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
摘 要张爱玲是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一个奇特的存在。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独具特色的意象艺术是她的小说区别于其他通俗小说的一个重要原因。月亮意象是张爱玲众多意象之一。作者在《金锁记》中月亮意象发挥到了极致。在《金锁记》中,月亮意象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月亮意象,在创作过程中将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情感融入作品中,并且月亮意象也受到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她的月亮意象超越了前辈对月亮的描写,有了新的思想维度,呈现出一种独特性。对后世作家对月亮的描写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 录
1 引言 1
2 《金锁记》中月亮意象的独特性 2
2.1 蓝月亮意象 2
2.2 残月亮意象 3
2.3 圆月亮意象 5
3 《金锁记》中月亮意象的生成机制 7
3.1 心理机制—童年的不幸经历 7
3.2 创作机制—作家自觉的创作经验和创作技巧 7
3.3 接受机制—对古典作品的钟情和外国小说的喜爱 8
4 《金锁记》中月亮意象的作用 9
4.1 象征作用月亮对人物命运的预示 9
4.2 虚化时空作用月亮引起读者思考 9
结 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1 引言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意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关于意象这个概念最早是在《周易系辞上》提出来的,后来经过刘勰的发展,后人虽然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发展,但是基本还是沿用了刘勰的方向。所谓的意象,就是作者把独特的情感活动注入客观的事物中去,从而创造出符合文章意蕴的独特的艺术形象。
“月亮”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月亮也是中国文学中是一个无处不在的象征。我国文人对月亮的喜欢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曾经有人这样说过中国文学至少有一半是月光文学,此言并不是虚假的。从古至今流传这许多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也经常出现在诗歌中。唐代诗人苏轼喜欢月亮也擅长描写月亮,苏轼的诗中月的足迹无处不在。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因为诗人对月亮的喜爱之情,月亮经常被古代文人发挥想象,并且赋予了月亮许多美称,如,素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冰轮、玉盘、玉镜、冰镜、广寒宫等等。经过无数古代文人对月亮的歌颂,丰富了月亮神秘而诗意的意蕴,这也奠定了月亮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地位。
张爱玲的小说如奇花异草,在她的小说中出现了许多让人记忆深刻的意象,其中有仿古信笺、镜子、墙。并且她的小说中每个意象都独具特色,蕴含丰富内涵,充分感觉化,为读者带来更多的阅读上的享受,而“月亮”这一意象更是频繁得出现在张爱玲众多的小说中。张爱玲的小说大多都染上了月亮的清冷和悲伤。
在众多的小说中,《金锁记》中的月亮描写的尤为细致。在《金锁记》中每当小说中发生重大事情或者主人公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的时候,空中永远会挂着月亮,好似一个旁观者,冷眼看着这一切发生,透漏着浓浓的凄凉之感。在《金锁记》中我们看到了带有杀机的蓝月亮、太阳似的月亮,之所以看到这样奇特的月亮描写是因为作者在描写的过程融进了其对生活的看法,这些月亮总是透露着悲凉,张爱玲也曾在其他地方说过,她喜欢悲壮和苍凉之感。2 《金锁记》中月亮意象的独特性
2.1 蓝月亮意象
在古代中国对月亮的描写大多都是这样的,“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时的月光的眼色大多时都是白色或者泛着淡淡的黄色,有着淡雅的颜色,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的目光。而在张爱玲笔下的月亮的颜色却是独具特色的蓝色。
月亮本来的颜色是微微泛黄的颜色,而张爱玲在小说中却将月亮描写成蓝色的月亮,这也是她的小说中月亮显得怪异的一个重要原因,相对于“正常”的月亮,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更加喜欢塑造蓝月亮的形象。
“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漆黑的天上一个白太阳。 遍地的蓝影子,帐顶上也是蓝影子,她的一双脚也在那死寂的蓝影子里。 ”
芝寿也是可怜之人。芝寿自从嫁给丈夫后,一直受到婆婆曹七巧的窥探,最后被婆婆和已经不在爱自己的丈夫逼到了绝境———婆婆总是不让丈夫回自己的房中,每天晚上丈夫和婆婆整晚都在抽大烟,并且婆婆想方设法的从丈夫的口中的到夫妻二人的秘事,而且会将二人的秘事宣传给自己的牌友,长白借着曹七巧之手宣泄着他对与芝寿这段婚姻的不满。蓝色的月亮十分诡异,就如同在芝寿的眼中,儿子为母亲讲述其与妻子秘事一样不正常,充满诡异。芝寿最后也死在了这种充满诡异的蓝月亮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中月亮通常来表达作者对家的思念,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等等,但是在作者的笔下月亮却是残酷的,她的月亮是蓝色的。在现实生活中的月亮是泛着黄色的,黄色本身是暖色调的,通常暖色调给人温暖的感觉。并且月亮出现在晚上。四周都是漆黑一片,只有月亮为在黑夜中行走的人照亮前方,给迷失的人指明方向,月亮本身是一个给人慰籍的影响。在小说《金锁记》中张爱玲却将黄色的月亮变异成了充满无奈和死亡的蓝月亮。蓝色本身是属于冷色调的,蓝色通常带给人一种忧郁清冷的感觉。作者文中的蓝月亮更加符合芝寿当时的心境——对于丈夫和婆婆所做的一切感到无奈。
2.2 残月亮意象
在张爱玲小说中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残月亮形象是其月亮意象独特性的重要体现。残月亮形象并不是张爱玲首创的,在中国传统诗歌中就有残月亮的描写,例如:“莺啼残月,绣阁香灯灭。”等等。但是在之前的文学作品中只是单纯的把残月亮当成一种月亮形状变换中的一种形态,最多就是为了达到起兴的目的,在张爱玲之前残月亮表现的人的心理状态较单一,残月亮所表达的情感也是悲和愁苦之情。曾经有人说作者笔下的月亮是“心理月亮”,《金锁记》中的残月亮意象不只是为了烘托气氛,还与小说中的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浑然一体,并对残月亮笼罩下的人物命运进行了暗示。在《金锁记》中作者笔下的残月亮是悲伤、癫狂、阴暗、变异。“月亮”作为《金锁记》中的重要意象,在小说中出现了六次。曹七巧是一个又可怜又可恨的形象,可怜是因为她也是一个被封建社会所迫害的一个人,因为曹七巧出身在麻油店在嫁进夫家后被妯娌们看不起等等,可恨的是她将自己的不幸施加在自己的儿女,亲手“谋杀”了儿女的幸福。
《金锁记》中两次残月亮的意象都出现了,曹七巧对女儿长安和对儿子长白的“谋杀”过程中。
“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了。墨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图画,下面告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灯淡淡地圆光。长安又吹起口琴来。 ”长安身材比同龄人瘦小,导致看上去比较小,曹七巧为了不输给大房三房,长白不愿去,只好无奈将长安送进了洋学堂,长安在学校里过个很开心,学到了许多知识也交到了朋友,过了不久长安就变的“脸色红润,胳膊腿也粗了一圈”。 然而曹七巧并不是一个正常的母亲,曹七巧作为一个“病态”母亲,她不愿看到女儿朝着好的方向改变,也不得女儿幸福。长安在学堂里总是粗心遗失东西,因此曹七巧便借着这个由头,暴跳如雷,打算去学校找校长算账,14岁的长安正是好面子的时期,她不愿意让曹七巧去学校大闹,不想在老师和同学心中留下不好的影响,她选择了不再去学校,告别了那段快乐的时光。离开学校的长安生活不再是美好的,对未来感到迷茫。在夜深人静,偷偷地吹着口琴,口琴发出呜呜的声音,就如代她发出她哭泣的声音。这时天空出现“模糊的缺月 ”,
目 录
1 引言 1
2 《金锁记》中月亮意象的独特性 2
2.1 蓝月亮意象 2
2.2 残月亮意象 3
2.3 圆月亮意象 5
3 《金锁记》中月亮意象的生成机制 7
3.1 心理机制—童年的不幸经历 7
3.2 创作机制—作家自觉的创作经验和创作技巧 7
3.3 接受机制—对古典作品的钟情和外国小说的喜爱 8
4 《金锁记》中月亮意象的作用 9
4.1 象征作用月亮对人物命运的预示 9
4.2 虚化时空作用月亮引起读者思考 9
结 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1 引言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意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关于意象这个概念最早是在《周易系辞上》提出来的,后来经过刘勰的发展,后人虽然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发展,但是基本还是沿用了刘勰的方向。所谓的意象,就是作者把独特的情感活动注入客观的事物中去,从而创造出符合文章意蕴的独特的艺术形象。
“月亮”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月亮也是中国文学中是一个无处不在的象征。我国文人对月亮的喜欢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曾经有人这样说过中国文学至少有一半是月光文学,此言并不是虚假的。从古至今流传这许多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也经常出现在诗歌中。唐代诗人苏轼喜欢月亮也擅长描写月亮,苏轼的诗中月的足迹无处不在。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因为诗人对月亮的喜爱之情,月亮经常被古代文人发挥想象,并且赋予了月亮许多美称,如,素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冰轮、玉盘、玉镜、冰镜、广寒宫等等。经过无数古代文人对月亮的歌颂,丰富了月亮神秘而诗意的意蕴,这也奠定了月亮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地位。
张爱玲的小说如奇花异草,在她的小说中出现了许多让人记忆深刻的意象,其中有仿古信笺、镜子、墙。并且她的小说中每个意象都独具特色,蕴含丰富内涵,充分感觉化,为读者带来更多的阅读上的享受,而“月亮”这一意象更是频繁得出现在张爱玲众多的小说中。张爱玲的小说大多都染上了月亮的清冷和悲伤。
在众多的小说中,《金锁记》中的月亮描写的尤为细致。在《金锁记》中每当小说中发生重大事情或者主人公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的时候,空中永远会挂着月亮,好似一个旁观者,冷眼看着这一切发生,透漏着浓浓的凄凉之感。在《金锁记》中我们看到了带有杀机的蓝月亮、太阳似的月亮,之所以看到这样奇特的月亮描写是因为作者在描写的过程融进了其对生活的看法,这些月亮总是透露着悲凉,张爱玲也曾在其他地方说过,她喜欢悲壮和苍凉之感。2 《金锁记》中月亮意象的独特性
2.1 蓝月亮意象
在古代中国对月亮的描写大多都是这样的,“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时的月光的眼色大多时都是白色或者泛着淡淡的黄色,有着淡雅的颜色,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的目光。而在张爱玲笔下的月亮的颜色却是独具特色的蓝色。
月亮本来的颜色是微微泛黄的颜色,而张爱玲在小说中却将月亮描写成蓝色的月亮,这也是她的小说中月亮显得怪异的一个重要原因,相对于“正常”的月亮,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更加喜欢塑造蓝月亮的形象。
“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漆黑的天上一个白太阳。 遍地的蓝影子,帐顶上也是蓝影子,她的一双脚也在那死寂的蓝影子里。 ”
芝寿也是可怜之人。芝寿自从嫁给丈夫后,一直受到婆婆曹七巧的窥探,最后被婆婆和已经不在爱自己的丈夫逼到了绝境———婆婆总是不让丈夫回自己的房中,每天晚上丈夫和婆婆整晚都在抽大烟,并且婆婆想方设法的从丈夫的口中的到夫妻二人的秘事,而且会将二人的秘事宣传给自己的牌友,长白借着曹七巧之手宣泄着他对与芝寿这段婚姻的不满。蓝色的月亮十分诡异,就如同在芝寿的眼中,儿子为母亲讲述其与妻子秘事一样不正常,充满诡异。芝寿最后也死在了这种充满诡异的蓝月亮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中月亮通常来表达作者对家的思念,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等等,但是在作者的笔下月亮却是残酷的,她的月亮是蓝色的。在现实生活中的月亮是泛着黄色的,黄色本身是暖色调的,通常暖色调给人温暖的感觉。并且月亮出现在晚上。四周都是漆黑一片,只有月亮为在黑夜中行走的人照亮前方,给迷失的人指明方向,月亮本身是一个给人慰籍的影响。在小说《金锁记》中张爱玲却将黄色的月亮变异成了充满无奈和死亡的蓝月亮。蓝色本身是属于冷色调的,蓝色通常带给人一种忧郁清冷的感觉。作者文中的蓝月亮更加符合芝寿当时的心境——对于丈夫和婆婆所做的一切感到无奈。
2.2 残月亮意象
在张爱玲小说中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残月亮形象是其月亮意象独特性的重要体现。残月亮形象并不是张爱玲首创的,在中国传统诗歌中就有残月亮的描写,例如:“莺啼残月,绣阁香灯灭。”等等。但是在之前的文学作品中只是单纯的把残月亮当成一种月亮形状变换中的一种形态,最多就是为了达到起兴的目的,在张爱玲之前残月亮表现的人的心理状态较单一,残月亮所表达的情感也是悲和愁苦之情。曾经有人说作者笔下的月亮是“心理月亮”,《金锁记》中的残月亮意象不只是为了烘托气氛,还与小说中的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浑然一体,并对残月亮笼罩下的人物命运进行了暗示。在《金锁记》中作者笔下的残月亮是悲伤、癫狂、阴暗、变异。“月亮”作为《金锁记》中的重要意象,在小说中出现了六次。曹七巧是一个又可怜又可恨的形象,可怜是因为她也是一个被封建社会所迫害的一个人,因为曹七巧出身在麻油店在嫁进夫家后被妯娌们看不起等等,可恨的是她将自己的不幸施加在自己的儿女,亲手“谋杀”了儿女的幸福。
《金锁记》中两次残月亮的意象都出现了,曹七巧对女儿长安和对儿子长白的“谋杀”过程中。
“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了。墨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图画,下面告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灯淡淡地圆光。长安又吹起口琴来。 ”长安身材比同龄人瘦小,导致看上去比较小,曹七巧为了不输给大房三房,长白不愿去,只好无奈将长安送进了洋学堂,长安在学校里过个很开心,学到了许多知识也交到了朋友,过了不久长安就变的“脸色红润,胳膊腿也粗了一圈”。 然而曹七巧并不是一个正常的母亲,曹七巧作为一个“病态”母亲,她不愿看到女儿朝着好的方向改变,也不得女儿幸福。长安在学堂里总是粗心遗失东西,因此曹七巧便借着这个由头,暴跳如雷,打算去学校找校长算账,14岁的长安正是好面子的时期,她不愿意让曹七巧去学校大闹,不想在老师和同学心中留下不好的影响,她选择了不再去学校,告别了那段快乐的时光。离开学校的长安生活不再是美好的,对未来感到迷茫。在夜深人静,偷偷地吹着口琴,口琴发出呜呜的声音,就如代她发出她哭泣的声音。这时天空出现“模糊的缺月 ”,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