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战文学
内容常熟的抗战是中国抗战史重要的一环,而其中孕育出来的常熟抗战文学不仅对常熟地区的抗战史有所补充,还凭借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形式多样的体裁成为中国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熟抗战文学具有独特的区域性文化特质,重点表现在“描摹常熟自然景观”“展示常熟方言风俗”和“挖掘常熟文化精神”三个部分。常熟抗战文学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可以让人在铭记历史的同时发现抗战文学的特别之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目 录
一、引言 1
二、常熟抗战文学创作概况 1
(一)常熟抗战文学体裁分类 1
(二)常熟抗战文学创作作家 2
三、常熟抗战文学的区域性文化特质 4
(一)描摹常熟的自然景观 5
(二)展示常熟的方言风俗 6
(三)挖掘常熟的文化精神 7
四、常熟抗战文学的文学价值 8
(一)常熟抗战文学的史料价值 8
(二)常熟抗战文学的精神价值 10
(三)常熟抗战文学的审美价值 11
五、结语 12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6
论常熟抗战文学
一、引言
自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起,中华民族就陷入了一场浩大而惨烈的革命。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中国自北到南弥漫着硝烟。日本的侵华战争龙卷风般迅速席卷了东北、华北,在卢沟桥事变后又进一步升级。1938年的淞沪战争,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而这一场战役更是代表区域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至此中国的抗日战争,便在全国各地展开。区域性抗战与整体抗战融为一体,而常熟抗战史,也由此开始抒写。
与此同时,常熟的抗战文学在这个特殊时期大量发表。据沈秋农先生多年地搜集整理,《常熟抗战文学作品选》收录了常熟各类体裁的抗战文学作品。其中发表时间最早的为1938年,正是全面抗战的开始,最晚的为1965年,包括了战后文学。这些文学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极强的史实性,又有独特的文学性,对于常熟的抗战史做到良好补充的同时,也成为常熟文学史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将以这些常熟抗战文学作品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文本结合常熟抗战史、文学史,探究常熟区域性抗战文学的文化特质和文学价值。
常熟抗战文学创作概况
常熟抗战文学体裁分类
对于常熟抗战文学的整理,以沈秋农先生编辑的《常熟抗战文学作品选》为主要研究对象。《作品选》中收录了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110余篇,其中发表时间最早的为1938年,最晚的是1965年,涉及邑内外作者近60人。这些作品主要以积极宣传抗战的报刊为载体刊发流播,比如胡风创办的《七月》(例如曹白的《富曼河的黄昏》);林语堂创办的《宇宙风》(例如郁影的《返沦陷区常熟》);新中国大学学生会出版委员会创办的《新中国》(例如祁友箴的《沦陷后的“虞山福地”》),也有洋人弗利特创办的《上海周报》(例如蒋锡金的《没有能力的人》)等。其中发表作品最多的是由中共东路特委在常熟创办发行的《江南》半月刊和《大众报》(下文详述)。而还有一些常熟人创作的旧体诗词与民歌没有得到正式发表,而是珍存于个人的诗集或笔记中。
常熟抗战文学作品从体裁上分类有:散文、小说、诗歌三大类。其中散文所占比例最大。可见常熟的抗战文学作品载体上是以散文为主,小说与诗歌相对较少。作品以散文巨多的原因有两方面,其一是因为散文是一种最为自由的问题,它可以涵盖更多方面,比如报告文学、速写、特写、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随笔、小品等等都是散文的范畴。而另一方面便是散文的一大特点便是讲究“真”,不讲究艺术的虚构,也不似小说那样要有完整的人物、情节,同时手法也相对自由,可以融合抒情、叙事和议论。如此可以让人易学易写,只要略通文墨者便可以提笔书写,特别是新四军部队中那些热爱写作却可能缺少文学创作的专门知识的青年人。
但是无论是散文、小说还是诗歌,都是以实际斗争生活为素材,以新四军指战员和抗日民众为主角的,文字中也都充溢着抗战的热情与决心和赤城的爱国之情。
而从题材上分则有五种:一、是对烈士的纪念:《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悼项英将军》《悼项英将军》《悼伟大的项英军长》《悼钱亮臣同志》》《落下了一颗革命的巨星》《旧地忆旧——追念吴志居》《周永生烈士》《纪念张家浜殉国烈士》《赵熙》等;二、是对新四军将士与部队的歌颂:《林俊印象记》《林俊访问记》《游击战士》《献给青年们》《哨兵之歌》《到张家浜去》等;三、是对所经历战斗的真实记录:《周塘战斗经过》《新庙桥的伏击》《浦东在战斗中》《打鬼子的那一天》《大义桥的夜袭》《董浜战斗》《三八枪和机关枪的哭泣》《我第一次经历了战斗》《太仓的原野》《到阳澄湖去》等;四、是对斗争活动、斗争经历的记述:《常熟农民个第一次反对敌伪收租的斗争》《常熟县抗日自卫会成立大会剪影》《妇女的新生——常熟妇女干训班生活纪实》《抗大生活概况》《在民训班里》《毕业前的联欢大会》等;五、是对抗日民众生活的关注:《老头子帮助抗日》《阿云泉的屋子》《阿英》《木花阿金》《这一天》《插秧》《重夏》《母亲》《黎明之夜》《雪天》《便宜了钟喜生》《铁蹄下的生活》《胡老四死得太晚了》《农村的红光》《一个农民的日记》等。
常熟抗战文学创作作家
在《江南》和《大众报》两份报刊上发表作品的有专业作家和文化人,如曹白和蒋锡金。
曹白,人们首先认识他是因为其青年木刻家的身份。在20世纪三十年代时,他在中国的文艺界颇具才名,并且在这段时间里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关注。曹白青年时深受鲁迅感染,创作了《鲁迅像》《鲁迅遇见祥林嫂》的木刻作品,虽然因此有了些坎坷经历,但是促成了他们的书信往来。在1936年3月至10月的时间里,鲁迅写的《致曹白》复函多达15封。这一年曹白二十一岁,他也成为了鲁迅赏识的得意门生。1936年10月15日鲁迅先生在逝世前还不忘亲笔写信给曹白鼓励:“我并不觉得你浅薄和无学若是还在学习途中的青年,是不当受这苛论的。”可以说因为与鲁迅这一段师生交往,使得曹白后来在创作抗战作品时也受到了鲁迅思想的影响。1938年9月,曹白受中共江苏省委的派前来到常熟,在新四军常熟部队任政治指导员。1940年春更被任命为江南出版社社长,在阳澄湖上出版了《大众报》和《江南》文艺刊物。而他的作品大多也在这两份刊物上发表。这两份刊物由一开始二两百的发行量,到1941年《大众报》提升到了5000多份,《江南》半月刊也提到了2000多份。可见曹白作品的影响力。曹白的文学创作是受到胡风极度赏识的,他本人在晚年回忆到与胡风的交往时说道:“胡风在信中要我写些游击队的作品来反映江南的抗日斗争,由他编辑发表,胡风是给了我极大鼓励和帮助的。”于是曹白以所在的苏常太抗日根据地的抗战生活为蓝本,创作出了诸如《潜行草》《半个十月》《访江南义勇军第三路》《富曼河通信》《到张家浜去》《冬夜》《林俊印象记》等等,胡风将这些作品编辑出版,书名为《呼吸》,在当时的文坛上有相当的知名度。而这些作品都饱含曹白在常熟这片土地抗战的艰辛与热忱,他对常熟的民众、常熟的草木山水怀着深沉的感情,他将这些都用自己的笔记录了下来,成为了常熟抗战文学重要的部分。
目 录
一、引言 1
二、常熟抗战文学创作概况 1
(一)常熟抗战文学体裁分类 1
(二)常熟抗战文学创作作家 2
三、常熟抗战文学的区域性文化特质 4
(一)描摹常熟的自然景观 5
(二)展示常熟的方言风俗 6
(三)挖掘常熟的文化精神 7
四、常熟抗战文学的文学价值 8
(一)常熟抗战文学的史料价值 8
(二)常熟抗战文学的精神价值 10
(三)常熟抗战文学的审美价值 11
五、结语 12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6
论常熟抗战文学
一、引言
自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起,中华民族就陷入了一场浩大而惨烈的革命。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中国自北到南弥漫着硝烟。日本的侵华战争龙卷风般迅速席卷了东北、华北,在卢沟桥事变后又进一步升级。1938年的淞沪战争,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而这一场战役更是代表区域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至此中国的抗日战争,便在全国各地展开。区域性抗战与整体抗战融为一体,而常熟抗战史,也由此开始抒写。
与此同时,常熟的抗战文学在这个特殊时期大量发表。据沈秋农先生多年地搜集整理,《常熟抗战文学作品选》收录了常熟各类体裁的抗战文学作品。其中发表时间最早的为1938年,正是全面抗战的开始,最晚的为1965年,包括了战后文学。这些文学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极强的史实性,又有独特的文学性,对于常熟的抗战史做到良好补充的同时,也成为常熟文学史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将以这些常熟抗战文学作品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文本结合常熟抗战史、文学史,探究常熟区域性抗战文学的文化特质和文学价值。
常熟抗战文学创作概况
常熟抗战文学体裁分类
对于常熟抗战文学的整理,以沈秋农先生编辑的《常熟抗战文学作品选》为主要研究对象。《作品选》中收录了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110余篇,其中发表时间最早的为1938年,最晚的是1965年,涉及邑内外作者近60人。这些作品主要以积极宣传抗战的报刊为载体刊发流播,比如胡风创办的《七月》(例如曹白的《富曼河的黄昏》);林语堂创办的《宇宙风》(例如郁影的《返沦陷区常熟》);新中国大学学生会出版委员会创办的《新中国》(例如祁友箴的《沦陷后的“虞山福地”》),也有洋人弗利特创办的《上海周报》(例如蒋锡金的《没有能力的人》)等。其中发表作品最多的是由中共东路特委在常熟创办发行的《江南》半月刊和《大众报》(下文详述)。而还有一些常熟人创作的旧体诗词与民歌没有得到正式发表,而是珍存于个人的诗集或笔记中。
常熟抗战文学作品从体裁上分类有:散文、小说、诗歌三大类。其中散文所占比例最大。可见常熟的抗战文学作品载体上是以散文为主,小说与诗歌相对较少。作品以散文巨多的原因有两方面,其一是因为散文是一种最为自由的问题,它可以涵盖更多方面,比如报告文学、速写、特写、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随笔、小品等等都是散文的范畴。而另一方面便是散文的一大特点便是讲究“真”,不讲究艺术的虚构,也不似小说那样要有完整的人物、情节,同时手法也相对自由,可以融合抒情、叙事和议论。如此可以让人易学易写,只要略通文墨者便可以提笔书写,特别是新四军部队中那些热爱写作却可能缺少文学创作的专门知识的青年人。
但是无论是散文、小说还是诗歌,都是以实际斗争生活为素材,以新四军指战员和抗日民众为主角的,文字中也都充溢着抗战的热情与决心和赤城的爱国之情。
而从题材上分则有五种:一、是对烈士的纪念:《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悼项英将军》《悼项英将军》《悼伟大的项英军长》《悼钱亮臣同志》》《落下了一颗革命的巨星》《旧地忆旧——追念吴志居》《周永生烈士》《纪念张家浜殉国烈士》《赵熙》等;二、是对新四军将士与部队的歌颂:《林俊印象记》《林俊访问记》《游击战士》《献给青年们》《哨兵之歌》《到张家浜去》等;三、是对所经历战斗的真实记录:《周塘战斗经过》《新庙桥的伏击》《浦东在战斗中》《打鬼子的那一天》《大义桥的夜袭》《董浜战斗》《三八枪和机关枪的哭泣》《我第一次经历了战斗》《太仓的原野》《到阳澄湖去》等;四、是对斗争活动、斗争经历的记述:《常熟农民个第一次反对敌伪收租的斗争》《常熟县抗日自卫会成立大会剪影》《妇女的新生——常熟妇女干训班生活纪实》《抗大生活概况》《在民训班里》《毕业前的联欢大会》等;五、是对抗日民众生活的关注:《老头子帮助抗日》《阿云泉的屋子》《阿英》《木花阿金》《这一天》《插秧》《重夏》《母亲》《黎明之夜》《雪天》《便宜了钟喜生》《铁蹄下的生活》《胡老四死得太晚了》《农村的红光》《一个农民的日记》等。
常熟抗战文学创作作家
在《江南》和《大众报》两份报刊上发表作品的有专业作家和文化人,如曹白和蒋锡金。
曹白,人们首先认识他是因为其青年木刻家的身份。在20世纪三十年代时,他在中国的文艺界颇具才名,并且在这段时间里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关注。曹白青年时深受鲁迅感染,创作了《鲁迅像》《鲁迅遇见祥林嫂》的木刻作品,虽然因此有了些坎坷经历,但是促成了他们的书信往来。在1936年3月至10月的时间里,鲁迅写的《致曹白》复函多达15封。这一年曹白二十一岁,他也成为了鲁迅赏识的得意门生。1936年10月15日鲁迅先生在逝世前还不忘亲笔写信给曹白鼓励:“我并不觉得你浅薄和无学若是还在学习途中的青年,是不当受这苛论的。”可以说因为与鲁迅这一段师生交往,使得曹白后来在创作抗战作品时也受到了鲁迅思想的影响。1938年9月,曹白受中共江苏省委的派前来到常熟,在新四军常熟部队任政治指导员。1940年春更被任命为江南出版社社长,在阳澄湖上出版了《大众报》和《江南》文艺刊物。而他的作品大多也在这两份刊物上发表。这两份刊物由一开始二两百的发行量,到1941年《大众报》提升到了5000多份,《江南》半月刊也提到了2000多份。可见曹白作品的影响力。曹白的文学创作是受到胡风极度赏识的,他本人在晚年回忆到与胡风的交往时说道:“胡风在信中要我写些游击队的作品来反映江南的抗日斗争,由他编辑发表,胡风是给了我极大鼓励和帮助的。”于是曹白以所在的苏常太抗日根据地的抗战生活为蓝本,创作出了诸如《潜行草》《半个十月》《访江南义勇军第三路》《富曼河通信》《到张家浜去》《冬夜》《林俊印象记》等等,胡风将这些作品编辑出版,书名为《呼吸》,在当时的文坛上有相当的知名度。而这些作品都饱含曹白在常熟这片土地抗战的艰辛与热忱,他对常熟的民众、常熟的草木山水怀着深沉的感情,他将这些都用自己的笔记录了下来,成为了常熟抗战文学重要的部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