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圣到世俗之旅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生育观的变迁研究以大问村为例
生育观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一种有关生育的价值观念,主要包括生育目的、生育年龄、生育数量、生育质量、性别偏好五个基本维度。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问村的三代农民——新中国成立前后出生的一代、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出生的一代、改革开放后出生并长大的一代生育观的调查结果表明仅仅用了六十多年的时间,中国农民的生育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描画出一段从神圣到世俗之旅在生育目的上越来越看重对于个人的意义,在生育年龄上逐步推迟,在生育数量上急剧减少,在生育质量上日益重视,在性别偏好上男性偏好大幅弱化,女性偏好开始出现。关键词 农民,生育观,生育观变迁
目 录
1 引言1
2 生育观的概念及构成维度2
2.1 生育观的概念2
2.2 生育观的构成维度2
3 大问村的历史沿革及人口变迁3
3.1 大问村的历史沿革3
3.2 大问村的人口变迁3
4 40后和50后农民的生育观——神圣的使命4
4.1 生育目的:传宗接代4
4.2 生育年龄:早婚早育5
4.3 生育数量:多多益善5
4.4 生育质量:顺其自然6
4.5 性别偏好:重男轻女7
5 60后和70后农民的生育观——该做的事情8
5.1 生育目的:人生任务8
5.2 生育年龄:正常年龄8
5.3 生育数量:至少两个9
5.4 生育质量:开始考虑10
5.5 性别偏好:男女平等10
6 80后和90后农民的生育观——现实的考量11
6.1 生育目的:家庭幸福11
6.2 生育年龄:晚婚晚育12
6.3 生育数量:少于两个13
6.4 生育质量:极为重视13
6.5 性别偏好:有女是福14
7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生育观的演变轨迹15
结论 17
致谢 18
注释 19
参考文献20
附录:访谈提纲2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1 引言
生育观是人们对待生育问题相对稳定的看法和主张,也是人们对于家庭生育行为的基本认识及所持的态度。出生于不同年代、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其生育观之间往往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折射了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达程度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人口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分异。生育观念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对生育现象的认知,是关于生育的意愿、价值、知识、行为等观点、看法与认识的总和,内容包括生育的需求、动机、意愿和偏好。生育观念构成生育文化的观念层面[1]。由此可见,生育观是生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是个人形成的有关生育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意向的总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的生育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府全力支持和宣传鼓励人口增殖,农村生育率急剧上升,带来了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因此,从1971年开始,计划生育逐步被提上议事日程,国家开始倡导节制生育,鼓励少生、优生。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正式开启了计划生育的历程。1982年,计划生育被列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根据计划生育政策的规定,除特殊情况之外,一个家庭只能生育一个孩子,即独生子女政策,农村的生育率也随之急剧下降。为了照顾农村群众的特殊需求,从1984年开始,国家陆续将部分地区农村的一孩政策微调为一孩半的弹性计划生育政策,标志着我国城乡二元生育政策的形成,形塑了城乡之间不同的生育图景。2013年和2015年,单独二孩政策和全面二孩政策先后出台,标志着独生子女政策和城乡二元生育政策的彻底终结。
生育政策代表的是国家的意志,对生育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从而形塑了我国现有的人口态势。然而,生育政策可以一朝而定,生育观念却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它直接决定了不同时代的人对生育政策的满意度和生育政策执行的难易度。本课题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代人为研究对象,即新中国成立前后出生的一代人—40后和50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出生的一代人—60后和70后、改革开放后出生并长大的一代人—80后和90后,选取一个典型村落——大问村开展农民生育观变迁的个案研究,以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代农民生育观的核心要义,梳理农民生育观变迁的历史轨迹,并分析影响农民生育观变迁的结构性力量,从而为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生育政策提供合理性论证,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2 生育观的概念及构成维度
2.1 生育观的概念
国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生育观是指人们对待生育问题的基本看法。童玉英(2014)认为,生育观是指人们对生育的综合看法,它主要包括生育的时间、性别、生育数量以及生育孩子的质量等方面的期望和偏好[2]。Berrington Ann等人(2010)认为,生育观是指人们对于生育的意向和倾向,主要表现在对生育问题的决策和行为。但是,在生育观的研究视角方面,国内外学者又存在明显的差异[3]。国外学者针对心理方面,认为生育观是一个心理系统,包括各个层面,例如,Trommsdotff(2010)提出VOC理论,强调孩子的价值,认为生育观是一个多维度的心理系统,主要包括社会纽带和情感表达、有趣和欢愉、自我扩展、成人地位和社会认同、成就感和创造性、传统道德、经济效用以及社会比较[4]。国内学者则从社会学和人口学分析,例如,史雅静,张灵聪(2016)认为,关于生育观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和人口学的角度,采用一般的社会调查对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外部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但研究中也涉及人类自身对生育问题的看法或态度[5]。
基于以上研究,可以把生育观定义为人们在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一种有关生育的价值观念,包括对生育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倾向三个要素,是人们决定自己或评价他人的生育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内在标准和尺度。
2.2 生育观的构成维度
结合生育观方面已有的研究文献和中国的文化传统,可以将生育观划分为五个基本的维度,具体包括生育目的、生育年龄、生育数量、生育质量和性别偏好。
目 录
1 引言1
2 生育观的概念及构成维度2
2.1 生育观的概念2
2.2 生育观的构成维度2
3 大问村的历史沿革及人口变迁3
3.1 大问村的历史沿革3
3.2 大问村的人口变迁3
4 40后和50后农民的生育观——神圣的使命4
4.1 生育目的:传宗接代4
4.2 生育年龄:早婚早育5
4.3 生育数量:多多益善5
4.4 生育质量:顺其自然6
4.5 性别偏好:重男轻女7
5 60后和70后农民的生育观——该做的事情8
5.1 生育目的:人生任务8
5.2 生育年龄:正常年龄8
5.3 生育数量:至少两个9
5.4 生育质量:开始考虑10
5.5 性别偏好:男女平等10
6 80后和90后农民的生育观——现实的考量11
6.1 生育目的:家庭幸福11
6.2 生育年龄:晚婚晚育12
6.3 生育数量:少于两个13
6.4 生育质量:极为重视13
6.5 性别偏好:有女是福14
7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生育观的演变轨迹15
结论 17
致谢 18
注释 19
参考文献20
附录:访谈提纲2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1 引言
生育观是人们对待生育问题相对稳定的看法和主张,也是人们对于家庭生育行为的基本认识及所持的态度。出生于不同年代、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其生育观之间往往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折射了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达程度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人口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分异。生育观念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对生育现象的认知,是关于生育的意愿、价值、知识、行为等观点、看法与认识的总和,内容包括生育的需求、动机、意愿和偏好。生育观念构成生育文化的观念层面[1]。由此可见,生育观是生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是个人形成的有关生育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意向的总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的生育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府全力支持和宣传鼓励人口增殖,农村生育率急剧上升,带来了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因此,从1971年开始,计划生育逐步被提上议事日程,国家开始倡导节制生育,鼓励少生、优生。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正式开启了计划生育的历程。1982年,计划生育被列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根据计划生育政策的规定,除特殊情况之外,一个家庭只能生育一个孩子,即独生子女政策,农村的生育率也随之急剧下降。为了照顾农村群众的特殊需求,从1984年开始,国家陆续将部分地区农村的一孩政策微调为一孩半的弹性计划生育政策,标志着我国城乡二元生育政策的形成,形塑了城乡之间不同的生育图景。2013年和2015年,单独二孩政策和全面二孩政策先后出台,标志着独生子女政策和城乡二元生育政策的彻底终结。
生育政策代表的是国家的意志,对生育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从而形塑了我国现有的人口态势。然而,生育政策可以一朝而定,生育观念却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它直接决定了不同时代的人对生育政策的满意度和生育政策执行的难易度。本课题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代人为研究对象,即新中国成立前后出生的一代人—40后和50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出生的一代人—60后和70后、改革开放后出生并长大的一代人—80后和90后,选取一个典型村落——大问村开展农民生育观变迁的个案研究,以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代农民生育观的核心要义,梳理农民生育观变迁的历史轨迹,并分析影响农民生育观变迁的结构性力量,从而为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生育政策提供合理性论证,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2 生育观的概念及构成维度
2.1 生育观的概念
国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生育观是指人们对待生育问题的基本看法。童玉英(2014)认为,生育观是指人们对生育的综合看法,它主要包括生育的时间、性别、生育数量以及生育孩子的质量等方面的期望和偏好[2]。Berrington Ann等人(2010)认为,生育观是指人们对于生育的意向和倾向,主要表现在对生育问题的决策和行为。但是,在生育观的研究视角方面,国内外学者又存在明显的差异[3]。国外学者针对心理方面,认为生育观是一个心理系统,包括各个层面,例如,Trommsdotff(2010)提出VOC理论,强调孩子的价值,认为生育观是一个多维度的心理系统,主要包括社会纽带和情感表达、有趣和欢愉、自我扩展、成人地位和社会认同、成就感和创造性、传统道德、经济效用以及社会比较[4]。国内学者则从社会学和人口学分析,例如,史雅静,张灵聪(2016)认为,关于生育观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和人口学的角度,采用一般的社会调查对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外部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但研究中也涉及人类自身对生育问题的看法或态度[5]。
基于以上研究,可以把生育观定义为人们在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一种有关生育的价值观念,包括对生育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倾向三个要素,是人们决定自己或评价他人的生育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内在标准和尺度。
2.2 生育观的构成维度
结合生育观方面已有的研究文献和中国的文化传统,可以将生育观划分为五个基本的维度,具体包括生育目的、生育年龄、生育数量、生育质量和性别偏好。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