心中的思虑。“乐幽”二字表达了诗人对清幽意境的向往,即对郊外自然生活的向往,而阻扰诗人享受此中生活的是繁杂缠身的公务。末二句更是直抒胸臆,韦应物羡慕陶渊明的隐逸生活,他认为自己终有一日将效仿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归隐生活,可谓处处流露出诗人的隐逸倾向:
登原欣时稼,采菊行故墟。方愿沮溺藕,淡泊守田庐。——《秋郊作》
时事方扰扰,幽赏独悠悠所爱唯山水,到此即淹留。——《游西山》
此二篇应是韦应物游玩郊野后所作诗篇,韦应物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诗人渴望过上“守田庐”的归隐生活,此首诗中处处彰显韦应物淡泊的心境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动荡的政局、百姓的疾苦都干扰着韦应物的心情,唯有西山的幽景令他觉得悠然自在,身处其中,远离尘世。“所爱唯此山”道出了诗人心之所系山水也。西山在滁州境内,即琅琊山。任滁州刺史期间,诗人多次在西山登高望远吟诗作赋,如《诣西山深师》、《再游西山》、《同越琅琊山》等等。诗人欲隐而不得隐,只能将归隐的情思寄托在自然山水间。
韦应物吏隐情结的形成还依赖于佛家禅宗思想。韦应物多次遁于精舍,即使为官在任也经常访寺礼佛:
意有清夜恋,身为符守婴。悟言缁衣子,萧洒中林行。——《秋景诣琅琊精舍》
经世岂非道,无为厌车辙。——《同元锡题琅琊寺》
韦应物对出尘潇洒的山僧心生羡慕,由此经常在山寺禅院中领会禅宗佛理。作为官吏的韦应物无法成为真正的方外人,韦应物人生的终极目标不是礼佛,礼佛只是他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韦应物一旦踏出山寺,他仍然要回归到属于自己的官吏生活。然而只有在访寺礼佛中,韦应物才能享受真正的静趣,禅宗妙悟是诗人心灵的归属。
2.诗酬唱
诗酬唱指的是韦应物和志同道合的好友作诗应答唱和。诗文是韦应物和游人交流、抒发胸臆的工具,诗文酬唱是韦应物吏隐生活的一部分,更是韦应物吏隐情结的又一具体表现。在与知己的诗文酬唱中,韦应物可以表露自己的心迹,表达出仕与遁隐的矛盾心情:
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自叹犹为折腰吏,可怜骢马路傍行。——《赠王侍御》
此诗是诗人为官洛阳丞 期间所作的赠诗,向友人王侍御毫无保留地传达自己想要归隐的想法。诗人厌倦官场的勾心斗角,厌倦世俗生活的纷乱,渴望闲云野鹤远离世俗的生活。韦应物为自己是一个因五斗米而折腰的小官吏而感到惭愧,他歆慕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渊明。当然韦应物成不了陶渊明,韦应物在儒家济世思想的深刻影响下,无法彻底地归隐田园,只能选择以吏为隐这种折中的生活状态:
晨策已云整,当同林下期。——《寄酬李博士永宁主簿叔厅见待》
唯君出尘意,赏爱似山家。——《郡斋赠王卿》
此二首处处展现韦应物那颗欲想出尘的心,他羡慕友人心如野鹤,无拘无束地游山吟诗。韦应物渴望自己也能够隐于山林,无事纷扰。然而身为官吏的他,这一切显然只是一种奢望,他无法完全脱离尘世,他只能将这种美好的愿望化作诗句说与知己听,化解内心的愁苦矛盾。很多时候,抒发内心的纠葛矛盾也是自我消解的一种方式,诗文酬唱便是韦应物获取吏与隐矛盾平衡点的重要方式。
韦应物多次隐居于佛寺。在任期间亦广交僧侣,与山僧探讨佛理,使内心世界澄澈洁净。李昌舒也曾说:“‘吏’之尘俗借释、道以洗涤,‘隐’之清静借释、道以实现”,此言道出了韦应物与方外之人诗文酬唱的内在原因。以韦应物与山僧探讨佛理为主题的诗歌在诗集也大量存在:
心绝去来缘,迹顺人间事。独寻秋草径,夜宿寒山寺。今日郡斋闲,思问楞伽字 ——《寄恒璨》
澹景发清琴,幽期默玄悟。——《司空主簿琴席》
“楞伽”,全称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大乘佛教经典之一。“郡斋闲”应是在处理完政务后难得的闲暇之时,韦应物不畏艰险独觅小径,夜宿山寺,只为与僧人恒璨探讨“楞伽”,参禅礼佛。韦应物长期处于吏与隐的矛盾之中,他渴望恒璨能用佛理解开自己的心结。山寺周围的环境是如此清幽静谧,山寺之中又有精通佛法的高僧,也只有在这山寺中参禅礼佛,韦应物才能暂与俗世隔断。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韦应物不仅向僧人问道,自己也参禅悟道。韦应物想通过参禅悟道,领悟佛法的奥妙精深,宽慰自己处于吏隐矛盾中的人生。韦应物正是在参禅悟道中寻找到了吏与隐的契合点,造就了他以吏为隐的生活。
三、韦应物吏隐情结形成的原因
韦应物出生于世家大族,其曾祖父韦待价曾在武则天执政期间官居宰相。韦应物年少得志,15岁官居三卫近侍,是唐玄宗的宠臣。其在《逢杨开府》中的自述如下:“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这显然是一个放荡不羁的少年形象,与之后的以吏为隐的诗人形象相去甚远。究其原因不外乎如下几点:安史之乱下后的大唐王朝由盛转衰,昔日鼎盛时光一去不复返;韦应物仕隐循环的特殊人生经历,每次出仕最终都要归于寺庙之中;唐朝时期儒、道、佛三教思想并行于世。
(一)社会背景: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载,暗中密谋已久的安禄山在范阳发动起义,攻占了洛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顶峰之上的大唐王朝开始走向衰败,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整个封建社会走下坡路的开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作了如下评论:“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正是这场浩劫摧毁了韦应物原本安逸的人生,在安史之乱前韦应物担任的官职是唐玄宗的侍卫,在《温泉行》中他作了如下追忆:“身骑厩马引天仗,直入华清列御前”,这是皇恩盛宠之下的洋洋得意与威风凌凌。然而由于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大唐盛世倾覆于瞬间,唐玄宗也于公元762年仙逝而去。以唐玄宗为核心的政权是韦应物人生的依靠,如今轰然倒塌,生命中的撑力就此消失,韦应物从此折节读书“读书事已晚,把笔学提诗”。韦应物折节读书为其日后吏隐情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试想若是韦应物不折节读书,没有那些古典文学的积淀,他依然是一个无赖少年,如此又怎会懂什么是天下苍生的苦难,什么是以吏为隐的生活方式。
内容摘要:韦应物(737-792)在任地方官时,创作了大量诗歌,在这一期间吏隐情结是贯穿诗人创作的思想主题。吏隐即以吏为隐,从诗歌文本出发,吏隐情结包涵了两层意义:勤政之心与隐逸之情。吏隐在现实中是一种处世态度,一种生活方式;在诗歌中是一种情结。特殊的时代背景安史之乱与其本人坎坷崎岖的人生经历是韦应物形成吏隐情结的重要因素;儒、道、佛三家思想并行于世的局面从思想层面影响着韦应物的吏隐情结。吏隐情结对韦应物诗风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造就了闲淡清幽的创作风格。分析韦应物诗歌中的吏隐情结能够帮助我们了解韦应物的创作心理以及韦应物诗歌风格对后世的影响。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韦应物吏隐情结时代背景人生经历诗歌风格
目 录
一、引言 1
二、韦应物吏隐情结的表现 1
(一)勤政之心 2
(二)隐逸之情 3
1.郊游、访寺 3
2.诗酬唱 4
三、韦应物吏隐情结形成的原因 5
(一)社会背景:安史之乱 6
(二)思想前提:三教并行 7
(三)人生经历:仕隐循环 7
四、吏隐情结对韦应物诗歌创作风格的影响 8
(一)闲淡诗风 8
(二)清幽诗风 9
五、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一、引言
“吏隐”从字面意思而言,就是身为官吏,心中向往隐逸生活。吏隐是古代官吏的一种处世态度,源于道家的隐逸思想。史料可考,最早记载为《晋书·孙绰传》:“山涛吾所不解,吏非吏,隐非隐。”此处“吏隐”已可见身居官位而心有所隐的意思,即居于官位却无利禄萦心,寄情于山野天地间。白居易的诗作《中隐》提到了大隐、中隐、小隐:“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喧嚣。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大隐即是朝隐,在京中朝堂之上为官,心系隐逸生活;小隐即是弃官而去,彻底隐于山野自然间,如隐逸诗人陶渊明;中隐即是笔者所说的吏隐,身为地方官吏,却追求隐逸生活,以吏为隐。吏隐者大多是地方上的小官吏,不是京中大臣,也不是省级府尹。作为地方上的小官吏身处案牍之中,心性却时常从中抽离出来,遁隐道法自然。“吏隐”本质上是儒家的入世思想、社会责任感与道家的归隐、出世思想以及佛家的遁世思想矛盾三者调和下的产物,也是诗人对抱负难展不得志的政治生活与自我调节之下屈服于现实的产物。
韦应物(737-792)在任地方官时,创作了大量诗歌。在这一期间,吏隐情结是贯穿诗人创作的思想主题。“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韦应物心怀兼济天下之志,然而由于官小力薄,兼济苍生的理想难以实现。在韦应物的心中,儒家出仕思想以及社会责任感根深蒂固,他不能遁世远去;在佛道家思想的牵引下,他选择了折中,即以吏隐的生活态度对待人生,身处庙堂,心怀江湖,身心相离。吏隐在现实中是一种处世态度,一种生活方式;在诗歌中是一种情结。本文将立足诗歌文本分析韦应物的吏隐情结,同时抓住社会背景、诗人人生经历等揭示韦应物吏隐情结的形成原因,揭示吏隐情结对韦诗风格产生的影响。
二、韦应物吏隐情结的表现
诗歌是韦应物吏隐情结的载体,韦应物的吏隐情结依靠诗歌才得以向后世较为完整地展现出来。我们可以将反映吏隐情结的诗歌大致分为三类:朋友唱和、游访山水、理庶务。显然,这三类诗歌文本的内容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总体而言都体现了韦应物的吏隐情结。 “朋友唱和”、“游访山水”这是从“隐”的角度出发阐述的,古代文人游览名胜或者郡斋燕集时必赋诗唱和,展现的是韦应物向往自然山水的隐逸之情。“理庶务”是指韦应物作为地方官吏处理地方上的政务,这是从吏的角度出发阐述的,展现的是韦应物勤政爱民的父母官之心。
(一)勤政之心
韦应物之“隐”并不是彻底地遁隐逃避世俗或者不理政务。“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充分展现了韦应物作为地方官吏的社会责任感。当目睹百姓生活陷入战乱与沉重的徭役时,韦应物深感愧疚。“宾朋未及宴,简牍以云疲”,近藤元粹先生对此评论道:“一意勤劳于民政,这老固与寻常素餐之徒不同。”此中充分说明他并没有一味的追求宾朋之宴、山水之乐的安逸生活,韦应物的“隐逸”生活是建立在做完案牍之劳的功课上的。韦应物以吏为隐,隐于自己的郡斋之中,隐于郡斋是韦应物入世经历与出世心性相融合的产物。韦应物作为一个地方上的小官吏,他不能改变整个中唐的衰败局面,但他希望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为百姓谋福利。想为百姓谋取福利就必须勤政,也就是要了解当地的农事、水利、百姓的生活状况,因此理庶务是韦应物吏隐情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唐德宗建中三年,韦应物被贬谪至滁州,担任当地刺史。至此,韦应物开启了地方官吏的生涯。韦应物在担任地方官时,以吏为隐。从心性的角度而言,韦应物是一个隐士,但是从形迹的角度而言,韦应物是一个小官吏,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个颇有政绩的小官吏。理庶务,即处理政务。这是一个地方官勤政爱民的集中表现,反应在韦应物身上便是其吏隐情结中的一部分。若是韦诗中缺失了理庶务这一部分,韦应物在传统士大夫的心中的地位将会大大下降。毕竟古代读书人寒窗苦读数十载,都希望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治国平天下。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郡斋燕集》
理郡无异政,所忧在素餐。——《冬至寄京师诸弟兼怀崔都水》
上面这三首诗折射出的是韦应物内心世界的思虑:安史之乱幻灭了大唐的盛世繁华,百姓流离失所饱受战乱之苦,还要担负沉重的徭役。在这种战乱和凄苦的环境下,韦应物因无需下田劳作却享受朝廷发放的俸禄而心感愧疚。韦应物更是时时刻刻担心自己尸位素餐,没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因此在此种思虑的作用下,诗人必将勤于处理政务,爱民如子,为百姓谋求安乐的生活:
到郡方余月,终朝理乱丝。宾朋未及宴,简牍以云疲。——《始至郡》
中国古代的地方官好与坏凭的都是为官者的良心。古代交通和通讯工具都很落后,一旦官吏远离京城到地方上做官,天高皇帝远,你就是那块土地上的王者。然而从上述的诗中不难看出,初赴江州上任的韦应物将处理政务放在第一位,诗人整整一个月都在处理江州的政务,以至身体疲惫,宾朋未宴。诗人的隐逸情结是建立在勤政基础上的,在没有处理好政务之前,他无法安心享受隐逸生活。
即便诗人把处理政务放在首位,然而从一个“疲”字我们不难看出韦应物内心的隐逸倾向。诗人因处理政务而感到疲倦,为没有来得及宴请宾客与友把酒言欢,吟诗作对而感到遗憾,这些都充分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官场琐事的厌倦。只是作为一个地方官吏,从责任感和社会使命的角度出发,诗人必须把处理政务放在第一位。隐逸生活是诗人的追求,忠君勤政爱民也是诗人的追求。
(二)隐逸之情
1.郊游、访寺
蒋寅曾说:“频繁的郊游、宴集、访寺保证了他(韦应物)长日‘自与尘事违’(《神,而达到‘世有征战事,心将流水闲’(《诣西山深师》)、‘时事方扰扰,幽赏独幽幽’(《游西山》)的超然境界。”由此看来,游山访寺是韦应物追求吏隐生活必须为之的一个环节,以郊游访寺为主旨的诗歌文本是韦应物吏隐情结的深刻体现:
吏舍局终年,出郊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 ——《东郊》
诗人终年苦于案牍之劳,困于官署之中,拘于公务,唯有在郊外和煦的春风吹拂下的杨柳与青翠的山峰方能涤荡诗人心中的思虑。“乐幽”二字表达了诗人对清幽意境的向往,即对郊外自然生活的向往,而阻扰诗人享受此中生活的是繁杂缠身的公务。末二句更是直抒胸臆,韦应物羡慕陶渊明的隐逸生活,他认为自己终有一日将效仿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归隐生活,可谓处处流露出诗人的隐逸倾向:
登原欣时稼,采菊行故墟。方愿沮溺藕,淡泊守田庐。——《秋郊作》
时事方扰扰,幽赏独悠悠所爱唯山水,到此即淹留。——《游西山》
此二篇应是韦应物游玩郊野后所作诗篇,韦应物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诗人渴望过上“守田庐”的归隐生活,此首诗中处处彰显韦应物淡泊的心境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动荡的政局、百姓的疾苦都干扰着韦应物的心情,唯有西山的幽景令他觉得悠然自在,身处其中,远离尘世。“所爱唯此山”道出了诗人心之所系山水也。西山在滁州境内,即琅琊山。任滁州刺史期间,诗人多次在西山登高望远吟诗作赋,如《诣西山深师》、《再游西山》、《同越琅琊山》等等。诗人欲隐而不得隐,只能将归隐的情思寄托在自然山水间。
韦应物吏隐情结的形成还依赖于佛家禅宗思想。韦应物多次遁于精舍,即使为官在任也经常访寺礼佛:
意有清夜恋,身为符守婴。悟言缁衣子,萧洒中林行。——《秋景诣琅琊精舍》
经世岂非道,无为厌车辙。——《同元锡题琅琊寺》
韦应物对出尘潇洒的山僧心生羡慕,由此经常在山寺禅院中领会禅宗佛理。作为官吏的韦应物无法成为真正的方外人,韦应物人生的终极目标不是礼佛,礼佛只是他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韦应物一旦踏出山寺,他仍然要回归到属于自己的官吏生活。然而只有在访寺礼佛中,韦应物才能享受真正的静趣,禅宗妙悟是诗人心灵的归属。
2.诗酬唱
诗酬唱指的是韦应物和志同道合的好友作诗应答唱和。诗文是韦应物和游人交流、抒发胸臆的工具,诗文酬唱是韦应物吏隐生活的一部分,更是韦应物吏隐情结的又一具体表现。在与知己的诗文酬唱中,韦应物可以表露自己的心迹,表达出仕与遁隐的矛盾心情:
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自叹犹为折腰吏,可怜骢马路傍行。——《赠王侍御》
此诗是诗人为官洛阳丞 期间所作的赠诗,向友人王侍御毫无保留地传达自己想要归隐的想法。诗人厌倦官场的勾心斗角,厌倦世俗生活的纷乱,渴望闲云野鹤远离世俗的生活。韦应物为自己是一个因五斗米而折腰的小官吏而感到惭愧,他歆慕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渊明。当然韦应物成不了陶渊明,韦应物在儒家济世思想的深刻影响下,无法彻底地归隐田园,只能选择以吏为隐这种折中的生活状态:
晨策已云整,当同林下期。——《寄酬李博士永宁主簿叔厅见待》
唯君出尘意,赏爱似山家。——《郡斋赠王卿》
此二首处处展现韦应物那颗欲想出尘的心,他羡慕友人心如野鹤,无拘无束地游山吟诗。韦应物渴望自己也能够隐于山林,无事纷扰。然而身为官吏的他,这一切显然只是一种奢望,他无法完全脱离尘世,他只能将这种美好的愿望化作诗句说与知己听,化解内心的愁苦矛盾。很多时候,抒发内心的纠葛矛盾也是自我消解的一种方式,诗文酬唱便是韦应物获取吏与隐矛盾平衡点的重要方式。
韦应物多次隐居于佛寺。在任期间亦广交僧侣,与山僧探讨佛理,使内心世界澄澈洁净。李昌舒也曾说:“‘吏’之尘俗借释、道以洗涤,‘隐’之清静借释、道以实现”,此言道出了韦应物与方外之人诗文酬唱的内在原因。以韦应物与山僧探讨佛理为主题的诗歌在诗集也大量存在:
心绝去来缘,迹顺人间事。独寻秋草径,夜宿寒山寺。今日郡斋闲,思问楞伽字 ——《寄恒璨》
澹景发清琴,幽期默玄悟。——《司空主簿琴席》
“楞伽”,全称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大乘佛教经典之一。“郡斋闲”应是在处理完政务后难得的闲暇之时,韦应物不畏艰险独觅小径,夜宿山寺,只为与僧人恒璨探讨“楞伽”,参禅礼佛。韦应物长期处于吏与隐的矛盾之中,他渴望恒璨能用佛理解开自己的心结。山寺周围的环境是如此清幽静谧,山寺之中又有精通佛法的高僧,也只有在这山寺中参禅礼佛,韦应物才能暂与俗世隔断。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韦应物不仅向僧人问道,自己也参禅悟道。韦应物想通过参禅悟道,领悟佛法的奥妙精深,宽慰自己处于吏隐矛盾中的人生。韦应物正是在参禅悟道中寻找到了吏与隐的契合点,造就了他以吏为隐的生活。
三、韦应物吏隐情结形成的原因
韦应物出生于世家大族,其曾祖父韦待价曾在武则天执政期间官居宰相。韦应物年少得志,15岁官居三卫近侍,是唐玄宗的宠臣。其在《逢杨开府》中的自述如下:“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这显然是一个放荡不羁的少年形象,与之后的以吏为隐的诗人形象相去甚远。究其原因不外乎如下几点:安史之乱下后的大唐王朝由盛转衰,昔日鼎盛时光一去不复返;韦应物仕隐循环的特殊人生经历,每次出仕最终都要归于寺庙之中;唐朝时期儒、道、佛三教思想并行于世。
(一)社会背景: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载,暗中密谋已久的安禄山在范阳发动起义,攻占了洛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顶峰之上的大唐王朝开始走向衰败,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整个封建社会走下坡路的开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作了如下评论:“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正是这场浩劫摧毁了韦应物原本安逸的人生,在安史之乱前韦应物担任的官职是唐玄宗的侍卫,在《温泉行》中他作了如下追忆:“身骑厩马引天仗,直入华清列御前”,这是皇恩盛宠之下的洋洋得意与威风凌凌。然而由于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大唐盛世倾覆于瞬间,唐玄宗也于公元762年仙逝而去。以唐玄宗为核心的政权是韦应物人生的依靠,如今轰然倒塌,生命中的撑力就此消失,韦应物从此折节读书“读书事已晚,把笔学提诗”。韦应物折节读书为其日后吏隐情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试想若是韦应物不折节读书,没有那些古典文学的积淀,他依然是一个无赖少年,如此又怎会懂什么是天下苍生的苦难,什么是以吏为隐的生活方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