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辞镜里朱颜瘦论冯延巳词中的忧患意识
摘 要冯延巳在五代词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为词在历史上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他在词中融入了忧患意识,使词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他将家国之忧和个体生命意识注入词中,将恋人的相思之情与乱世的忧生之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又用美人的闺中愁情来寄寓忧患意识,同时也在娱宾遣兴的欢畅中抒发苦闷和惆怅。冯延巳在词中所表现的独特感情与他仕于必亡之朝廷和自身之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南唐朝廷即将灭亡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做为一个将亡之国的词人,他的词中饱含着对家国的忧患之情。此外,他的还采用极其含蓄的手法将自己前途命运的忧患和个体生命的忧患都忧融入词作。因此,他的词读起来缠绵悱恻,凄美中又带有一点悲壮。正是由于冯延巳词中忧患意识的融入,使得他的词作对当时的中主、后主以及后来的晏殊、欧阳修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Key words:Feng Yansi; Awareness of anxiety; Status; Infiuence目 录
1 引言 1
2 冯词的忧患意识及其体现 2
2.1 不辞镜里朱颜瘦:国家处境之忧 2
2.2 终日望君君不至:前途命运之忧 5
2.3 多病、多病,自是行云无定:个体生命之忧 6
3 忧患意识产生的原因 9
3.1 朝廷时局多变 9
3.2 人生际遇突转 9
3.3 年老体衰多病 10
4 冯词中忧患意识的影响 11
4.1 上翼二主——帝王词人的亡国忧患 11
4.2 下启晏欧——宰相词人的为官忧患 12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1 引言
冯延巳(903——960),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是五代时期著名的词人。同时,也是南唐中主李璟的伴读,后主李煜的老师。中主时期,官居南唐宰相之位。同时他也是“以景写情”手法的开创者。冯延巳的词大都收录在《阳春集》[1]中。冯煦在《唐五代词选﹒序》中说:“吾家正中翁,鼓吹南唐,上翼二主,下启晏欧,时正变之枢纽,短长之流别。”[2]P24足以见得冯延巳在五代词坛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词作,风格清丽,善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融情入景。因此,冯词的特点被概括为“因循出新”。所谓“因循”,主要指他的词继承花间词的特点;所谓“出新”,则是说他在词中融入了对国家命运以及个体命运的担忧与无奈。叶嘉莹在《唐宋词十七讲》中引用香港学者饶宗颐先生的观点:冯延巳“不辞镜里朱颜瘦”一句是“具见开济老臣怀抱”,“谁把钿筝移玉柱”一句,则是“叹旋转乾坤之无人矣”。对此观点,叶先生提出冯词具有悲剧精神。[3]P79这就说明,冯词中除了写富足生活中的闲愁之外,也写下了他身处五代十国动乱年代的担忧与无奈。
冯延巳词中所蕴涵的忧患意识,已被许多研究者注意到,并且常常联系他的生平遭际来讨论,即所谓的“生命忧患意识”。至于在此之外的忧患意识及其产生的具体原因和影响,尚有一定的讨论空间。因而本文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对其情感内蕴进行剖析与勾勒。 2 冯词的忧患意识及其体现
何谓忧患意识?所谓忧患意识,是指一个人的内心对国家命运和个体前途命运的警惕,是一种内在的情感体验。冯延巳做为南唐宰相,原本可以闲谈诗赋、饮酒作乐。然而,他所作之词却令人感到愁绪郁结。叶嘉莹先生认为,冯延巳的词缠绵盘郁、意境深远,透过华丽的色彩表现出哀伤的情感,同时也能透出俊朗高远的神致,能够使读者产生深切的感触和丰富的想象。清代沈雄在《柳塘词话》中评论冯延巳的词:“诸家骈金俪句,而阳春词为言情之作。”[4]P56句中的“诸家”指的是花间词派。其意主要表明花间词所注重的是华丽的词藻和工整的句式,而冯词则更多地书写了人生感悟和生命体验,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所以也就有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正中词品,若欲于词句中求之,则‘和泪试严妆’,殆近之欤。”[5]p53正如词品见人品,“和泪试严妆”意为虽然流泪,但也要保持妆容。表明冯词虽然给人的感觉是悲郁哀怨的,但表达的情感却热烈执着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5]P31其中“堂庑特大”一词,杨海明先生给出的解释是冯延巳在他的一部分艳情词中融入了忧患意识。再有刘扬忠先生在《唐宋词流派史》中点明了冯词“以忧患伤感为主调,以哀为美”。 [6]P24由此可看出,忧患意识贯穿了冯延巳的词作。而冯词中的忧患意识主要就体现在家国处境之忧、前途命运之忧和个体生命之忧等三个方面。
2.1 不辞镜里朱颜瘦:国家处境之忧
冯延巳对国家的处境之忧源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与所处的国度。唐五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唐王朝灭亡后,天下大乱,各藩镇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南唐也由此而产生。曾经的南唐有过一段国家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的时期。到冯延巳所仕之时,后周势力开始崛起。保大十三年(955年)至交泰元年(958年),后周多次入侵南唐,占领了南唐泗、濠、楚等州。此时的南唐已经到了国难当头,朝夕不保的时候。俞陛云先生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评价冯延巳的《菩萨蛮.沉沉朱户横金锁》:这首词虽然描写的江南繁华之地,却并没有写百姓安居乐业。词中的语言却非常凄凉,感觉满纸的萧索之音,这应该离降旗投降不远了。[7]P102从此句可以看出作者面临危亡时的悲凉心境。从中也体现了冯延巳的家国情怀。作者在面对家国危亡处境之时,不由自主地抒发了自己内心无限的愁思。再看《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这首词看似是在写男女相思离别之情,实则表达了词人面对国家处境的奋力挣扎,并且想去努力追寻正确道路的信念。这首词是以反问开头,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作者虽然将“闲情抛掷”,却还“惆怅依旧”。即季节轮回,惆怅依然存在。这种愁周而复始,不因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越是让人觉得充满生机的季节,越是让他惆怅。从 “日日花前常病酒”一句中,可以看出作者被这种忧愁和感伤已经折磨的近乎崩溃,但他却不愿也无法抛掷掉这份愁,处在这样的自我矛盾中,他只好每天在花前饮酒,借酒浇愁。然而,惆怅的结果却并没有消减。日日借酒浇愁以至于“病酒”,看着镜子之中日渐消瘦的形象,自己却并没有要改变的意思。因为他认为自己因“病酒”憔悴是值得的。饶宗颐先生曾说过“不辞镜里朱颜瘦”一句有“具见老臣开济之怀抱”之精神。由此,可以看出冯延巳对国家的情感是:至死而不悔的执着。这种精神让人不禁联想到屈原的“虽九死而其尤未悔”,诸葛亮的“两朝开济老臣心”。这种精神之中就饱含了冯延巳对家国处境的忧患之情。
Key words:Feng Yansi; Awareness of anxiety; Status; Infiuence目 录
1 引言 1
2 冯词的忧患意识及其体现 2
2.1 不辞镜里朱颜瘦:国家处境之忧 2
2.2 终日望君君不至:前途命运之忧 5
2.3 多病、多病,自是行云无定:个体生命之忧 6
3 忧患意识产生的原因 9
3.1 朝廷时局多变 9
3.2 人生际遇突转 9
3.3 年老体衰多病 10
4 冯词中忧患意识的影响 11
4.1 上翼二主——帝王词人的亡国忧患 11
4.2 下启晏欧——宰相词人的为官忧患 12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1 引言
冯延巳(903——960),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是五代时期著名的词人。同时,也是南唐中主李璟的伴读,后主李煜的老师。中主时期,官居南唐宰相之位。同时他也是“以景写情”手法的开创者。冯延巳的词大都收录在《阳春集》[1]中。冯煦在《唐五代词选﹒序》中说:“吾家正中翁,鼓吹南唐,上翼二主,下启晏欧,时正变之枢纽,短长之流别。”[2]P24足以见得冯延巳在五代词坛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词作,风格清丽,善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融情入景。因此,冯词的特点被概括为“因循出新”。所谓“因循”,主要指他的词继承花间词的特点;所谓“出新”,则是说他在词中融入了对国家命运以及个体命运的担忧与无奈。叶嘉莹在《唐宋词十七讲》中引用香港学者饶宗颐先生的观点:冯延巳“不辞镜里朱颜瘦”一句是“具见开济老臣怀抱”,“谁把钿筝移玉柱”一句,则是“叹旋转乾坤之无人矣”。对此观点,叶先生提出冯词具有悲剧精神。[3]P79这就说明,冯词中除了写富足生活中的闲愁之外,也写下了他身处五代十国动乱年代的担忧与无奈。
冯延巳词中所蕴涵的忧患意识,已被许多研究者注意到,并且常常联系他的生平遭际来讨论,即所谓的“生命忧患意识”。至于在此之外的忧患意识及其产生的具体原因和影响,尚有一定的讨论空间。因而本文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对其情感内蕴进行剖析与勾勒。 2 冯词的忧患意识及其体现
何谓忧患意识?所谓忧患意识,是指一个人的内心对国家命运和个体前途命运的警惕,是一种内在的情感体验。冯延巳做为南唐宰相,原本可以闲谈诗赋、饮酒作乐。然而,他所作之词却令人感到愁绪郁结。叶嘉莹先生认为,冯延巳的词缠绵盘郁、意境深远,透过华丽的色彩表现出哀伤的情感,同时也能透出俊朗高远的神致,能够使读者产生深切的感触和丰富的想象。清代沈雄在《柳塘词话》中评论冯延巳的词:“诸家骈金俪句,而阳春词为言情之作。”[4]P56句中的“诸家”指的是花间词派。其意主要表明花间词所注重的是华丽的词藻和工整的句式,而冯词则更多地书写了人生感悟和生命体验,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所以也就有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正中词品,若欲于词句中求之,则‘和泪试严妆’,殆近之欤。”[5]p53正如词品见人品,“和泪试严妆”意为虽然流泪,但也要保持妆容。表明冯词虽然给人的感觉是悲郁哀怨的,但表达的情感却热烈执着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5]P31其中“堂庑特大”一词,杨海明先生给出的解释是冯延巳在他的一部分艳情词中融入了忧患意识。再有刘扬忠先生在《唐宋词流派史》中点明了冯词“以忧患伤感为主调,以哀为美”。 [6]P24由此可看出,忧患意识贯穿了冯延巳的词作。而冯词中的忧患意识主要就体现在家国处境之忧、前途命运之忧和个体生命之忧等三个方面。
2.1 不辞镜里朱颜瘦:国家处境之忧
冯延巳对国家的处境之忧源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与所处的国度。唐五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唐王朝灭亡后,天下大乱,各藩镇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南唐也由此而产生。曾经的南唐有过一段国家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的时期。到冯延巳所仕之时,后周势力开始崛起。保大十三年(955年)至交泰元年(958年),后周多次入侵南唐,占领了南唐泗、濠、楚等州。此时的南唐已经到了国难当头,朝夕不保的时候。俞陛云先生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评价冯延巳的《菩萨蛮.沉沉朱户横金锁》:这首词虽然描写的江南繁华之地,却并没有写百姓安居乐业。词中的语言却非常凄凉,感觉满纸的萧索之音,这应该离降旗投降不远了。[7]P102从此句可以看出作者面临危亡时的悲凉心境。从中也体现了冯延巳的家国情怀。作者在面对家国危亡处境之时,不由自主地抒发了自己内心无限的愁思。再看《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这首词看似是在写男女相思离别之情,实则表达了词人面对国家处境的奋力挣扎,并且想去努力追寻正确道路的信念。这首词是以反问开头,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作者虽然将“闲情抛掷”,却还“惆怅依旧”。即季节轮回,惆怅依然存在。这种愁周而复始,不因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越是让人觉得充满生机的季节,越是让他惆怅。从 “日日花前常病酒”一句中,可以看出作者被这种忧愁和感伤已经折磨的近乎崩溃,但他却不愿也无法抛掷掉这份愁,处在这样的自我矛盾中,他只好每天在花前饮酒,借酒浇愁。然而,惆怅的结果却并没有消减。日日借酒浇愁以至于“病酒”,看着镜子之中日渐消瘦的形象,自己却并没有要改变的意思。因为他认为自己因“病酒”憔悴是值得的。饶宗颐先生曾说过“不辞镜里朱颜瘦”一句有“具见老臣开济之怀抱”之精神。由此,可以看出冯延巳对国家的情感是:至死而不悔的执着。这种精神让人不禁联想到屈原的“虽九死而其尤未悔”,诸葛亮的“两朝开济老臣心”。这种精神之中就饱含了冯延巳对家国处境的忧患之情。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