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岛由纪夫忧国奔马中的武士道精神
摘 要三岛由纪夫被誉为“日本的海明威”,曾两次入围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他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三岛由纪夫不同于其他作家,作为日本战后文学大师,他将创作的目光聚集在武士道精神上,有人曾说他始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个妄想恢复以天皇为中心的,以武士道精神为支柱的大一统帝国。三岛由纪夫独树一帜,大肆宣传武士道精神,后期的多部作品中都明显的体现着这种精神,而《忧国》和《奔马》则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作。为了了解三岛由纪夫小说中的武士道精神,需要从这两部作品入手,本文以分析三岛由纪夫《忧国》、《奔马》中的武士道精神为中心,从小说的主人公以及故事内容所表现出的武士道精神入手。《忧国》中从追求诚义和无惧生死展开分析,《奔马》中从对主君的绝对忠诚、对剑道的重视以及对名誉的执着这三个方面重点分析,并对武士道精神产生的影响进行探究,主要从对日本文学、对日本人性格、对生活礼仪和对日本企业这四个方面所展开。使读者重新认识三岛由纪夫并对武士道精神给予新的见解,深入了解日本文化并对日本民族产生新的认知。
目 录
引 言 1
1 武士道精神与三岛由纪夫 2
1.1武士道精神的发展 2
1.2武士道精神对三岛由纪夫的影响 3
2 武士道精神的表现 5
2.1《忧国》中的武士道精神 5
2.1.1追求诚义 5
2.1.2无惧生死 6
2.2《奔马》中的武士道精神 7
2.2.1对主君的绝对忠诚 7
2.2.2对剑道的重视 8
2.2.3对名誉的执着 9
3 三岛由纪夫小说中武士道精神的影响 10
3.1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10
3.2对日本人性格的影响 10
3.3对生活礼仪的影响 11
3.4对日本企业的影响 12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6
引 言
武士道最早出现在日本江户时代,是武士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也是一直延续至今属于日本特有的一种精神,更是深深铭刻于日本人内心深处的强大产物。单从字义上来看,可以看作是武士在日常生活中和职业必须遵守的规范,如同欧洲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骑士精神,真正信奉武士道的武士以正直、坚毅、忠义、名誉、克己等美德为精神信仰。而深受武士道精神影响的武士认为,真正的武士只有履行这些美德,才能保持其荣誉,应始终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以为主君不怕死、不惜命为根本,充分发挥出个人于集体、团体的价值,强调“毫不留余德死,毫不顾忘的死,毫不犹豫的死”的为主君毫无保留的献身取义、舍己成仁的武士精神。
三岛由纪夫作为武士道精神的集大成者,他后期创作从《忧国》开始发生重大转变,其作品中开始用武士道精神来影射对社会和政府的不满,虽然他本人并不承认自己作品带有政治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三岛受到日本六十年代动荡的社会元素所影响,他不仅在作品中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自己也投身社会运动。三岛不是政客,他只是用艺术化的眼光来看待现实与政治,他认为战后的日本应该重新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传统体制,可他的这些想法终究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现实的差距越来越大,三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三岛走向灭亡。而致使这种矛盾产生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武士道精神,三岛深受武士道精神和天皇制度的影响,《忧国》和《奔马》是这种精神影响下最直观的产物,所以笔者希望通过分析这两部作品中的武士道精神,让读者重新认识武士道精神,深入了解日本文化以及这种精神文化给日本带来的影响。
1 武士道精神与三岛由纪夫
武士道精神是日本特有的一种文化,既是一种信仰,也是日本民族精神的核心。它的影响力绝对不可估量,时至今日也影响着每一位日本人,三岛由纪夫正是这种精神影响下一位典型的代表。
1.1武士道精神的发展
武士道精神是日本特有的道德体系,已经在日本绵延了一千多年了。自产生起便成为日本封建社会居于主导地位的道德规范,[5]在日本,不论是思想上的方法还是社会性的活动,都被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武士道精神的推动。作为一种强大影响力的民族精神,让人更加想要深入探索日本民族的文化心理,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武士道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首先是平安时期。武士道是日本武士群体在生活和战争中不断发展和实践过程中不自觉形成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在9世纪中期的时候武士开始出现,这时侯的武士还只是以私人武装为主的武装力量[3]。这个时期的武士道驱使武士以效忠和忠诚主君为主,特点:(1)武士应无条件忠于主君,为主君可以毫不犹豫、毫无畏惧的赴死。(2)崇尚武力,认为武士存在的价值就是以刀剑为主君杀伐征战、攻略城池而从中获利。(3)认为名誉比生命更加珍贵,如若面临两者的抉择,武士必会为名誉去死。萌芽阶段的武士道注重的是个人的实力,而不是系统的理论。
之后就是镰仓和室町时期。镰仓幕府建立,这在日本历史上标志着武家政权的确立,[3]统治者用武士道的思想来加强武家的统治,[4]武士阶层开始向制度化过渡。这时的武士道继承和发展了平安时期的主从道德,特点:(1)认为对主君要绝对忠诚和奉献自己的一生,以“忠”为武士道的核心和精神支柱。(2)武士道与战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使武士崇尚武力,将武艺高超看作是美德。(3)更加重视名誉,这个时期名誉已上升为德目,武家社会倡导武士追求忠诚、为主君献身等名誉,如果名誉受损,就会用自杀表明对名誉的重视。(4)开始出现了美化死亡的倾向,将切腹看作是一种“光荣的解脱”,而切腹自尽也几乎成了日本历史中武士身死的唯一途径。这个时期的武士到由生活方式上升到道德层面。
接下来是德川时期。德川幕府时期统一了日本,日本结束了长期的战争时期进入相对比较稳定的和平时期。此时的武士道对前两个时期的武士道进行继承和发展,产生了新的内容。特点:(1)“忠”一直是日本武士道的核心和灵魂,要求对主君绝对忠诚,不能存在任何对主君不敬的行为。[3](2)依旧重视武力,受辱就一定会拔刀相向,宁死也不受辱。(3)开始注重内在,强调克己,重视“忍”。(4)认为活着的每一瞬间都是非常宝贵的,不能浪费在生活琐事上,用武士道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以山鹿素行为主的儒学家和武士道理论家继承和改造了原有的武士道,使之理论化、系统化、权威化,不单单是武士阶层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更是渗透到其他社会阶层。
最后是明治维新后的武士道。在这个时期武士阶层开始慢慢消失,但武士道却并未消失,它依旧存在于全民的思想和行为之中继续发展。主要表现在:(1)效忠对象从原本各自的主君转变为天皇,(2)改变对“商”的看法,(3)武士道沦为统治阶级侵略其他国家的思想武器和战争工具。
目 录
引 言 1
1 武士道精神与三岛由纪夫 2
1.1武士道精神的发展 2
1.2武士道精神对三岛由纪夫的影响 3
2 武士道精神的表现 5
2.1《忧国》中的武士道精神 5
2.1.1追求诚义 5
2.1.2无惧生死 6
2.2《奔马》中的武士道精神 7
2.2.1对主君的绝对忠诚 7
2.2.2对剑道的重视 8
2.2.3对名誉的执着 9
3 三岛由纪夫小说中武士道精神的影响 10
3.1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10
3.2对日本人性格的影响 10
3.3对生活礼仪的影响 11
3.4对日本企业的影响 12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6
引 言
武士道最早出现在日本江户时代,是武士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也是一直延续至今属于日本特有的一种精神,更是深深铭刻于日本人内心深处的强大产物。单从字义上来看,可以看作是武士在日常生活中和职业必须遵守的规范,如同欧洲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骑士精神,真正信奉武士道的武士以正直、坚毅、忠义、名誉、克己等美德为精神信仰。而深受武士道精神影响的武士认为,真正的武士只有履行这些美德,才能保持其荣誉,应始终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以为主君不怕死、不惜命为根本,充分发挥出个人于集体、团体的价值,强调“毫不留余德死,毫不顾忘的死,毫不犹豫的死”的为主君毫无保留的献身取义、舍己成仁的武士精神。
三岛由纪夫作为武士道精神的集大成者,他后期创作从《忧国》开始发生重大转变,其作品中开始用武士道精神来影射对社会和政府的不满,虽然他本人并不承认自己作品带有政治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三岛受到日本六十年代动荡的社会元素所影响,他不仅在作品中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自己也投身社会运动。三岛不是政客,他只是用艺术化的眼光来看待现实与政治,他认为战后的日本应该重新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传统体制,可他的这些想法终究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现实的差距越来越大,三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三岛走向灭亡。而致使这种矛盾产生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武士道精神,三岛深受武士道精神和天皇制度的影响,《忧国》和《奔马》是这种精神影响下最直观的产物,所以笔者希望通过分析这两部作品中的武士道精神,让读者重新认识武士道精神,深入了解日本文化以及这种精神文化给日本带来的影响。
1 武士道精神与三岛由纪夫
武士道精神是日本特有的一种文化,既是一种信仰,也是日本民族精神的核心。它的影响力绝对不可估量,时至今日也影响着每一位日本人,三岛由纪夫正是这种精神影响下一位典型的代表。
1.1武士道精神的发展
武士道精神是日本特有的道德体系,已经在日本绵延了一千多年了。自产生起便成为日本封建社会居于主导地位的道德规范,[5]在日本,不论是思想上的方法还是社会性的活动,都被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武士道精神的推动。作为一种强大影响力的民族精神,让人更加想要深入探索日本民族的文化心理,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武士道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首先是平安时期。武士道是日本武士群体在生活和战争中不断发展和实践过程中不自觉形成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在9世纪中期的时候武士开始出现,这时侯的武士还只是以私人武装为主的武装力量[3]。这个时期的武士道驱使武士以效忠和忠诚主君为主,特点:(1)武士应无条件忠于主君,为主君可以毫不犹豫、毫无畏惧的赴死。(2)崇尚武力,认为武士存在的价值就是以刀剑为主君杀伐征战、攻略城池而从中获利。(3)认为名誉比生命更加珍贵,如若面临两者的抉择,武士必会为名誉去死。萌芽阶段的武士道注重的是个人的实力,而不是系统的理论。
之后就是镰仓和室町时期。镰仓幕府建立,这在日本历史上标志着武家政权的确立,[3]统治者用武士道的思想来加强武家的统治,[4]武士阶层开始向制度化过渡。这时的武士道继承和发展了平安时期的主从道德,特点:(1)认为对主君要绝对忠诚和奉献自己的一生,以“忠”为武士道的核心和精神支柱。(2)武士道与战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使武士崇尚武力,将武艺高超看作是美德。(3)更加重视名誉,这个时期名誉已上升为德目,武家社会倡导武士追求忠诚、为主君献身等名誉,如果名誉受损,就会用自杀表明对名誉的重视。(4)开始出现了美化死亡的倾向,将切腹看作是一种“光荣的解脱”,而切腹自尽也几乎成了日本历史中武士身死的唯一途径。这个时期的武士到由生活方式上升到道德层面。
接下来是德川时期。德川幕府时期统一了日本,日本结束了长期的战争时期进入相对比较稳定的和平时期。此时的武士道对前两个时期的武士道进行继承和发展,产生了新的内容。特点:(1)“忠”一直是日本武士道的核心和灵魂,要求对主君绝对忠诚,不能存在任何对主君不敬的行为。[3](2)依旧重视武力,受辱就一定会拔刀相向,宁死也不受辱。(3)开始注重内在,强调克己,重视“忍”。(4)认为活着的每一瞬间都是非常宝贵的,不能浪费在生活琐事上,用武士道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以山鹿素行为主的儒学家和武士道理论家继承和改造了原有的武士道,使之理论化、系统化、权威化,不单单是武士阶层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更是渗透到其他社会阶层。
最后是明治维新后的武士道。在这个时期武士阶层开始慢慢消失,但武士道却并未消失,它依旧存在于全民的思想和行为之中继续发展。主要表现在:(1)效忠对象从原本各自的主君转变为天皇,(2)改变对“商”的看法,(3)武士道沦为统治阶级侵略其他国家的思想武器和战争工具。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262.html